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以及无声通知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5579阅读:221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以及无声通知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以及无声通知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振动马达被用作移动通信装置等的无声通知设备或者其他用途,该振动马达通过沿径向配置的线圈与磁铁的相互作用使振动部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公开的线性振动子中,在通过焊接将弹性部件140与结合了线圈132的保持架136结合时,焊接用的激光束通过形成于壳体112的上表面的孔116照射到壳体112内。

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378703号说明书中公开的线性振动子100具有用于将弹性部件150固定于固定部110的规定的位置的固定调节部160。固定调节部160具有形成于壳体112的上表面的孔162和形成于弹性部件150的凹部164。在弹性部件150固定于壳体112时,在以孔162与凹部164重叠的方式对齐的状态下,引导销P插入孔162以及凹部164。而且,弹性部件150通过焊接固定于壳体112。

然而,在日本公开公报第2013-85438号的线性振动子的制造中,在使弹性部件140以及保持架136与壳体112的上表面的孔116对齐后,需要将焊接用的激光束通过壳体112的孔116照射到壳体112内。因此,线性振动子的制造复杂。并且,在中国专利申请公开第103378703号说明书的线性振动子的制造中,需要在壳体112的上表面设置定位用的孔162。而且,还需要用于插入孔162的引导销P。因此,线性振动子的制造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课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简化振动马达的结构。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一实用新型是,一种振动马达,具有:基底部,该基底部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垂直地扩展;磁铁部,该磁铁部在基底部的上方固定;线圈部,该线圈部与磁铁部在径向上相向;以及质量部,该质量部位于线圈部的径向外侧。振动马达具备:环状的振动部,该振动部配置于磁铁部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有盖筒状的罩部,该罩部覆盖振动部上方以及侧方,并固定于基底部;以及环状的弹性部件,该弹性部件在罩部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的周围,并与罩部的上部以及振动部的上部连接。弹性部件的内缘部位于比质量部的内周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的内缘部设置有定位部,在罩部的上部外表面设置有表示罩部与弹性部件的连接位置的连接部。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二实用新型是,振动马达的定位部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三实用新型是,振动马达的振动部还具有轭,该轭包括位于线圈部的径向外侧且质量部的径向内侧的圆筒状的圆筒部,轭的圆筒部通过粘接剂安装于质量部的径向内侧,粘接剂位于定位部内。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四实用新型是,振动马达的线圈部与弹性部件位于上下位置。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五实用新型是,振动马达的弹性部件随着从罩部的上部内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振动马达还具备:粘接剂层,该粘接剂层固定于振动部的上表面,并在弹性部件的下方沿周向配置;以及糊状的粘性体,该粘性体在粘接剂层的上表面沿周向配置,与弹性部件在上下方向上相向,且所述粘性体的上端部位于比振动部的上表面靠上侧的位置。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六实用新型是,振动马达在罩部的下端缘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缺口,基底部的一部分从多个缺口中的一个缺口朝向径向外侧突出。

本申请的例示性的第七实用新型是,一种无声通知设备,该无声通知设备具备振动马达。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简化振动马达的结构。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的平面图。

图2是振动马达的侧视图。

图3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4是振动马达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振动马达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放大纵剖视图。

图8是表示振动马达的制造流程的图。

图9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平面图。

图12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图13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的一部分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中的图3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线J1方向中的图3的下侧简称为“下侧”。另外,上下方向不表示组装到实际的设备时的位置关系和方向。并且,将与中心轴线J1平行的方向称为“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振动马达1的平面图。图2是振动马达1的侧视图。图3是振动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4是振动马达1的分解侧视图。图5是振动马达1的分解立体图。在图3中省略了细节部分的剖面的剖面线。并且,在图3中,表示后述的振动部14没有在上下方向上振动,处于停止的状态。在以下的说明中,将图3所示的振动部14的位置称为“停止位置”。

振动马达1是线性共振致动器(LRA:Linear Resonant Actuator)。例如,振动马达1用作手机等移动通信装置的无声通知设备。换言之,该移动通信装置具有振动马达1。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和基底部12。罩部11呈有盖大致圆筒状。在作为罩部11的上部的顶盖部设置有孔部112。例如,孔部112是贯通该顶盖部的贯通孔。既可以仅设置一个孔部112,也可以在顶盖部设置多个孔部112。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三个孔部112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大致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罩部11固定于基底部12。基底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例如,罩部11以及基底部12是金属制品。例如,罩部11与基底部12通过焊接而连接。基底部12不必相对于中心轴线J1严格地垂直,只要实质上相对于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即可。换言之,基底部12相对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地扩展。

