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316303阅读:27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极性切换电路,具体地,涉及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
背景技术
目前,在极性切换电路中,通常采用继电器进行控制;采用继电器控制时,需 要两只单刀继电器或一只双刀双掷继电器。但是,在现有技术中,极性切换电路的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并且,因为采用 继电器,在需要快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场合无法应用。综上所述,在实现本实用新型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 缺陷(1)结构复杂采用两只单刀继电器或一只双刀双掷继电器进行控制,结构较 复杂;(2)成本高采用继电器控制,成本较高;(3)实用性差采用继电器控制,在需要快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场合,极性切 换电路无法应用。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以实现 结构简单、成本低与实用性好的优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 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 R20-R26,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Q6的基极经第四限流电阻R23、与第二三极管Q7的 集电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第一直流电源,第 一三极管Q6的集电极经第三限流电阻R22、与第二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 极管Q8的集电极经第一限流电阻R20、与第一三极管Q6及第三限流电阻R22的公共端 连接,基极依次经第六限流电阻R25及第七限流电阻R26后、与第五三极管QlO的基极 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Q9的基极经第五限流电阻R24接第二直流电源、并 与第五三极管QlO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经第二限流电阻R21、与第二三极管Q7及第四 限流电阻R23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并与第五三极管QlO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 一三极管Q6与第三限流电阻R22的公共端为负极性连接端A-,第二三极管Q7与第四限 流电阻R23的公共端为正极性连接端A+,第六限流电阻R25与第七限流电阻R26的公共 端为选择端SELECT。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至二三极管Q6-Q7均为PNP型三极管,型号为9012;第三 至五三极管Q8-Q10均为NPN型三极管,型号为9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直流电源为+12V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为+5V直流电 源。[0012]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快速极性切换电路,由于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R20-R26;可以利用采用三极管 反向和互锁轮流导通和截止的原理,达到快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目的;从而可以克服现 有技术中结构复杂、成本高与实用性差的缺陷,以实现结构简单、成本低与实用性好的 优点。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 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实用新型而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 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 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快速极性切换电路的工作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 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如图1所示,本实施 例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 R20-R26,其中第一三极管Q6的基极经第四限流电阻R23、与第二三极管Q7的集电极 连接,第一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第一直流电源,第一三极 管Q6的集电极经第三限流电阻R22、与第二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第三三极管Q8的集 电极经第一限流电阻R20、与第一三极管Q6及第三限流电阻R22的公共端连接,基极依 次经第六限流电阻R25及第七限流电阻R26后、与第五三极管QlO的基极连接,发射极 接地;第四三极管Q9的基极经第五限流电阻R24接第二直流电源、并与第五三极管QlO 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经第二限流电阻R21、与第二三极管Q7及第四限流电阻R23的公 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并与第五三极管QlO的发射极连接;第一三极管Q6与第三限流 电阻R22的公共端为负极性连接端A-,第二三极管Q7与第四限流电阻R23的公共端为 正极性连接端A+,第六限流电阻R25与第七限流电阻R26的公共端为选择端SELECT。这里,第一限流电阻R20的阻值为10 Ω,第二限流电阻R21的阻值为10 Ω,第 三限流电阻R22的阻值为IOkQ,第四限流电阻R23的阻值为IOkQ,第五电阻R24的阻 值为4.7kQ,第六电阻R25的阻值为4.7kΩ,第七电阻R26的阻值为4.7kΩ。进一步地,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至二三极管Q6-Q7均为PNP型三极管,型号 为9012;第三至五三极管Q8-Q10均为NPN型三极管,型号为9014 ;第一直流电源为 + 12V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为+5V直流电源。在上述实施例中,采用三极管反向和互锁轮流导通和截止的原理,可以达到快 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目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无法用继电器电路快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 问题。[002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快速极性切换电路,由于包括第一直流电 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R20-R26 ;可以利 用采用三极管反向和互锁轮流导通和截止的原理,达到快速且频繁切换极性的目的;从 而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成本高与实用性差的缺陷,以实现结构简单、成本低 与实用性好的优点。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 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 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 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 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 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R20-R26,其中所述第一三极管Q6的基极经第四限流电阻R23、与第二三极管Q7的集电极连接, 第一三极管Q6的发射极与第二三极管Q7的发射极均接第一直流电源,第一三极管Q6的 集电极经第三限流电阻R22、与第二三极管Q7的基极连接;所述第三三极管Q8的集电极经第一限流电阻R20、与第一三极管Q6及第三限流电 阻R22的公共端连接,基极依次经第六限流电阻R25及第七限流电阻R26后、与第五三 极管QlO的基极连接,发射极接地;所述第四三极管Q9的基极经第五限流电阻R24接第二直流电源、并与第五三极管 QlO的集电极连接,集电极经第二限流电阻R21、与第二三极管Q7及第四限流电阻R23 的公共端连接,发射极接地、并与第五三极管QlO的发射极连接;所述第一三极管Q6与第三限流电阻R22的公共端为负极性连接端A-,第二三极管 Q7与第四限流电阻R23的公共端为正极性连接端A+,第六限流电阻R25与第七限流电 阻R26的公共端为选择端SELECT。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至二三极管 Q6-Q7均为PNP型三极管,型号为9012;第三至五三极管Q8-Q10均为NPN型三极管, 型号为901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流电源为 +12V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为+5V直流电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包括第一直流电源、第二直流电源、第一至五三极管Q6-Q10、以及第一至七限流电阻R20-R26。本实用新型所述快速极性切换电路,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结构复杂、成本高与实用性差等缺陷,以实现结构简单、成本低与实用性好的优点。
文档编号H02M3/02GK201797437SQ201020205629
公开日2011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10年5月27日 优先权日2010年5月27日
发明者李钫 申请人:无锡和晶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