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52817发布日期:2019-05-24 21:05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车用连接器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



背景技术:

目前汽车车身上信号采集与电源输出连接器组件需使用护套线束对接进行信号输出,该护套线束需使用端子与导线进行铆接,然后将铆接后的线束插入护套中形成一个护套线束组件,而当前车身连接器的发展方向是轻薄化、微型化、复杂环境的适配性以及安装简易性,目前的护套线束组件形式的车用连接器已经不符合车身设计的需求,而通过fpc等扁平线缆的连接方式则成为新型连接器的设计方向,而在新型连接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连接器主体与扁平线缆间拼接过程中的快捷性,以及装配完成后产品的可靠性,而且对于车用连接器来说,其对复杂环境下连接器的可靠性要求较高,因此对车用连接器的内部结构设计迫在眉睫。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其一端与连接器公座对接,另一端与扁平线缆连接,包括:连接器壳体和连接端子,其中连接器壳体依次包括与连接器公座对接的母端、位于中部的密封部、与扁平线缆连接的对接端,所述的密封部内部开设有上下两排通道,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在母端的出口为上下两排形式,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在对接端的出口为排布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单排形式;连接端子包括一体成型并依次固定于母端、密封部和对接端中的首端、连接杆和尾端,所述的首端与连接器公座中的端子连接,所述的尾端在对接端的出口处平行排布并与扁平线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层通道在靠近对接端的一侧依次包括向下弯折段和连通对接端出口的直形段a,所述的下层通道在靠近对接端处依次包括向上弯折段和连通对接端出口的直形段b。

进一步地,所述的直形段a和直形段b在同一水平高度上交错排列为一行。。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杆为棒状或者板状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的尾端包括上弯形尾端和下弯型尾端,所述的上弯形尾端和下弯型尾端的弯曲形式与靠近对接端一侧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相同。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弯形尾端的一端连接于上层通道中连接杆沿宽度方向的右侧,另一端上设有夹持头;所述的下弯形尾端的一端连接于上层通道中连接杆沿宽度方向的左侧,另一端上设有夹持头。

进一步地,所述的夹持头上设有凸起的弹性触点,弹性触点与扁平线缆上的金手指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的首端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的首端的一侧上设有定位板,使得首端的横截面为p形。

进一步地,所述的母端的出口处开设有p形孔,所述的首端贯穿于p形孔中。

进一步地,所述的扁平线缆包括fpc扁平线缆和ffc扁平线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双层的连接通道并设计了与双层连接通道相匹配的连接端子,连接端子在尾端采用了错位式的向中间汇聚形式,通过上弯形尾端和下弯型尾端使得最终的连接头平行卡接于扁平线缆的金手指上。总体结构设计紧凑,相比于单层连接器减小了整体宽度,并且充分了利用了厚度方向的空间,而并未增加整体的厚度尺寸。

2)本技术方案中在母端的出口处开设有p形孔,并在端子的设计中增加了定位板,使得首端的横截面为p形,如此便形成了较高可靠性的p形限位结构,使得端子的装配结构更加紧凑与稳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车用双层连接器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中连接器壳体的具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中车用双层连接器的剖面结构收益图;

图4为本发明中连接端子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中连接端子的下弯型尾端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中连接端子的上弯形尾端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中连接端子的首端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中连接器母端结构示意图。

图中:1、连接器壳体,11、母端,12、密封部,13、对接端,2、连接端子,21、首端,211、定位板,22、连接杆,23、尾端,231、上弯形尾端,232、下弯型尾端,3、连接器公座,4、扁平线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

车用双层连接器,其一端与连接器公座3对接,另一端与扁平线缆4连接,包括:连接器壳体1和连接端子2。

其中连接器壳体1部分:依次包括与连接器公座3对接的母端11、位于中部的密封部12、与扁平线缆4连接的对接端13,参见图1与图2,所述的密封部12内部开设有上下两排通道,参见图2,所述的密封部12内部开设有上下两排通道,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在母端11的出口为上下两排形式,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在对接端13的出口为排布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单排形式。所述的上层通道在靠近对接端13的一侧依次包括向下弯折段和连通对接端13出口的直形段a,所述的下层通道在靠近对接端13处依次包括向上弯折段和连通对接端13出口的直形段b。

所述的母端11的出口处开设有p形孔,所述的首端21贯穿于p形孔中。

连接端子2部分:包括一体成型并依次固定于母端11、密封部12和对接端13中的首端21、连接杆22和尾端23,所述的首端21与连接器公座3中的端子连接,所述的尾端23在对接端13的出口处平行排布并与扁平线缆4连接,参见图3与图4。所述的连接杆22为棒状或者板状结构。所述的尾端23包括上弯形尾端231和下弯型尾端232,参见图5与图6,所述的上弯形尾端231和下弯型尾端232的弯曲形式与靠近对接端13一侧的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相同。所述的上弯形尾端231的一端连接于上层通道中连接杆22沿宽度方向的右侧,另一端上设有夹持头;所述的下弯形尾端232的一端连接于下层通道中连接杆22沿宽度方向的左侧,另一端上设有夹持头。所述的夹持头上设有凸起的弹性触点,弹性触点与扁平线缆4上的金手指接触。所述的首端21为中空的管状结构,所述的首端21的一侧上设有定位板211,使得首端21的横截面为p形,参见图7与图8。所述的扁平线缆4包括fpc扁平线缆和ffc扁平线缆。

在具体使用过程中:首先完成连接器公座3在汽车线路中的连接,之后将fpc扁平线缆的金手指卡于尾端23上的夹持头上,之后将母端11插入连接器公座3中,使得首端21贯穿于p形孔中,使得首端的横截面为p形,如此便形成了较高可靠性的p形限位结构,使得端子的装配结构更加紧凑与稳固,实现连接端子2与连接器公座3中端子的对接。双层结构相比于单层连接器减小了整体宽度,并且充分了利用了厚度方向的空间,而并未增加整体的厚度尺寸。

上述技术方案仅体现了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选技术方案,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对其中某些部分所可能做出的一些变动均体现了本发明的原理,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用双层连接器,包括:连接器壳体(1)和连接端子(2),其中连接器壳体(1)包括母端(11)、密封部(12)和对接端(13),所述的密封部(12)内部开设有上下两排通道,上层通道和下层通道在母端(11)的出口为上下两排形式,并在对接端(13)的出口为排布于同一水平位置的单排形式;连接端子(2)包括一体成型并依次固定于母端(11)、密封部(12)和对接端(13)中的首端(21)、连接杆(22)和尾端(23),所述的首端(21)与连接器公座(3)中的端子连接,所述的尾端(23)在对接端(13)的出口处平行排布并与柔性线缆(4)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结构紧凑、连接牢固等优点。

技术研发人员:胡光才;万军;朱新爱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上海徕木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19.01.31
技术公布日:2019.05.2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