基底部12包括沿与中心轴线J1大致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基底突出部121。基底突出部121从罩部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在罩部11的下端缘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多个缺口111。作为基底部12的一部分的基底突出部121从该多个缺口111中的一个缺口111朝向径向外侧突出。换言之,基底突出部121的径向内侧的端部位于一个缺口111内。通过在罩部11设置有多个缺口111,在将基底部12固定于罩部11时,能够容易地进行基底突出部121与一个缺口111的对位。

振动马达1包括磁铁部13、振动部14、弹性部件15、电路板16、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磁铁部13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的部件。磁铁部13是单一的部件。磁铁部13在基底部12的上方朝向上下方向固定。例如,磁铁部13的下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作为基底部12的内表面的上表面。或者,磁铁部13的上端部通过粘接剂等固定于作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的顶盖部下表面。

振动部14是环状的部件。例如,振动部14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振动部14环绕整周地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振动部14的内径大于磁铁部13的外径。振动部14不与磁铁部13接触,沿磁铁部13在上下方向上振动。磁铁部13以及振动部14的上方以及侧方被罩部11覆盖。

振动部14包括线圈部41、质量部42和轭43。线圈部4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线圈部41与磁铁部13在径向上相向。线圈部41的内周面与磁铁部13的外周面隔着规定的间隙在径向上相向。

轭43包括圆筒部431和凸缘部432。圆筒部431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凸缘部43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凸缘部432从圆筒部431的下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圆筒部431与凸缘部432是连为一体的部件。轭43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具体地说,轭43的圆筒部431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圆筒部431的内周面固定于线圈部41的外周面。例如,圆筒部43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线圈部41,凸缘部432也可以从圆筒部43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还可以不设置凸缘部432。

质量部42是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质量部42是所谓的配重。质量部42位于轭43的圆筒部431以及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换言之,轭43的圆筒部431以及线圈部41位于质量部42的径向内侧。在质量部42的中央部设置有中央开口。质量部42的内周面固定于轭43的圆筒部431的外周面。轭43的凸缘部432的上表面与质量部42的下表面接触。例如,质量部42通过粘接剂、双面胶或者通过压入而固定于轭43。质量部42隔着轭43间接地固定于线圈部41。

弹性部件15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弹性部件15是能够通过被施加上下方向的力而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的部件。例如,弹性部件15是通过将板状的弹簧材料卷绕成螺旋状而形成的,并且在中央部具有中央开口。例如,弹性部件15是外形呈大致圆锥台状的螺旋弹簧。弹性部件15随着从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朝向下方而朝向径向内侧。换言之,弹性部件15的外形随着朝向径向内侧而朝向下方突出。

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与罩部11的上部连接。例如,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作为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的顶盖部下表面。在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设置有表示罩部11与弹性部件15的连接位置的连接部113。在图1中,对连接部113标记平行斜线。连接部113配置于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的外周缘附近。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罩部11与弹性部件15在三个连接部113互相连接。在通过焊接进行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连接的情况下,连接部113是焊接痕迹。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部。例如,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通过焊接而固定于质量部42的上表面。

粘接剂层71固定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粘接剂层71在弹性部件15的下方沿周向配置。换言之,粘接剂层71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层71呈环状。粘接剂层71配置在设置于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的环状的凹部441上。例如,粘接剂层71以及凹部441分别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例如,凹部441设置于质量部42的上表面。

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接剂层71的上部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中的凹部441的周围的部位靠上侧的位置。例如,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整体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中的粘接剂层71的周围的部位靠上侧位置。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并且,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形状在周向的整周范围内大致相同。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只要实质上在径向的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即可。换言之,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在径向的大致整个长度范围内朝向上方呈凸状。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曲率在径向上连续地变化。例如,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曲率可以按照如下规律变化:随着从上表面711的径向内端朝向径向外侧直到上表面711的上端,上表面711的曲率逐渐减小,随着从上表面711的上端朝向径向外侧直到粘接剂层的径向外端,上表面711的曲率逐渐增大。

例如,粘接剂层71通过未固化状态的粘接剂以隆起到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靠上方的位置的状态被涂抹在凹部441内并固化而形成。例如,粘接剂层71通过在振动部14只涂抹一次粘接剂而形成。

