键帽及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39724发布日期:2021-10-08 21:27阅读:103来源:国知局
键帽及按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按键结构,尤指一种按键结构及其键帽。


背景技术:

2.一般笔记型计算机使用的按键结构常使用剪刀脚支架以提供键帽支撑及升降机制。其键帽通常为单一结构,例如塑胶射出成型,其上亦形成有供支架连接的连接部。为能保有足够的刚性以能承受使用者的按压及维持经由连接部与支架连接的稳定性,键帽于垂直方向需具有相当的厚度。从一方面而言,此结构要求使得键帽厚度难以减少;从另一方面而言,键帽刚性的增加原则上是通过增加厚度而实现。于按键结构薄型化设计中,按键结构各构件尺寸原则上均需缩小,以降低按键结构整体厚度。然而,键帽减少厚度将严重影响键帽的刚性,使得键帽易因使用者按压而弯折、连接部与支架的连接不稳定等。为获取足够的刚性而单独增加键帽厚度,将使按键结构整体厚度增加,而有违薄型化设计目的。因此,目前单一结构的键帽于结构设计上具有相当的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鉴于先前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键帽及按键结构,利用组合结构增加键帽结构设计的弹性。
4.因此,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键帽,该键帽包含:
5.结构板,包含凸部、穿孔及至少一边孔,该凸部突出于该结构板的一侧并形成凹槽于该结构板的另一侧,该穿孔贯穿该凸部的顶面,该至少一边孔贯穿该凸部的侧壁;以及
6.结合部,充满该凹槽、该穿孔及该至少一边孔,该结合部包含第一钩臂并形成于该凸部上,该第一钩臂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且该第一钩臂的垂直投影落于该凸部的该顶面范围内。
7.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至少一边孔包含两个边孔,该两个边孔贯穿该凸部的相对两个边的侧壁,该穿孔位于该两个边孔之间。
8.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键帽,该键帽包含:
9.结构板,包含凸部、结合孔及悬臂板,该凸部突出于该结构板的一侧并形成凹槽于该结构板的另一侧,该结合孔位于该凸部与该悬臂板之间;以及
10.结合部,充满该结合孔及该凹槽,该结合部包含第一钩臂及第二钩臂,该第一钩臂形成于该凸部上,该第二钩臂包覆该悬臂板,该第一钩臂与该第二钩臂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
1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构板包含穿孔,该穿孔贯穿该凸部的顶面。
1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构板包含边孔,该边孔贯穿该凸部的侧壁。
13.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悬臂板自该结合孔边缘弯折、延伸并具有卡持结构。
14.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凸部、该结合孔及该悬臂板沿第一方向排列,该结合孔沿第二方向的宽度大于该凸部沿该第二方向的宽度且大于该悬臂板沿该第二方向的宽度,该
第二方向垂直于该第一方向。
15.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键帽,该键帽包含:
16.结构板,包含凸部、穿孔、凸桥部及悬臂板,该凸部突出于该结构板的一侧并形成凹槽于该结构板的另一侧,该穿孔、该凸桥部及该悬臂板皆位于该凸部的顶面,该穿孔位于该凸桥部与该悬臂板之间;以及
17.结合部,充满该穿孔及该凹槽,该结合部包含第一钩臂及第二钩臂,该第一钩臂包覆该凸桥部,该第二钩臂包覆该悬臂板,该第一钩臂与该第二钩臂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
18.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凸桥部横跨连接至该结合孔的两侧,该凸桥部与该结合孔的连接界面呈弧形。
19.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键帽还包含按压部,其中该结构板包含第二结合孔及自该第二结合孔相对两侧突出的两个第二凸部,该按压部充满该第二结合孔并包覆该两个第二凸部。
20.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按压部具有预压区,该预压区为凹槽底部或凸肋结构。
21.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构板包含板体及自该板体的长侧边中间区段垂直延伸的侧壁板。
22.作为可选的技术方案,该结合部形成平衡架连接部,该平衡架连接部位于该支架连接部与该结构板侧边之间。
23.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按键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按键结构包含:
24.底座;
25.如前述的键帽,该键帽设置于该底座之上;
26.第一按键支架,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第一按键支架与该支架连接部连接;以及
27.第二按键支架,连接至该键帽及该底座之间,该键帽经由该第一按键支架及该第二按键支架可相对于该底座垂直移动
