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动式直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65951发布日期:2019-04-09 22:27阅读:163来源:国知局
直动式直流继电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是采用直动式磁路结构,两个负载引出端(即静触点引出)朝上设置,动簧采用桥式动簧片,桥式动簧片在直动式磁路结构的带动下,与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这种结构的直流继电器通常是采用U型轭铁从底部向上包在线圈架的外面,由于轭铁的U型的底在线圈架的底部,因此,通常是将线圈引出脚从侧面引出,与外部连接,当线圈引出脚采用的是快连引出脚结构时,这种从侧面引出的结构,造成了插拔力不够和易松动的弊端,同时也不便于后续装配自动化和无法满足振动条件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通过对线圈引出方式的结构改进,使得线圈引出脚连接牢靠,插拔力较大,不易松动,而且还便于后续装配自动化和能够满足振动条件要求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包括负载引出端、壳体、线圈架、线圈引出脚和轭铁;两个负载引出端分别装在壳体的上端;所述线圈架容纳在壳体内并处在壳体的下部,所述线圈架具有用来配合铁芯的通孔,且线圈架的通孔的中心线呈竖直分布;所述轭铁至少包括底面段和侧面段,以从线圈架的底部向上包裹于所述线圈架;两个线圈引出脚分别通过弯折部弯折成用于装配的大致L形形状,其弯折部外的竖直一边的宽度大于弯折部外的水平一边的宽度;两个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的下端且偏向线圈架的一侧,并使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向下伸出以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插脚;所述轭铁的底面段,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

所述壳体,在相对的两外壁上分别设有至少一个连接件,以用来与外部设备相配合形成对直流继电器的支撑。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盖板,所述盖板固定在壳体的底部,所述轭铁的底面段处在线圈架的下端的底端面与盖板的上端面之间;所述盖板的上端面在对应于轭铁的底面段的让位缺口处还向上凸伸设有挡墙,以阻隔在所述轭铁和线圈引出脚之间。

所述线圈引出脚的水平一边连接在弯折部的中间,在弯折部的两边还一体向水平方向延伸设有一小段的加强杆,所述线圈引出脚的两个加强杆也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的下端中,并使线圈架的下端中在对应于两个加强杆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小凹口。

所述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中,在靠近所述水平一边的位置处还设有通孔,以在注塑成型时使塑料材料填充在所述通孔中,进而增加线圈架与线圈引出脚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线圈架的下端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的位置处还向下一体设有块形凸台,以增加线圈架与线圈引出脚之间的连接强度。

所述线圈架的下端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轭铁的底面段的两边分别设有条形凸台,两个条形凸台中分别设有抵向轭铁的底面段的侧边的定位筋。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将两个线圈引出脚分别通过弯折部弯折成用于装配的大致L形形状,其弯折部外的竖直一边的宽度大于弯折部外的水平一边的宽度;两个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的下端且偏向线圈架的一侧,并使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向下伸出以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插脚;所述轭铁的底面段,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使得线圈引出脚连接牢靠,插拔力较大,不易松动,而且还便于后续装配自动化和能够满足振动条件要求的特点。

2、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的两边还一体向水平方向延伸设有一小段的加强杆,并将两个加强杆也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中;和在线圈架的下端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的位置处还向下一体设的块形凸台;以及在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中的靠近所述水平一边的位置处设有通孔,并让塑料材料填充在通孔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结构,可以大大增加线圈架与线圈引出脚之间的连接强度。

3、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在盖板的上端面在对应于轭铁的底面段的让位缺口处还向上凸伸设有挡墙,以阻隔在所述轭铁和线圈引出脚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使得轭铁和线圈引出脚之间的爬电路径为“Z”型,从而增大产品强、弱电的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介质耐压和绝缘电阻。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外形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局部构造分解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线圈架、轭铁和盖板相配合的主视图;

图6是沿图5中A-A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线圈架、轭铁和盖板相配合的仰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和线圈架相配合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和线圈架相配合的主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和线圈架相配合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和线圈架相配合的仰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的线圈引出脚的立体构造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

