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位机构以及应用该复位机构的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566324发布日期:2020-10-20 12:08阅读:106来源:国知局
复位机构以及应用该复位机构的操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操控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复位机构以及应用该复位机构的操控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诸如游戏手柄等操控设备,其上通常会设计摇杆等元件,用户通过摇动摇杆以实现相应控制指令的生成,进而完成对应的控制工作。摇杆在被用户摇动后偏离其初始位置,但在用户取消操控摇杆后需要摇杆能够复位,因此操控设备通常会设计复位机构,用来驱使摇杆复位。然而,由于目前的操控设备其上复位机构设计得不合理,导致复位机构的复位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复位机构以及应用该复位机构的操控装置,能够改善复位机构的复位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二方向延伸。该复位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对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设置,以当复位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由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而当复位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由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又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操控装置。该操控装置包括壳体。该操控装置还包括操作组件,操作组件设于壳体,操作组件包括若干操作件,操作组件能够在壳体上移动;该操控装置还包括复位机构,复位机构设于壳体且连接操作组件,用于带动操作组件复位,其中复位机构为上述实施例所阐述的复位机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复位机构以及应用该复位机构的操控装置。该复位机构的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二方向延伸,使得当复位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由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而当复位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由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也就是说,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复位机构设计,有利于改善复位机构的复位效果。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此外,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是为了通过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构思的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所示操控装置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旋转式电位器和第二旋转式电位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4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图9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1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中间板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复位机构的复位效果较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复位机构。该复位机构包括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沿第二方向延伸。该复位机构还包括复位件,复位件对应第一弹性组件和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设置,以当复位件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由第一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而当复位件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由第二弹性组件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复位。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以下进行详细阐述。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可以是诸如游戏手柄、遥感手柄以及其它工业上使用的操控装置等,用户通过操控操控装置,以完成相应的控制工作。图1和图2展示了操控装置是游戏手柄的情况,仅为论述需要,并非因此造成限定。

具体地,操控装置包括壳体1。壳体1作为载体,起到承载以及保护操控装置的其它元器件的作用。壳体1上设有一摇动平台11,用以匹配操控装置的摇杆功能实现。

操控装置还包括操作组件2。操作组件2设于摇动平台11的一侧。操作组件2包括若干操作件21。操作件21可以是按键、摇杆等,并且操作组件2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操作件21。操作组件2除了其上的操作件21能够实现按键或是摇杆的功能,操作组件2自身能够在摇动平台11上沿一预设平面移动,即操作组件2自身能够实现类似摇杆的功能。进一步地,操作组件2优选地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平动,即操作组件2在移动过程中不存在相对摇动平台11转动。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操作组件2及其上的操作件21采用按键与摇杆一体化的设计。用户在操控操作件21的同时还能够同步操控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移动,即摇动操作组件2。本实施例的操作组件2向用户提供的操控方式在一些具体的应用环境中具有极大的优势,例如在游戏体验中,用户可以按压操作组件2上的操作件21,以选定所要释放的技能,之后保持按压操作件21的状态,同时摇动操作组件2,使得操作组件2同步在摇动平台11上移动,进而选择所选定技能的施法方向。其中,操作组件2沿平面(即预设平面)移动,可以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操控手感,有利于改善用户的操控手感,进而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操控装置还包括感应组件。感应组件设于摇动平台11远离操作组件2的一侧且连接操作组件2,用于感应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进而完成相应的控制工作,即实现操作组件2自身类似摇杆的功能。再回到上述游戏体验的应用环境中,操作组件2沿预设平面的移动,能够被感应组件感知到,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使得所选定技能向控制指令对应的施法方向释放。

操控装置还包括复位机构。复位机构设于壳体1且连接操作组件2,用于带动操作组件2复位。用户在摇动操作组件2完成相应控制工作后,用户取消操控操作组件2,即用户松开操作组件2,复位机构带动操作组件2复位,以便操作组件2用于执行下一次的控制工作。

请参阅图2和图3,图3是图1所示操控装置a-a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还包括摇动柱51,摇动柱51分别连接操作组件2和感应组件3,摇动平台11上开设有贯穿的摇动槽,即第一摇动槽111,摇动柱51穿设于第一摇动槽111中。