28.相较于先前技术,于本发明的键帽及按键结构中,该键帽为组合结构,可使用以不同材料来制作该结构板及该结合部,故能轻易地获得足够的刚性,进而能提升该键帽及按键结构的结构设计弹性。又,通过位于该结构板上的凸部、穿孔、边孔、结合孔、悬臂板及凸桥部,可增进该结合部与该结构板间的结合强度,亦使该支架连接部能获得不错的结构强度。借此,本发明可解决或至少改善先前技术中单一结构的键帽于结构设计上的局限性。
29.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附图说明
30.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
31.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32.图3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键帽的部分爆炸图。
33.图4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a处局部的示意图,其中平衡架未绘示。
34.图5为图4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
35.图6为图5中结构板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36.图7为图4中键帽沿线x

x的剖面图。
37.图8为图4中键帽沿线y

y的剖面图。
38.图9为图5中悬臂板的一变化例示意图。
39.图10为图5中悬臂板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40.图11为图5中悬臂板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41.图12为图5中悬臂板的另一变化例示意图。
42.图13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b处局部的示意图,其中平衡架未绘示。
43.图14为图13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
44.图15为图13中键帽沿线z

z的剖面图。
45.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
46.图17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c处的结构板及按压部的爆炸图。
47.图18为图2中键帽沿线z

z的剖面图。
48.图19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d处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
49.图20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
50.图21为图20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
具体实施方式
51.为使对本发明的目的、构造、特征、及其功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兹配合实施例详细说明如下。
52.请参阅图1及图2,图1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按键结构1包含底座12、键帽14、第一升降机构16、第二升降机构18、开关20及弹性复位件22。键帽14设置于底座12之上,其具有四个侧边,以形成具有两个长边的长侧边140a、两个短边的短侧边140b的狭长矩形。第一升降机构16及第二升降机构18均连接至键帽14及底座12之间,使得键帽14经由第一升降机构16及第二升降机构18可相对于底座12垂直移动(或上下移动)。开关20(以带影线的圆圈表示于图中;例如但不限于以薄膜电路板制作,其上形成有开关电路)设置于键帽14之下。弹性复位件22(例如但不限于以橡胶圆突制作形成)对应开关20设置于底座12及键帽14之间,且位于键帽14与开关20之间。键帽14可被按压以向下挤压弹性复位件22以触发开关20。
53.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升降机构16包含第一按键支架162及第二按键支架164,均连接至键帽14及底座12之间且第一升降机构16沿旋转轴16a(以一链线表示于图2中)相互枢接。第一升降机构16本身左右对称(以图2视角而言),为简化说明,下文以第一升降机构16一侧的结构为例说明。于第一升降机构16中,第一按键支架162具有第一键帽连接部1622及第一键底座接部1624,第二按键支架164具有第二键帽连接部1642及第二键底座接部1644;对应地,底座12具有两个支架连接部12a、12b,键帽14具有两个支架连接部14a、14b。第一按键支架162经由第一键帽连接部1622及第一键底座接部1624分别与键帽14的支架连接部14a及底座12的支架连接部12a连接,第二按键支架164经由第二键帽连接部1642及第二键底座接部1644分别与键帽14的支架连接部14b及底座12的支架连接部12b连接。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升降机构18与第一升降机构16结构相同,故关于第二升降机构18的相关说明(包含底座12及键帽14与之对应的结构的相关说明),请参阅第一升降机构16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键帽14还包含多个平衡架连接部14c,两个平衡
支架15通过该多个平衡架连接部14c连接至键帽14并通过底座12的多个平衡架连接部12c连接至底座12。其中,平衡支架15被该多个平衡架连接部14c卡持的部分是沿着键帽14的长度方向延伸,此结构配置可提高键帽14作动的平稳性,亦有益于键帽14整体结构的刚性。
