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02431发布日期:2019-05-31 21:18阅读:2034来源:国知局
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跑马灯接线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



背景技术:

跑马灯又叫走马灯、串马灯。现有的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大多采用电烙铁焊接,焊锡丝不环保,费电费人工,同时采用铜带机压接,需要剥线头露铜丝,工序复杂易短路,且内壳体采用一次注塑制成,铜丝易端易短路。因此,针对现有技术的问题,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此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的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大多采用电烙铁焊接,存在焊锡丝不环保,费电费人工的问题,同时采用铜带机压接,需要剥线头露铜丝,工序复杂易短路,且内壳体采用一次注塑制成,铜丝易断易短路的问题,而提供了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

本是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包括接线壳体,所述接线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接线壳体上设有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第三接线端,所述第一接线端的一侧设有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所述第二过线槽设于第一过线槽的下部,所述第二接线端的一侧设有第三过线槽和第四过线槽,所述第四过线槽设于第三过线槽的下部,所述第三接线端的一侧设有第五过线槽,另一侧设有第六过线槽,所述下壳体的内部设有两个放置槽,两个所述放置槽之间设有第一隔体,所述第一隔体的中部设有第七过线槽,两个所述放置槽内分别设有第一T型三尖铜片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所述第一T型三尖铜片的一侧与第一过线槽连通,另一侧与第三过线槽连通,所述第一T型三尖铜片的底部与第五过线槽连通,所述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一侧与第七过线槽连通,另一侧与第四过线槽连通,所述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底部与第六过线槽连通。

进一步的,所述上壳体底部的四个角上固定设有四个支柱,所述下壳体顶部的四个角上设有四个支孔,四个所述支柱与支孔配合使用,通过设置支柱和支孔方便固定,且固定效果好,更加稳定。

进一步的,所述第五过线槽和第六过线槽的中部均设有第三隔体,通过设置第三隔体可以控制连接线位置,避免连接线的扭曲。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放置槽的中部设有第二隔体,所述第二隔体上设有卡槽,卡槽通过与第一T型三尖铜片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中部配合使用,实现对第一T型三尖铜片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固定。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放置槽均采用注塑胶填充,使内部处于实心,提高接线件的抗压能力及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通过将接线壳体分为上壳体和下壳体,接线壳体上设置第一接线端、第二接线端和第三接线端,第一接线端的一侧设置第一过线槽和第二过线槽,第二过线槽设于第一过线槽的下部,第二接线端的一侧设置第三过线槽和第四过线槽,第四过线槽设于第三过线槽的下部,第三接线端的一侧设置第五过线槽,另一侧设置第六过线槽,下壳体的内部设置两个放置槽,两个放置槽之间设置第一隔体,第一隔体的中部设置第七过线槽,两个放置槽的中部设置第二隔体,第二隔体上设置卡槽,两个放置槽内分别设置第一T型三尖铜片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第一T型三尖铜片的一侧与第一过线槽连通,另一侧与第三过线槽连通,第一T型三尖铜片的底部与第五过线槽连通,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一侧与第七过线槽连通,另一侧与第四过线槽连通,第二T型三尖铜片的底部与第六过线槽连通,两个所述放置槽均采用注塑胶填充,使该接线件具有连接稳定、抗压能力强,解决容易短路,同时提高接线件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下壳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壳体侧视结构示意图。

1. 接线壳体、2上壳体、3下壳体、4第一接线端、5第二接线端、6第三接线端、7第一过线槽、8第二过线槽、9第三过线槽、10第四过线槽、11第五过线槽、12第六过线槽、13放置槽、14第一隔体、15第七过线槽、16第一T型三尖铜片、17第二T型三尖铜片、18第二隔体、19卡槽,20支柱、21支孔、22第三隔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1-3,一种跑马灯用内三通接线件,包括接线壳体1,所述接线壳体1分为上壳体2和下壳体3,所述接线壳体1上设有第一接线端4、第二接线端5和第三接线端6,所述第一接线端4的一侧设有第一过线槽7和第二过线槽8,所述第二过线槽8设于第一过线槽7的下部,所述第二接线端5的一侧设有第三过线槽9和第四过线槽10,所述第四过线槽10设于第三过线槽9的下部,所述第三接线端6的一侧设有第五过线槽11,另一侧设有第六过线槽12,所述下壳体3的内部设有两个放置槽13,两个所述放置槽13之间设有第一隔体14,所述第一隔体14的中部设有第七过线槽15,两个所述放置槽13内分别设有第一T型三尖铜片16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17,所述第一T型三尖铜片16的一侧与第一过线槽连7通,另一侧与第三过线槽9连通,所述第一T型三尖铜片16的底部与第五过线槽11连通,所述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一侧与第七过线槽15连通,另一侧与第四过线槽10连通,所述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底部与第六过线槽12连通。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所述上壳体2底部的四个角上固定设有四个支柱20,所述下壳体3顶部的四个角上设有四个支孔21,四个所述支柱20与支孔21配合使用,通过设置支柱20和支孔21方便固定,且固定效果好,更加稳定;所述第五过线槽11和第六过线槽12的中部均设有第三隔体22,通过设置第三隔体22可以控制连接线位置,避免连接线的扭曲;两个所述放置槽13的中部设有第二隔体18,所述第二隔体18上设有卡槽19,卡槽19通过与第一T型三尖铜片16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中部配合使用,实现对第一T型三尖铜片16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固定;两个所述放置槽13均采用注塑胶填充,使内部处于实心,提高接线件的抗压能力及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使用中,需要用该接线件进行接通电路时,此时先将主接线分别放置在第五过线槽11和第六过线槽12内,并压接在第一T型三尖铜片16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底部,然后将辅线分别放置在第一过线槽7、第二过线槽8、第三过线槽9、第四过线槽10和第七过线槽15,并按照电路正负极分开压接在第一T型三尖铜片16和第二T型三尖铜片17的两侧,最后向下壳体3的放置槽13注满塑胶,合上壳体2,用支柱21与支孔21配合使用固定,实现线路的接通,同时保证接线件具有较好的抗压性和防水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