其中,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摇动柱51在第一摇动槽111中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移动。并且,第一摇动槽111在预设平面上正投影的面积大于摇动柱51在预设平面上正投影的面积,以向摇动柱51提供足够的活动量,有利于改善本实施例操控装置的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第一摇动槽111在预设平面上的正投影可以为圆形等,即操作组件2在一圆形范围内移动,有利于改善本实施例操控装置的用户使用体验。

进一步地,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平动,摇动柱51同步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平动。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感应组件感应操作组件在摇动平台上沿预设平面移动的具体方式进行阐述。

请参阅图4和图5,图4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所示操控装置b-b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在一实施例中,感应组件3包括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第一连接轴33以及第二连接轴34。第一连接轴33分别与摇动柱51以及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转动连接,第二连接轴34分别与摇动柱51以及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转动连接。

举例而言,图4和图5展示了摇动柱51通过与其连接的传动柱52(将在下文阐述)分别与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转动连接的情况。

在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移动的过程中,摇动柱51带动第一连接轴33相对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转动以及带动第二连接轴34相对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转动。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和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正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第一连接轴33相对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转动,第一连接轴33的转动角度会使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产生不同的电信号,因此可以根据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产生的电信号来判断第一连接轴33的转动角度,同理可以根据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产生的电信号来判断第二连接轴34的转动角度,进而根据第一连接轴33转动的角度以及第二连接轴34转动的角度确定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举例而言,请参阅图6,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和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上可以设有用于插接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的孔结构,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插接于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和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上的孔结构后,该孔结构限制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与该孔结构之间的相对转动。如此一来,第一连接轴33相对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转动以及第二连接轴34相对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转动,能够使得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以及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产生不同的电信号。

并且,上述根据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的具体过程可以是:根据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实时位置,计算出操作组件2的运动轨迹,以生成对应操作组件2的运动轨迹的控制指令。例如上述游戏体验的应用环境,根据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实时位置,计算出操作组件2的运动轨迹为沿一圆周方向顺时针移动,则所选定技能的施法方向对应地沿一圆周方向顺时针转动,进而确定最终的施法方向。

进一步地,为方便计算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转动连接于摇动柱51上的同一位置。具体地,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上分别设有沿各自延伸方向延伸的连接槽35(即第一连接轴33上的连接槽35沿第一连接轴33的延伸方向延伸,第二连接轴34上的连接槽35沿第二连接轴34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且二者的连接槽35在垂直于预设平面的方向上交叠设置。操控装置还包括连接摇动柱51的传动柱52,传动柱52同时穿设于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的连接槽35中,即传动柱52穿设于第一连接轴33的连接槽35和第二连接轴34的连接槽35二者交叠的部分之中。

通过上述方式,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传动柱52分别沿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的连接槽35移动,从而带动第一连接轴33相对第一旋转式电位器31转动以及带动第二连接轴34相对第二旋转式电位器32转动。进一步地,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平动,传动柱52同步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平动。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的延伸方向不同且二者的延伸方向定义的平面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其中,第一连接轴33和第二连接轴34的延伸方向不同,如此第一连接轴33的转动角度能够反映出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一方向上的位置,第二连接轴34的转动角度能够反映出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另一方向上的位置,通过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至少两个不同方向上的位置能够确定操作组件2在该预设平面上的位置。

请参阅图7,图7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在一替代实施例中,感应组件3包括图像采集器36以及图像板37。图像采集器36设于摇动柱51远离操作组件2的端部,图像板37相对图像采集器36设置,以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图像采集器36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移动,进而根据图像采集器36在不同位置采集到的来自图像板37的不同图像确定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图像采集器36移动到不同位置并采集到来自图像板37的图像。由于图像采集器36所处的位置不同,使得图像采集器36能够采集到来自图像板37的不同的图像,进而确定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其中,根据操作组件2在预设平面上的位置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的具体过程已在上文中详细阐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基于上文所述的感应组件感应操作组件在摇动平台上沿预设平面移动的具体方式,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复位机构复位操作组件的具体方式进行阐述。

