扼流器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8382153阅读:来源:国知局
开口 619、顶板612的底部612a的形状皆可为圆形,且开口 619的直径大于或等于中柱617的直径。
[0110] 中空线圈620套设于中柱614上,且位于第一磁巧体611的顶板612与第二磁巧 体617之间,其中中空线圈620的高度小于顶板612的侧壁部61化的高度,且侧壁部61化 至少与部分中空线圈620相接触。有关中空线圈620的制作方法、材料与结构与中空线圈 320相同,故在此不寶述。
[0111] 值得一提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磁巧体617是直接压合于中空线圈620上,使第 二磁巧体617直接配置于中空线圈620上,因此可通过中空线圈620的高度来定位第二磁 巧体617位置,而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磁巧体611的中柱614 -端614a实质上与第二磁巧 体617的组装面61化切齐,但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磁巧体611的中柱614 -端614a可穿 过第二磁巧体617的开口 619而突出于组装面61化,其中中柱614突出于组装面61化的高 度低于中空线圈620的两末端延伸至导线槽616外的长度,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 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0112]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可选择性地涂布一材料层630于中柱614与开口 619的交接 处,来降低组装时中柱614与开口 619之间的间距对感值的影响。此外,材料层630可W是 树脂胶体或磁性胶体。当然,于较佳实施例中,第一磁巧体611的中柱614的直径等于第二 磁巧体617的开口 619的直径。
[0113]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第一磁巧体611与第二磁巧体617的形态,虽然此处所提及 的第一磁巧体611的顶板612的底部612a形状为圆形,而第二磁巧体617的形状为圆形, 但于其他实施例中,如图11C所示,第一磁巧体611'的顶板612'的底部612a'亦可W是矩 形,而侧壁部612b'环绕底部612a'的矩形周围配置,第二磁巧体617'设置于侧壁部61化' 内且形状是圆形,仍属于本发明可采用的技术方案,不脱离本发明所欲保护的范围。
[0114] 本实施例中的扼流器600a是先利用自动化设备将导线缠绕成中空线圈620后,再 将中空线620圈套设于第一磁巧体611的中柱614上,并使中柱614的一端614a置入第二 磁巧体617的开口 619内,此时中空线圈620位于第一磁巧体611的顶板612与第二磁巧 体617之间,从而完成组装。相较于现有技术而言,本实施例中的扼流器600a可W有效降 低导线于绕线工艺中所耗费的人力成本外,亦可有选择性的涂布材料层630于中柱614与 开口 619的交接处,来提高组装稳定性并降低电感值变异性。
[0115]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扼流器600a是利用顶板612的侧壁部61化来包覆中空线圈 620的周围W取代磁性胶,因此除了不会有溢胶或垂流的问题外,亦可减少工艺步骤进而降 低制造成本。此外,可利用控制第二磁巧体617相对于第一磁巧体611的位置来搭配不同 中空线圈,W调整感量,使得不同感量的扼流器可使用相同的磁巧,从而节省模具费用。再 者,将开口 619设置于具有组装面61化的第二磁巧体617上,使利用第二磁巧体617的位置 调整感值时,中柱614可朝组装面61化突出,从而使突出的中柱617不致影响扼流器600a 的外观。
[0116] 另外,如图11A与图11D所示,图11D为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扼流器的剖面示意 图。图11D中的扼流器60化与图11A中的扼流器600a相似,其不同之处在于,图11D中的 扼流器60化的磁巧610'的第一磁巧体611'的侧壁部612b'的高度低于中柱614'的高度, 中柱614'的一端614a'适于从第二磁巧体617的接合面617a置入于开口 619内且第二磁 巧体617的两端配置于侧壁部612b'上,亦即第二磁巧体617可通过侧壁部612b'定位。本 实施例中,亦利用侧壁部612b'来取代磁性胶,因此除了不会有溢胶或垂流的问题外,亦可 减少工艺步骤进而降低制造成本。
[0117]W下将提出实测结果来比较现有图1的扼流器100与本实施例的部分扼流器 300a、300c、300d、600a、600b。
[0118]【第一组实测结果】
[0119] 本实测是比较磁巧的材料相同且体积相近的现有扼流器100与本实施例图2A中 的扼流器300a。表一为电源供应器输出12伏特转5伏特所得的扼流器100与S个相同的 扼流器300a的实验数据。表二为电源供应器输出12伏特转3. 3伏特所得的扼流器100与 S个相同的扼流器300a的实验数据。
[0120] 表一
[0121]
【主权项】
1. 一种制作具有电感的元件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一磁性胶包覆一中空线圈以形成一封装体; 形成一第一磁芯体;以及 将该第一磁芯体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该封装体的中空线圈内。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磁芯体具有一顶部,该顶部连接一 柱体,该柱体的至少一第一部分设置于该封装体的中空线圈内以及该顶部设置于该封装体 上。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一第二磁芯体;以及 将该柱体与该第二磁芯体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磁芯体具有一开口;该柱体的一第 二部分置入该开口内以与该第二磁芯体连接。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封装体以射出成型或压模成型方式使 磁性材料包覆该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
