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接模组、插接组合、插接主件及插接配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10772发布日期:2019-04-16 22:33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插接模组、插接组合、插接主件及插接配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配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插接模组、插接组合、插接主件及插接配件。



背景技术:

随着永磁电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永磁电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传统电励磁电机等其他电机相比,永磁电机具有出力密度高、效率高、维护方便、结构简单等优点。

在常规的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中,电机内置的控制板通过引出电源线、接线端子与接插件装配后,再连接到电机的电源接线板上,插接件中装配于电源线连接的接线端子,插接件插接于接线板上后,接线端子与接线板上的导电柱连接导通,使电源线与导电柱电连接。

一般地,有些厂家则会使用全封闭式接插件,使用全封闭式接插件的弊端是,在插入端子后,端子再也无法取出。有些厂家会使用开放式敞口接插件,在插接件上开设用于拆卸接线端子的预留孔,方便后续拆卸接线端子,但是预留孔使接线端子暴露在空气中,静电容易通过接线端子和电源线传递到电机控制板中,对控制板元件造成损害。因此,为了防静电,一般在插接件的预留孔处粘贴防静电胶带,防止外界静电传递到接线端子上。但是,粘贴防静电胶带的工序较为繁琐,防静电操作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插接件防静电操作不便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静电操作方便的插接配件。

一种插接配件,包括:

主体,与插接主件可拆卸连接;

绝缘块,与所述主体连接,覆盖且封闭所述插接主件上的预留孔。

上述插接配件装配于插接主件上时,绝缘块覆盖且封闭插接主件上的预留孔,防止静电从预留孔进入端子后传递至控制板的电器元件中,避免静电对电器元件造成损坏。并且,通过插接配件的主体与插接主件的可拆卸连接,便可将绝缘块覆盖在预留孔处,达到防静电效果,不需要使用防静电胶布,减少裁剪及粘贴防静电胶布工序,安装操作较为方便。并且,在需要拆卸接线端子时,将插接配件从插接主件上拆卸露出预留孔,便可拆卸接线端子,如此保证接线端子插装的自由性,同时可靠方便地达到防静电效果,整体的防静电效果较好,插接配件还可重复利用,避免了物料的不可回用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用于与所述插接主件上的第二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以对所述插接配件在装配方向上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具有卡槽的卡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包括第一配合部,所述第一配合部用于与所述插接主件上的第二配合部可拆卸连接,以对所述插接配件在与所述安装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连接梁,所述主体和所述绝缘块相对设置,所述连接梁连接于所述主体和所述绝缘块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抵挡条,所述抵挡条与所述主体连接,且可伸入所述插接主件的端子收容腔内与接线端子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块面向所述预留孔的一面设置有密封凸台,所述绝缘块覆盖所述预留孔时,所述密封凸台伸入所述预留孔内且与所述预留孔的侧壁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绝缘块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和自由端,所述连接端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绝缘块的厚度在所述连接端指向所述自由端的方向上逐渐变薄。

一种插接主件,所述插接主件与插接配件可拆卸连接,所述插接主件上开设有端子收容腔,所述端子收容腔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

并且,所述插接主件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端子收容腔连通的预留孔,所述预留孔可被所述插接配件的绝缘块覆盖且封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主件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插接配件中主体上的第一连接部可拆卸连接,以对所述插接配件在装配方向上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部为所述插接主件外表面上的凸台。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插接主件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一端与所述插接主件外表面之间具有插接间隙,所述插接间隙收容所述插接配件中所述主体上的第一配合部,以对所述插接配件在与所述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限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的另一端与所述插接主件外表面之间具有卡扣间隙,所述卡扣间隙用于收容接线板中的卡板,并在所插接主件的插接方向上限制所述插接主件与所述接线板的装配位置。

一种插接组合,包括:

插接主件,所述插接主件上开设有端子收容腔,所述端子收容腔的相对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插接主件上还开设有与所述端子收容腔连通的预留孔;

插接配件,包括主体和与所述主体连接的绝缘块,所述主体与所述插接主件可拆卸连接,所述绝缘块覆盖且封闭所述预留孔。

一种插接模组,包括接线板以及上述插接组合,所述接线板包括具有接线柱的母插,所述插接组合插接于所述母插上,所述接线柱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入所述端子收容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接线板还包括卡板,所述基座的外表面设置有第二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的一端与所述基座外表面之间具有卡扣间隙,所述卡板卡设于所述卡扣间隙内,以在所插接主件的插接方向上限制所述插接主件与所述接线板的装配位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插接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插接模组中接线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插接组合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插接组合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插接主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所示插接主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插接配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插接配件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插接模组200包括接线板210和插接组合100,接线板210与插接组合100插接,实现电源线230的电连接。

具体地,接线板210包括具有导线柱211的母插212,插接组合100插接于母插212上,并使导线柱211与电源线230电连接。接线板210还包括卡板214,卡板214与插接组合100卡扣,在插接组件100的插接方向上限位,防止插接组件100沿其插接方向脱离接线板210。

