新型蓄电池正负极保护套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012508发布日期:2018-11-20 20:57阅读:62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源保护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通用性强,能够提高安全性能的新型蓄电池正负极保护套。



背景技术:

目前,蓄电池在使用过程中,会将蓄电池放入一个空间中,或者直接将整个蓄电池通过导电片连接在线路中,裸露于空气中。不管什么形式,蓄电池的极柱都不存在保护装置,时间久了极柱处会有大量灰尘堆积,从而增大蓄电池内阻,影响蓄电池性能;同时存在安全隐患,在一些突发情况下,容易产生短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极柱处会有大量灰尘堆积,影响蓄电池性能,容易产生短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通用性强,能够提高安全性能的新型蓄电池正负极保护套。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新型蓄电池正负极保护套,包括分别套设于蓄电池正负极上的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均包括分别与电池外壁、电池电极以及导电片固定连接的共用固定结构,用于包裹连接蓄电池的线束的过线槽和设于共用固定结构上的上盖;所述过线槽分别与电池外壁和共用固定结构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电池电极和导电片均与共用固定结构固定连接,通过过线槽包裹连接电池的线束,使导电片不会与另一极直接连接,不会造成短路;同时,共用固定结构上设有上盖,能够防止灰尘的堆积。

作为优选,还包括设于上盖上的至少1个卡钩和设于共用固定结构上与卡钩的位置相对应的至少1个卡扣,上盖与共用固定结构通过卡钩与卡扣连接,连接牢固。

作为优选,所述过线槽为两端开口的竖直中空结构,过线槽的上端与共用固定结构联通,这样使得线束包裹的更加严实可靠。

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与共用固定结构转动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共用固定结构上设有通孔,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均穿过通孔。

作为优选,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均呈“L”型,这样使得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与蓄电池紧密贴合,通用性强。

作为优选,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对称分布于蓄电池上。

因此,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正负极保护套能够保护蓄电池的正负极,绝缘且防尘,能够提高安全性,通用性强;本实用新型的共用固定结构为过孔式结构,能够使正极保护套或负极保护套与蓄电池紧密贴合牢固可靠;过线槽为两端开口的竖直中空结构;包裹线束严实可靠。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安装于蓄电池上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中:蓄电池1、正极保护套2、负极保护套3、共用固定结构21、过线槽22、上盖23、卡钩24、卡扣25、通孔2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描述:

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是一种新型蓄电池正负极保护套,包括分别套设于蓄电池1正负极上的正极保护套2和负极保护套3;如图2所示,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均包括分别与电池外壁、电池电极以及导电片固定连接的共用固定结构21,用于包裹连接蓄电池的线束的过线槽22和设于共用固定结构上的上盖23;所述共用固定结构上设有通孔211,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均穿过通孔,共用固定结构为过孔式平面结构,能够使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与电池外壁紧密贴合牢固可靠;所述过线槽分别与电池外壁和共用固定结构连接;所述过线槽为两端开口的竖直中空结构,过线槽的上端与共用固定结构联通,能够使线束包裹的更加严实可靠;上盖与共用固定结构转动连接。

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还包括设于上盖上的1个卡钩24和设于共用固定结构上与卡钩的位置相对应的1个卡扣25,通过卡钩和卡扣可以盖紧上盖;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均呈“L”型;正极保护套和负极保护套对称分布于蓄电池上。

将正负极保护套固定安装在蓄电池上,电池正极和电池负极穿过通孔,过线槽包裹着连接电池的线束,盖上上盖,将卡钩扣进卡扣,就可以防止灰尘堆积在正负极处;同时,当出现突发状况时,导线(导电片)不会直接与另一极相连,造成短路,提高安全性能。

应理解,本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实用新型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