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杆开关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955958发布日期:2019-10-28 22:06阅读:588来源:国知局
拨杆开关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汽车上的拨杆开关。



背景技术:

作为用于汽车上的拨杆开关的一个例子,可以举出固定于方向盘下方的转向柱的左右两侧上的一对拨杆开关。通过把各拨杆开关向规定方向拨动,可进行前照灯的光束转换、转向信号的开关操作、刮水器的开关操作等。例如,在上下方向上拨动拨杆开关的操作杆时,可以进行转向信号的开关操作,在前后方向上拨动该操作杆时,可以进行前照灯的光束转换(近光和远光的切换)。

拨杆开关通常包括供操作者进行拨动操作的操作杆以及以操作杆能够被拨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的杆支承部件。操作杆的一端与杆支承部件连接,另一端供操作者进行拨动操作。

此外,拨杆开关还具有用于对拨杆开关的拨动操作提供触感反馈的触感反馈机构。具体而言,触感反馈机构包括被插入到操作杆的一端部的驱动件、设于操作杆与驱动件之间的压缩弹簧、以及在压缩弹簧的弹力下能够与驱动件弹性抵接的凸轮构件。

在组装拨杆开关时,先将驱动件和压缩弹簧插入操作杆的一端中,然后将操作杆组装至杆支承部件中。凸轮构件被固定地设置于支承部件中。在操作杆被组装于杆支承部件上的状态下,基于压缩弹簧的弹力,驱动件的一端与凸轮构件的凸轮面始终保持弹性抵接。更详细地讲,与对操作杆进行的不同方向的拨动操作相对应地,驱动件的一端与凸轮构件的凸轮面上的不同位置分别弹性抵接,由此获得对拨杆开关进行拨动操作时的触感反馈。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拨杆开关中,基于组装性以及公差等因素,驱动件的外表面尺寸略小于操作杆的内表面尺寸。在驱动件被插入至操作杆的一端的状态下,驱动件的外表面与操作杆的一端的内表面之间会存在微小的间隙,这样的间隙造成了在对操作杆进行拨动操作时驱动件与操作杆之间产生松动,存在拨杆开关的操作感不好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驱动件与操作杆之间的松动的拨杆开关。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具备操作杆、被插入到上述操作杆的端部的驱动件、以及设于上述操作杆与上述驱动件之间的压缩弹簧,其特征在于,上述驱动件具有棒状的主体部、以及从上述主体部向外侧突起的凸部,在上述操作杆的上述端部设有收纳上述凸部并且沿上述主体部的长度方向引导上述凸部的槽部,上述压缩弹簧的一端安装于上述操作杆,另一端安装于上述驱动件,上述压缩弹簧在绕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发生了扭转的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上述驱动件与上述操作杆的端部之间,由此在绕上述轴线的方向上上述凸部的一部分与上述槽部抵接。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由于驱动件受到了压缩弹簧的绕自身轴线方向的恢复力而在操作杆的内部略微转动,由此从原本驱动件的凸部与槽部的内壁在绕轴线方向上处于松动状态,变为凸部的一部分与操作杆的槽部的内壁在绕轴线的方向上抵接(换言之,槽部的内壁阻止了凸部绕轴线转动)。在该状态下,基于抵接在操作杆和驱动件之间还产生了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件与操作杆之间的松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提高了拨杆开关的操作感。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还具备凸轮构件,上述凸轮构件具有用于与上述驱动件的未安装上述压缩弹簧一侧的前端部抵接的凸轮面。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在上述扭转状态下,上述压缩弹簧的上述一端相对于上述另一端被从自然状态旋转规定角度。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上述压缩弹簧以旋转规定角度的状态被设置于操作杆与驱动件之间,由此对驱动件提供了使其转动的力,并且在驱动件的凸部的一部分与操作杆的槽部的内壁接触的状态下依然提供绕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的恢复力,使得驱动件与操作杆之间始终存在静摩擦力。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上述规定角度为绕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的 60度~90度。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通过将规定角度设定为绕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的 60度~90度,一方面可以避免旋转角度过大进而影响压缩弹簧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旋转角度过小而导致不能充分消除驱动件与操作杆之间的松动。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上述驱动件的上述主体部具有第一固定部,该第一固定部对设于上述压缩弹簧的一端的第一弯折部进行固定,上述操作杆的端部具有第二固定部,该第二固定部对设于上述压缩弹簧的另一端的第二弯折部进行固定。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压缩弹簧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驱动件和操作杆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压缩弹簧从旋转了规定角度的状态恢复为自然状态。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上述第一弯折部是上述压缩弹簧的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上述第二弯折部是上述压缩弹簧的另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外侧弯折而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自然状态下,上述第一弯折部与上述第二弯折部以上述规定角度交差,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与上述凸部的凸起方向平行,上述槽部的一部分成为上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由于凸部的凸起方向和槽部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以规定角度交差的状态变为大致平行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与操作杆的端部之间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自然状态下,上述第一弯折部与上述第二弯折部平行,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与上述凸部的凸起方向以上述规定角度交叉,上述槽部的一部分成为上述第二固定部。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由于凸部的凸起方向和槽部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平行的状态变为以规定角度交叉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与操作杆的端部之间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上述第一弯折部是上述压缩弹簧的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上述第二弯折部是上述压缩弹簧的另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自然状态下,上述第一弯折部与上述第二弯折部平行,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与上述凸部的凸起方向平行,在上述操作杆的端部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与上述槽部的凹陷方向以上述规定角度交差。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自然状态下,上述第一弯折部与上述第二弯折部平行,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与上述凸部的凸起方向以上述规定角度交叉,在上述操作杆的端部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与上述槽部的凹陷方向平行。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由于凸部的凸起方向和槽部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平行的状态变为以规定角度交叉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与操作杆的端部之间的构成。