如图3-4所示,插接组合100包括插接主件10和插接配件30,插接配件 30可拆卸地设置于插接主件10上,插接主件10用于与接线板210插接配合。

具体地,如图5-6所示,插接主件10上开设有端子收容腔11,端子收容腔 11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13和第二开口15,第一开口13允许连接电源线230的接线端子进入端子收容腔11,第二开口15允许接线板210上的导线柱 211进入端子收容腔11与接线端子插接,如此通过端子收容腔11内的接线端子实现电源线230与导线柱211的电连接。

进一步地,插接主件10上还开设有与端子收容腔11连通的预留孔17,预留孔17用于拆卸接线端子。在拆卸接线端子时,使拆卸工具插入预留孔17中并按压接线端子露出部分的端面,同时抓住电源线230向外拉,便可将接线端子和电源线230从插接主件10的端子收容腔11中拆卸。并且,预留孔17可被插接配件30的绝缘块34覆盖且封闭(如图4所示),防止静电从预留孔17进入端子后传递至控制板的电器元件中,避免静电对电器元件造成损坏。

如图3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件10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第二连接部 12,第二连接部12与插接配件30中主体32上的第一连接部321可拆卸连接,以对插接配件30在装配方向上限位,防止插接配件30沿装配方向脱离插接主件10。具体地,第二连接部12为插接主件10外表面上的凸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主件10的外表面上还设置有第二配合部14,第二配合部14的一端与插接主件10外表面之间具有插接间隙141,插接间隙141收容插接配件30中主体32上第一配合部323,以对插接配件30在与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限位,防止插接配件30沿与装配方向相交的方向脱离插接主件10,如此通过第二连接部12和第二配合部14,从多个方向上对插接配件30限位,使插接配件30可靠地装配于插接主件10上。

进一步地,第二配合部14的另一端与插接主件10外表面之间具有卡扣间隙143,卡扣间隙143用于收容接线板210中的卡板214,以在插接主件10的插接方向上限制插接主件10与接线板210的装配位置。插接主件10装配于接线板210的母插212上时,卡板214卡设于卡扣间隙143内,防止插接主件10 沿插接方向脱离接线板210。

并且,插接配件30装配到插接主件10上的装配方向与插接主件10插接到接线板210上的插接方向为同一方向,第二配合部14沿装配方向的一端与插接配件30的第一配合部323配合,第二配合部14的沿装配方向的另一端与接线板210上的卡板214配合,通过第二配合部14卡持插接配件30的同时,还通过第二配合部14与卡板214卡扣。如此,第一配合部323相对卡板214卡设于卡扣间隙143内,避免卡板214因为杠杆原理从卡扣间隙143内脱离,保证卡板214可靠地卡设于卡扣间隙143内。

如图6所示,卡扣间隙143内在第二配合部14的内壁上设置凸出设置有第二卡扣部142,卡板214上向外凸出设置有第一卡扣部215(如图2所示),卡板214卡设于卡扣间隙143内时,第一卡扣部215和第二卡扣部142扣合,防止插接主件10沿插接方向脱离接线板210。

如图3-4所示,插接配件30包括主体32和与主体32连接的绝缘块34,主体32与插接主件10可拆卸连接,绝缘块34覆盖且封闭插接主件10上的预留孔17,防止静电从预留孔17进入端子后传递至控制板的电器元件中,避免静电对电器元件造成损坏。并且,通过插接配件30的主体32与插接主件10的可拆卸连接,便可将绝缘块34覆盖在预留孔17处,达到防静电效果,不需要使用防静电胶布,减少裁剪及粘贴防静电胶布工序,安装操作较为方便。并且,在需要拆卸接线端子时,将插接配件30从插接主件10上拆卸露出预留孔17,便可拆卸接线端子,如此保证接线端子插装的自由性,同时可靠方便地达到防静电效果,整体的防静电效果较好,插接配件30还可重复利用,避免了物料的不可回用性。

插接配件30的主体32包括第一连接部321,第一连接部321用于与插接主件10上的第二连接部12可拆卸连接,以对插接配件30在装配方向上限位,通过第一连接部321和第二连接部12的配合,防止插接配件30沿装配方向从插接主件10上脱离。可选地,第一连接部321为具有卡槽211的卡扣,第二连接部12为设于插接主件10上的凸台,卡扣通过卡槽311扣设于凸台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32还包括第一配合部323,第一配合部323用于与插接主件10上的第二配合部14可拆卸连接,以对插接配件30在与安装方向相交的方向上限位,防止插接配件30沿与安装方向相交的方向脱离插接主件10。具体地,第一配合部323收容于第二配合部14与插接主件10外表面之间的插接间隙141内。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第一配合部323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防脱叉3232 和第二防脱叉3234,第一防脱叉3232和第二防脱叉3234均装夹于插接间隙141 内。通过间隔设置的第一防脱叉3232和第二防脱叉3234与第二配合部14配合,可以实现夹持,同时在第一防脱叉3232和第二防脱叉3234之间留出间隙,避免第一配合部323与第二配合部14大面积结接触而产生较多的磨损。

