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55782发布日期:2018-12-05 18:5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器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连接器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现有的连接器通常包括绝缘基体、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间隔地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器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度较高,现有的小尺寸连接器中器件的集成度更高,第一组信号端子与第二组信号端子间之间串扰现象十分严重,信号可能因此产生畸变,信号传输不稳定,直接影响到连接器使用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稳定的连接器组件。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信号端子及第二组信号端子,所述绝缘基座设置第一端子容置缺口、第二端子容置缺口及插槽,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及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均与所述插槽相连通;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及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形成有对接空间,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均延伸至所述插槽内;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设在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信号隔离件、第一组导电端子及第二组导电端子,所述绝缘基体设置有并列设置的第一对接槽、第二对接槽及固持槽,所述固持槽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及所述第二对接槽之间;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导电端子,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及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接触;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导电端子,所述第二导电端子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及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接触;所述信号隔离件位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并插设在所述固持槽及所述对接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连接器组件还包括加强框,所述加强框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位于所述加强框与所述绝缘基座形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的至少一个框角处设置有容纳缺口,所述容纳缺口与所述插槽的槽角位置相对应并与所述插槽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位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焊接固定臂及第二焊接固定臂。

优选地,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之间在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处形成有第一间隙。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包括基板及环绕所述基板边缘设置的凸肋,所述基板位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及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完全位于所述绝缘基座形成的空间内,所述基板与所述凸肋形成所述插槽,所述加强框套设在所述凸肋上。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包括第一框体、第二框体、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焊接固定臂及所述第二焊接固定臂,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分别套设在所述凸肋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框体与所述第二框体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凸部,所述凸部位于所述插槽内,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二连接臂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焊接固定臂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二焊接固定臂相连。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还包括若干位于所述固持槽内的固定柱,所述固定柱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持槽的第一槽壁及所述固持槽的第二槽壁相连,所述固持槽的第一槽壁与所述固持槽的第二槽壁位置相对设置;所述信号隔离件设置有若干通孔,所述固定柱插设在所述通孔内。

优选地,所述信号隔离件包括固定臂及信号隔离壁,所述固定臂位于所述信号隔离壁的一侧并与所述信号隔离壁相连,所述固定臂背向所述信号隔离壁的表面裸露在所述绝缘基体外;所述信号隔离壁插设在所述固持槽内。

优选地,所述固持槽的槽壁设置有定位槽,所述信号隔离壁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插设在所述定位槽内。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还设置有第一固定槽,所述第一固定槽与所述第一对接槽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槽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位置相对的两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对接槽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内,并套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的底壁上。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信号隔离件,所述信号隔离件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上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内。因而,在进行信号传输时,通过所述信号隔离件的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之间,以及第一组导电端子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之间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信号传输稳定,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此外,通过设置所述及所述对接空间,当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槽及所述对接空间内,因而连接也较可靠;且由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位于所述加强框与所述绝缘基座形成的空间内,因而体积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加强框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绝缘基座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连接器去掉绝缘基座及加强框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信号段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优选实施例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绝缘基体、第一加强盖及第二加强盖配合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去掉绝缘基体、第一加强盖及第二加强盖后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加强盖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加强盖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一导电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连接器组件的第二连接器的另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至图15,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连接器组件,其包括第一连接器及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信号端子2、第二组信号端子3及用于增加连接器整体的机械强度的加强框4,所述绝缘基座 1设置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插槽15。具体地,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基板11、第一组间隔件12、第二组间隔件13及环绕所述基板11边缘设置的凸肋14,所述基板11与所述凸肋14形成有所述插槽15,所述插槽15呈多边形并具有若干个槽角151。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插槽15的形状及所述槽角151 的数量在此不作具体限定。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端在背向所述基板11 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柱16,所述凸肋14的每端均设置有两个所述定位柱16,每端的两个所述定位柱16间隔设置并分别位于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组间隔件12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一间隔件121,若干所述第一间隔件121排成一排,所述第一间隔件121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位于所述插槽15内。所述第二组间隔件13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第二间隔件131,若干所述第二间隔件131排成一排,所述第二间隔件131与所述基板11相连并位于所述插槽15内。其中,所述绝缘基座1还设置有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具体地,所述基板11位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均与所述插槽15相连通,所述第一间隔件121与所述第二间隔件131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座1为一体成型结构,所述基板11呈长方体形,所述凸肋14呈长方形的框体,所述插槽15呈长方体形,所述槽角151 位于所述凸肋14的四个角处,所述凸肋14的厚度大于所述基板11的厚度,因而不仅可减小所述绝缘基座1的体积,而且较好的保证了所述绝缘基座1 的可靠性。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绝缘基座1可以是正方体或者其它不规则形状,其形状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在一种实施例中,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一组间隔件12或/和第二组间隔件13。因此,所述绝缘基座1的结构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其只要能够固定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第二组信号端子3即可。

