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的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6807660阅读:35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改进的转换接头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转换接头,尤指一种于定位环内设置卡制环片的转换接头,当插头的端子插入接头的插孔时,藉由该卡制环片内环缘所设的两卡制部,夹紧于插头的接地部外缘,而增加接头的拉拔力,并保持良好接触。
在电子物品中转换接头为使用率极广的构件,如耳机的插头若与音响、随身听等物品上预留的插孔直径不符时,即须藉助转换接头将原端子转变成较大或较小的端子,以与插孔的孔径能达到最佳的配合,使音讯得以传达。
请参看图4所示的一种现有的转换接头,它是在端子50末端与第一接触部51相连处设有呈凵形的接触片52,接触片52两侧设有对应的卡制部53,接触片52外缘套设有绝缘套54,又于端子50的接地部55周缘环设一接地环56,该接地环56则套设金属管60并衔接一定位环61,定位环61中间则形成一插孔62,最后于接地环56、金属管60及定位环61外缘包覆一层绝缘的外套筒63;藉此可供插头70的端子71由转换接头的插孔62处插入,此时接触片52的两卡制部53会卡于端子71的第一接触部72的卡槽73处,使两者的第一接触部51、72相互衔接,而端子71接地部74衔接处形成一金属凸缘75,该凸缘75的端面则与定位环61的端面接触,而达到传达讯号的目的。
唯此一类型的转换接头,使用时存在有许多缺陷,而不合于市场的要求,其缺陷在于插头70的端子71与转换接头的插孔62,是有一定规格的配合公差,加上为便于插头70的端子71能易于插入插孔62中及加工上的方便,插孔62的孔径皆略大于端子71直径约为0.5mm左右,因此插入插孔62内的插头70,该端子71的接地部74与定位环61间形成一细微的空隙,而无导电作用,故完全依赖插头70的凸缘75与定位环61等端部的接触,然而凸缘75及定位环61的端面是暴露空气中的,因此很容易产生氧化层或附着灰尘,而影响到讯号传递的稳定性,又目前部份的插头70于制造时业者为节省成本,而将凸缘75部份省略,因此配合此类无凸缘75的插头70使用时,则无法导通讯号的传递,基于上述的众多缺陷原因,图4所示的现有转换接头在市面上已经很少见。
另请参看图5所示,是目前较常见的现有转换接头,该设计主要点在于避免前述现有结构的缺点,乃于端子80的末端与第一接触部81相连处设有呈单片形式的接触片82,接触片82上设有卡制部83,另设有一与接地部84的接地环85衔接的接触片86,该接触片86具有卡制部87,且其长度较接触片82为长,组装时则套设一绝缘套88于两接触片82、86外缘处,再于接地环85外缘设一金属管90,而接地环85及金属管90外缘包覆一绝缘的外套筒91,藉此当插头70的端子71插入转换接头的插孔时,该端子71的卡槽73处则与接触片82的卡制部83卡合,而接地部84则与接触片86接触。
该结构利用两不同长短的接触片82、86,使插头70端子71的第一接触部72及接地部74分别与两接触片8286衔接,以达到讯号传达的目的,但该结构仍存在缺点如下1、卡制力不足当插头70的端子71插入接头的插孔中,两者间会形成一适当的拉拔力,以防止插头70与接头间的脱落,而此种力量设计为转换接头所必备,该拉拔力约在四英磅左右为最佳,然现有转换接头仅利用一接触片82的卡制部83与端子71的卡槽73卡制,两者间的卡合力量明显地较弱,而无法承受四磅左右的拉拔力,因此使用时插头70及转换接头间很容易脱落。
2、现有结构的不合格率高,故品质检验时耗时费工由于绝缘套88套设于两接触片82、86外缘,两接触片82、86会向内弯折偏斜,且接头包覆外套筒91时,塑胶以130℃的高温融铸而成,绝缘套88在瞬间会因温度升高而改变形状及厚度,故较长的接触片86会因此产生更大的弯折角度,但若接触片86的端部超过插孔一半时,插头70的端子71会受到接触片86端部限制,而无法插入使用,因此其合格率相当高,又对于接触片86的端部超过插孔一半的产品,则须利用工具将其顶开,若顶得开便可使用,若顶不开则形成不合格产品而予以淘汰,因此检验的过程相当的耗时费工,势必产量受到影响而降低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改进的转换接头,其主要目的在于在端子末端设有具卡制部的凵形接触片,接触片外缘套设绝缘套,端子末端周缘设有接地环,藉由接地环衔接一金属管,金属管端部再套设一定位环,该定位环与金属管间卡设一卡制环片,卡制环片于内环缘处延设有两卡制部,再于接地环、金属管及定位环外缘包覆一层绝缘的外套筒,利用该卡制环片的卡制部设计,而可达到具极佳拉拔力并可保持良好接触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改进的转换接头,该接头设有端子、接地环、金属管及定位环、其中端子前端的第一接触部设有一卡槽,而接地环则设固于端子的接地部末端周缘,端子末端设有呈凵形并与第一接触部相通的接触片,接触片上设有卡制部,于接触片外缘套设绝缘套,另金属管套于接地环上,定位环则套于金属管另端,于接地环、定位环外缘包覆绝缘的外套筒,其特点在于金属管与定位环间设有一圆形卡制环片,该卡制环片于内环缘延设有两卡制部,当插头端子插入接头的插孔内,卡制环片的卡制部会与端子的接地部接触卡制,藉此提供一具实用性的转换接头。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