请参阅图5和图8,图8是图4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8省略了部分元件。

在一实施例中,复位机构4包括平面蜗卷弹簧41,平面蜗卷弹簧41固定于壳体1且其所处平面平行于预设平面,摇动柱51连接平面蜗卷弹簧41的中心。例如连接摇动柱51的传动柱52连接平面蜗卷弹簧41的中心,如图5和图8所示。其中,平面蜗卷弹簧41即呈平面螺旋状的弹簧。通过上述方式,当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摇动柱51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移动的过程中,会驱使平面蜗卷弹簧41产生对应的形变,以在用户取消操控操作组件2后,平面蜗卷弹簧41会驱使摇动柱51复位,即驱使操作组件2复位。

进一步地,复位机构4还包括弹簧固定板411。弹簧固定板411固定于壳体1,而平面蜗卷弹簧41的外围固定于弹簧固定板411,进而使得平面蜗卷弹簧41固定于壳体1。并且,弹簧固定板411上还开设有第二摇动槽412,摇动柱51通过第二摇动槽412连接至感应组件。第二摇动槽412还提供了活动空间,以匹配摇动柱51随操作组件2的摇动而移动。优选地,第二摇动槽412可以与第一摇动槽111一样,设计为第二摇动槽412在预设平面上的正投影为圆形等,以匹配操作组件2在一圆形范围内移动的动作。

请参阅图9和图10,图9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四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图9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9和图10省略了操作组件。

在替代实施例中,复位机构4包括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分别包括至少一个弹性件,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沿第一方向(如图10箭头x所示的方向)延伸,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沿第二方向(如图10箭头y所示的方向)延伸。其中,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不同。

复位机构4还包括复位件44。进一步地,复位件44可以连接摇动柱51,以通过复位件44驱使操作组件2复位。具体地,复位件44对应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设置,以当复位件44沿第二方向移动时,由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44复位,而当复位件44沿第一方向移动时,由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驱使复位件44复位。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合理的复位机构4设计,有利于改善复位机构4的复位效果。

进一步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定义的平面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意味着复位件44沿平行于该预设平面的平面移动,以匹配操作组件2沿该预设平面移动的动作。并且,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平动,复位件44同步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定义的平面平动。

优选地,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分别包括两个弹性件,第一弹性组件42的两个弹性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例如下文所述的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复位件44设于第一弹性组件42的两个弹性件之间以及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之间。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二者的两个弹性件能够增大驱使复位件44复位的弹性回复力,以进一步有利于改善复位机构4的复位效果。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也可以分别仅包括一个弹性件,用以实现复位件44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的复位,在此不做限定。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分别包括两个弹性件的情况下复位件44的设计进行阐述。

请继续参阅图8、图9和图10。复位件44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具体地,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沿远离操作组件2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第一中间板441上开设有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中间槽4411,摇动柱51穿过中间槽4411以连接第二中间板442。

第一中间板441设于第一弹性组件42的两个弹性件之间,以由第一弹性组件42的两个弹性件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复位,第二中间板442设于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之间,以由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驱使第二中间板442复位。

进一步地,第一中间板441与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之间通过第一导向件滑动连接,用于引导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一导向件移动,并由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复位。其中,第一导向件沿第二方向延伸。

第二中间板442与第一中间板441之间通过第二导向件滑动连接,用于引导第二中间板442沿第二导向件移动,并由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驱使第二中间板442复位。其中,第二导向件沿第一方向延伸,并且随第二中间板442沿第二导向件的移动,摇动柱51沿中间槽4411移动。并且,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分别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相对的两侧。

进一步地,上述的传动柱52设于第二中间板442背离第一中间板441的表面,如图9和图10所示。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通过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二方向移动和第二中间板442沿第一方向移动反映出摇动柱51在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的平面上的移动。也就是说,在摇动柱51在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的平面上移动的过程中,若摇动柱51存在沿第二方向的移动,则会带动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沿第二方向移动;若摇动柱51存在沿第一方向的移动,第一导向件限制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一方向的移动,而摇动柱51会带动第二中间板442相对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二导向件移动,并且摇动柱51同步沿中间槽4411移动。摇动柱51沿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移动能够被感应组件获知,使得感应组件能够感应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以生成对应的控制指令。