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 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之间形成有用于与第二连接器连接的对接空间5,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信号隔离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5内,通过设置所述对接空间5,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能夹持在所述第二连接器上,因而连接较可靠。所述第二连接器可以是与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形状相适配的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21,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固定在所述基板 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具体地,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包括第一信号连接臂22及第一焊接臂23,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完全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内,因而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体积较小。其中,所述插槽15、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及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均属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可以理解的是,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可以略微伸出所述绝缘基座1,而伸出的部分位于所述加强框4 形成的空间内。也就是说,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 均位于所述加强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框4围成的空间、所述插槽15、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所述绝缘基座1内部均属于所述加强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 形成的空间。

所述第一焊接臂23与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内,所述第一焊接臂2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11相平行,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一焊接臂23焊接至电路板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间隔件 121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上,因而较好地阻碍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任意移动,从而使信号连接更稳定。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之间在位于所述第一端子容置缺口17处形成有第一间隙L1,即相邻的所述第一焊接臂2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一间隙L1,因而当将所述第一焊接臂23焊接至电路板上时,所述第一间隙L1能够容纳用于容纳与所述第一焊接臂23与所述电路板相连的焊接物,因而连接更稳固。

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包括第一接触臂221及第二接触臂222,所述第一接触臂2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焊接臂23垂直相连,所述第一接触臂221 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一焊接臂23延伸形成所述第二接触臂222,所述第一接触臂221与所述第二接触臂222之间形成有第一变形空间223,所述第二接触臂 222背向所述第一变形空间22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一凹槽224。当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器可插设至所述第一凹槽224内,并压在所述第一凹槽224的槽壁上,所述第二接触臂222能够朝所述第一变形空间223内变形,因而不仅信号连接可靠,而且便于使用。

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31,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具体地,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包括第二信号连接臂32及第二焊接臂33,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2固定在所述基板11上并延伸至所述插槽15内,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所述第二焊接臂33与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2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内,所述第二焊接臂3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基板11相平行,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二焊接臂33焊接至电路板上。每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间隔件131夹持在一个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2上,因而较好地阻碍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2任意移动,从而使信号连接更稳定。相邻的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 之间在位于所述第二端子容置缺口18处形成有第一间隙L2,即相邻的所述第二焊接臂33之间形成有所述第二间隙L2,因而当将所述第二焊接臂33焊接至电路板上时,所述第二间隙L2能够容纳用于容纳与所述第二焊接臂33与所述电路板相连的焊接物,因而连接更稳固。

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32包括第三接触臂321及第四接触臂322,所述第三接触臂3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焊接臂33垂直相连,所述第三接触臂321 的第二端朝所述第二焊接臂33延伸形成所述第四接触臂322,所述第三接触臂321与所述第四接触臂322之间形成有第二变形空间323,所述第四接触臂 322背向所述第二变形空间323的表面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第二凹槽324。当将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器可插设至所述第二凹槽324内,并压在所述第二凹槽324的槽壁上,所述第四接触臂322能够朝所述第二变形空间323内变形,因而不仅信号连接可靠,而且便于使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均为在外力作用下能够发生弹性形变的金属件,当然,其也可以为导电的非金属材料,在一种实施例中,也可以无需设置所述第一焊接臂23及所述第二焊接臂33,直接通过所述第一信号连接臂22及所述第二信号连接臂 32与电路板接触即可。因此,其材料及结构在此不做具体限定,只要能够传输信号即可。