粘性体72呈具有粘接力的糊状。例如,粘性体72是油脂。另外,粘性体72只要是具有粘接力的糊状的物质,也可以是除了油脂以外的物质。粘性体72在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沿周向配置。粘性体72的粘性在不施加外力的状态下,能够维持粘接剂层71上的形状的程度较高。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性体72呈环状。例如,粘性体72呈以中心轴线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

粘性体72配置于弹性部件15的下方。换言之,粘性体72与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粘性体72的上端部位于比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靠上侧的位置。在图3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粘性体72配置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的上端部。

电路板16将来自电源的电流向线圈部41供给。电路板16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电路板16是比较薄且柔软的部件。电路板16配置于基底部12与振动部14之间,且电路板16固定于基底部12的上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下表面。例如,电路板16通过粘接剂固定于基底部12以及振动部14。

在振动马达1中,若电流通过电路板16流向线圈部41,则在线圈部41以及轭43产生磁场。通过该磁场以及磁铁部13的磁场产生使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力。振动部14由于在上下方向上被弹性部件15支承,因此通过从磁场受到的力与弹性部件15的恢复力而在上下方向上振动。

振动部14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时,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伸缩。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如图6所示,在径向上设置有粘接剂层71的位置,振动部14的上表面44与弹性部件15的下表面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减小。由此,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因与弹性部件15接触而变形。并且,弹性部件15也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接触。

具体地说,作为弹性部件15的与粘性体72在上下方向上相向的部位的粘性体相向部51中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接触。由此,在比粘性体相向部51的与粘接剂层71接触的接触部靠径向外侧的区域,在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的上表面711之间维持有间隙。因此,粘性体72不会被弹性部件15挤碎而向径向外侧飞散,而被保持于该间隙。

然后,在振动部14朝向下方移动时,如图7所示,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与弹性部件15一起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朝向上方分离。在振动马达1中,随着振动部14的反复上下方向的移动,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渐渐向弹性部件15移动。换言之,伴随振动部14的振动,粘性体72的一部分被断续地从振动部14向弹性部件15供给。

在振动马达1中,在弹性部件15靠近并间接地接触振动部14时,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因此,因与振动部14的间接的接触导致在弹性部件15产生的多余的频率分量的振动,例如除了固有频率以外的频率分量的振动被粘性体72的弹性作用吸收。换言之,通过粘性体72附着在弹性部件15,降低因与振动部14的间接的接触导致的弹性部件15的频率分量的偏差,从而能够使弹性部件15的频率稳定。其结果是,能够使振动部14以所希望的频率振动,从而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例如该所希望的频率是弹性部件15的固有频率。另外,由于粘性体72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上述所希望的频率分量的振动虽然稍微降低,但是由于多余的频率分量的振动减小,整个频率分量中的所希望的频率分量的比例变大。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振动马达1的振动量增加。

并且,在振动马达1中,当弹性部件15被压缩时,通过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接触,能够防止或者抑制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直接的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因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冲突而导致的噪音。并且,同为了防止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直接的接触而将与振动部14为分体的部件的减振器安装在振动部14上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振动马达1的零件个数以及组装工时。其结果是,能够防止或者抑制振动马达1的制造成本的增大。

接下来,对振动马达1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8是表示振动马达1的制造流程的图。图9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9中,一起表示作为用于振动马达1的制造的夹具的支承夹具91以及第一按压夹具92。图10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1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1的一部分的平面图。图12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2中,一起表示作为用于振动马达1的制造的夹具的支承夹具91以及第二按压夹具93。图13是表示制造过程中的振动马达1的一部分的剖视图。在图13中,一起表示作为用于振动马达1的制造的夹具的保持装置94。

支承夹具91包括支承基底部911、第一突出部912、第二突出部913以及定位销914。支承基底部911是以支承夹具91的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第一突出部912是从支承基底部911的上表面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的柱状部。第一突出部912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第一突出部912的直径小于支承基底部911的直径。第二突出部913是从第一突出部912的上表面中央部朝向上方突出的柱状部。第二突出部913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柱状。第二突出部913的直径小于第一突出部912的直径。

在俯视时,支承基底部911的上表面是包围第一突出部912的周围的大致圆环面。并且,第一突出部912的上表面是包围第二突出部913的周围的大致圆环面。定位销914从第一突出部912的上表面朝向上方突出。定位销914是大致圆柱状。在俯视时,定位销914的径向内侧的部位位于比第二突出部913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俯视时,定位销914的径向外侧的部位位于比第二突出部913的外周缘靠径向外侧的位置。换言之,定位销914的径向外侧的部位是从第二突出部913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凸部。在俯视时,定位销914整体位于比第一突出部912的外周缘靠径向内侧的位置。

