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21537351发布日期:2020-07-17 17:34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与流程

本公开涉及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线圈部件,有绕组型的共模扼流线圈。绕组型的共模扼流线圈具有:具有卷芯部的芯部、和卷绕于卷芯部的多个线材。绕组型的共模扼流线圈也存在相互捻合的两根线材绕卷芯部卷绕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16525号公报

然而,在与供线材卷绕的卷芯部的轴向正交的横截面为多边形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卷绕于芯部的线材的加捻状态,而产生线材变形、加捻状态变化、或发生开捻等卷绕紊乱。由于卷绕紊乱的产生,线圈部件的品质也产生不一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成为稳定的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圈部件具备:鼓状芯部,其具备卷芯部,上述卷芯部具有包括相互平行的第1面和第2面的周面;和线圈,其包括沿相同方向卷绕于上述卷芯部的两根线材,上述线圈具有:第1捻线部,其在上述第1面之上使上述两根线材相互捻合;和第2捻线部,其在上述第2面之上使上述两根线材相互捻合,上述第1捻线部与上述第2捻线部为相同形状。

根据该结构,能够使两根线材的卷绕状态稳定,能够抑制卷绕紊乱。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式的线圈部件,能够提供可成为稳定的线材的卷绕状态的线圈部件、线圈部件的制造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3是表示卷芯部和线圈的1匝的概略剖视图。

图4的(a)(b)是表示线材的捻线状态的说明图。

图5是表示鼓状芯部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鼓状芯部的卷芯部的剖视立体图。

图7是将线材卷绕于鼓状芯部的绕线装置的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8是省略了罩带的带式电子部件带的局部的放大图。

图9的(a)是表示粉体成形装置的概略图,(b)是表示从卷芯部的轴向观察的凹模、冲头和鼓状芯部的概略图,(c)是表示凹模的填充孔的概略俯视图。

图10是表示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11是表示变更例的线圈部件的概略侧视图。

图12是图11的线圈部件的概略仰视图。

图13的(a)(b)是表示变更例的卷芯部和线材的概略剖视图。

图14是表示变更例的卷芯部和线材的概略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线圈部件;10…鼓状芯部;11…卷芯部;11a…侧面(第1面);11b…侧面(第2面);11c、11d…上表面(第3面);11e、11f…下表面(第4面);30…线圈;31…第1线材;32…第2线材;40a、40b…捻线部;41a、41b…节部;42…腹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各形式进行说明。

此外,附图中,有时为了容易理解而将构成要素放大地示出。构成要素的尺寸比率有时与实际情况或者与其他附图中的该情况不同。另外,在剖视图中,有时为了容易理解,省略一部分构成要素的剖面线。

图1是线圈部件1的概略侧视图,图2是线圈部件1的概略仰视图。

如图1和图2所示,线圈部件1具备鼓状芯部10、卷绕于鼓状芯部10的线圈30。该线圈部件1例如为共模扼流线圈。

鼓状芯部10由非导电性材料构成,更具体而言由氧化铝那样的非磁性体、镍(ni)-锌(zn)系铁氧体那样的磁性体、或者树脂等构成。作为树脂,例如有含有金属粉、铁氧体粉等磁性粉的树脂、含有二氧化硅粉等非磁性体粉的树脂、不含有填料的树脂。

如图1、图2和图5所示,鼓状芯部10具备:卷芯部11;以及分别在卷芯部11的轴向的第1端、第2端设置的第1凸缘部12和第2凸缘部13。卷芯部11、第1凸缘部12和第2凸缘部13一体形成。在本说明书中,将卷芯部11的轴向设为“长度方向ld”。而且,将与“长度方向ld”正交的方向中的与安装有线圈部件1的电路基板等的面垂直的方向设为“高度方向td”,将与“长度方向ld”和“高度方向td”均正交的方向设为“宽度方向wd”。