所述加强框4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加强框4位置相对的两侧分别设置有第一焊接固定臂401及第二焊接固定臂402。具体地,所述加强框 4套设在所述凸肋14上,因而较好地避免所述绝缘基座1因受外力作用而容易断裂。所述加强框4的至少一个框角处设置有容纳缺口40,所述容纳缺口 40与所述插槽15的槽角151位置相对应并与所述插槽15相连通,所述容纳缺口40位于所述插槽15的槽角处,所述插槽15呈长方形。具体地,所述加强框4包括第一框体41、第二框体42、第一连接臂43、第二连接臂44、所述第一焊接固定臂401及所述第二焊接固定臂402,所述第一框体41与所述第二框体42分别套设在所述凸肋14位置相对的两端,所述第一连接臂4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41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4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2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44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框体4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4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框体42相连,所述第一连接臂43与所述第二连接臂44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此外,所述第一连接臂 43还与所述第一焊接固定臂401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402还与所述第二焊接固定臂402相连,具体地,所述第一焊接固定臂401位于所述第一连接臂 43的中部,所述第二焊接固定臂402位于所述第二连接臂44的中部,第一焊接固定臂401及第二焊接固定臂402用于与电路板焊接相连,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一框体41及第二框体42的横截面积均大于所述第一连接臂43及第二连接臂44的横截面积,所述第一连接臂43与所述第一框体41及第二框体42之间形成有第一缺口45,所述第二连接臂44与所述第一框体41及第二框体42之间形成有第二缺口46,所述第一缺口45与所述第二缺口46位置相对设置,因而加强框4整体结构较简洁,便于制造,成本低。

所述第一框体41包括第一套接部411、第二套接部412、第三套接部413、第一焊接部414、第二焊接部415、第三焊接部416及第四焊接部417,所述第一套接部411、第二套接部412及第三套接部413均套设在所述凸肋14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二套接部412与所述第三套接部413分别与所述第一套接部411位置相对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二套接部412及所述第三套接部413均与所述第一套接部411相垂直,所述第一焊接部414与所述第二套接部412 相连,所述第二焊接部415与所述第三套接部413相连,所述第一焊接部414 与所述第二焊接部415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三焊接部416及第四焊接部417与所述第一套接部411相连,所述第三焊接部416与所述第四焊接部417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 418,因而不仅较便于将所述第三焊接部416及所述第四焊接部417焊接至电路板上,而且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更可靠。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加强框4 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套接部412及所述第三套接部413与所述第一套接部411相连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所述容纳缺口40。

所述第二框体42包括第四套接部421、第五套接部422、第六套接部423、第五焊接部424、第六焊接部425、第七焊接部426及第八焊接部427,所述第四套接部421、第五套接部422及第六套接部423均套设在所述凸肋14的第二端上,所述第五套接部422与所述第六套接部423分别与所述第四套接部421位置相对的两端相连,所述第五套接部422及所述第六套接部423均与所述第四套接部421相垂直,所述第五焊接部424与所述第五套接部422 相连,所述第六焊接部425与所述第六套接部423相连,所述第五焊接部424 与所述第六焊接部425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七焊接部426及第八焊接部427与所述第四套接部421相连,所述第七焊接部426与所述第八焊接部427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 528,因而不仅较便于将所述第七焊接部426及所述第八焊接部427焊接至电路板上,而且使使所述第一连接器固定更可靠。所述第一套接部411位置相对的两端及所述第四套接部421位置相对的两端均设置有与所述定位柱16位置相当应的定位缺口529,通过所述定位柱16与所述定位缺口529的配合,因而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而且使所述加强框4与所述凸肋14连接更稳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五套接部422及所述第六套接部423与所述第四套接部421相连的位置处均设置有所述容纳缺口40。

所述第一框体41与所述第二框体42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凸部47,所述凸部47位于所述插槽15内,因而可进一步加强所述加强框4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的可靠性。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套接部411、第二套接部412、第三套接部413、第四套接部421、第五套接部422及第六套接部423均设置有所述凸部47,因而与所述第二连接器连接时受力较均匀,连接较可靠。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加强框4可以由铜、铁、铝或其合金等金属材料制成,其材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第二连接器插设在所述插槽15内,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绝缘基体1’、信号隔离件2’、第一组导电端子3’及第二组导电端子4’,所述绝缘基体1’设置有并列设置的第一对接槽11’、第二对接槽12’及固持槽13’,所述固持槽13’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11’及所述第二对接槽12’之间;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导电端子6’,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并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11’及所述插槽15内,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接触;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4’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导电端子7’,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12’及所述插槽15内,所述第二导电端子 7’与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接触;因此,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 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相抵持进行通信时,接触更加稳固,信号传输稳定。所述信号隔离件2’位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3’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4’之间,并插设在所述固持槽13’及所述对接空间内;使得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3’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4’之间的所述信号隔离件2’的连接更加稳固,并且避免了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4’之间的会相互产生信号干扰的问题。因此,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性能优的特点。