支承夹具91既可以仅包括一个定位销914,也可以包括多个定位销914。在支承夹具91包括多个定位销914的情况下,例如,该多个定位销914在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上大致等角度间隔地配置。

第一按压夹具92是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第一按压夹具92包括侧壁部921和上面部922。侧壁部921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上面部922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状。上面部922从侧壁部921的上端部朝向径向内侧扩展。侧壁部921的内径大于质量部42的外径以及弹性部件15的外径。上表面部922的内径小于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的外径。

第二按压夹具93是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第二按压夹具93包括侧壁部931和上面部932。侧壁部931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上表面部932是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上面部932的外缘部与侧壁部931的上端部连接。侧壁部931的内径大于罩部11的外径。在上面部932的外周部设置有多个贯通孔933。例如,三个贯通孔933在以中心轴线J2为中心的周向上大致等角度间隔地配置。在图12中,描绘一个贯通孔933。

保持装置94包括保持罩部11的保持凹部941。保持凹部941是大致圆柱状。保持凹部941的内径大于罩部11的外径。在保持凹部941内配置有上下颠倒了的罩部11的顶盖部以及顶盖部附近的部位。在保持凹部941的底面的大致中央部设置有与省略图示的吸引机构连接的吸引流路的开口943。通过驱动该吸引机构,罩部11的顶盖部被吸附。在保持凹部941的底面设置有定位凸部942。既可以仅设置一个定位凸部942,也可以设置多个定位凸部942。但是,定位凸部942的数量与上述罩部11的孔部112的数量相同或者少于孔部112的数量。并且,保持装置94包括支承电路板16的基板支承部944。

在制造振动马达1时,首先,在质量部42的上表面形成粘接剂层71,在粘接剂层71上配置粘性体72。接着,如图9所示,质量部42被支承夹具91支承(步骤S11)。具体地说,支承夹具91的第一突出部912以及第二突出部913从下方插入大致圆筒状的质量部42的中央开口。质量部42的下表面与支承基底部911的上表面接触。由此,质量部42被支承夹具91从下方支承。第一突出部912的外周面与质量部42的内周面接触。由此,质量部42的水平方向的位置被固定。第二突出部913的外周面以及定位销914从质量部42的内周面朝向径向内侧分离。另外,粘接剂层71的形成以及粘性体72的配置也可以在质量部42被支承夹具91支承后进行。

接下来,弹性部件15在质量部42的上侧被支承夹具91支承(步骤S12)。具体地说,支承夹具91的第二突出部913从下方插入弹性部件15的中央开口。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即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的内缘部153位于比质量部42的内周缘4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设置有定位部151。例如,定位部151是从弹性部件15的内周缘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在支承夹具91的第二突出部913插入弹性部件15的中央开口时,定位销914从下方插入定位部151。通过定位部151与定位销914的径向外侧的部位在周向上卡合,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朝向被固定。

当弹性部件15被支承夹具91支承时,从弹性部件15的上侧覆盖第一按压夹具92。第一按压夹具92的上面部922从上侧与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的外缘部接触。而且,通过第一按压夹具92被朝向下方按压,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被按压在质量部42的上表面。

在该状态下,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上部接合(步骤S13)。具体地说,在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第一接合位置,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与质量部42的上部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第一接合位置的周向位置与定位部151的周向位置不同。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接以外的方法进行。

在弹性部件15的下端部的上表面、即弹性部件15的内周部的上表面,设置有表示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连接位置的连接部152。在图10以及图11中,对连接部152标记平行斜线。在图10以及图11所示的例子中,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在三个连接部152相互连接。在通过焊接连接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情况下,连接部152是焊接痕迹。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焊接例如在焊接设备从上侧通过第一按压夹具92的上面部922的开口插入的状态下进行。

当步骤S13结束时,拆卸第一按压夹具92。接下来,如图12所示,罩部11从上方覆盖被支承夹具91支承的质量部42以及弹性部件15。由此,质量部42以及弹性部件15的上方以及侧方被罩部11覆盖(步骤S14)。

而且,从罩部11的上侧覆盖第二按压夹具93。第二按压夹具93相对于支承夹具91的周向的相对位置被固定。第二按压夹具93的上面部932从上侧与罩部11的上表面接触。而且,通过第二按压夹具93被朝向下方按压,弹性部件15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被按压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