54.请亦参阅图3,图3为图2中按键结构的键帽的部分爆炸图。键帽14包含结构板142、结合部144a、144b(定义结合部144a为第一结合部144a,结合部144b为第二结合部144b)及键帽盖146。结合部144a、144b分别与结构板142结合,使得结构板142与结合部144a、144b共同形成支架连接部14a、14b或结合部144a、144b分别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4a、14b。键帽盖146固定至结构板142上。键帽盖146与支架连接部14a、14b位于结构板142上下两侧。使用者通过接触键帽盖146以按压键帽14。于实际应用中,结构板142与键帽盖146可采用不同材料制作,此可增加键帽14整体的结构设计弹性,并有助于兼顾键帽14整体结构的刚性及薄型化的设计。例如但不限于,结构板142为金属冲压件,键帽盖146为塑胶射出成型件;后者有利于键帽14的外观、触感等设计。又,于实际应用中,结合部144a、144b可包括塑胶、树脂或其他高分子材料,但成型方式不限于射出成型件,例如通过埋入射出的方式与结构板142结合在一起。
55.请亦参阅图4至图8,图4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a处局部的示意图,其中平衡架未绘示;图5为图4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图6为图5中结构板于另一视角的示意图;图7为图4中键帽沿线x

x的剖面图;图8为图4中键帽沿线y

y的剖面图。结构板142具有结合结构1422。第一结合部144a通过与结合结构1422相互固定嵌合,以与结构板142结合在一起。结合结构1422包含凸部1422a、穿孔1422b、穿孔1422c、边孔1422d、结合孔1422e及悬臂板1422f。凸部1422a于结构板142的一侧(如图4、图5、图7以及图8中向上的一侧)并形成凹槽1422g于结构板142的另一侧(如图4、图5、图7以及图8中向下的一侧);亦即,于图4、图5、图7以及图8中,凸部1422a朝结构板142上方突出,凹槽1422g开口朝向结构板142下方。穿孔1422b、穿孔1422c及边孔1422d均贯穿凸部1422a;其中,穿孔1422b、穿孔1422c贯穿凸部1422a顶面(即图5中标号“1422a”的引线所指处)(亦即穿孔1422b、穿孔1422c形成于凸部1422顶面),边孔1422d贯穿凸部1422a的侧壁1422a'、一部分的凸部1422a的顶面及一部分的结构板142(亦即边孔1422d部分形成于凸部1422a顶面、部分形成于侧壁1422a'、部分形成于结构板142本体)。结合孔1422e相邻于凸部1422a设置并与凹槽1422g连通,悬臂板1422f自结合孔1422e边缘弯折、延伸(即于图4、图5以及图8中向上弯折、延伸),结合孔1422e位于凸部1422a与悬臂板1422f之间。结合部144a充满穿孔1422b、穿孔1422c、边孔1422d、结合孔1422e及凹槽1422g,且包覆凸部1422a及悬臂板1422f。就图4、图5、图7以及图8的视角而言,结合部144a同时形成于凸部1422a上下两侧(或结构逻辑上形成于结构板142上下两侧)。穿孔1422b、穿孔1422c、边孔1422d及结合孔1422e均有助于第一结合部144a的成型(例如增加塑料于射出时充模的效率,避免不饱模的情形),亦有助第一结合部144a包覆凸部1422a(进而增加两者间的结合强度)。其中,通过穿孔1422b、穿孔1422c及边孔1422d,可增加第一结合部144a穿过凸部1422a的截面积,第一结合部144a的上翼片1442(位于凸部1422a上方的部分)与下翼片1444(位于凸部1422a下方的部分,或谓位于凹槽1422g内的部分)能通过穿孔1422b、穿孔1422c、边孔1422d及结合孔1422e增加相互连接的区域(其中贯穿侧壁1422a'的边孔1422d原则上比贯穿凸部1422a顶面的穿孔1422c可对上翼片1442、下翼片1444提供更大的结构连接截面),增进上翼片1442及下翼片1444对凸部1422a
的夹持效果,有助于第一结合部144a与结构板142(或凸部1422a)间的结合强度,亦能增进支架连接部14a的结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
56.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结合部144a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4a及一个平衡架连接部14c。第一结合部144a对应支架连接部14a包含第一钩臂14d。第一钩臂14d形成于凸部1422a上,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14a。第一钩臂14d呈l形,形成滑槽14e,第一按键支架162通过第一键帽连接部1622(以虚线绘示其部分轮廓于图4中)滑动设置于滑槽14e中以与支架连接部14a滑动连接。穿孔1422b对齐支架连接部14a;或是说,穿孔1422b与支架连接部14a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从另一方面来看,第一钩臂14d的垂直投影落于凸部1422a顶面范围内(于图5中以虚线表示第一钩臂14d于凸部1422a上时的轮廓)。此结构配置有助于提升第一结合部144a(尤其是支架连接部14a)与凸部1422a间于此处结构上的结合强度,进而增进支架连接部14a的结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例如于图4及图5的视角中,抵抗第一按键支架162向上拉扯第一钩臂14d的能力)。其中,第一钩臂14d与穿孔1422b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穿孔1422c及边孔1422d位于支架连接部14a的前后两侧,均能有效提升支架连接部14a(或第一钩臂14d)的抗拉强度。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虽第一结合部144a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4a,但实际应用中亦可由第一结合部144a与凸部1422a共同形支架连接部14a,例如改由凸部1422a的顶面作为滑槽14e的底部。