优选地,在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基体1’还包括若干位于所述固持槽 13’内的固定柱130’,所述固定柱130’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固持槽13’的第一槽壁131’及所述固持槽13’的第二槽壁132’相连,所述固持槽13’的第一槽壁131’与所述固持槽13’的第二槽壁132’位置相对设置。所述信号隔离件2’设置有若干通孔14,所述固定柱130’插设在所述通孔14内。可以理解的是,所述固定柱130’为灌注于所述固持槽13’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内的固定胶水;当然,所述固定柱130’也可以是注塑所述绝缘基体1’一体成型于所述信号隔离件2’的所述通孔14内的注塑材料,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因此,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使用寿命长的优点。

优选地,所述信号隔离件2’包括固定臂21’及信号隔离壁22’,所述固定臂21’位于所述信号隔离壁22’的一侧并与所述信号隔离壁22’相连,所述固定臂21’背向所述信号隔离壁22’的表面裸露在所述绝缘基体1’外;所述信号隔离壁22’插设在所述固持槽13’内。因而,所述信号隔离件2’连接稳固。

优选地,所述固持槽13’的槽壁设置有定位槽221’,所述信号隔离壁22’的端部设置有定位凸起222’,所述定位凸起222’插设在所述定位槽221’内,以避免所述信号隔离壁22’晃动影响使用效果的问题。因而,所述信号隔离件2’稳固连接于所述绝缘基体1’上。

优选地,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包括固持臂61’、延伸臂62’及扣接臂 63’;所述固持臂61’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所述延伸臂62’的第一端与所述固持臂61’相连,所述延伸臂62’的第二端与所述扣接臂63’相连;所述延伸臂62’与所述扣接臂63’位于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所述扣接臂 63’形成有用于与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扣接相连的扣接槽64’。所述扣接槽 64’的槽壁处设置有位置相对设置的第一扣接凸部65’及第二扣接凸部66’。具体地,所述扣接臂63’为弹性金属片,因此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具有连接稳固、信号传输性能好及拔插方便的优点。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接凸部65’是设置于槽壁处的凸起的金属触点;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扣接凸部65’也可以是所述扣接臂63’折弯形成的朝向所述第二扣接凸部66’的凸起,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扣接凸部66’是所述扣接臂63’折弯形成的朝向所述第一扣接凸部65’的凸起;在其它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扣接凸部66’也可以是设置于槽壁处的凸起的金属触点,在此不作具体限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与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的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1’还设置有第一固定槽14’,所述第一固定槽14’与所述第一对接槽11’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槽14’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11’位置相对的两侧壁并与所述第一对接槽11’相连通;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插设在所述第一固定槽14’内,并套设在所述第一对接槽11’的底壁上,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延伸至所述第一对接槽11’内。因此,所述第一导电端子6’可以稳固地固定于所述绝缘基体1’上。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体1’还设置有第二固定槽15’,所述第二固定槽15’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二固定槽15’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12’位置相对的两侧壁并与所述第二对接槽12’相连通;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插设在所述第二固定槽15’内,并套设在所述第二对接槽12’的底壁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延伸至所述第二对接槽12’内。因此,所述第二导电端子7’可以稳固地固定于所述绝缘基体1’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连接器还包括第一加强盖8’及第二加强盖9’,所述第一加强盖8’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所述第二加强盖9’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所述第一加强盖8’与所述第二加强盖9’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体1’位置相对的两端,因而不仅机械强度好,而且便于装配,生产效率高。