6. -种制作扼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用一磁性胶包覆一中空线圈以形成一封装体; 形成一第一磁芯,该第一磁芯包括一中柱以及一顶部,该顶部连接该中柱的一端;以及 将该中柱的至少一第一部分配置于该封装体的中空线圈内,其中该顶部设置于该封装 体上。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一第二磁芯体,且该第二磁芯体具有一开口,该中柱的一第二部分设置于该开口 内并与该开口相接合。
8.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体具有一接合面与一相对 于该接合面的组装面,该中柱的该端适于从该接合面置入于该开口内,该开口位于该第二 磁芯体的中心且连通该接合面与该组装面。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空线圈具有两个端部,该两个端部 配置于该组装面上,该第二磁芯体还具有两个位于该第二磁芯体的边缘的导线槽,且该两 个端部穿过该两个导线槽。
10.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形成一材料层的步骤,该材料层 配置于该开口的内壁,且位于该中柱与该开口之间。
11. 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磁芯体为一平板,其中该第二磁 芯体为加压成型并烧结而形成,且导磁率为75以上。
12. -种制作扼流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形成一壳体; 置放一中空线圈于该壳体内; 置放一第一磁芯于该中空线圈内; 将第二磁芯体配置于该壳体一开口内并与该开口相接合;以及 将一磁性胶配置于该壳体与该中空线圈之间的空间内。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体包括一顶板与一中柱, 该顶板连接于该中柱的一端,该中柱与该顶板为一体成形,该中空线圈位于该第一磁芯体 的该顶板与该第二磁芯体之间。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体具有至少一位于该第 二磁芯体的边缘的注入孔,该磁性胶由该注入孔填充于该壳体与该中空线圈之间的空间 内。
15.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金属或磁性材料制成。
16. -种具有电感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具有电感的元件具有多个外表面,该具有电 感的元件包括: 一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具有两个端部;以及 一磁性体设置于该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内,其中该两个端部突出于该多个外表面之 外,该两个端部作为该具有电感的元件的两个引脚并连接一外部电路。
17.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电感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两个端部突出于该多个 外表面的一第一外表面的同一侧,以作为该具有电感的元件的两个引脚。
18.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电感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两个引脚为两个贯穿孔 引脚。
19. 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具有电感的元件,其特征在于,该两个引脚为表面黏着引 脚。
20. -种扼流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具有两个端部;以及 一第一磁芯体设置于该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内; 一封装体,用以封装该预绕成形的中空线圈和该第一磁芯体,以形成该扼流器的多个 外表面,其中该两个端部突出于该多个外表面之外,以作为该扼流器的两个引脚并连接一 外部电路。
21.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扼流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体包括一顶板与一中 柱,该顶板连接于该中柱的一端,该中柱与该顶板为一体成形。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扼流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磁性底板,该中空线圈位于 该第一磁芯体的该顶板与该磁性底板之间,该中柱与该磁性底板连接以形成一磁芯体。
23. 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扼流器,其特征在于,该两个引脚为两个贯穿孔引脚。
24.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扼流器,其特征在于,该磁性底板具有一开口,其中,该磁 性中柱的一部分置入该开口内并与该磁性底板连接。
25. 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扼流器,其特征在于,该底板的一表面构成该多个外表面 的一第一外表面,其中该底板具有两个位于该底板的边缘的导线槽,且该两个端部分别穿 过该两个导线槽,以突出于该第一外表面的同侧并作为该扼流器的两个引脚。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扼流器,包括一磁芯以及一中空线圈。磁芯包括一第一磁芯体以及一第二磁芯体。第一磁芯体包括一中柱。第二磁芯体为一平板且具有一开口,且中柱的一端适于置入开口内并与开口相接合。中空线圈套设于中柱上。
【IPC分类】H01F27-29, H01F27-30, H01F17-04, H01F27-02, H01F27-24
【公开号】CN104700984
【申请号】CN201510140217
【发明人】谢蓝青, 谢明家, 郭玉京, 刘春条
【申请人】乾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5年6月10日
【申请日】2009年7月9日
当前第4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