在一些实施例中,插接配件30还包括连接梁36,主体32和绝缘块34相对设置,连接梁36连接于主体32和绝缘块34之间,通过连接梁36连接相对的主体32和绝缘块34。并且,如图4所示,连接梁36一端的绝缘块34覆盖插接主件10上的预留孔17,连接梁36另一端的主体32与插接主件10上背向预留孔17的一面可拆卸连接,使整个插接配件30包围于插接主件外,插接配件30 与插接主件的装配更加可靠。

如图7所示,进一步地,插接配件30还包括抵挡条38,抵挡条38与主体 32连接,且抵挡条38可伸入插接主件10的端子收容腔11内与接线端子抵接,约束接线端子在端子收容腔11内的位置,防止接线端子在端子收容腔11内移动。插接配件30可以防静电,同时还可以约束接线端子,避免接线端子移动。

如图4所示,具体地,抵挡条38设于连接梁36上且位于主体32与绝缘块 34之间,在连接梁36上固定连接抵挡条38。并且,抵挡条38伸入端子收容腔 11时,抵挡条38与端子收容腔11中面向预留孔17的腔壁贴合,即抵挡条38 与主体32之间的间隙小于等于端子收容腔11中面对预留孔17一侧腔壁的厚度,抵挡条38和主体32夹持于端子收容腔11的一侧腔壁外,为插接配件30与插接主件10的配合增加约束,使两者可靠地装配在一起。

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块34面向预留孔17的一面设置有密封凸台341,绝缘块34覆盖预留孔17时,密封凸台341伸入预留孔17内且与预留孔17的侧壁抵接,通过密封凸台341进一步对预留孔17进行密封,同时密封凸台341在预留孔17内扣紧,使绝缘块34与绝缘块34紧固连接,防止绝缘块34轻易从插接主件10上松脱,进一步提高防静电性能。可选地,密封凸台341远离绝缘块34的一端设置有倒角,以便于扣入预留孔17内。

进一步地,绝缘块34包括相对设置的连接端342和自由端344,连接端342 与主体连接,绝缘块的厚度在连接端342指向自由端344的方向上逐渐变薄,防止绝缘块34远离连接梁327的一端翘边,使绝缘块34可以始终与插接主件 10紧密贴合。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插接组合100,插接组合100包括上述插接主件10和上述插接配件30,插接配件30可拆卸地装配于插接主件10上,且通过绝缘块34覆盖封闭预留孔17,防止静电从预留孔17进入接线端子,避免静电损坏内部电子器件。

在装配插接主件10和插接配件30时,将插接配件30的第一连接部32卡设于插接主件10的第二连接部12上,插接配件30的第一配合部34伸入插接主件10中的插接间隙141内,将插接配件30的主体可拆卸地连接于插接主件 10上。同时,与主体32连接的绝缘块34覆盖且封闭插接主件10的预留孔17,防止预留孔17处进入静电。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插接主件10。插接主件10上开设有端子收容腔11,端子收容腔11相对的两端分别具有第一开口13和第二开口15,第一开口13允许连接电源线230的接线端子进入端子收容腔11,第二开口15允许接线板210上的导线柱211进入端子收容腔11与接线端子插接,如此通过端子收容腔11内的接线端子实现电源线230与导线柱 211的电连接。

插接主件10上还开设有与端子收容腔11连通的预留孔17,预留孔17用于拆卸接线端子。在拆卸接线端子时,使拆卸工具插入预留孔17中并按压接线端子露出部分的端面,同时抓住电源线230向外拉,便可将接线端子和电源线230 从插接主件10的端子收容腔11中拆卸。并且,预留孔17可被插接配件30的绝缘块34覆盖且封闭(如图4所示),防止静电从预留孔17进入端子后传递至控制板的电器元件中,避免静电对电器元件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上述任意实施例所述的插接配件30。插接配件30包括主体32和与主体32连接的绝缘块34,主体32与插接主件10 可拆卸连接,绝缘块34覆盖且封闭插接主件10上的预留孔17,防止静电从预留孔17进入端子后传递至控制板的电器元件中,避免静电对电器元件造成损坏。并且,通过插接配件30的主体32与插接主件10的可拆卸连接,便可将绝缘块34覆盖在预留孔17处,达到防静电效果,不需要使用防静电胶布,减少裁剪及粘贴防静电胶布工序,安装操作较为方便。并且,在需要拆卸接线端子时,将插接配件30从插接主件10上拆卸露出预留孔17,便可拆卸接线端子,如此保证接线端子插装的自由性,同时可靠方便地达到防静电效果,整体的防静电效果较好,插接配件30还可重复利用,避免了物料的不可回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