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配电组件及直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8238阅读:806来源:国知局
智能配电组件及直流充电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设备充电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智能配电组件及直流充电桩。



背景技术:

充电桩作为电动汽车产业链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来,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并取得了一些较有价值的成果。

目前直流充电桩内直流配电所用到的高压接触器、熔丝、分流器、电表等安装分散,且其控制反馈信息均由主CPU来实现,器件和控制PCB板、高压绝缘检测PCB板等功能都比较分散,靠桩内二次配线实现完成。二次配线种类多,接线复杂,给运行、维护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以及现有的直流充电桩的配电组件无法根据充电电路的实际充电状况控制充电电路的通断,造成财产损失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直流充电桩内部的高压器件较为分散带来的维护不便及能够根据实际充电状况控制充电电路通断的问题,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实际充电状况,控制充电电路通断的智能配电组件及具有智能配电组件的直流充电桩。

一种应用于直流充电桩的智能配电组件,包括:

壳体;

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的直流输入端口,用于通过与直流充电桩的电源模块电性连接;

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并与所述直流输入端口电性连接的充电端口,用于与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枪对接,形成充电电路;

连接于所述直流输入端口与所述充电端口之间的分流器,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充电端口的电流;

与所述分流器电性连接的分析控制模块,用于获取直流充电桩对接的电动设备需求电流,并将所述分流器所检测的结果与获取的直流充电桩对接的电动设备需求电流比较,当检测的结果大于电动设备的额定电流时,控制充电电路停止充电。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解决了传统的直流充电桩内的该电压电路部件的位置比较分散,使二次配线种类多,接线复杂等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后续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智能配电组件的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检测智能配电组件内部充电电路,控制其充电的通断,达到保护直流充电桩及待充电的电动设备的目的,该分析控制模块还可以在充电前对直流充电桩进行绝缘检测,达到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的目的;另外直流充电桩内的烟感、水浸、门禁等传感器信号均通过电气连接到该分析控制模块,达到整桩的静态保护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内的PCB电路板,所述直流输入端口、充电端口、分流器及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所述PCB电路板的内部线路电性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串接于所述直流输入端口与充电端口之间的控制开关,所述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所述控制开关控制直流充电桩的充电线路的通断。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控制开关为接触器或继电器。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连接于所述充电电路中的泄放电阻,用于当直流充电桩关闭后,泄放滞留于直流充电桩内的残余电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充电电路中的热熔丝,用于防止所述充电电路短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的电表,用于显示所述充电电路中的充电参数。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示智能配电组件还包括:

设置于所述壳体一侧的散热部件,用于对位于壳体内部散热。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直流充电桩。包括:

以上所述的智能配电组件;

与所述智能配电组件电性连接的电源组件,用于向与直流充电桩对接的电动设备充电;

与所述智能配电组件电性连接的主控组件,用于获取与直流充电桩对接的电动设备的充电参数,并控制电源组件对电动设备充电。

上述直流充电桩利用智能配电组件解决了传统的直流充电桩内的该电压电路部件的位置比较分散,使二次配线种类多,接线复杂等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后续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智能配电组件的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检测智能配电组件内部充电电路以及整桩内的传感器信号控制其充电的通断,达到保护直流充电桩及待充电的电动设备的目的。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直流充电桩还包括:

机柜,用以容纳所述智能配电组件、电源组件及主控组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智能配电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直流充电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优选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智能配电组件100,该智能配电组件100主要设置于直流充电桩内,主要用于对上述直流充电桩的高压线路进行配接。

具体地,该智能配电组件100包括壳体110、直流输入端口120、充电端口130、分流器140及分析控制模块150。其中,上述直流输入端口120设置于所述壳体110的一侧,该直流输入端口120主要用于与直流充电桩的电源组件电性连接,直流充电桩的电源组件的电流通过直流输入端口120进入智能配电组件100的壳体110内。

上述充电端口130也设置于上述壳体110一侧,并且该充电端口130与上述直流输入端口120电性连接,电流从直流输入端口120进入上述直流配电组件100然后经由上述充电端口130流出直流配电组件100。一般地,上述充电端口130与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枪电性连接,当充电枪与待充电的电动设备(例如电动汽车)的充电口对接后,直流充电桩的电源组件与智能配电组件100的直流输入端口120、充电端口130及与充电端口130对接的充电枪形成对电动设备充电的充电电路。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包括分流器140,该分流器140连接于上述直流输入端口120与上述充电端口130之间,用于检测进入所述充电端口的电流。除了该分流器140之外,该分流器140还可以用其它电流感测元件替代,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

上述分析控制模块150与上述分流器140电性连接,该分析控制模块150主要是根据上述分流器140的检测的电流结果,控制直流充电桩内部的充电电路的通断。

具体地,当直流充电桩的充电枪与待充电的电动设备的对接后,直流充电桩的主控组件(CPU)可获取所对接的电动设备所需求的充电电压、电流及所需充电的电量等充电参数,而分析控制模块150可与主控组件进行信号交互,以获取电动设备所需求的充电电流,当上述充电电路中的电流大于充电设备需求值一定范围后,该分析控制模块150便可使该充电电路断开,以使直流充电桩停止继续对电动设备充电。

进一步地,上述充电电路中设置有控制开关160,本实施方式中的控制开关160可以为接触器或继电器等,本实用新型对此不作限定,该控制开关160串接于上述直流输入端口120及充电端口130之间,并由上述分析控制模块150控制,分析控制模块150可通过控制开关160控制充电电路的通断。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包括PCB电路板,该PCB电路板设置在上述壳体110内,而上述直流输入端口120、充电端口130、分流器140及分析控制模块150等通过上述PCB电路板的内部线路进行电性连接,这样,便可大大减小智能配电组件100所占用的空间。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可以包括泄放电阻170,该泄放电阻170连接在上述充电电路中,当上述直流充电桩与电动设备(电动汽车)的充电接口结束,直流充电桩关闭后,该泄放电阻可用以泄放直流充电桩内的残余电量,以保护设备和人身安全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热熔丝180,该热熔丝180用以防止充电电路发生短路。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可以包括电表190,该电表190设置于上述壳体110一侧,用于显示所述充电电路中电压、电流或电量等充电参数。

所示智能配电组件100还包括散热部件,该散热部件可以是扰流风扇等,该散热部件设置于所述壳体110一侧,用于对位于壳体110内部散热。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解决了传统的直流充电桩内的该电压电路部件的位置比较分散,使二次配线种类多,接线复杂等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后续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智能配电组件的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检测智能配电组件内部充电电路,控制其充电的通断,达到保护直流充电桩及待充电的电动设备的目的。

结合图1及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二优选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直流充电桩10,该直流充电桩10包括以上所述智能配电组件100、电源组件200及主控组件300。其中电源组件200与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电性连接,用于通过智能配电组件100向与直流充电桩100对接的电动设备提供充电电压。上述主控组件300与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电性连接,该主控组件300可获取与直流充电桩100对接的电动设备所需求的充电电压、电流及所需的电量等,并根据所获取的结果,控制上述电源模块输出对应的充电电流。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由于在上述第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已作详细介绍,因此,本实用新型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智能配电组件100、电源组件200及主控组件300均设置于机柜400内。

上述直流充电桩10利用智能配电组件解决了传统的直流充电桩内的该电压电路部件的位置比较分散,使二次配线种类多,接线复杂等问题。给工作人员的后续的维护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且智能配电组件的分析控制模块通过检测智能配电组件内部充电电路,控制其充电的通断,达到保护直流充电桩及待充电的电动设备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