锂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9975949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锂电池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一种储蓄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到一种结构较为简单、电池使用前后期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锂电池结构。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电池作为各种电子装置的能量来源,已广泛应用于工业和生活中,例如移动电话、个人数字助理、数码相机、甚至打印机芯片等。就工业生产而言,电池生产商以及生产带有电池的电子产品的厂商需要面对电池在尚未安装到电路前的放电问题,电池未使用前的放电消耗会影响产品的使用寿命。
[0003]锂亚硫酰氯电池作为一种新型高能锂电池,已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现有的锂亚硫酰氯电池的主要组成:以乙炔黑加聚四氟乙烯为阴极载体,以金属锂为阳极活性物质,以亚硫酰氯为电解液及阴极活性物质,以刚性易碎的玻璃纤维为隔膜。由于锂亚硫酰氯电池在放电过程中产生的产物氯化锂、硫等物质会形成晶体,使原本疏松的碳正极变硬,并最终使碳正极的尺寸定形而无法膨胀,而负极锂的厚度会越来越小,这样使电池的正负极与隔膜之间产生了间隙,随着放电加深,这种间隙越大。当放电后期电液余量不足时,会产生局部电液供应不上,引起放电电压不稳,出现抖动现象,严重时甚至提前达到终止电压,使用电器提前终止工作。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电池使用前后期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锂电池结构。
[0005]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包括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为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正极和负极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正极和负极,所述连通管在正极或负极内的长度为5-10mm。
[0006]所述连通管为毛细管。
[0007]所述连通管的内径为2_5mm。
[0008]所述隔板内部设置有透孔。
[0009]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隔板上安装有连通管,连通管连通正极和负极,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子沿着连通管进出正极和负极。当电池使用一定程度后,由于化学反应,使得正极和负极的物质构成或形状发生一定的变化,连通管伸入正极和负极的长度为5-10_,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克服电池在使用后期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利用电池。
【附图说明】
[0010]附图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11]在图中,I正极、2负极、3隔板、4透孔、5连通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如附图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正极I和负极2,所述正极I和负极2之间为隔板3,所述隔板3上设置有连通正极I和负极2的连通管5,所述连通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正极I和负极2,所述连通管5在正极I或负极2内的长度为5-10mm。
[0013]所述连通管5为毛细管。
[0014]所述连通管5的内径为2_5mm。
[0015]所述隔板3内部设置有透孔4。
[0016]本实用新型在隔板3上安装有连通管5,连通管5连通正极I和负极2,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子沿着连通管5进出正极I和负极2。当电池使用一定程度后,由于化学反应,使得正极I和负极2的物质构成或形状发生一定的变化,连通管5伸入正极I和负极2的长度为5-10mm,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克服电池在使用后期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利用电池。
[0017]本实用新型在隔板3内部设置有透孔4,可以传递电子;当电流量大时,透孔4可以更好满足大流量电流的需求。
【主权项】
1.一种锂电池结构,其特征是,包括包括正极(I)和负极(2),所述正极(I)和负极(2)之间为隔板(3),所述隔板(3)上设置有连通正极(I)和负极(2)的连通管(5),所述连通管(5)的两端分别连接正极(I)和负极(2),所述连通管(5)在正极(I)或负极(2)内的长度为 5-10mm。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通管(5)为毛细管。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锂电池结构,其特征是,所述连通管(5)的内径为2-5mm。4.如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锂电池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隔板(3)内部设置有透孔⑷。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锂电池结构,包括正极和负极,所述正极和负极之间为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连通正极和负极的连通管,所述连通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正极和负极,所述连通管在正极或负极内的长度为5-10mm,本实用新型在隔板上安装有连通管,连通管连通正极和负极,在充、放电的过程中,电子沿着连通管进出正极和负极。当电池使用一定程度后,由于化学反应,使得正极和负极的物质构成或形状发生一定的变化,连通管伸入正极和负极的长度为5-10mm,可以有效的避免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克服电池在使用后期电压不稳定的问题,延长了电池的使用寿命,最大程度的利用电池。
【IPC分类】H01M6/14
【公开号】CN204885294
【申请号】CN201520625671
【发明人】王梦婷
【申请人】王梦婷
【公开日】2015年12月16日
【申请日】2015年8月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