如图3和图6所示,对于卷芯部11而言,与轴向正交的横截面的形状为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截面形状为六边形状。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多边形”包括角部被倒角的形状、角部变圆的形状、各边的一部分为曲线状的形状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1具有:面向鼓状芯部10的宽度方向wd的一对侧面11a、11b;以及面向高度方向td的一对上表面11c、11d和一对下表面11e、11f。在本实施方式中,卷芯部11的一对侧面11a、11b相互平行。换句话说,卷芯部11具有相互平行的一对侧面11a、11b。

将如侧面11a、11b那样相互平行的一对面作为第1面和第2面。将成为卷芯部11的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面间的边界的部分作为棱线部。棱线部是成为和第1面相邻的面与第1面间的边界、以及和第2面相邻的面与第2面间的边界的部分。此外,棱线部是成为相邻的两个面间的边界的部分,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卷芯部11中成为上表面11c、11d之间的边界的部分、成为下表面11e、11f之间的边界的部分也是棱线部。棱线部除了包括面彼此连接的形状之外,还包括面彼此连接的部分被倒角的形状、变圆的形状、曲线状的形状、凹陷的形状。

鼓状芯部10是例如对将上述的非导电性材料压缩后的成形体进行烧制而形成的。成形体是使用模具而形成的。成形体是通过上冲头和下冲头对填充于在模具的凹模设置的填充孔的非导电性材料进行加压而形成的。卷芯部11的一对侧面11a、11b是在加压成形时与凹模接触的凹模面,且是由凹模中对置的内表面形成的面。在本实施方式中,鼓状芯部10将鼓状芯部10的高度方向td作为凹模的厚度方向而形成。用于形成鼓状芯部10的填充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凹模而形成。而且,通过插入填充孔的上冲头和下冲头来形成鼓状芯部10,因此与上冲头和下冲头的移动方向平行的面通过凹模而分别平行地形成。能够将像这样形成的侧面11a、11b作为对置的面。因此,鼓状芯部10的卷芯部11可称为具有对置的侧面11a、11b。此外,卷芯部11中,除去侧面11a、11b之外的面,换句话说上表面11c、11d和下表面11e、11f是在加压成形时与冲头接触的面(冲头面)。

另外,与鼓状芯部10的宽度方向wd的长度相比,本实施方式的卷芯部11的高度方向td的高度相对短。侧面11a、11b与上表面11c、11d所成的角度、侧面11a、11b与下表面11e、11f所成的角度例如约为100度,一对上表面11c、11d所成的角度、一对下表面11e、11f所成的角度例如约为160度。

如图1、图2所示,第1凸缘部12具有:卷芯部11侧的内表面12a、朝向与内表面12a相反侧的外表面12b、将内表面12a与外表面12b连接的下表面12c、朝向与下表面12c相反侧的上表面12d、以及将内表面12a与外表面12b连接并将下表面12c与上表面12d连接的两个侧面12e、12f。同样,第2凸缘部13具有:卷芯部11侧的内表面13a、朝向与内表面13a相反侧的外表面13b、将内表面13a与外表面13b连接的下表面13c、朝向与下表面13c相反侧的上表面13d、以及将内表面13a与外表面13b连接并将下表面13c与上表面13d连接的两个侧面13e、13f。此外,下表面、上表面是用于说明的,也可以实际上不是与铅垂方向下方、上方对应。

第1凸缘部12具有向下表面12c侧突出的两个腿部14a、14b。在一个腿部14a设置有第1端子电极21,在另一个腿部14b设置有第2端子电极22。第1端子电极21与第2端子电极22没有相互电连接。同样,第2凸缘部13具有向下表面13c侧突出的两个腿部15a、15b。在鼓状芯部10的宽度方向wd上,且在处于与第1凸缘部12的设置有第1端子电极21的腿部14a同侧的腿部15a设置有第3端子电极23。而且,在鼓状芯部10的宽度方向wd上,且在处于与第1凸缘部12的设置有第2端子电极22的腿部14b同侧的腿部15b设置有第4端子电极24。第3端子电极23与第4端子电极24没有相互电连接。此外,各端子电极21~24在图1、图2中由双点划线示出,在其他图中省略。