参见图1至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包括负载引出端1、壳体2、线圈架3、线圈引出脚4和轭铁5;两个负载引出端1(一个电流流入,一个电流流出)分别装在壳体2的上端;所述线圈架3容纳在壳体2内并处在壳体2的下部,所述线圈架3具有用来配合铁芯的通孔31,且线圈架的通孔31的中心线呈竖直分布;所述轭铁5为U型结构,包括底面段51和两侧面段,以从线圈架3的底部向上包裹于所述线圈架3;两个线圈引出脚4(分别用来连接线圈的两端)分别通过弯折部41弯折成用于装配的大致L形形状,其弯折部外的竖直一边42的宽度大于弯折部外的水平一边43的宽度;两个线圈引出脚4的弯折部41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3的下端32(即对应于通孔的下端)且偏向线圈架3的一侧(两个线圈引出脚4偏在同一侧),并使线圈引出脚4的竖直一边42向下伸出以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插脚;所述轭铁5的U型的底面段51,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4的竖直一边42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52。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引出脚4的水平一边43连接在弯折部41的中间,在弯折部的两边还一体向水平方向延伸设有一小段的加强杆44,所述线圈引出脚4的两个加强杆44也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3的下端32中,并使线圈架3的下端32中在对应于两个加强杆44之间的位置处形成小凹口321。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架3的下端32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4的弯折部41的位置处还向下一体设有块形凸台322,以增加线圈架3与线圈引出脚4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引出脚4的弯折部41中,在靠近所述水平一边的位置处还设有通孔411,以在注塑成型时使塑料材料填充在所述通孔411中,进而增加线圈架3与线圈引出脚4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施例中,所述线圈架3的下端32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轭铁的U型的底面段51的两边分别设有条形凸台323,两个条形凸台323中分别设有抵向轭铁的U型的底面段51的侧边的定位筋324。在线圈架3上设计增加定位筋324,可以提高线圈架3与轭铁5的装配可靠性,同时还可保证线圈引出脚4组装后尺寸的一致性。

进一步的,还包括一盖板6,所述盖板6固定在壳体2的底部,所述轭铁的U型的底面段51处在线圈架的下端32的底端面与盖板6的上端面之间;所述盖板6的上端面在对应于轭铁的U型的底面段的让位缺口52处还向上凸伸设有挡墙61,以阻隔在所述轭铁5和线圈引出脚4之间。

本实施例中,所述壳体2,在相对的两外壁上分别对称设有一个连接件21,以用来与外部设备相配合形成对直流继电器的支撑。本实施例中,连接件21为挂扣,在外部设备中通常设有挂槽,直流继电器通过两边对称的连接件21与外部设备的挂槽的配合,形成对直流继电器的支撑,之所以要设置这样的结构,是由于两个线圈引出脚偏在底部的一侧,会造成整个继电器重心不平衡,竖直插装时会不稳固。通过在壳体2的两相对的外壁上分别对称设有一个连接件21,本实施例中,两个连接件21是设在壳体2的对应于两个线圈引出脚4的两侧边的外壁上,这样,能够使继电器通过连接件21被固定,可以减轻或者使线圈引出脚不受力,保证继电器的稳定连接。

使用时,线圈引出脚4的水平一边43还向上弯折靠向线圈架的绕线窗口,以便于连接绕线。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将两个线圈引出脚4分别通过弯折部41弯折成大致L形形状,其弯折部外的竖直一边42的宽度大于弯折部外的水平一边43的宽度;两个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41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的下端32且偏向线圈架的一侧,并使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42向下伸出以构成能够进行上下拔插的快连插脚;所述轭铁5的U型的底面段51,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竖直一边的位置处设有让位缺口52。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使得线圈引出脚连接牢靠,插拔力较大,不易松动,而且还便于后续装配自动化和能够满足振动条件要求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在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41的两边还一体向水平方向延伸设有一小段的加强杆44,并将两个加强杆44也通过注塑成型方式完全埋在线圈架3中;和在线圈架的下端32的底端面中,在对应于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41的位置处还向下一体设的块形凸台322;以及在线圈引出脚的弯折部41中的靠近所述水平一边的位置处设有通孔411,并让塑料材料填充在通孔411中。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结构,可以大大增加线圈架与线圈引出脚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直动式直流继电器,采用了在盖板6的上端面在对应于轭铁的U型的底面段的让位缺口52处还向上凸伸设有挡墙61,以阻隔在所述轭铁5和线圈引出脚4之间。本实用新型的这种结构,使得轭铁5和线圈引出脚4之间的爬电路径为“Z”型,从而增大产品强、弱电的爬电距离,提高产品的介质耐压和绝缘电阻。

上述只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的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作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化的等效实施例。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应落在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