并且,由于第一导向件的设计,使得第一中间板441与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之间仅存在沿第二方向的相对移动,不存在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移动,可以避免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一方向相对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移动而切割第一弹性组件42的弹性件,以避免影响弹性件的可靠性。

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分别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相对的两侧,即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上。同时第二弹性组件43的各弹性件与第二中间板442之间设有限位柱(包括下文所述的第一限位柱4414和第二限位柱4415),限位柱固定于第一中间板441上,并且第二中间板442与第一中间板441之间通过第二导向件滑动连接。当第二中间板442相对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二导向件移动时,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的端部随第二中间板442移动,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还会受到限位柱的限制而产生形变,进而驱使第二中间板442复位。

通过上述方式,第二中间板442与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之间仅存在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移动,不存在沿第二方向的相对移动,可以避免第二中间板442沿第二方向相对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移动而切割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以避免影响弹性件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阅图8、图9和图10。进一步地,第一中间板441与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之间通过第一导向件滑动连接的具体方式为: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设有第一导向槽112,第一导向槽112沿第二方向延伸,第一中间板441整个嵌入于第一导向槽112中,以通过第一导向槽112引导第一中间板441沿第二方向移动,如图9所示。

请继续参阅图10。第二中间板442与第一中间板441之间通过第二导向件滑动连接的具体方式为: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通过相互嵌合的限位体443和第二限位槽444连接,限位体443能够沿第二限位槽444移动,以实现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的相对移动。具体地,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二者中一者上设有限位体443,另一者上设有第二限位槽444,限位体443和第二限位槽444分别沿第一方向延伸,使得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能够产生沿第一方向的相对移动。图10展示了第一中间板441上设有限位体443,第二中间板442上设有第二限位槽444的情况,仅为论述需要,在此不做限定。

请参阅图11和图12,图11是本实用新型操控装置第五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12是图11所示操控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其中,图11和图12省略了操作组件。

在替代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二者中一者自身即为限位体443,另一者上设有第二限位槽444。图11和图12展示了第二中间板442上设有第二限位槽444,第一中间板441整个嵌入于第二限位槽444中的情况,仅为论述需要,在此不做限定。

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中间板441与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之间也可以采用类似于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通过相互嵌合的限位体443和第二限位槽444实现滑动连接的方式,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10和图12。进一步地,壳体1上设有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限位组件12和第二限位组件13,第一限位组件12和第二限位组件13分别包括沿第一方向间隔设置的两个限位块14。第一弹性组件42的两个弹性件包括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当第一中间板441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弹性件421抵接第一限位组件12的两个限位块14远离第二限位组件13的表面并具有第一形变量,第二弹性件422抵接第二限位组件13的两个限位块14远离第一限位组件12的表面并具有第二形变量。

其中,第一弹性件421具有第一形变量以及第二弹性件422具有第二形变量,即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具有初始形变,以当第一中间板441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预先具备有一定的弹性回复力,以在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复位的过程中增大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用于复位第一中间板441的弹性回复力。

并且,第一中间板441上设有沿第二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抵接部4412和第二抵接部4413,如图13所示。第一抵接部4412能够从第一限位组件12的两个限位块14之间穿过并抵接第一弹性件421,以由第一弹性件421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复位。第二抵接部4413能够从第二限位组件13的两个限位块14之间穿过并抵接第二弹性件422,以由第二弹性件422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复位。

进一步地,第二弹性组件43的两个弹性件包括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第三弹性件43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设有第一限位柱4414,第四弹性件432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设有第二限位柱4415,第一限位柱4414和第二限位柱4415设于第一中间板441上。当第二中间板442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三弹性件431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的两端相对第一限位柱4414靠近第四弹性件432,使得第三弹性件431具有第三形变量,并且第四弹性件432固定于第二中间板442的两端相对第二限位柱4415靠近第三弹性件431,使得第四弹性件432具有第四形变量。

