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线装置以及电子设备的制造方法_2

文档序号:9996293阅读:来源:国知局
ss与第二导体面12重叠,狭缝部12SS与第一导体面11重叠。
[0053]供电线圈30的供电导体32与第一导体面11磁场耦合,第二导体面12与第一导体面11磁场耦合。由此,第二导体面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作为发射元件的作用将在后文详述。
[0054]由于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作为屏蔽导体或基准电位导体发挥作用,并且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能确保屏蔽性或电位稳定性等电气特性以及通信性能。另外,狭缝部11SS、12SS的任一个均从外部难以观察到。另外,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兼用作结构材料的情况下,由于各导体面中狭缝部的形成位置不同,能确保作为结构材料的强度。
[0055]图3是表示连接所述供电线圈30的供电电路的结构的图。图3中RF-1C为由高频集成电路构成的、用于NFC的通信电路。电感L为供电线圈30的电感分量,电容C将供电线圈30的电容分量以及作为匹配电路的电容表示为一个元件。
[0056]图4是表示天线装置101的动作的分解透视图。在供电线圈30的线圈导体32中流过如图4中箭头所示的电流时,在第一导体面11的开口部IlSA的周围流过如箭头所示的感应电流。该电流经由狭缝部IlSS沿着第一导体面11的外周流动。利用在该第一导体面11流动的电流,在第二导体面12感应出电流。即,感应电流以箭头所示的方向流动在开口部12SA的周围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外周。该第二导体面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与读写器等通信对端的天线耦合。像这样,电流沿着第二导体面的外周流动,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通信距离不会大幅下降。
[0057]图5㈧是包括上述天线装置的电子设备的上表面图,图5(B)是其下表面图。该电子设备为例如移动电话终端或平板PC等的移动通信设备。显示器40设置在上表面侧。壳体90的下表面侧的一部分为金属部。该金属部由所述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构成。设置摄像头模块60,使摄像头模块60的镜头等在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开口部11SA、12SA重叠的部位露出。
[0058]通过将如图5所示的电子设备的下表面罩在读写器的天线上,使第二导体面12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进行通信。
[0059]《第2实施方式》
[0060]图6是第2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2的分解透视图。与第I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的天线装置不同,第一导体面11和第二导体面12经由连接导体21A、21B、21C、21D、21E、21F在多处电(直流)导通。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一导体面11形成的开口部IlSA以及在第二导体面12形成的开口部12SA对应于供电线圈30的线圈导体32的形状呈矩形。
[0061]由于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经由导体面连接导体21A?21F在多处导通,第一导体面11和第二导体面12的电位能在较广范围内稳定于一定的电位。因此,将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作为接地电极加以利用的情况下,能使电子设备中的接地电位更加稳定化,能使各种电路的动作更加稳定化。
[0062]所述导体面连接导体21A?21F设置在远离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狭缝(开口部11SA、12SA、狭缝部11SS、12SS)形成位置的位置上。具体而言,导体面连接导体设置于:在流过第二导体面12的感应电流的电流密度值为最大值的80%以下的区域之外时,包夹狭缝的两侧的位置处;或者在上述区域内时,包夹狭缝的两侧其中一侧的位置处。即,最靠近狭缝的两个导体面连接导体21A、21F设置在流过第二导体面12的感应电流的电流密度值为最大值的80 %以下的区域之外。如果将导体面连接导体设置在上述区域内的情况下,优选地,将其设置在包夹狭缝的两侧其中一侧的位置上(即,以狭缝不被两个导体面连接导体包夹的方式)。
[0063]在供电线圈30的线圈导体32中流过如图6中箭头所示的电流时,在第一导体面11的开口部IlSA的周围流过如箭头所示的感应电流。该电流经由狭缝部11SS,沿着第一导体面11的外周、具体是上述外周中靠近狭缝(开口部11SA、12SA、狭缝部11SS、12SS)的形成位置的外周流动。利用在该第一导体面11流动的电流,在第二导体面12感应出电流。在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外周流动的电流主要经由导体面连接导体21A、21F流动。该第二导体面作为发射元件发挥作用,与读写器等通信对端的天线耦合。
[0064]《第3实施方式》
[0065]图7是第3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3的分解透视图。该天线装置103包括由带触摸屏的液晶显示屏形成的显示器40,将该显示器40的显示面作为通信面。该显示器4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平板显示器”。供电线圈30、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基本结构与第1、第2实施方式所示的相同。在显示器40的背面贴付有第二导体面12、第一导体面11,将它们一体化。利用该层叠体和供电线圈30构成天线装置103。
[0066]虽然在显示器40的液晶显示屏以及触摸屏上形成透明电极(ΙΤ0),但由于这些透明电极不是整面连续的导体膜,因此无法屏蔽来自第二导体面12的辐射。由此,将显示器40的显示面罩在通信对端的天线上的状态下,可以进行通信。
[0067]《第4实施方式》
[0068]图8是第4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104的剖面图。其中,为了使层结构明确化而夸大了厚度方向。该天线装置104包括利用有机EL显示屏形成的显示器50,将该显示器50的显示面作为通信面。该显示器50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平板显示器”。
[0069]显示器50为玻璃基板51、阳极(anode) 52、有机EL层53、以及阴极(cathode) 54的层叠结构。有机EL层53由例如空穴传输层、发光层、以及电子传输层等构成。
[0070]显示器50的背面贴付有第一导体面11。第一导体面11的形状与第3实施方式中图7所示的第一导体面11相同。阴极54相当于本实用新型涉及的“第二导体面”。该阴极54的形状与第3实施方式中图7所示的第二导体面12相同。阴极54为例如Mg/Al电极膜,在有机EL层53形成阴极54时形成狭缝图案。
[0071]供电线圈30设置在俯视时与阴极54以及第一导体面11上形成的狭缝的开口部重叠的位置附近。
[0072]阳极52为例如透明电极(ITO),以不是整面连续的方式形成(例如,线状的透明电极设置为数十4111间距)。因此,该阳极52不产生较大的涡电流,不屏蔽来自阴极54的辐射。由此,将显示器50的显示面罩在通信对端的天线状态下,能够进行通信。
[0073]《第5实施方式》
[0074]图9是将第5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要素进行分离排列的平面图。图10(A)是该天线装置105的平面图,图10(B)是天线装置105的剖面图。
[0075]该天线装置包括:连接供电电路的供电线圈30、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该例子中,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狭缝11S、12S没有开口部(宽幅部)、仅由一定宽度的狭缝部构成。供电线圈30包括磁性体片材31 ;以及线圈导体32,该线圈导体32由在该磁性体片材上卷绕成矩形螺旋状的线圈导体32形成。与图1所示的供电线圈30不同,在磁性体片材31的中央不形成开口。RFIC连接在线圈导体32的两端。供电线圈30被设置成使得线圈开口在俯视时与狭缝IlS与狭缝12S的交错位置相重叠。
[0076]如图10(A) (B)所示,第一导体面11与第二导体面12经由绝缘性粘接层20接合。在该状态下,狭缝部Iiss与第二导体面12重叠,狭缝部12SS与第一导体面11重叠。
[0077]像这样,第一导体面11以及第二导体面12的狭缝11S、12S也可没有开口。特别是,第二导体面12 —侧的狭缝图案越是简单,在设计上的自由度越高。
[0078]《第6实施方式》
[0079]图11是将第6实施方式的天线装置的结构要素进行分离排列的平面图。该天线装置包括:连接供电电路的供电线圈30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