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和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056962阅读:4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和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汽车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单体电池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和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0002]锂离子电池组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是10?30°C,而车用动力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变化较大,一般为-20?50 °C,显然车用动力电池的温度范围超出锂离子电池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为控制锂离子电池在成组为车用动力电池时具有的工作温度始终处于其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锂离子电池成组时都会为其匹配热管理系统。
[0003]现有技术是大多数锂离子电池组都具有热管理系统。为使电池组中各个锂离子单体电池都在其适宜的工作温度范围内工作,热管理系统一般都在各个单体电池之间添加热传递性能较好材质的导热板,导热板与通有热水或冷水的水室接触,起到将水室的热水或冷水传至单体电池,继而为锂离子单体电池加热或散热的目的。
[0004]图1为现有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的侧视图,其示出了导热板与水室接触的集中状态。如图1所示,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水室1、单体电池(未示出)、以及与水室1和单体电池均接触的导热板2a、2b、2c、2d。通常情况下,水室1设置在单体电池的一端,其延伸方向与单体电池的延伸方向垂直,为了增强散热效果,导热板2a、2b、2c、2d为平板形结构,以扩大散热面积。因此,导热板2a、2b、2c、2d分别包括与单体电池接触的竖直部21a、21b、21c、21d和与水室1接触的水平部22a、22b、22c、22d。
[0005]在图1中,导热板2a为未与水室1完全接触的情况。由于制造误差或者安装误差,导热板2a的水平部22a与水室1之间存在空隙,不能实现与水室1的接触,从而无法实现从单体电池至水室1的导热。
[0006]导热板2b和2c为与水室1接触、但不是良好的完全接触的情况。其中,导热板2b的水平部22b与竖直部21b的夹角大于90°,导热板2c的水平部22c与竖直部21c的夹角小于90°,致使水平部22b和22c均只有一小部分面积能够实现与水室1的接触,从而大大影响散热效果。
[0007]导热板2d为与水室1良好接触的情况。在该情况中,水平部22d能够接触水室1,且由于与竖直部21d的夹角等于90°而能以水平部22d的完全面积接触水室1,从而实现最良好的散热效果。
[0008]由上可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一方面导热板与水室之间的接触不良很容易导致导热板的导热散热功能不能良好发挥,使导热板的加热、散热效率降低,不能使导热板充分发挥导热与散热的功能;另一方面,现有的导热板与单体电池直接接触,两个刚性体面与面之间的接触势必存在接触不良好的现象,也不能充分发挥导热板设计的初衷。
【实用新型内容】
[0009]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其能够确保导热板与水室的良好接触。
[0010]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包括:
[0011]水室,所述水室邻近所述单体电池的端部设置;和
[0012]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具有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的竖直部,与所述水室的表面接触的水平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水平部之间的弹性部;
[0013]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水平部接触所述水室时被压缩,以产生将所述水平部压紧至所述水室的弹力。
[0014]优选地,所述水平部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水室的延伸方向平行,
[0015]所述竖直部与所述单体电池的延伸方向平行。
[0016]优选地,所述弹性部为具有至少一个折弯的弹簧。
[0017]优选地,所述竖直部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泡棉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
[0018]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所述汽车包括以上所述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
【附图说明】
[0019]以下附图仅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0020]图1为现有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的侧视图。
[0022]标号说明:
[0023]1 水室
[0024]2a、2b、2c、2d 导热板
[0025]21a、21b、21c、21d 竖直部
[0026]22a、22b、22c、22d 水平部
[0027]3单体电池
[0028]10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
[0029]20 水室
[0030]30导热板
[0031]31竖直部
[0032]32水平部
[0033]33弹性部
[0034]40 泡棉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为了对实用新型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在各图中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的部分。
