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异型排距共模电感底座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10171发布日期:2019-06-14 22:47阅读:413来源:国知局
一种异型排距共模电感底座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异型排距共模电感底座,属于基本电气元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共模电感,也叫共模扼流圈,常用于电子设备中滤除电磁干扰信号,用于抑制高速信号线产生的电磁波。电子设备的芯片在工作过程中既是一个电磁干扰对象,也是一个电磁干扰源。总的来说,我们可以把这些电磁干扰分成两类:串模干扰与共模干扰。以PCB板上的两条走线为例,所谓串模干扰,指的是两条走线之间的干扰;而共模干扰则是两条走线和PCB地线之间的电位差引起的干扰。串模干扰电流作用于两条信号线间,其传导方向与波形和信号电流一致;共模干扰电流作用在信号线路和地线之间,干扰电流在两条信号线上各流过二分之一且同向,并以地线为公共回路。现有共模电感使用的底座插脚为对称布置结构,共模电感在PCB面上走线所占用的空间大。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异型排距共模电感底座。

一种异型排距共模电感底座,它包括底板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竖直设置在底板上,支撑板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凸起部,支撑板的另一侧面上倾斜设置有放线槽,放线槽包括上槽和下槽,上槽的上端设置在支撑板的顶部,上槽的下端设置在支撑板的侧部,下槽的上端设置在支撑板的顶部,下槽的下端设置在支撑板的侧部,底板上设置有配合放线槽的若干个插脚。

作为优选方案:当上槽的下端与下槽的下端处于支撑板的同一侧部时,若干个插脚竖直并列设置在底板的底面上,若干个插脚的排列形状为L形。

作为优选方案:当上槽的下端与下槽的下端分别处于支撑板的两侧部时,若干个插脚竖直并列设置在底板的底面上,若干个插脚的排列形状为匚字形。

作为优选方案:凸起部为凸块,凸块与共模电感的中间缝隙相卡接。

作为优选方案:凸块朝向共模电感的一端为小头端,凸块与支撑板相连接的一端为大头端。

作为优选方案:底板的顶面上加工有卡槽。

作为优选方案:支撑板上加工有两条直槽,两条直槽与放线槽处于支撑板的同一侧面上,两条直槽竖直并列设置,两条直槽中的一条所述直槽的上端与上槽的上端相连通,两条直槽中的另一条所述直槽的上端与下槽的上端相连通。

作为优选方案:底板上分别加工有两个进线孔和两个出线孔,每个进线孔对应设置有一个插脚,每个进线孔靠近其对应的插脚设置,每个出线孔对应设置有一个插脚,每个出线孔靠近其对应的插脚设置。

作为优选方案:底板和支撑板一体成型。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结构设计简单且紧凑,为共模电感提供布线的合理位置和空间。通过底板、支撑板、凸起部、放线槽和插脚之间相互配合使共模电感的进出线的位置合理,占用空间小,有效缩减对PCB面上走线空间的占用,具有产品小型化特点又满足异型排距插件要求。

附图说明:

为了易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由下述的具体实施及附图作以详细描述。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当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共模电感时的第一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当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共模电感时的第二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当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共模电感时的第三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当本实用新型上设置有共模电感时的第四立体结构示意图,图中上槽和下槽上分别布置有共模电感的两个出线端。

图中,1-底板;1-1-进线孔;1-2-出线孔;2-支撑板;3-凸起部;4-放线槽;4-1- 上槽;4-2-下槽;5-插脚;6-共模电感;8-卡槽;9-直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实用新型。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在此,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避免因不必要的细节而模糊了本实用新型,在附图中仅仅示出了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密切相关的结构和/或处理步骤,而省略了与本实用新型关系不大的其他细节。

如图1、图2、图3、图4、图5和图6所示,本具体实施方式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实施方式包括底板1和支撑板2,所述支撑板2竖直设置在底板1上,支撑板2的一侧面上设置有凸起部3,支撑板2的另一侧面上加工有放线槽4,底板1的底面上设置有若干个插脚5,放线槽4用于配合共模电感6的出线端而设置,为共模电感6 的出线端提供放置位置,使其走线合理且占用空间小,放线槽4包括上槽4-1和下槽 4-2,上槽4-1的一端设置在支撑板2的顶部,上槽4-1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板2的侧部,且上槽4-1的该端靠近一个插脚5设置;下槽4-2的一端设置在支撑板2的顶部,下槽4-2的另一端设置在支撑板2的侧部,且下槽4-2的该端靠近另一个插脚5设置。