本实用新型的拨杆开关中,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上述压缩弹簧的自然状态下,上述第一弯折部与上述第二弯折部以上述规定角度交差,被固定于上述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与上述凸部的凸起方向平行,在上述操作杆的端部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上述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与上述槽部的凹陷方向平行。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由于凸部的凸起方向和槽部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从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以规定角度交差的状态变为大致平行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与操作杆的端部之间的构成。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的立体图。

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的另一个角度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仅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中的操作杆、压缩弹簧及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从操作杆一侧观察到的驱动件的立体图。

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的立体图。

图7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被卡止于第一固定部的状态的左视图。

图8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从驱动件一侧观察到的操作杆的立体图。

图9是仅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中的操作杆及压缩弹簧的右视图。

图10是变形例1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的立体图。

图11是变形例2和变形例3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的立体图。

图12是变形例4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图1~图3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100具备操作杆110、驱动件120、压缩弹簧130以及凸轮构件140。为了简化说明,本说明书中没有示出用于以操作杆110能够被拨动的方式支承操作杆110的杆支承部件。

图4是仅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中的操作杆、压缩弹簧以及驱动件的立体图。

在图4示出的组装状态下,驱动件120被插入到操作杆110的端部111 中。图2和图3中的压缩弹簧130被设于操作杆110与驱动件120之间。凸轮构件140能够与驱动件120的前端部121抵接。凸轮构件140被固定地设置于未图示的杆支承部件上。

为了简化说明,图1~图3中的操作杆110仅示出了实际操作杆的一部分。具体而言,本实施方式中的操作杆110是实际操作杆中靠近凸轮构件 140一侧的一部分,实际操作杆中供人进行拨动操作的部分并未示出。

如图2所示,驱动件120具有棒状的主体部122、从主体部122的外表面向外侧突起的凸部123、以及位于主体部的前端部121。如图3所示,主体部122的横截面是大致圆环形状,大致圆环形状的内部空间是能够容纳压缩弹簧的第一容纳部124,而且两个凸部123相对于圆环中心对称地一体成型于主体部122的外表面上。

如图2所示,操作杆110的端部111形成有用于容纳压缩弹簧130以及驱动件120的第二容纳部112。

压缩弹簧130具有一个末端从压缩弹簧130的圆周开始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成为第一弯折部131,压缩弹簧130的另一个末端从压缩弹簧130 的圆周开始沿径向向外侧弯折而成为第二弯折部132。

如图3所示,凸轮构件140在与驱动件120相对的一面设置有用于与前端部121抵接的凸轮面141。凸轮面141形成为特定的曲面形状,在对操作杆110进行拨动操作时,与不同的拨动操作相对应地,驱动件120的前端部121与凸轮构件140的凸轮面141上的不同位置分别弹性抵接,由此获得拨动操作时的触感反馈。

下面,对压缩弹簧130与操作杆110之间的连接结构以及压缩弹簧130 与驱动件120之间的连接结构进行说明。

图5是从操作杆110侧观察到的驱动件120的立体图。

如图5所示,在驱动件120的第一容纳部124的底部设置有对压缩弹簧130的第一弯折部131进行固定的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由从第一容纳部124的底部朝向压缩弹簧130一侧凸起的两个卡止凸起(第一卡止凸起125和第二卡止凸起126)构成。

第一卡止凸起125和第二卡止凸起126加在一起成为大致圆柱状,并且该圆柱状的直径尺寸略小于压缩弹簧130的内径,能够起到从压缩弹簧 130的内侧对压缩弹簧130进行定位的作用。而且,在第一卡止凸起125 和第二卡止凸起126互相相对的两条对置边是互相平行的直线状,位于两条对置边之间的间隙127形成为沿着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且能够卡止压缩弹簧130的第一弯折部131的大小。