1、接地部13、44的接触良好本实用新型藉由卡制环片21的卡制部16设计,而可使接头的接地部13与插头40的接地部44呈稳固接触状态,即使插头40的端子41与接头的插孔24间存有间隙,乃能达到稳固接触,因此讯号传递相当的稳定,并可克服现有结构因定位环端面的氧化层及灰尘的影响,所造成传递讯号不良的问题,同时所配合的插头40亦不局限于端子41的接地部44必须形成一金属凸缘75的设计,因此本实用新型与常用结构相较,确实具有接地部接触良好的优点。
2、具有较佳的拉拔力本实用新型除了接触片15两侧的卡制部83、16、22、86所提供的卡制力外,卡制环片21、21的卡制部83、16、22、86亦对端子10、41、71形成另一卡制力,而使插头40的端子10、41、71插入本实用新型的插孔24时,可获得较佳的拉拔力,而使两者不易发生脱落的现象,与现有结构相比,确实具有较强拉拔力。
3、本实用新型不合格率低本实用新型的接触片15较短,故两侧的偏斜量相较小,因此并不会有插头40的端子41无法插入的情形发生,因此不合格率极低,另本实用新型检验时无须再以工具调整触片15的位置,故与现有结构相比,的确可达到省时省工的目的,而提高产品的产量及降低不合格率。
以下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征及目的。


图1为本实用新型部份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组合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与插头衔接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现有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另一种现有结构的剖面示意图。
关于本实用新型转换接头的结构内容,请首先参看图1、图2所示,该转换接头主要设有一端子10,端子10前缘为第一接触部11,并于第一接触部11处形成一卡槽12,又端子10周缘为一接地部13,该接地部13与第一接触部11间设有一绝缘环14,端子10末端设有呈凵形接触片15,接触片15两侧于对应处形成内凹的卡制部16,且接触片15与第一接触部11衔接,又于端子10的接地部13末端周缘套设有接地环17,另设有一绝缘套18、金属管20、卡制环片21及定位环23,该卡制环片21于内环孔缘处延设有两对应的卡制部22,而定位环23则设有插孔24,其中一端形成凹槽25,另设有绝缘的外套筒30。
请再参见图1、图2所示,转换接头的组装时,首先将卡制环片21置入定位环23的凹槽25中,再将金属管20一端以高压迫入定位环23的凹槽25中,使定位环23固结于金属管20一端,卡制环片21则夹紧于金属管20及定位环23间,另绝缘套18再套于凵形接触片15的外缘,继而以接触片15的端部插入金属管20中,并使接地环17迫入金属管20内,藉此将端子10、金属管20、卡制环片21及定位环23固结成一体,最后于端子10的接地环17、金属管20、定位环23外缘以熔铸方式形成一绝缘的外套筒30,该外套筒30包覆于接地环17、金属管20及定位环23的外缘。
再请配合图3所示,使用本实用新型的转换接头时,前端的端子10可插入电器的插孔中,末端的插孔24则可供插头40的端子41插入,而达到插头40及插孔转接的目的,当插头40的端子41由定位环23的插孔24穿入时,该端子41的第一接触部42会插入凵形接触片15的中,接触片15则利用金属本身的弹性及周缘绝缘套18的弹性作用,使接触片15的两卡制部16卡制于卡槽43的中,达到接头的第一接触部11与插头40的第一接触部42的衔接,而卡制环片21则利用内环缘所形成的卡制部22与端子41的接地部44呈卡紧状态,亦达到接头的接地部13与插头40的接地部44衔接的目的。
权利要求1.一种改进的转换接头,该接头设有端子、接地环、金属管及定位环、其中端子前端的第一接触部设有一卡槽,而接地环则固设于端子的接地部末端周缘,端子末端设有呈凵形并与第一接触部相通的接触片,接触片上设有卡制部,且接触片外缘套设绝缘套,另金属管套于接地环上,而定位环则套于金属管另一端,于接地环、定位环外缘包覆有绝缘的外套筒,其特征在于金属管与定位环间设有一圆形卡制环片,该卡制环片于内环缘延设有两卡制部。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改进的转换接头,它主要于端子末端设有ㄩ形接触片,接触片两侧对应处形成一内凹的卡制部,而接触片外缘环设有绝缘套,端子末端周缘设有接地环,另设内具卡制环片的定位环,该卡制环片于内环缘处延设有两卡制部,又设有一可衔接于接地环及定位环间的金属管,再于接地环、金属管及定位环外缘包覆一层绝缘的外套筒,藉此实现提供一种较强拉拔力,并可保持良好接触目的。
文档编号H01R31/06GK2198685SQ9421805
公开日1995年5月24日 申请日期1994年8月3日 优先权日1994年8月3日
发明者杨福仁 申请人:杨福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