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8608185阅读:151来源:国知局
卡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卡连接器,尤其涉及一种可插接电子卡的卡连接器。
【背景技术】
[0002]相关现有技术可参阅2010年9月I日公告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CN201570633U号专利,该专利揭示了一种SIM卡座连接器,其可焊接至电路板上并用以插接SM卡,该SM卡座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固定在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以及包覆绝缘本体的金属外壳,所述绝缘本体设有用以收容SIM卡的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本体部、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尾部以及自所述本体部延伸的弹性臂,所述弹性臂的一端一体连接于所述本体部,其另一端为自由末端并向上弯折延伸入收容腔内以与SIM卡相对接。
[0003]然而,所述SM卡座连接器伴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所述弹性臂容易因频繁发生弹性变形导致永久变形进而无法与SIM卡产生可靠对接,并且在所述SM卡从所述SM卡座连接器内退出时,SM卡容易触动弹性臂的自由末端进而使弹性臂发生翘曲变形,即产生溃Pin现象。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有必要设计一种改良的卡连接器以克服上述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导电端子与电子卡可靠对接的卡连接器。
[0006]为实现前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卡连接器,用以插接电子卡,所述卡连接器包括绝缘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的若干导电端子,所述绝缘本体设有自后向前凹设以收容所述电子卡的收容腔,所述导电端子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框体部、自所述框体部延伸的尾部以及弹性臂,所述框体部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后方的第一横向部、位于所述开口前方的第二横向部以及位于所述开口左右两侧并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横向部的一对纵向部,所述弹性臂设有位于后方并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部的第一端、位于前方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向上凸伸入所述收容腔内以与电子卡相对接的接触部,其中,所述框体部还设有一体连接所述两纵向部并位于所述开口下方的挡止部,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设有搭接部,当电子卡插入时,所述搭接部向下搭接在所述框体部的挡止部上滑动。
[000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止部下沉至所述框体部外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
[000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挡止部沿纵长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横向部之间。
[000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弹性臂的第一端一体连接在所述第一横向部的后端,所述弹性臂自第一横向部的后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
[0010]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部自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向下撕裂形成,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设有撕裂所述搭接部所形成的撕裂口。
[0011]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搭接部自所述撕裂口向前弯折延伸并超出所述弹性臂的第二端。
[0012]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绝缘本体对应所述弹性臂处设有与所述收容腔相连通的端子槽,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端子槽内。
[0013]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连接器还包括第二端子,所述第二端子同样包括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上并沿纵长方向延伸的框体部、自所述框体部延伸的尾部以及弹性臂,所述第二端子的框体部同样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位于所述开口后方的第一横向部、位于所述开口前方的第二横向部以及位于所述开口左右两侧并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横向部的一对纵向部,所述弹性臂成对设置,每一弹性臂同样设有一体连接于所述框体部开口内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端相对的第二端以及位于第一端与第二端之间并向上凸伸入所述收容腔内的接触部,所述框体部设有一对分开设置并位于所述开口下方的耳部,所述两弹性臂的第二端分别设有搭接部,当电子卡插入时,所述两弹性臂的搭接部同时向下搭接在所述框体部的耳部上。
[0014]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端子的第一、第二横向部分别设有与所述开口相连通的狭槽,所述第二端子的两弹性臂分别位于所述狭槽的左右两侧,所述两耳部分别自对应的纵向部向下弯折后再相向延伸形成。
[0015]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成对设置的弹性臂的接触部沿前后方向交错设置。
[0016]当电子卡与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对接时,由于所述弹性臂的第一端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部,而第二端设有搭接部搭接在所述框体部的挡止部上,从而可防止接触发生过度变形,增强了接触部的应力强度;同时由于由于所述挡止部位于所述开口的下方,所述弹性臂的搭接部可向下进入所述开口内,从而可减少导电端子的整体高度。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卡连接器以及电子卡的立体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的卡连接器移除金属外壳后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1中的导电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20]图4为图3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1]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方式的导电端子及第二端子的立体示意图。
[0022]图6为图5另一角度的示意图。
[0023]图7为本实用新型卡连接器插接托盘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请参见图1至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方式的一种卡连接器100,该卡连接器100可焊接至电路板(未图示)上并用以插接电子卡200。在本实施例中,该卡连接器100包括绝缘本体1、固定在绝缘本体I上的导电端子2以及包覆绝缘本体I的金属外壳3。
[0025]所述绝缘本体I包括基部10、自基部10的两侧向上凸伸的一对侧壁11以及位于所述基部10与两侧壁11之间的收容腔12。所述收容腔12自所述绝缘本体I的后端面向前凹设形成以收容所述电子卡200。所述基部10上设有沿上下方向贯穿所述基部10并沿前后方向排布成两排的端子槽101,所述端子槽101向上与所述收容腔12相连通。所述两侧壁11均沿前后方向延伸形成,每一侧壁11的外侧设有若干凸块111,所述基部10的两侧还设有沿水平方向向外贯穿所述两侧壁11的开槽102。
[0026]请参见图3至图4所示,所述导电端子2沿前后方向排布成两排并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I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是以镶埋成型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绝缘本体I上,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电端子2也可以组装的方式固定在绝缘本体I上。所述导电端子2包括固定在所述基部10上并沿前后纵长方向延伸的框体部21、自所述框体部21的前端向前延伸的尾部23以及弹性臂22。所述两排导电端子2的尾部23均向前延伸出绝缘本体I并沿左右方向排布成一排。所述端子槽101对应设置在所述弹性臂22下方,即弹性臂22向下变形时可收容在所述端子槽10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臂22是自所述框体部21的后端反向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框体部21上对应所述弹性臂22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开口 211。所述框体部21设有位于所述开口 211后方的第一横向部212、位于所述开口 211前方的第二横向部213以及位于所述开口 211左右两侧并连接所述第一、第二横向部212、213的一对纵向部215。所述框体部21还设有一体连接两纵向部215之间并位于所述开口 211下方的挡止部214,所述挡止部214下沉至所述框体部21外并沿水平方向延伸形成,即所述挡止部214沿纵长方向位于所述第一、第二横向部212、213之间,同时所述挡止部214位于所述端子槽101内,挡止部214的下沉,有利于增加端子弹性臂的变形空间及实现连接器的低构型。
[0027]所述尾部23自所述第二横向部213的前端向前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22设有位于后方并一体连接于所述第一横向部212的第一端221、位于前方的第二端222以及位于第一端221与第二端222之间的接触部223。所述弹性臂22的第一端221 —体连接于所述框体部21的第一横向部212的后端,即所述弹性臂22自第一横向部212的后端向前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弹性臂22的第二端222设有搭接部224,当电子卡插入时,所述搭接部224向下搭接在所述框体部21的挡止部214上。所述接触部223向上凸伸出所述框体部21并弯折延伸入所述收容腔12内以与所述电子卡200相对接。
[0028]所述金属外壳3包覆所述绝缘本体I,金属外壳3的两侧设有若干卡孔31,所述绝缘本体I上的凸块111卡持在所述卡孔31内从而使所述绝缘本体I与金属外壳3更好地固定在一起。所述金属外壳3上还设有延伸入开槽102内的安装脚32,所述安装脚32可以安装至电路板上从而使金属外壳3更好地固定在电路板上。
[0029]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