所述第一加强盖8’包括第一顶壁81’、第一侧壁82’、第二侧壁83’、第三侧壁84’、第一固定臂85’、第二固定臂86’、第三固定臂87’及第四固定臂88’,所述第一顶壁81’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端面上;所述第一侧壁82’与所述第一顶壁81’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二侧壁83’与所述第三侧壁84’之间,所述第一侧壁82’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面上;所述第二侧壁83’及第三侧壁84’均与所述第一顶壁81’相连,并分别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上,所述第二侧壁83’与所述第三侧壁84’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一固定臂85’与所述第二固定臂86’分别与所述第二侧壁83’及所述第三侧壁84’相连,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三固定臂87’及所述第四固定臂88’与所述第一侧壁82’相连,且所述第三固定臂87’及所述第四固定臂88’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一间隔空间89’,所述信号隔离件2’延伸至所述第一间隔空间89’内,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三固定臂87’、所述第四固定臂88’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焊接至电路板上。通过所述第一固定臂85’、所述第二固定臂86’、所述第三固定臂87’及所述第四固定臂88’将所述第一加强盖8’焊接至电路板上,进而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因此,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的优点。所述第一加强盖8’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

所述绝缘基体1’还设置有第一卡槽111’、第二卡槽112’、第三卡槽113’及第四卡槽114’,所述第一卡槽111’及第二卡槽112’分别与所述绝缘基体 1’的第二侧面及第三侧面相连通;所述第一固定臂85’及所述第二固定臂 86’分别与所述第一卡槽111’及所述第二卡槽112’扣接相连,并均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外。所述第三卡槽113’及第四卡槽114’均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一侧面相连通;所述第三固定臂87’及所述第四固定臂88’分别与所述第三卡槽113’及所述第四卡槽114’扣接相连,并均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外。因而,所述第一加强盖8’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连接稳固。

所述第二加强盖9’包括第二顶壁91’、第四侧壁92’、第五侧壁93’、第六侧壁94’、第五固定臂95’、第六固定臂96’、第七固定臂97’及第八固定臂98’,所述第二顶壁91’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二端面上;所述第四侧壁92’与所述第二顶壁91’相连,并位于所述第五侧壁93’与所述第六侧壁94’之间,所述第四侧壁92’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四侧面上;所述第五侧壁93’及第六侧壁94’均与所述第二顶壁91’相连,并分别盖设在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五侧面及第六侧面上,所述第五侧壁93’与所述第六侧壁94’位置相对设置。所述第五固定臂95’与所述第六固定臂96’分别与所述第五侧壁93’及所述第六侧壁94’相连,因而连接较稳固。所述第七固定臂97’及所述第八固定臂98’与所述第四侧壁92’相连,且所述第七固定臂97’及所述第八固定臂98’间隔设置并形成有第二间隔空间99’,所述信号隔离件2’延伸至所述第二间隔空间99’内,因而较便于将所述第七固定臂97’、所述第八固定臂98’及所述信号隔离件2’焊接至电路板上。通过所述第五固定臂95’、所述第六固定臂96’、所述第七固定臂97’及所述第八固定臂98’将所述第二加强盖9’焊接至电路板上,进而将所述第二连接器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上;因此,所述第二连接器具有连接稳固的优点。所述第二加强盖9’为一体成型结构,因而便于制造,生产效率高。

所述绝缘基体1’还设置有第五卡槽115’、第六卡槽116’、第七卡槽117’及第八卡槽118’,所述第五卡槽115’及第六卡槽116’分别与所述绝缘基体 1’的第五侧面及第六侧面相连通;所述第五固定臂95’及所述第六固定臂 96’分别与所述第五卡槽115’及所述第六卡槽116’扣接相连,并均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外。所述第七卡槽117’及第八卡槽118’均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第四侧面相连通;所述第七固定臂97’及所述第八固定臂98’分别与所述第七卡槽117’及所述第八卡槽118’扣接相连,并均延伸至所述绝缘基体1’外。因而,所述第二加强盖9’与所述绝缘基体1’的连接稳固。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壁82’、第二侧壁83’、第三侧壁84’、第四侧壁92’、第五侧壁93’及第六侧壁94’均设置有用于与所述凸部扣接的限位槽90,因而连接更稳固可靠。

综上所述,由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之间形成有用于与对接目标连接的对接空间5,所述第二连接器设置有信号隔离件2’,所述信号隔离件2’固定在所述绝缘基体1’上并延伸至所述对接空间5内。因而,在进行信号传输时,通过所述信号隔离件2’的隔离,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之间,以及第一组导电端子3’与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4’之间的信号不容易相互干扰,能够较好地传输高速射频信号,此外,通过设置所述插槽15及所述对接空间5,当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连接时,所述第二连接器插入所述插槽15及所述对接空间5内,因而连接也较可靠;且由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位于所述加强框4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内,因而体积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连接器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