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芯线绝缘结构和绝缘方法_2

文档序号:8288133阅读:来源:国知局
有效地进行将端子等连接到中心导体和外侧导体的操作。
[0030]根据上面(2)的同芯线绝缘结构,因为同芯线的第一和第二外侧导体与中心导体的外侧绝缘护套、第一外侧导体的外侧绝缘护套、和第二外侧导体的外侧绝缘护套由绝缘部件一体地覆盖和绝缘,所以能够提高第一和第二外侧导体的绝缘特性。此外,因为绝缘部件一体地覆盖同芯线的端部,能够容易地以低成本绝缘同芯线的第一和第二外侧导体。因为通过由绝缘部件相对于中心导体保持(换言之,固定)而定位第一和第二外侧导体,所以能够容易地并且有效地进行将端子等连接到中心导体与第一和第二外侧导体的操作。
[0031]根据上面(3)的同芯线绝缘结构,能够通过使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收缩管利用小型装置,使同芯线的端部容易地以低成本绝缘。
[0032]根据上面(4)的同芯线绝缘方法,因为同芯线的外侧导体与中心导体的外侧绝缘护套和外侧导体的外侧绝缘护套由绝缘部件一体地覆盖和绝缘,所以能够提高外侧导体的绝缘特性。此外,因为绝缘部件一体地覆盖同芯线的端部,所以同芯线的外侧导体能够容易地以低成本绝缘。因为外侧导体通过由绝缘部件相对于中心导体保持(换言之,固定)而定位,所以能够容易地并且有效地进行将端子等连接到中心导体与外侧导体的操作。
【附图说明】
[0033]图1A和IB是示出实施例的同芯线的绝缘结构和绝缘方法的图,其中,图1A是示出了在同芯线的一端部的导体被剥落的前视图,以及图1B是示出了同芯线的该端部由绝缘部件覆盖的前视图;
[0034]图2是示出作为对应于图1的同芯线的绝缘部件的实施例的收缩管的前视图;
[0035]图3A和3B是示出与图1的同芯线相对应的、处于在外侧导体捆束前的初始形式的同芯线的图,其中图3A是透视图并且图3B是图3A的A-A截面图;
[0036]图4A和4B是示出又一实施例的同芯线的绝缘结构和绝缘方法的图,其中,图4A是示出在同芯线的端部的导体被剥落的前视图;以及图4B是示出同芯线的端部由绝缘部件覆盖的前视图;
[0037]图5是示出作为与图4的同芯线相对应的绝缘部件的实施例的收缩管的前视图;
[0038]图6A和6B是示出与图4的同芯线相对应的、处于在外侧导体捆束之前的初始形式的同芯线的图,其中图6A是侧视图,图6B是图6A的B-B截面图;
[0039]图7是示出传统的线束布线的实例的说明图。
[0040]参考标记列表
[0041]1、21:同芯线
[0042]2、22:中心导体
[0043]3、23、24:外侧导体
[0044]4、26:外侧绝缘护套
[0045]5、27、28:外侧绝缘护套
[0046]6、25:绝缘部件(收缩管)
[0047]7、29、30:分支管部
[0048]8、31:主管部
【具体实施方式】
[0049]图1A至3B示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同芯线的绝缘结构和绝缘方法。
[0050]如图1A所示,外侧导体3从同芯线(换言之,同轴线)I的直的中心导体2分支到中心导体的径向外侧从而形成分叉状。外侧导体3在基侧3b处弯曲并且在末端侧3c处与中心导体2平行地布置。除了露出的末端部2a以外,中心导体2由第一层外侧绝缘护套4覆盖。外侧导体3具有露出的末端部3a,该露出的末端部3a比中心导体2的露出的末端部2a更长,并且除了露出的末端部3a以外由第二层外侧绝缘护套5覆盖。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具有多条由铝(或铝合金)或铜(铜合金)制成的股线2d、3d。外侧绝缘护套4、5由合成树脂形成。
[0051]如图1B所示,在图1A所示的状态之后,同芯线I的外侧导体3的露出的末端部3a,中心导体2的第一层外侧绝缘护套4,和外侧导体3的第二层外侧绝缘护套5由管状的绝缘部件6 —体地覆盖。因此,外侧导体3的图1A所示的露出末端部3a与外部和中心导体2绝缘。在这种情况中,从绝缘部件6突出的外侧导体3的露出末端部3a’的长度L特定等于(即,等同或大致等同)中心导体2的露出末端部2a的长度。