第三弹性件431具有第三形变量以及第四弹性件432具有第四形变量,即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具有初始形变,以当第二中间板442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预先具备有一定的弹性回复力,以在驱使第二中间板442复位的过程中增大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用于复位第二中间板442的弹性回复力。

图9和10展示了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均沿第一方向直线延伸,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均沿第二方向直线延伸的情况。其中,第一限位组件12和第二限位组件13的两个限位块14均沿第一方向延伸。优选地,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可以处于张紧状态,即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具有初始形变,当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处于初始位置时,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预先具备有一定的弹性回复力,以在驱使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复位的过程中增大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用于复位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的弹性回复力。当然,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例中,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也可以处于初始状态,并非处于上述张紧状态,未具有初始形变,在此不做限定。

进一步地,图11和图12展示了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均沿第一方向弯曲延伸,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均沿第二方向弯曲延伸的情况。其中,第一限位组件12和第二限位组件13的两个限位块14的延伸方向成一定夹角设置,使得第一弹性件421和第二弹性件422抵接限位块14后二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第二中间板442朝向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的两个端部边缘呈弯曲状,使得第三弹性件431和第四弹性件432抵接第二中间板442呈弯曲状的端部边缘后二者向相互远离的方向弯曲。通过上述方式,进一步增大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预先具备的弹性回复力,以进一步增大第一弹性件421、第二弹性件422、第三弹性件431以及第四弹性件432用于复位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的弹性回复力,进而进一步改善本实施例复位机构的复位效果。

更进一步地,第二中间板442朝向限位柱的端部设有向内凹陷且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延伸槽4421,如图9和图11所示,以增大第二中间板442在第一方向上的行程,以允许操作组件2具有更大的活动量,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具体地,第二中间板442朝向第一限位柱4414和第二限位柱4415的两个端部分别设有延伸槽4421,如图9和图11所示,以极大程度地增大第二中间板442在第一方向上的行程。并且,第二中间板442上述两个端部的延伸槽4421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相等,使得第二中间板442在第一方向上朝不同方向移动的行程相同,以进一步有利于改善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选地,第一弹性组件42和第二弹性组件43的弹性件可以是弹簧等,在此不做限定。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感应组件感应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移动的具体方式还可以是利用平推摇杆电位器38实现。平推摇杆电位器38集成有感应组件和复位机构。也就是说,本实施例感应组件和复位机构集成设计为平推摇杆电位器38。平推摇杆电位器38上的平推摇杆381连接摇动柱51(图3展示了平推摇杆电位器38上的平推摇杆381嵌入第二中间板442中,进而连接摇动柱51的情况),以随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平推摇杆381沿平行于预设平面的平面移动(具体为平动),用于感应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同时平推摇杆电位器38的平推摇杆381在用户放开操作组件2后能够自动复位,进而带动操作组件2复位。

请继续参阅图2、图3以及图8。在一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包括设于摇动平台11远离操作组件2的一侧的第一中间板441,第一中间板441上设有中间槽4411,摇动柱51穿过中间槽4411以连接感应组件(例如图2和图3所示的平推摇杆电位器38,具体地摇动柱51穿过中间槽4411连接至第二中间板442,进而连接平推摇杆电位器38)。中间槽4411还用于限制摇动柱51在中间槽4411中转动。具体地,摇动柱51的横截面形状与中间槽4411的形状契合,摇动柱51穿设于中间槽4411后即卡设于中间槽4411中,使得摇动柱51无法在中间槽4411中绕摇动柱51的轴向自转。

并且,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即上文所述的第一导向槽112),第一中间板441嵌入于第一限位槽中。优选地,第一中间板441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如图9所示),用于限制第一中间板441在第一限位槽中转动,即使得第一中间板441无法在第一限位槽中沿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的平面转动。

通过上述方式,第一中间板441和摇动柱51之间通过中间槽4411限制相对转动,第一中间板441和壳体1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槽限制相对转动,即限制操作组件2和壳体1(摇动平台11)之间的相对转动,具体地限制操作组件2仅相对摇动平台11沿预设平面平动,不存在相对摇动平台11的转动,从而避免操作组件2过分晃动。

