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277596发布日期:2019-07-27 10:14阅读:10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为了降低继电器的能耗,一般继电器控制电路都先采用大电流触发继电器吸合,然后用小电流来维持继电器的吸合状态。其中双线圈继电器采用一个小阻值的触发线圈来触发继电器吸合,用一个大阻值的维持线圈来维持继电器吸合;配合图1所示,目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包括正极输入端IN+’、负极输入端IN-’、RC微分电路D’和MOS管开关电路M’和双线圈继电器J’;其中双线圈继电器J’具有触发线圈Rt’、维持线圈Rh’、公共脚COM’、触发脚TC’、维持脚HC’、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由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控制;公共脚COM’与触发线圈Rt’一端和维持线圈Rh’一端相连,触发脚TC’与触发线圈Rt’另一端相连,维持脚HC’与维持线圈Rh’另一端相连;正极输入端IN+’和负极输入端IN-’用于接入直流供电电源;RC微分电路D’包括电容C1’和电阻R1’,MOS管开关电路M’包括电阻R2’和MOS管Q1’;正极输入端IN+’与电容C1’一端和公共脚COM’相连,所述正极输入端IN+’可通过二极管D1’与电容C1’和公共脚COM’的公共端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与正极输入端IN+’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和公共脚COM’的公共端相连;电容C1’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和电阻R2’一端相连,负极输入端IN-’与电阻R1’另一端、MOS管Q1’源极和维持脚HC’相连,电阻R2’另一端与MOS管Q1’栅极相连,MOS管Q1’漏极与触发脚TC’相连。这样当正极输入端IN+’和负极输入端IN-’接入直流供电电源的瞬间,既目前的这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通电瞬间,维持线圈Rh’通电工作,电容C1’给MOS管Q1’栅极充电而MOS管Q1’导通,由于电阻R1’的存在,使得MOS管Q1’栅极电压一直下降,当MOS管Q1’栅极电压下降到不足以使MOS管Q1’导通之前,MOS管Q1’导通而使得触发线圈Rt’通电工作;在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共同作用下,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吸合;当MOS管Q1’栅极电压下降到不足以使MOS管Q1’导通时,MOS管Q1’断开,触发线圈Rt’断电而停止工作,此时维持线圈Rh’仍然通电工作,在维持线圈Rh’作用下,双线圈继电器J’保持吸合状态;在此之后,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断电则维持线圈Rh’断电而停止工作,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释放。

但是目前这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存在以下问题:

这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通电瞬间,维持线圈Rh’和触发线圈Rt’均通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触发脚TC’和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由于MOS管Q1’的漏极和源极分别与触发脚TC’和维持脚HC’相连,此时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通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可能造成MOS管Q1’被击穿而损坏;而在这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断电瞬间,维持线圈Rh’断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此时维持线圈Rh’断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也可能造成MOS管Q1’被击穿而损坏。因而这种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存在通、断电瞬间可能造成MOS管Q1’被击穿而损坏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其能避免MOS管Q1在该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通、断电瞬间被击穿而损坏。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是:

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其包括正极输入端IN+、负极输入端IN-、RC微分电路D、MOS管开关电路M和双线圈继电器J;其中双线圈继电器J具有触发线圈Rt、维持线圈Rh、公共脚COM、触发脚TC、维持脚HC、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由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控制,公共脚COM与触发线圈Rt一端和维持线圈Rh一端相连,触发脚TC与触发线圈Rt另一端相连,维持脚HC与维持线圈Rh另一端相连;RC微分电路D包括电容C1和电阻R1,MOS管开关电路M包括电阻R2和MOS管Q1;正极输入端IN+与电容C1一端和公共脚COM相连,电容C1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和电阻R2一端相连,负极输入端IN-与电阻R1另一端、MOS管Q1源极和维持脚HC相连,电阻R2另一端与MOS管Q1栅极相连,MOS管Q1漏极与触发脚TC相连;其中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一端与MOS管Q1源极相连,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另一端与MOS管Q1漏极相连。