[0052]如图1B所示,使端子(未示出)压接并且电连接到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的露出末端部2a、3a’,所述中心导体2和所述外侧导体3贯通绝缘部件6。此外,也能够使露出末端部2a,3a通过被焊接而不是通过被连接到端子,而电连接到配合的连接部。此外,如果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是用于低压的薄线,则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可以通过被压力连接而不是通过压接连接而连接到端子。
[0053]如图1B所示,外侧导体3通过绝缘部件6的分支管部7从用于中心导体2的绝缘部件6的主管部8径向地分开。外侧导体3的露出末端部3a’贯通分支管部7,并且因此,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露出末端部2a和3a’互相平行地定位。即,外侧导体3通过绝缘部件6相对于中心导体2几乎不动地固定并且定位。因此,将例如端子(未示出)压接连接或压力连接到导体(中心导体2、外侧导体3)的露出末端部2a、3a’的操作能够准确地和容易地进行。
[0054]如图1B所示的例子中,如果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的露出末端部2a,3a’向上突出,则处在上半侧的绝缘部件6的主管部8的内表面8a紧密地附着到中心导体2的外侧绝缘护套4的外表面和外侧导体3的基侧3b的外表面。绝缘部件6的分支管部7的内表面7a紧密地附着到除了基侧3b以外的外侧导体3的突出部的外表面。在下部侧的主管部8的内表面Sb紧密地附着到外侧导体3的第二层外侧绝缘护套5的外周。
[0055]外侧导体3的末端面3e定位在与中心导体2的末端面2e相同的高度。绝缘部件6的分支管部7的末端7c定位在与中心导体2的外侧绝缘护套4的末端4a相同的高度。绝缘部件6的主管部8的末端8c定位成比中心导体2的外侧绝缘护套4的末端4a和分支管部7的末端7c低。分支管部7的基端7d与主管部8的一个侧表面(即,右侧表面)相交,并且分支管部7从主管部8的一个侧表面(S卩,右侧表面)向上倾斜地突出,从而具有弯曲状。绝缘部件6的基端侧9(即,主管部的一部分)的直径形成为大于主管部8的直径。绝缘部件6的下端9a定位成比第二层外侧绝缘护套5的上端5a低。
[0056]如图2所示,优选使用由合成树脂制成的热收缩管6’作为绝缘部件6。热收缩管6’例如如下形成。主管8’和分支管部7’由合成树脂管材料分开地形成,主管部8’的侧面设置有大致圆形的孔部10,并且分支管部7’的基端7d’附着到孔部10的边缘上。或者,主管部8’和分支管部7’由树脂成型金属模具一体地模制成,而获得热收缩管6’。在图2所示的实例中,分支管部7’从主管部8’向上倾斜地并且直线地突出,但是分支管部7’可以沿着图1A的外侧导体3的弯曲形状而形成为弯曲状。
[0057]当如图2中所示的热收缩管6’处于初始状态时(即,在加热前),主管部8’的内直径Dl比如图1A所示的同芯线I的第二层外侧绝缘护套5的外直径D2大,并且分支管部7’的内直径D3比如图1B所示的同芯线I的外侧导体3的外直径D4大。当同芯线I的中心导体2和外侧导体3用于高压电线时,优选热收缩管6’的厚度是例如大约Imm或大于Imm0
[0058]在热收缩管6’安装到如图1A所示的同芯线I之后,当加热器(未示出)的热风施加到热收缩管6’的外表面时,热收缩管6’收缩作为如图1B所示的绝缘部件6。因此,热收缩管6’无间隙地紧密地附着到外侧导体3的外周面、中心导体2的外侧绝缘护套4的外周面、以及外侧导体3的第二层绝缘护套5的外周面。
[0059]当同芯线I从同芯线I的末端面2e、3e插通如图2所示的热收缩管6,从而由热收缩管6’的基端侧9覆盖时,热收缩管6’安装到如图1A所示的同芯线I。通过将外侧导体3的末端面3e从热收缩管6’的主管部8’的基端的开口 11插入到分支管部7’的基端的孔部10中,并且将中心导体2的末端面2e插入到主管体部8’的基端的开口 11中,热收缩管6’能够容易地安装到同芯线I。
[0060]此外,除了热收缩管6’之外,通过使用未示出的树脂模制金属模具,绝缘部件6也可以由合成树脂或弹性件一体地形成的绝缘部件6而具有如图1B所示的形状。在那种情况下,绝缘部件6由主管部8和分支管部7形成。然而,鉴于设备、成本、工时等,优先使用热收缩管6’。此外,除了热收缩管6’之外,也能够使用通过化学品等收缩的收缩管。
[0061]图3A和图3B是示出了在如图1A所示的同芯线I形成之前的处于初始形式的同芯线I’的例子的图。
[0062]当高压同芯线I在车辆的地板下布线时,电线保护管12安装在同芯线I的外侧(换言之,同芯线I插入到电线保护管12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