第1端子电极21、第2端子电极22、第3端子电极23和第4端子电极24例如包括金属层和该金属层的表面的镀敷层。作为金属层的材料,例如能够使用银(ag)、铜(cu)等金属、镍(ni)-铬(cr)、ni-cu等合金。作为镀敷层的材料,例如能够采用锡(sn)和ni等金属、ni-sn等合金。此外,也可以使镀敷层为多层构造。

线圈30包括卷绕于卷芯部11的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

第1线材31的一个端部与第1端子电极21连接,第1线材31的另一个端部与第3端子电极23连接。第2线材32的一个端部与第2端子电极22连接,第2线材32的另一个端部与第4端子电极24连接。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通过例如热压、钎焊、焊接等而与端子电极21~24连接。在向安装基板安装时,第1端子电极21、第2端子电极22、第3端子电极23和第4端子电极24与安装基板对置。此时,卷芯部11与安装基板的主面平行。即,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是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线圈轴线与安装基板平行的水平卷绕型的共模扼流线圈。

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由铜(cu)、银(ag)、金(au)等良导体的导体线和覆盖导体线的聚氨酯、聚酰胺酰亚胺、氟树脂等绝缘被膜构成。导体线的直径优选为例如15~100μm左右。绝缘被膜的厚度优选为例如3~20μm左右。在本实施方式中,导体线的直径为30μm,绝缘被膜的厚度为10μm。

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相对于卷芯部11向相同的方向卷绕。由此,对于线圈部件1而言,当在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输入有差动信号等相位相反的信号时,由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产生的磁通相互抵消,作为电感器的作用变弱,使相位相反的信号通过。另一方面,当在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输入有外来噪声等相位相同的信号时,由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产生的磁通互相加强,作为电感器的作用变强,隔断相位相同的信号。因此,线圈部件1作为使差动信号等差模的信号的通过损失降低并且使外来噪声等共模的信号衰减的共模扼流线圈发挥功能。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具备板状芯部50。此外,也可以省略板状芯部50。板状芯部50是长方体状。板状芯部50能够由与鼓状芯部10相同的材料构成。通过设置为当鼓状芯部10和板状芯部50由磁性体构成时板状芯部50将第1凸缘部12的上表面12d与第2凸缘部13的上表面13d之间连结,从而鼓状芯部10与板状芯部50一起起作用而构成封闭磁路,使电感的获取效率提高。

对于鼓状芯部10而言,长度方向ld的长度l10约为3.1mm,宽度方向wd的宽度w10约为2.4mm,高度方向td的高度t10约为1.7mm。此外,长度l10是第1凸缘部12和第2凸缘部13的外表面12b、13b彼此之间的距离,宽度w10是第1凸缘部12的侧面12e、12f之间的距离,高度t10是第1凸缘部12的下表面12c与上表面12d之间的距离。鼓状芯部10从第1凸缘部12和第2凸缘部13的下表面12c、13c至卷芯部11的下端为止的距离约为0.7mm。另外,可确保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朝向各个电极分开的分离部与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向端子电极21、22、23、24连接的连接部之间的距离,因此可缓和由该分离部产生的应力,可减少因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断线、绝缘被膜的破坏所造成的线材间短路等。

鼓状芯部10优选被进行化学清洗,由此其与板状芯部50的粘合所使用的粘合剂的浸润性、芯部彼此的固定力提高。第1凸缘部12、第2凸缘部13的与板状芯部50对置的上表面12d、13d优选平坦度为5μm以下,从而可减少在与板状芯部50之间产生的缝隙,可抑制电感值的降低。卷芯部11的宽度方向wd中央的厚度约为0.6mm。优选卷芯部11的厚度为1mm以下。

