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线槽壳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270334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母线槽壳体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母线槽壳体。
背景技术
母线槽壳体内形成母线放置位,用于放置母线,在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现有的母线槽壳体包括有上板、下板及侧板,母线所传递的热量传递至侧板,其中一部分热量通过侧板向外传递,另一部分热量通过侧板传递至上板、下板,再由上板及下板向外传递。就现有的母线槽壳体而言,母线所传递的热量大部分集中在侧板上,少部分通过上板、下板向外传递,其散热效果差;后来又出现一种新型的母线槽壳体,在侧板处增加散热结构,在实际应用中,该散热结构没有起到真正的散热作用,相反,在上板与下板之间形成“棉被”效应,高温的空气无法散出,使母线槽壳体的散热效果大打折扣,降低产品的可靠性,缩短了产品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母线槽壳体,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母线槽壳体的散热效果,提高母线槽壳体的可靠性,延长母线槽壳体的使用寿命。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母线槽壳体,包括两个上板、两个下板及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位于上板与下板之间,且两个侧板之间形成母线放置位,上板与下板之间的区域为散热区,在两个上板上设有上对流孔,在下板上均设有下对流孔,上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上方,下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下方。下面对进一步技术方案进行说明:在各所述侧板的外侧面设有散热凸起。该母线槽壳体包括“工”形体及“C”形体,“工”形体的横断面呈“工”形,“C”形体的横断面呈“C”形;“c”形体卡入“工”形体内,其中一对上板与下板分别位于工”形体的上部及下部,另一对上板与下板分别位于“C”形体的上部及下部。所述上对流孔与下对流孔相对应。在所述侧板的外侧面与所述上板的下侧面之间设有上加强角,在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下板的上侧面之间设有下加强角。设于每个所述侧板上的所述散热凸起为三至七个,散热凸起伸向散热区,散热凸起的高度大于所述散热区宽度的五分之一小于所述散热区宽度的二分之所述散热凸起的高度为8毫米至1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的距离为12毫米至20毫米。在所述散热凸起上设有朝向所述侧板外侧的散热面。所述散热凸起的高度为3毫米至5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的距离为4毫米至8毫米。所述散热凸起根部厚、顶部薄,且散热凸起圆弧过渡。下面对前述技术方案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在母线槽壳体内设置有母线放置位,用于放置母线,母线所发出的热量传递至两个侧板,有部分热量通过侧板传递至上板及下板并通过上板及下板向外传递;另外的大部分热量通过侧板传递至散热区的空气中,使散热区的空气温度升高,导致空气的密度降低,由于上板上设有上对流孔,下板上设有下对流孔,散热区的空气温度升高后形成对流,增强散热区与外界的空气交换,提高了散热效果,避免传统结构“棉被效应”对散热效果的影响。2、由于在侧板的外侧设有散热凸起,增加了侧板的散热面积。3、所述上对流孔与下对流孔相对应,加工方便,散热效果好。4、在侧板与上板、下板之间设有上加强角、下加强角,可以提高母线槽壳体的强度及刚度,减少母线槽壳体的弯曲及变形。5、对于侧板上散热凸起的设计,其主要作用是增强侧板的散热面积,但需要避免“棉被效应”的出现,其优选的方式主要有:A、限制散热凸起的高度,并在侧板上形成微小的波纹状结构,优选结构为:所述散热凸起的高度为3毫米至5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的距离为4毫米至8毫米;B、散热凸起的高度较高,但相邻两个散热凸起的距离相对较远,避免在两个散热凸起之间形成“棉被”而导致散热不良。6、在所述散热凸起上设有朝向所述侧板外侧的散热面,使散热凸起的散热面进一步增加,由于散热面朝向外侧,避免热量在散热区内往复传递而影响散热效果。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所述母线槽壳体的结构图;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工形体”的结构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C”的结构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散热凸起的局部放大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所述母线槽壳体的结构图;图7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0、上板,11、上对流孔,20、下板,21、下对流孔,30、侧板,31、母线放置位,32、散热凸起,321、散热面,40、上加强角,50、下加强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实施例一如图1至图5所示,一种母线槽壳体,包括两个上板10、两个下板20及两个侧板30,两个侧板30位于上板10与下板20之间,且两个侧板30之间形成母线放置位31,上板10与下板20之间的区域为散热区,在两个上板10上设有上对流孔11,在下板20上均设有下对流孔21,上对流孔11位于散热区的上方,下对流孔21位于散热区的下方。