57.此外,第一结合部144a对应平衡架连接部14c还包含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第一夹持臂14f形成于凸部1422a上,第二夹持臂14g包覆悬臂板1422f,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用以形成平衡架连接部14c。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相对的两个内凹壁面共同定义轴槽14h,以供平衡支架15穿设。(平衡架连接部14c的)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与穿孔1422c及悬臂板1422g重叠(于图5中以虚线表示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于凸部1422a及悬臂板1422f上时的轮廓),均能有效提升平衡架连接部14c(或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的抗拉强度(例如于图4及图5的视角中,抵抗平衡支架向上拉扯第一夹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的能力)。此结构配置有助于提升平衡架连接部14c与结合结构1422间的结合强度,进而增进平衡架连接部14c结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此外,于图4、图5的视角中,平衡架连接部14c对平衡支架15的卡持空间(即轴槽14h)的底部略高于结构板142,结构板142通过结合孔1422e让出空间以增加平衡架连接部14c结构强度。结合孔1422e与凹槽1422g连通,有助于平衡架连接部14c与凸部1422a间的结合强度。其中,如图4所示,凸部1422a、结合孔1422e及悬臂板1422f沿第一方向d1(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中)排列,结合孔1422e沿第二方向d2(以双头箭头表示于图中,其垂直于第一方向d1)的宽度1422e'(或孔径)大于凸部1422a(相邻于结合孔1422e的部分)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1422a"且大于悬臂板1422f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1422f'。结合孔1422e与凸部1422a邻接的部分具有较大的尺寸,此有利于应用毫米级精密机械加工与精密塑料加工。于对结构板142机械加工时,较大结合孔1422e便于切出特定形状位置的悬臂板1422f与穿孔1422c,较大结合孔1422e也便于将特定尺寸/形状的凸部1422a成型在对应悬臂板1422f的位置。于射出成形时,塑料便于完整填满凸部1422a下方凹槽1422g空间,可避免不饱模的情形。于实际应用中,虽然悬臂板1422f越宽越大,抗拉拔力会增加,但如此一则是会不容易让塑料射满包覆悬臂板1422f的平衡架连接部14c,二则是会使平衡架连接部14c结构过于庞大、占据不必要空间。
58.于第一实施例中,悬臂板1422f具有卡持结构1422h,可增加第一结合部144a(或平衡架连接部14c)与悬臂板1422f间的结合强度(或增加抵抗第一结合部144a与悬臂板1422f分离的能力)。于第一实施例中,卡持结构1422h为悬臂板1422f的颈缩部,位于悬臂板1422f的固定端与自由端之间。颈缩部能增加第一结合部144a与悬臂板1422f的接触面积及对第一结合部144a的结构干涉程度。悬臂板1422f整体概呈t字形结构,以其头部与身体部的宽度差异作为颈缩部的结构基础,但实际应用中不以此为限。例如,悬臂板1422f可改由宽度大致固定的悬臂板1423a制作形成,如图9所示;其中,于悬臂板1423a固定端与自由端之间形成凹口,此同样可作为颈缩部1423b(以虚线框示于图中)。又例如,悬臂板1422f可改由宽度渐变的悬臂板1423c制作形成,如图10所示;其中,悬臂板1423a的宽度自固定端至自由端渐增,此时悬臂板1423c的两侧边逻辑上即可作为颈缩部1423d(以虚线框示于图中)。又,卡持结构1422h于实际应用中亦可由其他结构实现,例如如图11所示,形成于悬臂板1423e上的通孔1423f(或盲孔、或形成于悬臂板1423e两侧边的锯齿状结构)。又例如,卡持结构1422h亦可由前述结构的组合实现,如图12所示的悬臂板1423g,其卡持结构(以虚线框示于图中)包含位于悬臂板1423g一侧的颈缩部及位于悬臂板1423g另一侧的斜边(或悬臂板1423g宽度渐变的侧边),以作为卡持结构。前述各变化例的悬臂板1423a、1423c、1423e、1423g均能通过对第一结合部144a的结构干涉程度,增加与第一结合部144a间的结合强度。
59.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悬臂板1422f本身为平板结构,亦即自结构板142板体1420仅弯折一次即向上延伸。当第二夹持臂14g对悬臂板1422f向上拉扯时,悬臂板1422f本身原则上仅将承受轴向应力(即平行于延伸方向),而无弯曲应力,且因第二夹持臂14g对悬臂板1422f的向上拉扯力对悬臂板1422f的固定端(即自板体1420弯折处)所产生的力矩亦小,故悬臂板1422f的固定端所承受的弯曲应力亦较小。此结构特性使得悬臂板1422f于承受向上的拉扯力时,能产生较小的形变,有助于维持悬臂板1422f本身及第一结合部144a(或平衡架连接部14c)的结构稳定。