对于板状芯部50而言,长度方向ld的长度l50约为3.2mm,宽度方向wd的宽度w50约为2.5mm,高度方向td的厚度t50约为0.7mm。板状芯部50的厚度t50优选为0.3~2.0mm,通过成为0.3mm以上,从而能够确保电感值,通过成为2.0mm以下,从而能够实现低矮化。板状芯部50优选被进行化学清洗,由此其与鼓状芯部10的粘合所使用的粘合剂的浸润性、芯部彼此的固定力提高。板状芯部50的下表面的平坦度优选为5μm以下,由此,可减少在它与第1凸缘部12、第2凸缘部13之间产生的缝隙,可抑制电感值的降低。板状芯部50的长度和宽度优选比鼓状芯部10的长度和宽度大出约0.1mm,相对于板状芯部50向鼓状芯部10的粘合时容易产生的在长度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偏离,可确保与第1凸缘部12、第2凸缘部13重叠的连接面积(磁路),可抑制电感值的降低。

接下来,对线圈30进行详述。

线圈30具有:卷绕于卷芯部11的卷绕部30a和卷绕部30a的两侧的连接部30b、30c。连接部30b、30c包括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中与端子电极21~24连接的端部及其附近。

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成为在卷绕部30a中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大部分相互捻合的捻线状态。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一边相互捻合一边卷绕于卷芯部11。捻线状态的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具有实质相同的匝数地绕卷芯部11以螺旋状卷绕。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分别具有绝缘被覆,第1线材31与端子电极21、22连接,第2线材32与端子电极23、24连接,没有相互电连接。此外,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也可以在卷绕于卷芯部11的部分中具有没有相互捻合的部分。

图4的(a)和图4的(b)示出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捻线状态。此外,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针对第2线材32标注剖面线而示出并且以空心示出第1线材31,从而容易判别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的捻线状态。

图4的(a)示出捻线状态为s加捻的捻线部40s,图4的(b)示出捻线状态为z加捻的捻线部40z。z加捻和s加捻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的加捻方向相互为相反方向。

捻线状态的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由于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之间的相对差异(线路长、杂散电容的偏差等)变小,所以在线圈部件1内将差模信号转换为共模信号或者反向做转换等模式转换减少,从而能够使模式转换特性良好。此外,在图4的(a)中,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紧贴着捻合,但也可以局部相互隔开间隔地捻合,也可以整体以相互隔开间隔的状态捻合。此外,在线圈部件1中,线圈30的卷绕部30a的几乎整体为捻线部40s或者捻线部40z。此外,卷绕部30a的加捻方式也可以是z加捻,也可以是s加捻,也可以是z加捻和s加捻混合存在。

在图1和图2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中,线圈30的卷绕部30a的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加捻方式为s加捻。

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意思是在纸面里侧存在卷芯部11周面的情况。卷芯部11的周面是卷芯部11的表面,包括上述的侧面11a、11b、上表面11c、11d、以及下表面11e、11f。如图4的(a)所示,对于从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的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捻线部40s而言,以长度l30的范围对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赋予360度的加捻。即,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加捻数在长度l30的范围内为“1”。将此时的长度l30称为扭转间距。此外,在图4的(b)所示的捻线部40z中也相同。

另外,在图4的(a)和图4的(b)中,意思是在纸面里侧存在卷芯部11的周面。将在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上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相互重合的状态的位置作为节部41。此外,节部41是成为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在与卷芯部11的周面垂直的方向上排列的状态的位置。将在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上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未相互重叠的横向排列状态的位置作为腹部42。该腹部42是在与卷芯部11的周面平行的方向上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重合的位置。

图3表示线圈部件1的横截面、与卷芯部11的轴向正交的横截面。此外,图3中,省略图1、图2所示的板状芯部50。

如图3所示,鼓状芯部10的卷芯部11如上述那样,具有侧面11a、侧面11b、上表面11c、11d、以及下表面11e、11f。另外,图3中,示出线圈30的1匝的部分。此外,图3中,以环状示出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但实际上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以螺旋状卷绕于卷芯部11。

相互平行的侧面11a、11b之上的捻线部40a、40b是相同形状。捻线部40a、40b的形状是从规定方向观察捻线部40a、40b时两根线材捻合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捻线部40a、40b分别包含一个节部41a、41b,节部41a、41b两侧的腹部42分别在侧面11a、11b和与侧面11a、11b相邻的上表面11c、11d和下表面11e、11f之间的棱线部分配设。因此,捻线部40a、40b为相同形状。此处,相同形状是指两个捻线部中节部与腹部的位置关系相同。从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时,相同形状的捻线部还包括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互换的部分、相对于鼓状芯部10的倾斜不同的部分。因此,捻线部40a中的节部和腹部的数量与捻线部40b中的节部和腹部的数量相同。