[0036]在本文中,“示意性”表示“充当实例、例子或说明”,不应将在本文中被描述为“示意性”的任何图示、实施方式解释为一种更优选的或更具优点的技术方案。
[0037]为使图面简洁,各图中的只示意性地表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而并不代表其作为产品的实际结构。另外,以使图面简洁便于理解,在有些图中具有相同结构或功能的部件,仅示意性地绘示了其中的一个,或仅标出了其中的一个。
[0038]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导热板与水室不能良好接触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其能够确保导热板与水室的良好接触。
[0039]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的侧视图。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包括:
[0040]水室20,水室20邻近单体电池3的端部设置;和
[0041]导热板30,导热板30具有与单体电池3接触的竖直部31,与水室20的表面接触的水平部32,以及连接在竖直部31和水平部32之间的弹性部33。
[0042]其中,弹性部33在水平部32接触水室20时被压缩,以产生将水平部32压紧至水室20的弹力。
[0043]在本实施例中,弹性部33具有一定的弹性,其在本实施例的散热装置10被安装时被压缩,因此能够为水平部32提供朝向水室20的弹力,从而在如图1所示的导热板与水室之间有较小间隙或不完全接触时,弹性部33的弹性形变能够补充该间隙,而弹性部33为水平部32提供的弹力能够将水平部32压向水室20,从而实现水平部32与水室20的充分地、完全地接触,以确保良好的散热或加热效果。
[0044]在本实施例中,水平部32和竖直部31并不一定是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延伸的,而是指,水平部32的延伸方向与水室20的延伸方向平行,竖直部31与单体电池3的延伸方向平行。
[0045]优选地,如图2所示,弹性部33为具有至少一个折弯的弹簧,弹性部33也可根据实际使用的情况调整其折弯的数量和压缩长度,以提供合适的弹力和可补偿的间隙长度。
[0046]进一步地,为了避免单体电池3与导热板30这两个刚性表面直接接触所存在的接触不良的情况,竖直部31的一侧或两侧可通过泡棉40与单体电池3接触。由于泡棉40具有类似海绵的软结构,其能够在压力下产生弹性形变,从而实现与接触物体的良好地、充分地接触,且具有较好的导热特性和阻燃特性,因此将其设置在单体电池3与导热板30之间,不仅能够实现良好的导热功能,而且能够极大地提高与单体电池3和导热板30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尚导热性能。
[0047]优选地,泡棉40贴附在导热板30的竖直部31的两个侧面。
[0048]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将上述实施例中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应用在汽车中。当然,该散热装置10如何实现在汽车中的安装不是本实用新型的重点,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按照任意方式实施该散热装置10在汽车中的安装,本文不再赘述。
[0049]在本文中,“一个”并不表示将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限制为“仅此一个”,并且“一个”不表示排除本实用新型相关部分的数量“多于一个”的情形。
[0050]上文所列出的一系列的详细说明仅仅是针对本实用新型的可行性实施方式的具体说明,而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艺精神所作的等效实施方案或变更,如特征的组合、分割或重复,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主权项】
1.一种单体电池(3)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包括: 水室(20),所述水室(20)邻近所述单体电池(3)的端部设置;和 导热板(30),所述导热板(30)具有与所述单体电池(3)接触的竖直部(31),与所述水室(20)的表面接触的水平部(32),以及连接在所述竖直部(31)和所述水平部(32)之间的弹性部(33); 所述弹性部(33)在所述水平部(32)接触所述水室(20)时被压缩,以产生将所述水平部(32)压紧至所述水室(20)的弹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32)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水室(20)的延伸方向平行, 所述竖直部(31)与所述单体电池(3)的延伸方向平行。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部(33)为具有至少一个折弯的弹簧。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其特征在于,所述竖直部(31)的一侧或两侧通过泡棉(40)与所述单体电池(3)接触。5.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4所述的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1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和包括该散热装置的汽车,包括:水室,所述水室邻近单体电池的端部设置;和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具有与所述单体电池接触的竖直部,与所述水室的表面接触的水平部,以及连接在所述竖直部和所述水平部之间的弹性部;所述弹性部在所述水平部接触所述水室时被压紧,以产生将所述水平部压紧至所述水室的弹力。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单体电池的散热装置,其能够确保导热板与水室的良好接触。
【IPC分类】H01M10/6554, H01M10/613, H01M10/625, H01M10/6556, H01M10/6567
【公开号】CN204966635
【申请号】CN201520753674
【发明人】王克坚, 孙艳
【申请人】北京长城华冠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1月13日
【申请日】2015年9月25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