在替代实施例中,操控装置包括设于摇动平台11远离操作组件2的一侧且沿远离操作组件2的方向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第一中间板441上开设有中间槽4411,摇动柱51穿过中间槽4411以连接第二中间板442,第二中间板442连接感应组件,如图8所示。其中,摇动柱5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可以通过螺钉等固定连接,二者之间不存在相对转动。

请继续参阅图8、图9和图10。摇动平台11背离操作组件2的表面设有第一限位槽(即上文所述的第一导向槽112),第一中间板441嵌入于第一限位槽中。优选地,第一中间板441的相对两端分别抵接于第一限位槽相对的两个内壁,用于限制第一中间板441在第一限位槽中转动,即使得第一中间板441无法在第一限位槽中沿平行于上述预设平面的平面转动。

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通过相互嵌合的限位体443和第二限位槽444连接(如上文所述,在此就不再赘述),第二限位槽444用于限制限位体443在第二限位槽444中转动,即允许限位体443沿第二限位槽444相对移动,但不允许限位体443在第二限位槽444中转动,以限制第一中间板441和第二中间板442之间的相对转动。

通过上述方式,第二中间板442和摇动柱51相对固定,并且第二中间板442和第一中间板441之间通过相互嵌合的限位体443和第二限位槽444限制相对转动,第一中间板441和壳体1之间通过第一限位槽限制相对转动,即限制操作组件2和壳体1(摇动平台11)之间的相对转动,具体地限制操作组件2仅相对摇动平台11沿预设平面平动,不存在相对摇动平台11的转动,从而避免操作组件2过分晃动。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操作组件2包括承载平台22以及设于承载平台22上的第一电路板23,操作组件2的若干操作件21设于承载平台22上且电连接第一电路板23,承载平台22远离第一电路板23的一侧设有摇动柱51。操控装置还包括设于摇动平台11远离操作组件2的一侧的第二电路板61,第二电路板61通过导线62与第一电路板23电连接,并且上文所述的感应组件(例如图2和图3所示的平推摇杆电位器38)即集成于第二电路板61上。承载平台22和摇动柱51设有沿摇动柱51轴向延伸且贯穿的走线通道63,导线62穿设于走线通道63中。

进一步地,上述第二中间板442也参与形成走线通道63。具体地,第二中间板442上开设有通孔,连接第二电路板61的导线62依次穿过第二中间板442上的通孔,摇动柱51以及承载平台22,进而连接至第一电路板23。

其中,当操作件21是按键时,操作件21的按键开关设于第一电路板23上且电连接第一电路板23,操作件21的键帽抵接按键开关,以供用户按压进而触发按键开关,生成相应的控制信号。当然,操作组件2还可以包括按键装饰件等,以改善操作组件2的外观。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壳体1还设有容置腔体15。容置腔体15的底面为摇动平台11。操作组件2收容于容置腔体15中且操作组件2与容置腔体15的侧壁之间具有围设于操作组件2外周的间隙71,间隙71中设有缓冲件72,缓冲件72围设于操作组件2的外周。缓冲件72优选为弹性体,例如软胶等,能够对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的移动起到缓冲作用,同时缓冲件72始终保持充满间隙71的状态,能够尽可能地减少外部灰尘、粉尘等落入操控装置内。

请继续参阅图2和图3。在一实施例中,摇动平台11朝向操作组件2的表面设有滚珠限位槽113,操作组件2和摇动平台11之间摩擦接触有滚珠8(具体是承载平台22和摇动平台11之间摩擦接触有滚珠8),滚珠8嵌入于滚珠限位槽113中,以在操作组件2在摇动平台11上沿预设平面移动的过程中,滚珠8受到操作组件2的摩擦作用,进而在滚珠限位槽113中滚动,如此有利于减小操作组件2在移动过程中受到的摩擦阻力,使得用户摇动操作组件2时的手感更顺滑,有利于改善本实施例操控装置的用户使用体验。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层叠”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