本实施方式的线圈30在至少在一个匝中,在构成卷芯部11的周面的侧面11a、11b和面11c~11f具有一个节部,并且腹部配设于各面之间的棱线部。此外,也可以是,卷芯部11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包括具有两个以上的节部的匝。另外,也可以是,卷芯部11的面中的至少一个面包含不具有节部的匝。

详细而言,1匝的线圈30具有:与构成卷芯部11的周面的侧面11a、11b和面11c~11f对应的捻线部40a、40b、40c~40f。各捻线部40a~40f分别包含一个节部41a~41f。另外,在1匝线圈30中,在侧面11a、11b与上表面11c、11d之间的棱线部、侧面11a、11b与下表面11e、11f之间的棱线部、上表面11c、11d之间的棱线部、以及下表面11e、11f之间的棱线部分别配设有腹部42。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是在腹部42处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上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没有相互重叠的横向排列状态。在各棱线部中,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与卷芯部11接触。因此,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稳定地卷绕于卷芯部11,没有产生卷绕紊乱。

另外,在卷芯部11的横截面中,构成该横截面的各边的长度相互相等。因此,各面(侧面11a、11b、上表面11c、11d、下表面11e、11f)之上的捻线部40a、40b、40c、40d、40e、40f的长度(线圈30沿着卷芯部11的周面卷绕的方向)相互相等。因此,在线圈30的1匝中,在卷芯部11的周向换句话说线圈30的卷绕方向上,节部41a、41b、41c、41d、41e、41f的间隔(间距)相同。

如图1所示,在侧面11a,卷芯部11的轴向上相邻的第1捻线部40a的腹彼此成为横向排列而配设。如图2所示,与侧面11a相同,在下表面11e、11f,卷芯部11的轴向上相邻的捻线部40e、40f的腹也彼此成为横向排列而配设。此外,虽省略附图,但在侧面11b、上表面11c、11d,也同样相邻地配设有各捻线部40b、40c、40d。这样,通过使相邻的捻线部40a~40f的腹彼此成为横向排列,从而杂散电容的偏差变小,能够提高模式转换特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线圈部件1中,第1线材31与第2线材32分别在卷芯部11的棱线部处成为横向排列状态的腹部42而卷绕于卷芯部11。因此,即便在卷绕后经过了一定时间,也不会产生卷绕紊乱,能够维持稳定的卷绕状态。

(线材的卷绕方法)

对这样的线圈30的卷绕方法进行说明。

图7示出在鼓状芯部10卷绕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绕线装置的主要部分。

绕线装置具有管嘴71和张紧器72、73。

首先,将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依次穿过张紧器72、73和管嘴71,将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末端连接于鼓状芯部10。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从未图示的线圈筒管引出。张紧器72对第1线材31施加张力。张紧器73对第2线材32施加张力。

接下来,使管嘴71绕鼓状芯部10公转而使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边加捻边卷绕于鼓状芯部10。根据管嘴71的公转方向,能够以图4的(a)所示的s加捻和图4的(b)所示的z加捻使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捻合。通过变更管嘴71的公转方向,从而如图8所示,能够制造捻线状态(s加捻、z加捻)不同的第1线圈部件1a和第2线圈部件1b。第1线圈部件1a和第2线圈部件1b分别收容于图8所示的载带75的凹部75a。在载带75通过粘合剂等而贴合有未图示的罩带,从而防止线圈部件1a、1b的脱落。此外,图8中,为了容易判别线圈部件1a、1b的线圈30的捻线状态(s加捻、z加捻),简化示出线圈30。在连续地卷绕于多个线圈部件的情况下,恐怕会出现由于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本身捻合而产生扭结。通过变更管嘴71的公转方向,能够使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不易残留扭转,因此能够抑制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中的扭结的产生。

