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表面贴装式共模电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10084发布日期:2019-05-21 21:11阅读:3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表面贴装式共模电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器件中的共模电感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可用于贴片式自动化生产的共模电感。



背景技术:

共模电感也叫共模扼流圈,两个线圈绕在同一铁芯上,匝数和相位都相同,常用于开关电源中过滤共模的电磁干扰信号EMI滤波的作用,用于滤除输入线上的共模电磁干扰和防止电磁波向外辐射发射。

传统共模电感都是基于双列直插类型的,需要手工将共模电感插入线路板指定的孔内,主要在于引脚是直径为零点几毫米的圆形针脚,如果采取表面贴装式,会导致贴装在线路板上无法固定住,针脚加粗又会导致元件尺寸加大很多。

针对目前共模电感完全依靠人工操作的生产工艺、难以实现自动化生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可以进行表面贴装工艺生产的共模电感。表面贴装技术(SMT)是指通过自动化设备,将元器件贴、焊到电路板指定位置,实现全自动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把共模电感的引脚由针脚设计成为片式引脚,引脚由垂直下来改为90度弯折的直角,加大了接触面积和附着力。在自动化生产时,设备将共模电感放置在PCB指定位置,加上锡膏本身的轻微粘性,共模电感就平稳的附在PCB上,锡膏过回流焊高温凝固以后,共模电感就牢牢焊接在PCB上,达到可以全自动生产条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表面贴装式共模电感,包括共模电感元件和引脚;引脚为片状引脚,片状引脚厚度为0.3-3mm,宽度为0.5-4mm。通过控制合适的片状截面宽厚比,使得引脚具备足够与锡膏接触的面积,同时保证引脚的工作强度。

引脚具有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第一引脚由共模电感元件底部引出,第二引脚与共模电感元件底部平行且与第一引脚连接呈80-105°夹角;第一引脚与第二引脚的长度比值为1:(2~5)。通过使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呈接近90°夹角,让引脚在贴装时可以平贴在线路板上,无需对PCB板进行钻孔,从而实现自动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共模电感元件由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封装而成,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缠绕在同一铁芯上,且匝数和相位均相同;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引出2个引脚,组成常规的共模电感。

进一步地,第二引脚与第一引脚呈90°夹角,整体美观且工艺简便。

进一步地,第一引脚的长度为1-8mm。

进一步地,第二引脚的长度为1-10mm。

进一步地,片状引脚的截面厚度为0.3-3mm,宽度为0.5-4mm。

进一步地,铁芯为“E”型铁芯,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对称缠绕于铁芯两侧。

进一步地,铁芯为矩形回字形铁芯,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对称缠绕于铁芯两侧。

进一步地,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通过扁平导线绕制而成,扁平线的线与线之间可以保持更小的间距,提高了铁芯的利用率,且有助于共模电感元件的扁平化。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将引脚由针脚设计成为片式引脚,加大了与焊锡的接触面积和附着力,不会因设备导轨产生的抖动而出现偏移不良。

(2)将引脚由垂直下来改为90度弯折的直角,采用此种表面贴装式共模电感,首先无需对PCB板进行钻孔,无需用人工将共模电感插入线路板,能够直接通过自动化设备将共模电感贴、焊到印制板表面规定位置上,实现自动化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达10%,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能、节省人力、加快了交货时间。

(3)仅由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组成二段式引脚,相比三段和多段式引脚工艺简单,避免多个弯折连接段带来力学性能降低的问题;且引脚由共模电感元件底部引出,相比引脚从侧面引出,引脚的弯折部分可以更好地承重,也即可以将引脚做得更小更薄。

附图说明

图1为常规共模电感引脚和电路图;

图2为现有插针式共模电感的底面和侧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片状引脚共模电感的底面和侧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常规共模电感的引脚分布和电路图,从中可见共模电感的引脚分布于共模电感两侧。参见图2,现有插针式共模电感包括共模电感元件11和插针引脚12,插针引脚12由共模电感元件11底部垂直引出。插针引脚12是直径仅为零点几毫米的圆形针脚,如果采取表面贴装式,会导致引脚贴装在线路板上无法固定住,容易松脱。

参见图2,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可实现自动化生产的表面贴装式共模电感,包括共模电感元件1和引脚2;引脚2为片状引脚,片状引脚厚度为0.3-3mm,宽度为0.5-4mm。

引脚2具有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2;第一引脚21由共模电感元件1底部引出,第二引脚22与共模电感元件1底部平行且与第一引脚21连接呈80-105°夹角;第一引脚21与第二引脚22的长度比值为1:(2~5)。通过使第一引脚和第二引脚呈接近90°夹角,让引脚在贴装时可以平贴在线路板上,无需对PCB板进行钻孔。

共模电感元件1由第一线圈3和第二线圈4封装而成,第一线圈3和第二线圈4缠绕在同一铁芯上,且匝数和相位均相同;第一线圈3和第二线圈4分别引出2个引脚2,此处可以按照常规共模电感引脚和电路图进行设计,将引脚2数量设置为4个,对称分布在共模电感元件1两侧,一侧2个。

第二引脚22与第一引脚21呈90°夹角,整体美观且工艺简便。

第一引脚21和第二引脚21的长度没有特殊限制,这里分别设计为1mm、2mm。片状引脚的截面厚度为0.5mm,宽度为1mm,可以在保证牢固贴合的同时保持足够的力学强度,同时节约材料成本。

铁芯为圆环型铁芯或者矩形回字形铁芯,第一线圈3和第二线圈4对称缠绕于铁芯两侧,均为常规的共模电感铁芯形状结构。

第一线圈3和第二线圈4可以通过传统圆形导线通过绕制而成,也可通过扁平导线绕制而成,导线最好选用导电性好的铜芯导线。扁平线的线与线之间可以保持更小的间距,提高了铁芯的利用率,且有助于共模电感元件的扁平化。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