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59177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封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半导体封装行业中,三极管引线框架塑封时,会经常发生溢胶现象,使得引脚或者引脚与横筋之间会被溢胶粘附,由于横筋接近塑封体的一侧与引脚的连接处为直角或者半径很小的倒角,使得溢胶容易在连接处较多聚集,在横筋被切掉时,当横筋与引脚连接处的溢胶聚集过多时,会不易被切除干净。并且横筋与塑封体的距离一般大于0.5mm,使得粘附的溢胶长度一般大于或等于0.5_ ;当粘附在引脚的溢胶过多或溢胶过长时,会影响引脚的上锡,从而影响产品质量;现有方法是在上锡之前通过加入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方式来解决,但在清理溢胶过程中引线框架容易受外力变形,从而导致芯片和引脚上焊接的导线焊点脱离,严重影响产品质量,并且增加了生产成本,生产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好的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0004]—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塑封体、引脚、横筋和底筋,设横筋接近塑封体的一侧与引脚的连接处的倒角半径为R,横筋与塑封体的距离为H,引脚间距为L,则R/L的范围为1/4至1/2,H/L的范围为1至2。
[0005]进一步地,横筋接近塑封体的一侧与引脚的连接处的形状为半圆形。
[0006]进一步地,横筋与塑封体的距离Η为0.25mm-0.45mm。
[0007]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和积极效果:
[0008]本实用新型能有效避免溢胶在横筋与引脚连接处的聚集,并且减少引脚的溢胶长度,省去了后序的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工序,从而避免了引线框架受外力而变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0009]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0010]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
[0012]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A部放大图。结合图1和图2所示,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塑封体1、引脚2、横筋3和底筋4,设横筋3接近塑封体1的一侧与引脚2的连接处的倒角半径为R,横筋3与塑封体1的距离为H,引脚2间距为L,则R/L的范围为1/4至1/2,H/L的范围为1至2 ;横筋3与塑封体1的距离Η 为 0.25mm-0.45mm。
[0014]实施例一的三极管的引脚间距L = 0.2mm,R:L = 1:4,则横筋3接近塑封体1的一侧与引脚2的连接处的倒角半径R = 0.05mm,由于倒角半径R = 0.05mm比现有技术的倒角半径增大,使得溢胶在横筋3与引脚2的连接处的角部不易聚集;并且H:L = 2:1,横筋3与塑封体1的距离小,Η = 0.4mm,从而在发生溢胶时,使得粘附在引脚上的溢胶的长度小于0.4mm,长度小于0.4mm的溢胶进入到上锡工序对引脚的上锡影响不大,从而省去了后序的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工序,避免了引线框架受外力而变形。
[0015]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实施例二的L = 0.3mm,R:L = 1:2,H:L = 1.5:1,则R = 0.15mm, Η = 0.45mm,使实施例二的横筋3接近塑封体1的一侧与引脚2的连接处的形状为半圆形,半圆形的形状使得溢胶更不容易在引脚粘附;同样,Η = 0.45mm使溢胶的长度小于0.45mm。总之,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溢胶在横筋与引脚连接处的聚集,并且减少引脚的溢胶长度,省去了后序的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工序,从而避免了引线框架受外力而变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0016]尽管实施例已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和等同替换,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主权项】
1.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塑封体、引脚、横筋和底筋,其特征是,设所述横筋接近塑封体的一侧与所述引脚的连接处的倒角半径为R,所述横筋与所述塑封体的距离为H,所述引脚间距为L,则R/L的范围为1/4至1/2,Η/L的范围为1至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其特征是,所述横筋接近所述塑封体的一侧与所述引脚的连接处的形状为半圆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其特征是,所述横筋与所述塑封体的距离 Η 为 0.25mm_0.45mm0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半导体封装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直插式三极管引线框架,包括塑封体、引脚、横筋和底筋,设横筋接近塑封体的一侧与引脚的连接处的倒角半径为R,横筋与塑封体的距离为H,引脚间距为L,则R/L的范围为1/4至1/2,H/L的范围为1至2。本实用新型避免了溢胶在横筋与引脚连接处的聚集,省去了后序的人工刮胶或药水腐蚀的工序,从而避免了引线框架受外力而变形,提高了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IPC分类】H01L23/495
【公开号】CN205069625
【申请号】CN201520778267
【发明人】邱焕枢, 麦有海, 李伟光
【申请人】佛山市蓝箭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公开日】2016年3月2日
【申请日】2015年10月9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