而且,一边使管嘴71绕鼓状芯部10公转,一边使鼓状芯部10绕与管嘴71的公转方向相同的方向自转。在不使鼓状芯部10自转时,通过管嘴71的公转,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加捻数为“1”,换句话说形成两个节部41而卷绕于鼓状芯部10的卷芯部11。因此,通过调整管嘴71的公转和鼓状芯部10的自转,能够与卷芯部11的各面的大小对应地调整捻线状态和节部与腹部的位置。这样,能够对于构成鼓状芯部10的卷芯部11的周面的各面11a~11f,形成一个以上(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节部41a~41f(参照图3),并且设定节部41a~41f的间距而将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卷绕于鼓状芯部10的卷芯部11。

(鼓状芯部10的成形方法)

对接下来,鼓状芯部10的成形工序的一个例子进行说明。在该成形工序中,形成成为鼓状芯部10的成形体。针对该成形体,标注与鼓状芯部10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

如图9的(a)所示,粉体成形装置100具有:模具(凹模101、下冲头110、上冲头120)和供料器130。

在凹模101形成有在高度方向td上贯通的填充孔102。如图9的(c)所示,在从高度方向td观察时,填充孔102形成为与图1、图2、图5、图6所示的鼓状芯部10的形状大致相同的h型。即,填充孔102具有:与图1、图2、图5所示的卷芯部11对应的填充部102a、和与一对凸缘部12、13对应的填充部102b。

如图9的(a)所示,下冲头110由驱动源141驱动(下降或上升)。上冲头120由驱动源151驱动(下降或上升)。此外,作为驱动源141、151,例如能够使用伺服马达。

供料器130以箱状形成。供料器130设置为,在凹模101的上表面能够沿着该上表面滑动。通过供料器130,向填充孔102供给粉体135。通过下冲头110和上冲头120对该粉体135进行压缩,形成成形体10。对该成形体10进行烧结而得到图1、图2、图5所示的鼓状芯部10。

图9的(b)示出压缩时的模具(凹模101、下冲头110、上冲头120)和成形体10。成形体10的卷芯部11通过凹模101的填充部102a、下冲头110和上冲头120而形成为具有所希望的多边形(在本实施方式中六边形状)的横截面的形状。下冲头110和上冲头120形成图3所示的下表面11e、11f和上表面11c、11d。而且,凹模101形成图3所示的一对平行的侧面11a、11b。

如以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起到以下的效果。

(1)线圈部件1具备:鼓状芯部10,其具备卷芯部11,上述卷芯部11具有包括相互平行的侧面11a、11b的周面;和线圈30,其包括沿相同方向卷绕于卷芯部11的两根线材31、32。线圈30具有:捻线部40a,其使两根线材31、32在侧面11a之上相互捻合;和捻线部40b,其使两根线材31、32在侧面11b之上相互捻合,捻线部40a与捻线部40b为相同形状。这样,在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中,侧面11a的捻线部40a与侧面11b的捻线部40b的形状相同,因此能够抑制卷绕紊乱。

线圈30具有:两根线材31、32相互捻合的捻线部40a、40b,两根线材31、32成为,在侧面11a、11b与上表面11c、11d之间的棱线部和侧面11a、11b与下表面11e、11f之间的棱线部处,在与卷芯部11的周面正交的方向上没有相互重叠的横向排列状态。

(2)在线圈部件1中,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分别在卷芯部11的棱线部处形成横向排列状态的腹部42地卷绕于卷芯部11。因此,即便在卷绕后经过了一定时间,也不会产生卷绕紊乱,从而能够维持稳定的卷绕状态。

(变更例)

此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也可以通过以下的方式来实施。

·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变更绕组状态。

图10所示的线圈部件200的线圈201局部地具有捻线部。例如,在区域202a中,且在卷芯部11的下表面11e、11f,多个捻线部40e、40f相邻地配设。另一方面,在区域202b中,且在卷芯部11的下表面11e、11f,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以并列的状态换句话说以没有捻合的状态卷绕。换句话说,在下表面11e与下表面11f之间的棱线部处,成为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并列的状态。此外,虽未图示,但在相互平行的侧面11a、11b中,也具有:相同形状的捻线部40a、40b、和以没有捻合的状态卷绕的部分。在以这样的卷绕状态局部具有捻线部的线圈部件200中,由于捻线部的形状局部相同,所以也能够抑制卷绕紊乱。而且,在棱线部中,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成为横向排列的状态而卷绕于卷芯部11,因此能够使卷绕状态稳定化。