图6是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130的立体图。图7是表示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130被卡止于第一固定部的状态的左视图。

如图7所示,沿着上述压缩弹簧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压缩弹簧130 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弯折部131与第二弯折部132以规定角度的交差。本实施方式中的规定角度是90度。

此外,规定角度优选绕压缩弹簧130的轴线的60度~90度的范围。如果规定角度过大,可能会导致弹簧的性质发生较大的改变,如果规定角度过小,则不足以提供能够消除松动的力。

在进行压缩弹簧130与驱动件120的组装时,将压缩弹簧130插入驱动件120的第一容纳部124中,并且使压缩弹簧130的第一弯折部131卡止于第一固定部中。详细地讲,如图7所示,第一弯折部131被卡止于第一卡止凸起125与第二卡止凸起126之间的间隙127中,被固定(卡止) 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131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图7中的左右方向)平行。

然后,将已经组装在一起的压缩弹簧130和驱动件120进一步向操作杆110中组装。

下面,参照图8~图9,对进一步组装后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8是从驱动件120侧观察到的操作杆110的立体图。

如图8所示,在操作杆110的端部111设置的第二容纳部112是沿着压缩弹簧130的轴线方向(即驱动件120的主体部122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大致圆孔形状。而且,如图4和图8所示,在第二容纳部112的侧壁上还设有分别收纳驱动件120的两个凸部123的槽部113,该槽部113沿主体部122的长度方向延伸,用于引导驱动件120在该方向上滑动。

此外,在第二容纳部112的底部还设置有从第二容纳部112的底部朝向压缩弹簧130一侧凸起的定位凸起114构成,该定位凸起114呈圆柱状,并且该圆柱状的直径尺寸略小于压缩弹簧130的内径,能够起到从压缩弹簧130的内侧对压缩弹簧130进行定位的作用。

在将压缩弹簧130和驱动件120进一步向操作杆110中组装时,先将压缩弹簧130的第二弯折部132插入一个槽部113中,然后顺时针或逆时针扭转压缩弹簧130和驱动件120,直到驱动件120上的两个凸部123能够卡入操作杆110上的两个槽部113为止。然后沿着槽部113的延伸方向(即,压缩弹簧130的轴线方向)将驱动件120插入至操作杆110中,从而成为图4所示的状态。

图9是仅示出了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100中的操作杆110以及压缩弹簧130的右视图。为了清楚地显示出操作杆110与压缩弹簧130之间的位置关系,图9中省略了驱动件120。此外,图2和图9中示出的压缩弹簧130是扭转状态下的压缩弹簧130。

如图9所示,槽部113的一部分(靠近第二容纳部112的底部的一部分)形成为能够卡止压缩弹簧130的第二弯折部132的大小,成为对压缩弹簧130的第二弯折部132进行固定的第二固定部。

如图9所示,在压缩弹簧130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之间的状态下,压缩弹簧130处于绕该压缩弹簧130的轴线发生了扭转的扭转状态。在该状态下,压缩弹簧130的一端(第一弯折部131)相对于另一端 (第二弯折部132)被从自然状态旋转了规定角度。换言之,沿着压缩弹簧 13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第一弯折部131与第二弯折部132从以规定角度的交差的状态(图6和图7所示的状态)变为平行的状态(图4和图9所示的状态)。在图4所示的状态下,基于压缩弹簧130在绕轴线方向上的恢复力,凸部123的一部分与槽部113在绕轴线方向上抵接。

如图7所示,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131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平行,如图9所示,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132与槽部113的凹陷方向平行。如图4所示,两个凸部123分别卡合于两个槽部113中。

下面对第一实施方式的拨杆开关100所具有的技术效果进行说明。

根据上述拨杆开关100,由于驱动件120受到了压缩弹簧130的绕自身轴线方向的恢复力而在操作杆110的内部略微转动,由此从原本驱动件120 的凸部123与槽部113的内壁在绕轴线方向上处于松动状态,变为凸部123 的一部分与操作杆110的槽部113的内壁在绕轴线的方向上抵接(换言之,槽部113的内壁阻止了凸部123绕轴线转动)。在该状态下,基于抵接在操作杆110和驱动件120之间还产生了静摩擦力,该静摩擦力能够进一步抑制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之间的松动。通过这样的结构,提高了拨杆开关100的操作感。

此外,根据上述拨杆开关100,压缩弹簧130以旋转规定角度的状态被设置于操作杆110与驱动件120之间,由此对驱动件120提供了使其转动的力,并且在驱动件120的凸部123的一部分与操作杆110的槽部113的内壁接触的状态下依然提供绕压缩弹簧130的轴线方向的恢复力,使得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之间始终存在静摩擦力。

