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32048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多层陶瓷电容器的制造方法
【专利说明】
[0001] 本申请要求于2013年11月6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第10-2013-0133966号 韩国专利申请的权益,通过引用将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包含于此。
技术领域
[0002] 本公开涉及一种多层陶瓷电容器。
【背景技术】
[000引作为多层片式电子组件的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是一种安装在各种电子产品的 印制电路板上的片式电容器W进行充电和放电,该电子产品包括诸如液晶显示器(LCD)、等 离子体显示面板(PDP)等的显示装置、计算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蜂窝电话等。
[0004] 多层陶瓷电容器(MLCC)因诸如尺寸小、电容高和容易安装等其优点,可用作各种 电子装置的组件。
[0005] 近来,随着诸如智能电话或平板个人电脑(PC)等的便携式智能装置的性能已经改 进,用于计算的应用处理器(AP)的驱动速度已经提高。
[0006] 当如上所述提高AP的驱动速度时,应当快速地将高频电流提供给AP。
[0007] 多层陶瓷电容器用于将电流提供给AP。
[0008] 因此,为了快速地提供如上所述的高频电流,应当使用具有低等效串联电感(E化) 的多层陶瓷电容器,或多层陶瓷电容器应当被嵌入板中W最大化地减小多层陶瓷电容器与 AP之间的距离。
[0009] 然而,在使用低ESL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情况下,会发生结构性问题。近来,已经 积极地对嵌在板中的多层陶瓷电容器进行了研究。

【发明内容】

[0010] 本公开的一个方面可提供一种嵌入在板中并具有低等效串联电感(E化)的多层陶 瓷电容器。
[0011]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多层陶瓷电容器可包括;陶瓷主体,多个介电层堆叠在其 中;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交替地设置在陶瓷主体中,至少一个介电层布置在 它们之间;一对第一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相 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一对第二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表面上W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一对第 一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 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彼此连接;W及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形成为在 与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 使所述多个第二内电极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分别具有与第二贯穿电 极分隔开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一贯穿电极分隔开的第二通孔,所述一对第一贯穿电极W对角 的方式彼此相对并且被设置为偏离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中也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一 对第二贯穿电极w对角的方式彼此相对并且被设置为偏离与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中也 点相对应的位置。
[0012]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多层陶瓷电容器可包括;陶瓷主体,多个介电层堆叠在其 中;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交替地设置在陶瓷主体中,至少一个介电层布置在 它们之间;一对第一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相 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并且延伸至陶瓷主体的两个侧表面;一对第二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 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上相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并且延伸至陶瓷主体的侧表面;一对第一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 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 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彼此连接;W及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 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所述多个第二内电极 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内电极具有一对第一通孔和一对第一引线部,所述一对第一通孔与所 述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分隔开,所述一对第一引线部暴露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并且连接到所 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延伸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的部分,第二内电极具有一对第二通孔和一 对第二引线部,所述一对第二通孔与所述一对第一贯穿电极分隔开,所述一对第二引线部 暴露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并且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延伸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的 部分,所述一对第一贯穿电极W对角的方式彼此相对并且被设置为偏离与所述一对第一外 电极的中也点相对应的位置,所述一对第二贯穿电极W对角的方式彼此相对并且被设置为 偏离与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中也点相对应的位置。
[0013]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多层陶瓷电容器可包括;陶瓷主体,多个介电层堆叠在其 中;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交替地设置在陶瓷主体中,至少一个介电层设置在 它们之间;一对第一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相 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一对第二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 表面上W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上相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一对第 一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 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彼此连接;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 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 所述多个第二内电极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内电极和第二内电极分别具有与第二贯穿电极 分隔开的第一通孔和与第一贯穿电极分隔开的第二通孔,当将第一外电极与第二外电极之 间的节距定义为TP,并且将第一贯穿电极与第二贯穿电极之间的节距定义为VP时,贯穿 电极之间的节距与外电极之间的节距的比率VP/TP在0. 75至0. 5的范围内(0. 75 > VP/ TP > 0. 5)。
[0014]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多层陶瓷电容器可包括;陶瓷主体,多个介电层堆叠在其 中;多个第一内电极和多个第二内电极,交替地设置在陶瓷主体中,至少一个介电层设置在 它们之间;一对第一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相 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并且延伸至陶瓷主体的两个侧表面;一对第二外电极,设置在陶瓷主 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中的至少一个表面上W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方向交叉的方向 上相对于彼此对角地设置,并且延伸至陶瓷主体的两个侧表面;一对第一贯穿电极,形成为 在与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 上使所述多个第一内电极彼此连接;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形成为在与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 的位置相对应的位置沿堆叠方向穿透陶瓷主体,并且在堆叠方向上使所述多个第二内电极 彼此连接,其中,第一内电极具有一对第一通孔和一对第一引线部,所述一对第一通孔与所 述一对第二贯穿电极分隔开,所述一对第一引线部暴露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并且连接到所 述一对第一外电极的延伸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的部分,第二内电极具有一对第二通孔和一 对第二引线部,所述一对第二通孔与所述一对第一贯穿电极分隔开,所述一对第二引线部 暴露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并且连接到所述一对第二外电极的延伸到陶瓷主体的侧表面的 部分,当将第一外电极与第二外电极之间的节距定义为TP,并且将第一贯穿电极与第二贯 穿电极之间的节距定义为VP时,贯穿电极之间的节距与外电极之间的节距的比率VP/TP在 0. 75 至 0. 5 的范围内(0. 75 > VP/TP > 0. 5)。
[0015] 所述一对第一外电极可设置为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彼此面对,所述一 对第二外电极可设置为在陶瓷主体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彼此面对。
[0016] 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具有四边形形状,第一贯穿电极和第二贯穿电极可设置 为与第一外电极和第二外电极的角部分相对应。
【附图说明】
[0017] 从W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公开的W上和其它方面、特征和其它优点将 被更加清楚地理解,在附图中:
[0018]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多层陶瓷电容器的透视图;
[0019] 图2是图1的平面图;
[0020] 图3是沿图1的线A-A'截取的剖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