图11和图12所示的线圈部件210的线圈211具有翻转部212。隔着翻转部212而具有第1区域213a和第2区域213b,在第1区域213a中,s加捻的捻线部40s相邻地配设,在第2区域213b中,z加捻的捻线部40z相邻地配设。这样,通过在一个线圈部件210配设s加捻的捻线部40s和z加捻的捻线部40z,从而除了上述实施方式的效果之外,还能够抑制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扭转、扭结等。此外,翻转部212的位置能够适当地变更,在图11和图12中,第1区域213a的匝数与第2区域213b的匝数不同,但通过使匝数相同,能够更加抑制第1线材31和第2线材32的扭转、扭结等。

·也可以是,相对于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变更卷芯部的截面形状。

图13的(a)所示的卷芯部220以四边形状的横截面形成,并具有相互平行的侧面220a、220b、上表面220c和下表面220d。卷绕于卷芯部220的线圈221具有与上述侧面220a、220b、上表面220c、下表面220d对应的捻线部40a、40b、40c、40d。捻线部40a、40b、40c、40d分别具有一个节部41a、41b、41c、41d。在这样的横截面的卷芯部220中,与侧面220a、220b对应的捻线部40a、40b的形状相同,与上表面220c和下表面220d对应的捻线部40c、40d的形状相同。而且,在各面之间的棱线部配设有腹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线圈221的卷绕紊乱,从而能够使卷绕状态稳定化。

图13的(b)所示的卷芯部230以八边形状的横截面形成,并具有相互平行的侧面230a、230b、上表面230c、230d、230e和下表面230f、230g、230h。卷绕于卷芯部230的线圈231具有与上述侧面230a、230b、上表面230c~230e、下表面230f~230h对应的捻线部40a、40b、40c~40e、40f~40h。捻线部40a、40b、40c~40e、40f~40h分别具有一个节部41a、41b、41c~41e、41f~41h。在这样的横截面的卷芯部230中,与侧面230a、230b对应的捻线部40a、40b的形状相同,与上表面230c~230e和下表面230f~230h对应的捻线部40c~40e、40f~40h的形状相同。而且,在各面之间的棱线部配设有腹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线圈231的卷绕紊乱,能够使卷绕状态稳定化。

图14所示的卷芯部250以四边形状的横截面形成,并具有相互平行的侧面250a、250b、上表面250c和下表面250d。在卷芯部250的周向上,与侧面250a、250b相比,上表面250c和下表面250d的长度相对长。换句话说,该卷芯部250的截面为长方形。卷绕于卷芯部250的线圈251具有与上述侧面250a、250b、上表面250c、下表面250d对应的捻线部40a、40b、40c、40d。捻线部40a、40b分别具有一个节部41a、41b。捻线部40c、40d分别具有两个节部41c1、41c2、41d1、41d2。在这样的横截面的卷芯部250中,与侧面250a、250b对应的捻线部40a、40b的形状相同。另外,与上表面250c和下表面250d对应的捻线部40c、40d的形状相同。而且,在各面之间的棱线部配设有腹部。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线圈251的卷绕紊乱,能够使卷绕状态稳定化。

此外,卷芯部的横截面的形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能够适当地变更。例如,也可以是横截面为五边形状的卷芯部。即便在卷芯部以五边形状的横截面形成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在相互平行的侧面中对应的捻线部的形状相同。因此,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能够抑制线圈的卷绕紊乱,能够使卷绕状态稳定化。此时,也可以是,在卷芯部的上表面的捻线部中具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节部而卷绕线材。另外,也可以是,在卷芯部的下表面的捻线部中具有一个或者两个以上的节部而卷绕线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