在该状态下,罩部11的上部与弹性部件15接合(步骤S15)。具体地说,在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第二接合位置,弹性部件15的上端部与作为罩部11的上部的顶盖部从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例如通过焊接而接合。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焊接分别通过第二按压夹具93的多个贯通孔933进行。即、第二按压夹具93的各贯通孔933的周向位置与上述第二接合位置对应。第二接合位置与上述第一接合位置既可以在径向上并列,也可以在周向上偏离。

第二按压夹具93的周向的朝向相对于支承夹具91相对地被固定。因此,多个贯通孔933位于弹性部件15的预先确定的与罩部11的连接位置的上方。另外,在罩部11中,由于与弹性部件15的连接位置可以是周向的任意位置,因此不需要罩部11的周向朝向的定位。

如上所述,在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设置有表示罩部11与弹性部件15的连接位置的三个连接部113。另外,罩部11与弹性部件15的接合也可以通过焊接以外的方法进行。当步骤S15结束时,拆卸第二按压夹具93。并且,将相互接合的罩部11、弹性部件15以及质量部42从支承夹具91拆卸。

接下来,轭43的下部与电路板16的上部如图3所示接合(步骤S16)。具体地说,电路板16的上部上表面例如隔着粘接剂被按压于轭43的凸缘部432的下表面,而与轭43的凸缘部432的下表面接合。并且,在步骤S16后,线圈部41从下方即从凸缘部432侧插入轭43的圆筒部431的径向内侧,从而安装于轭43(步骤S17)。然后,来自线圈部41的引出线通过锡焊等与电路板16的上部下表面电连接。另外,步骤S16、S17既可以在步骤S11~S15之前进行,也可以与步骤S11~S15并列进行。

另一方面,如图13所示,将罩部11的顶盖部朝向下方,从支承夹具91拆卸下来的罩部11、弹性部件15以及质量部42配置于保持装置94的保持凹部941内。罩部11的顶盖部吸附于保持凹部941的底面。在罩部11的孔部112插入保持装置94的定位凸部942。通过孔部112与定位凸部942卡合,罩部11、弹性部件15以及质量部42的周向的朝向被固定。

当上述步骤S11~S17结束时,在步骤S17中的安装有线圈部41的轭43的圆筒部431从振动马达1的下方、即从质量部42的与弹性部件15相反的一侧插入保持于保持装置94的质量部42的径向内侧,从而安装于质量部42(步骤S18)。此时,通过轭43的凸缘部432与质量部42的下表面接触,轭43相对于质量部42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确定。在步骤S18中,如上所述,通过罩部11的孔部112与保持装置94的定位凸部942卡合,罩部11的周向的朝向被固定。由此,能够容易地进行轭43、线圈部41以及电路板16相对于罩部11、弹性部件15以及质量部42的周向定位。

如图13所示,线圈部41与弹性部件15位于上下位置。换言之,线圈部41的至少一部分与弹性部件15的至少一部分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具体地说,线圈部41的外周部位于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的铅垂下方。如此一来,通过线圈部41与弹性部件15位于上下位置,在步骤S18中,能够防止线圈部41在轭43的径向内侧在上下方向上偏离而比弹性部件15向振动马达1的上方移动、即向靠近罩部11的上部的方向移动。换言之,弹性部件15作为防止线圈部41从轭43脱落的部件起作用。由此,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的制造。

例如通过粘接剂进行步骤S18中的轭43相对于质量部42的安装。具体地说,例如,在质量部42的内周面涂抹有粘接剂的状态下,轭43的圆筒部431从振动马达1的下方插入,质量部42的内周面与圆筒部431的外周面通过粘接剂而接合。如此一来,在步骤S18中,在轭43的圆筒部431通过粘接剂固定于质量部42的径向内侧的情况下,在将圆筒部431插入质量部42时,存在剩余的粘接剂被从轭43与质量部42之间朝向上方、即朝向弹性部件15按压的情况。被按压出的剩余的粘接剂沿振动马达1中的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的下表面朝向径向内侧扩展。该剩余粘接剂的一部分位于作为设置于弹性部件15的内周缘的凹部的定位部151内。即、定位部151作为存储剩余的粘接剂的粘接剂存储部发挥作用。由此,能够抑制粘接剂比弹性部件15的内周缘向径向内侧扩展。

当步骤S18结束时,如图3所示,基底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并与罩部11连接,振动马达1的制造结束。