60.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于第一实施例中,平衡架连接部14c靠近支架连接部14a,故两者结构整合并由单一的第一结合部144a制作形成。其中,结构板142(或其板体1420)具有一侧边142a,平衡架连接部14c位于支架连接部14a与侧边142a之间。结合结构1422靠近侧边142a,结构板142可供结合结构1422设置的空间有限。悬臂板1422f位于凸部1422a与侧边142a之间,此能兼顾结构结合及空间利用。于实际应用中,若空间允许,平衡架连接部14c与支架连接部14a亦可结构分开、个别形成。另外,于结构空间的允许下,结合结构1422对应平衡架连接部14c的结构(包含部分的凸部1422a、穿孔1422c、结合孔1422e、悬臂板1422f)亦可应用至结合结构1422对应支架连接部14a的结构;反之亦然。
61.请参阅图2、图3、图13、图14以及图15,图13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b处局部的示意图,其中平衡架未绘示;图14为图13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图15为图13中键帽沿线z

z的剖面图。于第一实施例中,结构板142具有另一结合结构1424,对应支架连接部14b。结合结构1424包含凸部1424a及穿孔1424b及边孔1424c、边孔1424d。凸部1424a于结构板142的一侧(如图13至图15中向上的一侧)并形成凹槽1424e于结构板142的另一侧(如图13至图15中向下的一侧);亦即,于图13至图15中,凸部1424a朝结构板142上方突出,凹槽1424e开口朝向结构板142下方。穿孔1424b及边孔1424c、边孔1424d均贯穿凸部1424a;其中,穿孔1424b贯穿凸部1424a的顶面(即图14中标号“1424a”的引线所指处)(亦即穿孔
1424b形成于凸部1422的顶面),边孔1424c、边孔1424d贯穿凸部1424a的相对两个边的侧壁1424a'、一部分的凸部1424a顶面及一部分的结构板142(亦即边孔1424c、1424d部分形成于凸部1424a顶面、部分形成于侧壁1424a'、部分形成于结构板142本体),穿孔1424b位于该两个边孔1424c、1424d之间。第二结合部144b充满穿孔1424b、边孔1424c、边孔1424d及凹槽1424e,且包覆凸部1424a。就图13至图15的视角而言,第二结合部144b同时形成于凸部1424a上下两侧(或结构逻辑上形成于结构板142上下两侧)。穿孔1424b及边孔1424c、边孔1424d均有助于第二结合部144b的成型(例如增加塑料于射出时充模的效率,避免不饱模的情形),亦有助第二结合部144b包覆凸部1424a(进而增加两者间的结合强度)。其中,通过穿孔1424b及边孔1424c、边孔1424d,可增加第二结合部144b穿过凸部1424a的截面积,第二结合部144b的上翼片1446(位于凸部1424a上方的部分)与下翼片1448(位于凸部1424a下方的部分,或谓位于凹槽1424e内的部分)能通过穿孔1424b及边孔1424c、边孔1424d增加相互连接的区域,增进上翼片1446及下翼片1448对凸部1424a的夹持效果,有助于第二结合部144b与结构板142(或凸部1424a)间的结合强度,亦能增进支架连接部14b的结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
62.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二结合部144b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4b。第二结合部144b包含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相对形成于凸部1424a顶面上,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14b。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相对的两个内凹壁面共同定义轴槽14k,第二按键支架164通过第二键帽连接部1642(以虚线绘示其部分轮廓于图13中)转动设置于轴槽14k中以与支架连接部14b转动连接。穿孔1424b对齐支架连接部14b;或是说,穿孔1424b与支架连接部14b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从另一方面来看,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的垂直投影均落于凸部1424a顶面范围内(于图14中以虚线表示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于凸部1424a上时的轮廓)。此结构配置有助于提升第二结合部144b(尤其是支架连接部14b)与凸部1424a间的结合强度,进而增进支架连接部14b的结构稳定性及抗拉强度(例如于图13及图14的视角中,抵抗第二按键支架164向上拉扯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的能力)。其中,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分别与边孔1424c、边孔1424d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重叠,能有效提升支架连接部14b(或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的抗拉强度。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虽第二结合部144b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14b的轴槽14k,但实际应用中亦可由第二结合部144b与凸部1424a共同形支架连接部14b,例如改由凸部1424a的顶面作为轴槽14k的底部。