此外,根据上述拨杆开关100,通过将规定角度设定为绕压缩弹簧130 的轴线的60度~90度,一方面可以避免旋转角度过大进而影响压缩弹簧130 自身的性质,另一方面可以避免因旋转角度过小而导致不能充分消除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之间的松动。

此外,根据上述拨杆开关100,压缩弹簧130的两端被分别固定在驱动件120和操作杆110上,由此能够可靠地防止压缩弹簧130从旋转了规定角度的状态恢复为自然状态。

此外,根据上述拨杆开关100,由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和槽部113 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131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132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130从第一弯折部131和第二弯折部132以规定角度交差的状态变为大致平行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130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的端部111之间的构成。

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仅仅是一个适用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适当地进行构成要素的追加、删除、设计变更,对各实施方式的特征进行适当地组合,只要具备本实用新型的要旨,都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

例如,本第一实施方式中,压缩弹簧130在绕自身的轴线发生了扭转的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的端部111之间即可。压缩弹簧130的第一弯折部131与第二弯折部132的形态和/或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部的形态都可以变更。

(变形例1)

变形例1中的压缩弹簧以及驱动件上的第一固定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面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0是变形例1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230的立体图。在变形例1 中,沿着压缩弹簧23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压缩弹簧230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弯折部231与第二弯折部232不是以规定角度交叉的,而是互相平行的。而且,虽然未图示,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231与凸部 123的凸起方向不是平行的,而是以规定角度交叉。

根据变形例1,由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和槽部113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231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232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230从第一弯折部231和第二弯折部232平行的状态变为以规定角度交叉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230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的端部111之间的构成。

(变形例2)

变形例2中的压缩弹簧以及操作杆上的第二固定部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下面仅对不同点进行说明。

图11是变形例2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330的立体图。本变形例2 中,第一弯折部331是压缩弹簧330的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第二弯折部332是压缩弹簧330的另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

而且,本变形例2中,沿着压缩弹簧33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压缩弹簧330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弯折部331与第二弯折部332平行。而且,虽然未图示,在操作杆110的端部111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332与槽部113的凹陷方向以规定角度交差。

由于第二弯折部332与第一弯折部331都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因此可以将第二固定部形成为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部相同的形状。换言之,可以将图8中的第二容纳部112的底部的定位突起114 替换成图5中的由第一卡止凸起125与第二卡止凸起126构成的第一固定部的构成,从而作为第二固定部来发挥作用。

根据变形例2,由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和槽部113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331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332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330从第一弯折部331和第二弯折部332平行的状态变为以规定角度交叉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330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的端部111之间的构成。

(变形例3)

图11也是变形例3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330的立体图。与变形例 2相同,本变形例3中,第一弯折部331是压缩弹簧330的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第二弯折部332是压缩弹簧330的另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而且,沿着压缩弹簧33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压缩弹簧330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弯折部331与第二弯折部 332平行。

与变形例2不同的是,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331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以规定角度交叉,在操作杆110的端部111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332与槽部113的凹陷方向平行。

换言之,变形例2和变形例3之间的区别点仅在于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331和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332相对于凸部的凸出方向(或者槽部的凹陷方向)的朝向不同。

同理,变形例3也能够获得与变形例2相同的技术效果。

(变形例4)

图12是变形例4的自然状态下的压缩弹簧430的立体图。

在变形例4中,第一弯折部431是压缩弹簧430的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第二弯折部432是压缩弹簧430的另一个末端从圆周沿径向向内侧弯折而形成的。这一点与变形例2和变形例3相同。

与变形例2和变形例3不同的是,沿着压缩弹簧430的轴线方向观察时,在压缩弹簧430的自然状态下,第一弯折部431与第二弯折部432不是平行的,而是以规定角度交叉的。这里的规定角度是90度。

而且,虽然未图示,被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的第一弯折部431与驱动件120的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平行,在操作杆110的端部111的内部存在第二固定部,被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的第二弯折部432与操作杆110的槽部113的凹陷方向平行。

根据变形例4的拨杆开关,由于凸部123的凸起方向和槽部113的凹陷方向是相同的方向,因此通过将第一弯折部431固定于第一固定部中以及将第二弯折部432固定于第二固定部中,压缩弹簧430从第一弯折部431 和第二弯折部432以规定角度交差的状态变为大致平行的状态,能够实现压缩弹簧430在扭转状态下被安装于驱动件120与操作杆110的端部111 之间的构成。

(其他变形)

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固定部的具体结构不仅限于由第一卡止凸起 125与第二卡止凸起126构成的结构,只要能够在绕压缩弹簧130的轴线的方向上固定压缩弹簧130的第一弯折部131即可。可以根据弹簧的大小、线径等来具体设定第一固定部的形态,例如也可以由三个以上的其他形状的凸起构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