如以上说明,振动马达1包括有盖筒状的罩部11、基底部12、磁铁部13、振动部14以及环状的弹性部件15。基底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线J1垂直地扩展。磁铁部13在基底部12的上方固定。振动部14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并在上下方向上振动。振动部14包括线圈部41和质量部42。线圈部41与磁铁部13在径向上相向。质量部42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罩部11覆盖振动部14的上方以及侧方,并固定于基底部12。弹性部件15在罩部11的上部内表面与振动部14的上部之间配置于磁铁部13的周围。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上部以及振动部14的上部连接。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位于比质量部42的内周缘421靠径向内侧的位置。在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设置有定位部151。在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设置有表示罩部11与弹性部件15的连接位置的连接部113。

在制造振动马达1时,支承夹具91插入质量部42的中央开口,质量部42被支承夹具91支承(步骤S11)。接下来,支承夹具91插入弹性部件15的中央开口。然后,通过设置于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的定位部151与支承夹具91在周向上卡合,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朝向被固定(步骤S12)。接下来,在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第一接合位置,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上部接合(步骤S13)。当步骤S13结束时,罩部11从上方覆盖被支承夹具91支承的质量部42以及弹性部件15,质量部42以及弹性部件15的上方以及侧方被覆盖(步骤S14)。然后,在弹性部件15的周向的第二接合位置,从罩部11的上部外表面将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上部焊接而接合(步骤S15)。

如此一来,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能够在弹性部件15等安装于一个支承夹具91的状态下进行弹性部件15与质量部42的接合以及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接合。并且,能够在弹性部件15被罩部11覆盖的状态下,从罩部11的外侧特定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接合位置。即、不必观察罩部11的内部,就能够特定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接合位置。因此,能够简化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接合。其结果是,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的制造。

如上所述,在振动马达1中,定位部151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由此,在制造振动马达1时,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进行弹性部件15的定位。

并且,振动马达1还包括挠性的电路板16。电路板16配置于基底部12与振动部14之间,并与基底部12的上部与振动部14的下部接合。振动部14还包括轭43。轭43包括位于线圈部41的径向外侧且质量部42的径向内侧的圆筒状的圆筒部431。在制造振动马达1时,轭43的下部与电路板16的上部接合(步骤S16)。然后,在步骤S16之后,线圈部41插入轭43的圆筒部431的径向内侧而安装(步骤S17)。

由此,与在将线圈部41插入轭43的圆筒部431的状态下将轭43与电路板16接合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线圈部41被夹持在轭43与电路板16之间等发生损伤的可能性。另外,在线圈部41变形或者断线等发生损伤的可能性较低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线圈部41插入轭43的圆筒部431的状态下,将轭43与电路板16接合。

在上述振动马达1、无声通知设备以及振动马达1的制造方法中,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例如,轭43的圆筒部431也可以通过利用粘接剂的粘接以外的各种方法安装于质量部42的径向内侧。在不使用粘接剂进行圆筒部431与质量部42的安装的情况下等,粘接剂也可以不必一定位于作为凹部的定位部151内。

弹性部件15的定位部151不必一定是朝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凹部,也可以是各种形状。例如,定位部151也可以是设置于弹性部件15的内缘部153的贯通孔,或者也可以是朝向上方凹陷的凹部。

线圈部41与弹性部件15不必一定位于上下位置。例如,弹性部件15的内周缘也可以位于比线圈部41的外周面靠径向外侧的位置。

在振动马达1中,在振动部14位于图3所示的停止位置的状态下,弹性部件15也可以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接触。在这种情况下,在振动部14比停止位置朝向上方移动时,弹性部件15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的接触范围变大。然后,在振动部14朝向下方移动时,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的一部分附着在弹性部件15,与弹性部件15一起从粘接剂层71上的粘性体72朝向上方分离。另外,在振动马达1中,也可以省略粘接剂层71以及粘性体72。

弹性部件15的外形不必一定是大致圆锥台状,也可以进行各种变更。并且,弹性部件15不必是通过将板状的弹簧材料卷绕成螺旋状的部件,也可以具有各种结构。

磁铁部13不必一定是一个部件。例如,磁铁部13也可以包括朝向上下方向的大致圆柱状的两个磁铁和位于该两个磁铁之间的磁极片。在罩部11中,多个缺口111不必一定设置于下端缘。

振动马达1中的各部件的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弹性部件15与罩部11的固定、弹性部件15与振动部14的固定、罩部11与基底部12的固定也可以隔着其他部件进行。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相互不产生矛盾即可以进行适当组合。

本实用新型所涉及的振动马达能够用作各种用途。例如,该振动马达优选用作手机等移动通信装置、电子设备等无声通知设备。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