其中,该母线槽壳体包括“工”形体及“C”形体,“工”形体的横断面呈“工”形,“C”形体的横断面呈“C”形;“C”形体卡入“工”形体内,其中一对上板10与下板20分别位于工”形体的上部及下部,另一对上板10与下板20分别位于“C”形体的上部及下部。在各所述侧板30的外侧面设有散热凸起32,所述上对流孔11与下对流孔21相对应。在所述侧板30的外侧面与所述上板10的下侧面之间设有上加强角40,在所述侧板30的内侧面与所述下板20的上侧面之间设有下加强角50。所述散热凸起32根部厚、顶部薄,且散热凸起32圆弧过渡。所述散热凸起32的高度为8毫米至14毫米(优选为12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32的距离为12毫米至20毫米(优选为16毫米)。本实施例具有如下优点:1、在母线槽壳体内设置有母线放置位31,用于放置母线,母线所发出的热量传递至两个侧板30,有部分热量通过侧板30传递至上板10及下板20并通过上板10及下板20向外传递;另外的大部分热量通过侧板30传递至散热区的空气中,使散热区的空气温度升高,导致空气的密度降低,由于上板10上设有上对流孔11,下板20上设有下对流孔21,散热区的空气温度升高后形成对流,增强散热区与外界的空气交换,提高了散热效果,避免传统结构“棉被效应”对散热效果的影响。2、由于在侧板30的外侧设有散热凸起32,增加了侧板30的散热面321积。3、所述上对流孔11与下对流孔216相对应,提高了散热效果。4、在侧板30与上板10、下板20之间设有上加强角40、下加强角50,可以提高母线槽壳体的强度及刚度,减少母线槽壳体的弯曲及变形。5、对于侧板30上散热凸起32的设计,其主要作用是增强侧板30的散热面321积,但需要避免“棉被效应”的出现,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方式是:散热凸起32的高度较高,但相邻两个散热凸起32的距离相对较远。实施例二如图6、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不同在于,为避免“棉被效应”的出现,本实施例所采用的方式是:所述散热凸起32的高度为3毫米至5毫米(优选为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32的距离为4毫米至8毫米(优选为6毫米)。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母线槽壳体,包括两个上板、两个下板及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位于上板与下板之间,且两个侧板之间形成母线放置位,上板与下板之间的区域为散热区,其特征在于,在两个上板上设有上对流孔,在下板上均设有下对流孔,上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上方,下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下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在各所述侧板的外侧面设有散热凸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该母线槽壳体包括“工”形体及“C”形体,“工”形体的横断面呈“工”形,“C”形体的横断面呈“C”形;“C”形体卡入“工”形体内,其中一对上板与下板分别位于工”形体的上部及下部,另一对上板与下板分别位于“C”形体的上部及下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对流孔与下对流孔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侧板的外侧面与所述上板的下侧面之间设有上加强角,在所述侧板的内侧面与所述下板的上侧面之间设有下加强角。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起的高度为8毫米至14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的距离为12毫米至20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凸起上设有朝向所述侧板外侧的散热面。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起的高度为3毫米至5毫米,相邻两个所述散热凸起的距离为4毫米至8毫米。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母线槽壳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凸起根部厚、顶部薄,且散热凸起圆弧过渡。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母线槽壳体,包括两个上板、两个下板及两个侧板,两个侧板位于上板与下板之间,且两个侧板之间形成母线放置位,上板与下板之间的区域为散热区,在两个上板上设有上对流孔,在下板上均设有下对流孔,上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上方,下对流孔位于散热区的下方。本实用新型可以提高母线槽壳体的散热效果,提高母线槽壳体的可靠性,延长母线槽壳体的使用寿命。
文档编号H02G5/10GK202930868SQ20122041984
公开日2013年5月8日 申请日期2012年8月22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22日
发明者郑旭飞, 陈庆周, 夏超 申请人:广州市半径电力铜材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