进一步的,当上槽4-1的下端与下槽4-2的下端处于支撑板2的同一侧部时,同时当插脚5的个数为四个时,四个插脚5竖直并列设置在底板1的底面上,四个插脚 5中两个所述插脚5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四个插脚5中另两个所述插脚5 沿底板1的宽度方向依次排列,四个插脚5排列形成的形状为L形。四个插脚5中沿底板1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插脚5分别用于缠绕共模电感6的两个进线端,一个插脚5对应一个进线端。四个插脚5中沿底板1宽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插脚5分别用于缠绕共模电感6的两个出线端,一个插脚5对应一个出线端。

另外一种方式为,当上槽4-1的下端与下槽4-2的下端处于支撑板2的两侧部时,上槽4-1与下槽4-2在支撑板2组成的形状为“八字形”,同时当插脚5的个数为四个时,四个插脚5竖直并列设置在底板1的底面上,四个插脚5中一个所述插脚5 作为“匚字形”的一个水平端,四个插脚5中另两个所述插脚5沿底板1的长度方向依次排列并作为“匚字形”的竖直端,四个插脚5最后一个插脚5作为“匚字形”的另一个水平端,四个插脚5排列形成的形状为“匚字形”。四个插脚5中沿底板1 长度方向依次排列的两个插脚5分别用于缠绕共模电感6的两个进线端,一个插脚5 对应一个进线端。四个插脚5中另外两个插脚5分别用于缠绕共模电感6的两个出线端,一个插脚5对应一个出线端。

进一步的,凸起部3为凸块,凸块与共模电感6的中间缝隙相卡接。凸块的厚度与共模电感6的中间缝隙相配合,凸块用于与共模电感6的中间缝隙相卡接,即共模电感6的侧部通过中间缝隙与支撑板2上的凸起部3相卡接,从而实现将共模电感6 定位在支撑板2上的效果,共模电感6的底部设置在底板1上。

进一步,凸块朝向共模电感6的一端为小头端,凸块与支撑板2相连接的一端为大头端。如此设置能够实现快速装配共模电感6的效果,实现与共模电感6的稳定连接。

进一步的,底板1的顶面上加工有配合共模电感6的卡槽8,卡槽8用于卡住共模电感6的底部,从而实现对共模电感6的有效定位。

进一步的,支撑板2上加工有两条直槽9,两条直槽9与放线槽4处于支撑板2 的同一侧面上,两条直槽9竖直并列设置,两条直槽9中的一条所述直槽9的上端与上槽4-1的上端相连通,两条直槽9中的另一条所述直槽9的上端与下槽4-2的上端相连通。两条直槽9用于与外部构件相连接。使支撑板2的开槽结构简化,不易发生布线混乱的现象,直槽9与放线槽4的使用过程互不影响。

进一步的,底板1上分别加工有两个进线孔1-1和两个出线孔1-2,每个进线孔 1-1对应设置有一个插脚5,每个进线孔1-1靠近其对应的插脚5设置,每个出线孔 1-2对应设置有一个插脚5,每个出线孔1-2靠近其对应的插脚5设置。两个出线孔 1-2分别配合上槽4-1和下槽4-2设置。两个进线孔1-1和两个出线孔1-2为了合理走线起到辅助定位效果,提供合理穿线位置。

进一步的,底板1和支撑板2固定连接制为一体。

工作原理:

将共模电感6设置在底板1上,共模电感6通过中间缝隙与支撑板2上的凸起部 3相卡接,将共模电感6的一个进线端穿过其对应的出线孔1-2后缠绕并固定在一个插脚5处,将共模电感6的另一个进线端穿过其对应的出线孔1-2后缠绕并固定在另一个插脚5处,将共模电感6的一个出线端通过上槽4-1后,穿过其对应的出线孔1-2 并固定在该出线端对应的插脚5处,将共模电感6的另一个出线端通过下槽4-2后,穿过其对应的出线孔1-2并固定在该出线端对应的插脚5处,走线位置合理,有效节省占用PCB面上的空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