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一端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另一端与公共脚COM相连。

所述MOS管Q1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2与触发脚T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触发脚TC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

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稳压二极管ZD1和电容C2,稳压二极管ZD1负极与电容C2一端和MOS管Q1栅极相连,稳压二极管ZD1正极与电容C2另一端和MOS管Q1源极相连。

采用上述方案后,当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通电瞬间,维持线圈Rh和触发线圈Rt均通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触发脚TC和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此时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会对MOS管Q1漏极和源极电压进行钳位,从而避免MOS管Q1被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通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当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断电瞬间,所述的维持线圈Rh断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此时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会对MOS管Q1漏极和源极电压进行钳位,从而避免MOS管Q1被维持线圈Rh断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因而本实用新型能避免MOS管Q1在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通、断电瞬间被击穿而损坏。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的原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了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其包括正极输入端IN+、负极输入端IN-、RC微分电路D、MOS管开关电路M和双线圈继电器J;其中双线圈继电器J具有触发线圈Rt、维持线圈Rh、公共脚COM、触发脚TC、维持脚HC、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输出触点A和输出触点B由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控制,公共脚COM与触发线圈Rt一端和维持线圈Rh一端相连,触发脚TC与触发线圈Rt另一端相连,维持脚HC与维持线圈Rh另一端相连;正极输入端IN+和负极输入端IN-用于接入直流供电电源;RC微分电路D包括电容C1和电阻R1,MOS管开关电路M包括电阻R2和MOS管Q1;正极输入端IN+与电容C1一端和公共脚COM相连,电容C1另一端与电阻R1一端和电阻R2一端相连,负极输入端IN-与电阻R1另一端、MOS管Q1源极和维持脚HC相连,电阻R2另一端与MOS管Q1栅极相连,MOS管Q1漏极与触发脚TC相连。其中所述正极输入端IN+通过二极管D1与电容C1和公共脚COM的公共端相连,二极管D1的正极与正极输入端IN+相连,二极管D1的负极与电容C1和公共脚COM的公共端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关键在于: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所述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一端与MOS管Q1源极相连,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另一端与MOS管Q1漏极相连。这样当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通电瞬间,维持线圈Rh和触发线圈Rt均通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触发脚TC和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此时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会对MOS管Q1漏极和源极电压进行钳位,从而避免MOS管Q1被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通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当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在断电瞬间,所述的维持线圈Rh断电而产生反向电动势,使得维持脚HC瞬间形成高压,此时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1会对MOS管Q1漏极和源极电压进行钳位,从而避免MOS管Q1被维持线圈Rh断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因而本实用新型能避免MOS管Q1在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通、断电瞬间被击穿而损坏。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一端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另一端与公共脚COM相连;这样双向瞬态抑制二极管TVS2会对MOS管Q1漏极电压进行钳位,从而避免MOS管Q1被触发线圈Rt通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击穿。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新型双线圈继电器控制电路还包括稳压二极管ZD1和电容C2,稳压二极管ZD1负极与电容C2一端和MOS管Q1栅极相连,稳压二极管ZD1正极与电容C2另一端和MOS管Q1源极相连;这样通过稳压二极管ZD1和电容C2便能对MOS管Q1栅极电压进行钳位而保护MOS管Q1。

进一步,所述MOS管Q1的漏极通过二极管D2与触发脚TC相连,二极管D2的正极与触发脚TC相连,二极管D2的负极与MOS管Q1的漏极相连;这样当MOS管Q1采用带寄生二极管的MOS管时,二极管D2能截止维持线圈Rh断电瞬间产生的反向电动势通过MOS管Q1给触发线圈Rt和维持线圈Rh充电,从而缩短了双线圈继电器J的释放时间。

上述实施例和图式并非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产品形态和式样,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对其所做的适当变化或修饰,皆应视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