63.于第一实施例中,结合结构1422用以结合对应支架连接部14a(含第一钩臂14d)及平衡架连接部14c的局部结构、及结合结构1424用以结合对应支架连接部14b的局部结构均不尽相同,但实际应用中不以此为限。另外,结构板142与支架连接部14a、14b及平衡架连接部14c间的结合结构不以前述各实施例为限。例如,如图16所示,于第二实施例中,对应支架连接部14b的结合结构1424'除了包含凸部1424a外,还包含穿孔1424f、悬臂板1424g及凸桥部1424h。穿孔1424f、凸桥部1424h及悬臂板1424g皆位于凸部1424a顶面。悬臂板1424g自穿孔1424f边缘弯折、延伸,凸桥部1424h相对于悬臂板1424g横跨连接至穿孔1424f的两侧(即将穿孔1424f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分隔成两部分,或谓凸桥部1424h将穿孔1424f分割形成边孔部1424i,其与悬臂板1424g位于凸桥部1424h的两侧;从另一方面而言,于结构逻辑上,穿孔1424f亦可视为位于凸桥部1424h与悬臂板1424g之间)。结合部144b充满穿孔1424f及
凹槽1424e并包覆悬臂板1424g及凸桥部1424h(其中,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分别包覆悬臂板1424g及凸桥部1424h,用以形成支架连接部14b。此结构配置有助于提升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与结合结构1424'间的结合强度,进而增进支架连接部14b结构稳定性。
64.参照图16,图16为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于第二实施例中,悬臂板1424g与第一实施例中结合结构1422的悬臂板1422f结构相似,亦具有卡持结构1424j,此可增加对应的第一钩臂14i与悬臂板1424g间的结合强度。关于卡持结构1424j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文悬臂板1422f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此外,于第二实施例中,凸桥部1424h与结合孔1424f的连接界面(以虚线表示于图16中)呈弧形,此可增加凸桥部1424h的惯性矩,增加凸桥部1424h抵抗被支架连接部14b拉扯的能力。另外,于第二实施例中,结合结构1424'不以同时配置悬臂板1424g及凸桥部1424h为限。例如,于结合结构1424'中,悬臂板1424g改为凸桥部,或是凸桥部1424h改为悬臂板。又例如,于结合结构1424'中,悬臂板1424g及凸桥部1424h择一保留,并可再增置如同结合结构1424中穿孔1424b、边孔1424d的结构。
65.另外,基于前文对于结合结构1422、1424、1424'用以结合对应支架连接部14a(包含第一钩臂14d)、支架连接部14b(包含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及平衡架连接部14c(包含第一持臂14f及第二夹持臂14g)的局部结构的说明,于实际应用中,可应用凸部、悬臂板、结合孔、穿孔等结构特征或其组合以实现支架连接部14a、14b及平衡架连接部14c与结构板142间的结合,不另赘述。例如,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结合结构1422可于穿孔1422b的边缘设置悬臂板,支架连接部14a包覆此悬臂板,此结构配置可增进支架连接部14a结构稳定性。
66.请参阅图2、图3、图17以及图18,图17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c处的结构板及按压部的爆炸图;图18为图2中键帽沿线z

z的剖面图。于第一实施例中,键帽14包含按压部148,对应弹性复位件22(于图18中以虚线绘示其部分轮廓)。结构板142包含第二结合孔1426及两个第二凸部1428,两个第二凸部1428自第二结合孔1426的相对两侧边突起。按压部148充满第二结合孔1426并包覆该两个第二凸部1428,进而能固定至结构板142上;于实际应用中,按压部148亦可通过其他结合结构以固定至结构板142上,不另赘述。按压部148具有一预压区1482,朝向弹性复位件22并能提供弹性复位件22预设压力(即通过预压区1482抵靠弹性复位件22的顶部22a)。键帽14于被按压时,经由预压区1482挤压弹性复位件22。于第一实施例中,预压区1482为凹槽底部。预压区1482的深度1482a(即凹槽的深度)可依产品规格(例如按压反馈力的要求)或产品制造要求(例如不同批次的弹性复位件22机械特性上的差异)而决定,例如借以控制弹性复位件22的弹性变形量以提供预期的按压手感给使用者。于实际应用中,按压部148可通过但不限于埋入射出的方式固定于结构板142上,此有利于以较低的修改成本调整预压区1482的深度1482a,无需对整个键帽14结构进行修改。此外,弹性复位件22的顶部22a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落于第二结合孔1426于垂直方向上的投影内,故第二结合孔1426具有结构避让功能,使得预压区1482位于第二结合孔1426内,可增加预压区1482的深度1482a的调整范围。另外,于实际应用中,预压区1482可以凸肋结构1482b(以虚线绘示于图2、图17以及图18中)实施,凸肋结构1482b可由但不限于呈辐射状。此时凸肋结构1482b以其顶部推抵弹性复位件22的顶部22a。同样的,修改凸肋结构1482b突出的高度(或谓凸肋结构1482b的厚度)可产生如前述修改深度1482a所产生的效果(例如调整按压手
