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2997阅读:480来源:国知局
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不断地发展进步,越来越多的电子产品进入至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其中,以手机推广应用最为普遍。

为满足上述移动电子设备充电的需要,现在的汽车内部一般都设置有相应的车载充电器;其中,现有的车载充电器一般与USB充电线配合实用。然而,对于现有的车载充电器而言,由于结构设计所存在的缺陷,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普遍存在稳定可靠性较差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该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设计新颖、稳定可靠性好。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包括有充电器壳体,充电器壳体包括有充电器上壳以及位于充电器上壳下端侧的充电器下壳,充电器壳体于充电器上壳与充电器下壳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置腔,壳体容置腔内嵌装有PCB线路板;

充电器壳体的后端面于充电器上壳与充电器下壳之间开设有朝后开口且与壳体容置腔连通的USB安装孔,USB安装孔内嵌装有USB充电接口,USB充电接口与PCB线路板电连接;

壳体容置腔内还嵌装有负极弹片、正极弹簧以及正极铜头,负极弹片包括有中间焊接部、位于中间焊接部左端侧的左端接触部、位于中间焊接部右端侧的右端接触部,左端接触部与右端接触部左右正对且间隔布置,左端接触部与中间焊接部之间连设有左端连接部,右端接触部与中间焊接部之间连设有右端连接部,左端连接部、右端连接部分别呈“Z”形弯曲,中间焊接部焊装于PCB线路板,中间焊接部、左端接触部、右端接触部、左端连接部、右端连接部为一体结构,充电器上壳与充电器下壳之间开设有与左端接触部对应的左端通孔、与右端接触部对应的右端通孔,左端接触部嵌插于左端通孔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的外表面,右端接触部嵌插于右端通孔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的外表面,充电器下壳的前端部开设有朝前开口且与壳体容置腔连通的下壳通孔,正极铜头的前端部穿过下壳通孔并延伸至充电器下壳的前端侧,正极弹簧的前端部与正极铜头的后端部抵接,正极弹簧的后端部焊装于PCB线路板。

其中,所述充电器上壳与所述充电器下壳超声波焊接。

其中,所述充电器上壳与所述充电器下壳扣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其充电器壳体包括充电器上、下壳,充电器壳体的壳体容置腔内嵌装PCB线路板,充电器壳体后端面的USB安装孔内嵌装USB充电接口,USB充电接口与PCB线路板电连接;壳体容置腔内还嵌装负极弹片、正极弹簧、正极铜头,负极弹片包括一体成型的中间焊接部、左端接触部、右端接触部、左端连接部、右端连接部,左端连接部、右端连接部分别呈“Z”形弯曲,中间焊接部焊装于PCB线路板,左端接触部嵌插于充电器壳体的左端通孔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外表面,右端接触部嵌插于充电器壳体的右端通孔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外表面,正极铜头的前端部穿过充电器下壳的下壳通孔并延伸至充电器下壳前端侧,正极弹簧的前端部与正极铜头的后端部抵接,正极弹簧的后端部焊装于PCB线路板。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稳定可靠性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利用附图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但是附图中的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负极弹片的结构示意图。

在图1至图3中包括有:

1——充电器壳体 11——充电器上壳

12——充电器下壳 121——下壳通孔

13——壳体容置腔 14——USB安装孔

15——左端通孔 16——右端通孔

2——PCB线路板 3——USB充电接口

4——负极弹片 41——中间焊接部

42——左端接触部 43——右端接触部

44——左端连接部 45——右端连接部

5——正极弹簧 6——正极铜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结构改良的车载充电器,包括有充电器壳体1,充电器壳体1包括有充电器上壳11以及位于充电器上壳11下端侧的充电器下壳12,充电器壳体1于充电器上壳11与充电器下壳12之间成型有壳体容置腔13,壳体容置腔13内嵌装有PCB线路板2。

进一步的,充电器壳体1的后端面于充电器上壳11与充电器下壳12之间开设有朝后开口且与壳体容置腔13连通的USB安装孔14,USB安装孔14内嵌装有USB充电接口3,USB充电接口3与PCB线路板2电连接。

更进一步的,壳体容置腔13内还嵌装有负极弹片4、正极弹簧5以及正极铜头6,负极弹片4包括有中间焊接部41、位于中间焊接部41左端侧的左端接触部42、位于中间焊接部41右端侧的右端接触部43,左端接触部42与右端接触部43左右正对且间隔布置,左端接触部42与中间焊接部41之间连设有左端连接部44,右端接触部43与中间焊接部41之间连设有右端连接部45,左端连接部44、右端连接部45分别呈“Z”形弯曲,中间焊接部41焊装于PCB线路板2,中间焊接部41、左端接触部42、右端接触部43、左端连接部44、右端连接部45为一体结构,充电器上壳11与充电器下壳12之间开设有与左端接触部42对应的左端通孔15、与右端接触部43对应的右端通孔16,左端接触部42嵌插于左端通孔15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1的外表面,右端接触部43嵌插于右端通孔16内且凸出于充电器壳体1的外表面,充电器下壳12的前端部开设有朝前开口且与壳体容置腔13连通的下壳通孔121,正极铜头6的前端部穿过下壳通孔121并延伸至充电器下壳12的前端侧,正极弹簧5的前端部与正极铜头6的后端部抵接,正极弹簧5的后端部焊装于PCB线路板2。

需进一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上壳11与充电器下壳12可以采用超声波焊接的方式实现装配连接,也可以通过扣接的方式实现装配连接;当然,上述装配连接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即本实用新型的充电器上壳11与充电器下壳12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实现装配连接,例如螺接等。

在本实用新型工作过程中,当需要对电子产品进行充电时,本实用新型插入至相应的车充插孔内,且使用者可通过USB充电接口3为电子产品进行充电;其中,当本实用新型插入至车充插孔内时,正极铜头6与车充插孔相应的正极触片接触,负极弹片4的左端接触部42或者右端接触部43与车充插孔相应的负极触片接触。

需进一步解释,对于正极铜头6而言,由于正极弹簧5的弹性顶推作用,本实用新型可以保证正极铜头6与相应的正极触片稳定可靠地触接。对于本实用新型的负极弹片4而言,呈“Z”形弯曲的左端连接部44、右端连接部45能够有效地保证相应的左端接触部42、右端接触部43稳定可靠地与车充插孔的负极触片接触。

综合上述情况可知,通过上述结构设计,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设计新颖、稳定可靠性好的优点。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