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61157阅读:401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无线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充电器是采用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通过金属电线直接接触的方式达到充电目的,无线充电器则利用电流通过线圈,线圈产生磁场,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产生电流而达到充电目的。

目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具有固定大小的有效充电感应区域,无线充电手机接收端,也具有固定大小的有效充电感应区域,随着手机尺寸大小的变化,有效感应区域的位置会不一样。无线充电手机接收端有效充电感应区域超出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有效充电感应区域时,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无法对手机进行正常充电。为了保证能对无线充电手机正常充电,现在通用方法是用人工的方式将相互之间的有效充电感应区域进行对位,从而达到正常充电目的。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急需提供一种可以兼容不同尺寸手机而又不用人工对位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解决可以兼容大小尺寸手机而又不用人工对位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其包括可相互扣成呈一盒体的上壳壳体和下壳壳体,所述上壳壳体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用于承载待充电设备的贴合板,所述贴合板的中部位置形成有感应电流有效发射区,所述贴合板的上方还形成有多个呈长条状的、且可环绕待充电设备设置的限位结构。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由弹性材料制成;所述限位结构的横向剖面呈倒三角状,;所述限位结构在外力的作用下可沿其顶角做摇摆运动,从而使所述限位结构上方靠近待充电设备并能够扣压在待充电设备上表面的边缘处。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沿所述下壳壳体的开口边缘处向上一体延伸形成有相对称的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均呈L型的板状,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横向板设置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纵向板分别设置在待充电设备相对的两端;所述待充电设备的长边可同时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横向板贴合抵触,沿所述待充电设备长边方向上的两个角的端部可分别与所述第一定位结构和第二定位结构的转角处相互抵触定位。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限位结构的横向剖面呈倒三角状、倒矩形、上宽下窄的形状。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待充电设备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贴合板的上方至少有一处所述限位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上壳壳体的上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处限位结构,可改善无线充电手机人工对位问题,再利用弹性材料制成限位结构,以使其可产生形变,可实现兼容不同尺寸手机的有益效果,并且利用限位结构对待充电设备的扣压,可有效防止待充电设备向上窜动从而保证手机正常充电。该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仅有效保证充电的可靠性,同时还可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充电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适用性更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2为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图3为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侧面示意图。

图4为第一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第二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俯视图。

图6为第三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其包括可相互扣成呈一盒体的上壳壳体70和下壳壳体30,上壳壳体70的上表面上形成有用于承载待充电设备的贴合板40,贴合板40的中部位置形成有感应电流有效发射区20,贴合板40的上方还形成有多个呈长条状的、且可环绕待充电设备设置的限位结构10。

请同时参见图2和图3,限位结构10由弹性材料制成,弹性材料采用硅胶,TPU,TPE,EVA等软性材料制成。在其他实施例中,限位结构10还可由韧性材料制成,在外力作用下,其能够产生塑性变形,且不易产生断裂。

限位结构10的横向剖面呈倒三角状,限位结构10在外力的作用下可沿其顶角做摇摆运动,从而使限位结构10上方靠近待充电设备并能够扣压在待充电设备上表面的边缘处,从而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定位。

沿下壳壳体的开口边缘处向上一体延伸形成有相对称的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均呈L型的板状,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的横向板设置在同一直线上,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的纵向板分别设置在待充电设备相对的两端;待充电设备的长边可同时与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的横向板贴合抵触,沿待充电设备长边方向上的两个角的端部可分别与第一定位结构50和第二定位结构60的转角处相互抵触定位。

限位结构10的横向剖面呈倒三角状、倒矩形或其他上宽下窄的形状。其上形成有至少一个可扣压在待充电设备上表面的边缘处的倒扣的角,只要能够保证手机不向上跳动即可。当使用小尺寸手机无线充电时,弹性材料限位结构10将不会产生形变。

本方案中所提及的待充电设备可为不同尺寸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

为方便阐述本方案,以下以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请同时参见图4,当小尺寸手机位于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左下角时,无线充电手机有效感应区域(图中圆圈所示)的中心在感应电流有效发射区20(图中矩形所示)内,从而保证小尺寸手机在充电有效区域内进行正常充电。

实施例2

请同时参见图5,当小尺寸手机位于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的右上角时,无线充电手机有效感应区域(图中圆圈所示)的中心在感应电流有效发射区20(图中矩形所示)内,从而保证小尺寸手机在充电有效区域内进行正常充电。

实施例3

请同时参见图6,当使用进一步较大尺寸手机时,限位结构10将产生朝向手机边缘的形变,如附图2中限位结构10产生形变后的效果所示,进而扣压在待充电设备上表面的边缘处,从而对待充电设备进行固定,无线充电手机有效感应区域(图中圆圈所示)的中心在感应电流有效发射区20(图中矩形所示)内,从而保证大尺寸手机在充电有效区域内进行正常充电。

综上,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通过在上壳壳体的上表面上形成至少一处限位结构,可改善无线充电手机人工对位问题,再利用弹性材料制成限位结构,以使其可产生形变,可实现兼容不同尺寸手机的有益效果,并且利用限位结构对待充电设备的扣压,可有效防止待充电设备向上窜动从而保证手机正常充电。该无线充电发射端装置,结构简单,设计巧妙,不仅有效保证充电的可靠性,同时还可应用于不同尺寸的待充电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掌上阅读器等,适用性更广。

以上所述的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该技术方案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上述实施方式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该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