感),不另赘述。
67.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结构板142包含板体1420、垂直于板体1420、相互平行延伸的两侧壁板1430及自板体1420突出形成的加强肋结构1432,均有助于增进结构板142的刚性。其中,板体1420呈狭长矩形,侧壁板1430位于板体1420的长侧边(例如侧边142a,对应键帽14的长侧边140a)。侧壁板1430设置于板体1420的长侧边对提升结构板142刚性的效果原则上大于设置于板体1420的短侧边。又,第一升降机构16及第二升降机构18于键帽14的长边方向(即于平行于长侧边140a的方向上)排列,两个侧壁板1430对应于键帽14的长侧边140a(也是对应于键帽盖146两长边、结构板142板体1420的两长边)而延伸,该两个侧壁板1430涵盖键帽盖146与结构板142分别在长边方向上刚性较弱的中间区段,因此能够有效强化键帽盖146与结构板142两者的刚性,以抑制或消除在受到第一升降机构16及第二升降机构18与平衡支架15局部带动的力量而产生的形变,进而能使第一升降机构16、第二升降机构18及平衡支架15三者均能局部地、平衡地经由帽盖146与结构板142传递带动力量,使得让键帽盖146与结构板142整体于上下运动时保持水平。另外,于实际应用中,若结构板142已能提供足够的刚性,则帽盖146亦得省略;此时键帽的外观亦可由其他方式实现,例如于结构板142上形成涂覆层。
68.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键帽14还包含加强板141,贴附于结构板142上,亦有助于增进结构板142的刚性。于实际应用中,若结构板142刚性已满足需求,加强板141亦可省略。另外,如图2及图19所示,图19为图2中键帽于圆圈d处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键帽14的结合部还包含第三结合部144c,结构板142对应地包含结合结构1434,第三结合部144c与结合结构1434相互固定嵌合以形成一个平衡架连接部14c。结合结构1434包含结合孔1434a、凸部1434b及悬臂板1434c。凸部突出于该结构板的一侧(如图19中向上的一侧)并形成凹槽1434d于结构板142的另一侧(如图19中向下的一侧)。结合孔1434a相邻于凸部1434b设置并与凹槽1434d连通,结合孔1434a位于凸部1434b与悬臂板1434c之间。第三结合部144c充满结合孔1434a及凹槽1434d,并包含凸部1434b及悬臂板1434c;其中,第三结合部144c包含用于形成一个平衡架连接部14c的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分别形成于凸部1434b上及包覆悬臂板1434c。此外,凸部1434b、结合孔1434a及悬臂板1434c沿第一方向d1排列,结合孔1434a位于凸部1434b与悬臂板1434c之间。结合孔1434a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1434a'(或孔径)大于凸部1434b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1434b'且大于悬臂板1434c沿第二方向d2的宽度1434c'。于结构逻辑上,结合结构1434类似结合结构1422的部分结构(即对应图4及图5中平衡架连接部14c的结构)。关于结合结构1434及第三结合部144c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文关于结合结构142、第一结合部144a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又,关于键帽14中其他的平衡架连接部14c与结构板142的结合,请参阅前述第一结合部144a、第三144c与结构板142的结合说明,不另赘述。另外,第三结合部144c与结构板142的结合(经由结合结构1434)关系亦可应用至第一结合部144a(对应支架连接部14a的部分)及第二结合部144b与结构板142的结合。例如,从结构逻辑上来时看,可将第三结合部144c中的第一夹持臂及第二夹持臂(或经适当修改后)视为结合部144b的第一钩臂14i及第二钩臂14j(用于形成支架连接部14b);换言之,结合结构1434可取代结合结构1424,以供结合部144b结合至结构板142。
69.此外,于第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结合部144a、144b、144c均与结构板142的顶面
142b共面,可增加键帽盖146与结构板142间的贴合面积;但实际应用中不以此为限。于实际应用中结合部144a、144b、144c可突出于结构板142的顶面142b并于顶面142b上延伸,可增加结合部144a、144b、144c与结构板142间的结构强度(例如于图7及图8中以虚线表示下翼部1444经修改后突出于顶面142b并覆盖部分的顶面142b的情形)。此时,键帽盖146可于其底面146a上形成避让空间,对应结合部144a、144b、144c(或其突出于顶面142b的部分),使得键帽盖146仍能有效贴合至结构板142的顶面142b上,而不会与结合部144a、144b、144c产生结构干涉。或是,前述避让空间匹配结合部144a、144b、144c突出的轮廓,使得避让空间内壁面亦与结合部144a、144b、144c贴合。
70.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升降机构16以剪刀脚支架制作形成,但实际应用中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升降机构16改以呈v型蝴蝶脚支架或倒v型蝙蝠支架制作形成,支架连接部14a、14b则对应地以适合的结构制作形成,不另赘述。另外,于第一实施例中,按键结构1为空白键并以第一升降机构16以及第二升降机构18支撑键帽14,实际应用中亦可依实际结构需求而使用更多个升降机构,其亦不以呈单排排列为限。此外,于实际应用中,按键结构1亦可经由适当的结构修改而应用至单倍键(或方键)、多倍键(或长键)或其他几何轮廓的按键结构中。例如,请参阅图20及图21,图20为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的部分爆炸图;图21为图20中键帽的结构板及结合部的爆炸图。根据第三实施例的按键结构3为单倍键,其包含底座32、键帽34、升降机构36、开关38及弹性复位件40。键帽34设置于底座32,升降机构36连接至键帽34及底座32之间,使得键帽34经由升降机构36可相对于底座32垂直移动(或上下移动)。开关38(以带影线的圆圈表示于图中;例如但不限于以薄膜电路板制作形成)设置于键帽34之下。弹性复位件40对应开关38设置于底座32及键帽34之间,且位于键帽34与开关38之间。键帽34可被按压以向下挤压弹性复位件40以触发开关38。按键结构3与按键结构1结构逻辑相似,关于按键结构3各构件的其他说明,除了以下的说明外,请参阅按键结构1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71.于第三实施例中,键帽34包含结构板342、两个结合部344a、344b及键帽盖346。结构板342具有两个结合结构3422、3424。结合部344a、344b分别通过与结合结构3422、3424相互固定嵌合,以与结构板142结合在一起。键帽盖346固定至结构板342上,以供使用者接触按压。结合部344a、344b分别独立形成支架连接部34a、34b。升降机构36包含相互枢接的第一按键支架362及第二按键支架364,均连接至键帽34及底座32之间。其中,第一按键支架362连接至键帽34的支架连接部34a,第二按键支架364连接至键帽34的支架连接部34b。结合结构3422包含结合孔3422a及设置于结合孔3422a相对两侧的两个凸部3422b,结合部344a充满结合孔3422a并包覆该两个凸部3422b(及充满其形成的凹槽),以固定至结构板342上。结合结构3424包含凸部3424a、穿孔3424b及边孔3424c、3424d。凸部3424a于结构板342的一侧(如图21中向上的一侧)并形成凹槽3424e于结构板342的另一侧(如图21中向下的一侧);亦即,于图21中,凸部3424a朝结构板342上方突出,凹槽3424e开口朝向结构板342下方。穿孔3424b及边孔3424c、边孔3424d均贯穿凸部3424a。结合部344b充满结合孔3422a、穿孔3424b、边孔3424c、边孔3424d及凹槽3424e并包覆凸部3424a,以固定至结构板342上。于结构逻辑上,结合部344b与结合结构3424的结合与前文中结合部144b与结合结构1424的结合相当,故关于结合部344b与结合结构3424结合的其他说明,请参阅前文中结合部144b与结合结构1424结合及其变化例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于实际应用中,结合部344a、344b
与结构板342的结合亦可参照按键结构1中结合部144a、144b、144c与结构板142的结合及其变化例而实施,不另赘述。同理,结合部344a、344b与结构板342的结合亦可应用至结合部144a、144b、144c与结构板142的结合中,亦不另赘述。
72.此外,于第三实施例中,第一按键支架362及第二按键支架364均呈环形,使得弹性复位件40可穿过第一按键支架362及第二按键支架364设置,而不会对升降机构36的作动产生结构干涉。键帽34包含按压部348,对应弹性复位件40。结构板342包含第二结合孔3426及两个第二凸部3428,该两个凸部3428自第二结合孔3426的相对两侧边突起。按压部348充满第二结合孔3426并包覆该两个第二凸部3428,进而能固定至结构板342上。按压部348具有预压区3482,朝向弹性复位件40并能提供弹性复位件40预设压力(即通过预压区3482抵靠弹性复位件40的顶部40a)。键帽34于被按压时,经由预压区3482挤压弹性复位件40。关于按压部348及开孔3426的其他说明,可参阅前文按压部148、开孔1426及其变化的相关说明,不另赘述。
73.如前文说明,于按键结构1、3中,键帽12、32为组合结构,可使用以不同材料以制作的结构板142、342及结合部144a、144b、144c、344a、344b,故能轻易地获得足够的刚性,进而能提升键帽12、32及按键结构1、3的结构设计弹性,可解决或至少改善先前技术中单一结构的键帽于设计上的局限性,且有利于按键结构薄型化设计。结合部144a、144b、144c、344a、344b及按压148、348均直接固定于结构板142、342上,于按键结构1、3作动时,结构板142、342能直接承受力量传递。此结构配置可有效维持键帽14、34结构的穏定性,亦可使按键结构1、3作动稳定。此外,键帽14、34接触弹性复位件22、40的部分以按压部148、348制作形成,此结构配置有利于以较低的修改成本、简单的方式调整结构尺寸(即预压区1482、3482的结构尺寸),以满足产品规格或产品制造要求。
74.综上所述,本发明的于根据本发明的键帽及按键结构中,该键帽为组合结构,可使用以不同材料以制作的该结构板及该结合部,故能轻易地获得足够的刚性,进而能提升该键帽及按键结构的结构设计弹性。又,通过位于该结构板上的凸部、穿孔、边孔、结合孔、悬臂板及凸桥部,可增进该结合部与该结构板间的结合强度,亦使该支架连接部能获得不错的结构强度。借此,本发明可解决或至少改善先前技术中单一结构的键帽于结构设计上的局限性。
75.当然,本发明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发明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本发明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