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马达、带振动部基板以及无声报知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6394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振动马达、带振动部基板以及无声报知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振动马达、带振动部基板、无声报知装置以及振动马达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移动体通信装置等无声报知装置及其他用途而使用较薄的硬币型的无刷振动马达。在日本国公开公报2011-234532号公报中公开的振动马达中,罩壳体20的筒状部22的开口由基座板12封闭。

另外,在日本国公开公报2011-234532号公报中公开的振动马达中,基座板12的一部分比罩壳体20的筒状部22更向径向外侧突出。因此,对于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小型化有限制。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方案,目的在于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小型化。

本申请的方案1是一种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具备:

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垂直地扩展的基座部;

下端固定于上述基座部且沿上述中心轴向上方突出的轴;

配置于上述基座部上的电路基板;

安装于上述电路基板上且与上述轴隔着空隙在径向上对置的线圈部;

以相对于上述轴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比上述线圈部更靠上方的轴承部;

安装于上述轴承部的转子架;

安装于上述转子架的磁铁部;

安装于上述转子架的偏心锤;以及

罩部,该罩部覆盖上述转子架及上述偏心锤的上方及侧方的至少一部分,且固定于上述轴的上端及上述基座部的外缘部,

上述振动马达还具备马达电极部,该马达电极部与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且比上述基座部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

上述基座部整体以及上述电路基板整体位于上述罩部下端的外周缘的内侧。

方案2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部为圆筒状,

上述罩部下端的上述外周缘为圆形,

上述基座部为圆板状。

方案3根据方案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在上述马达电极部的周围安装于上述基座部的下表面的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下部片。

方案4根据方案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下部片的一部分位于上述马达电极部与上述基座部之间。

方案5根据方案3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配置于上述基座部与上述下部片之间的绝缘片。

方案6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片经由粘接层固定于上述基座部。

方案7根据方案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绝缘片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上述下部片露出。

方案8根据方案3~7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电极部具备:

第一马达电极部;以及

弧状的第二马达电极部,该第二马达电极部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在径向上隔着空隙配置于周围。

方案9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电极部具备:

配置于上述中心轴上的第一马达电极部;以及

弧状的第二马达电极部,该第二马达电极部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在径向上隔着空隙配置于周围,

上述下部片中位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与上述基座部之间的部位是比上述下部片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

方案10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电极部具备:

第一马达电极部;以及

弧状的第二马达电极部,该第二马达电极部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在径向上隔着空隙配置于周围,

上述第二马达电极部在上述基座部的下方配置于上述下部片的侧方,且与上述下部片在径向上对置。

方案11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电极架,该电极架安装于上述基座部的下表面,且在下表面固定有上述马达电极部。

方案12根据方案8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电极架,该电极架在上述基座部的下方配置于上述下部片的侧方,安装于上述基座部的下表面,且在下表面固定有上述马达电极部。

方案13根据方案12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极架具备从上述马达电极部的侧方向下方突出的架突出部。

方案14根据方案1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电极部具备:

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一马达电极部;以及

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二马达电极部。

方案15根据方案14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具备:

配置于上述基座部的上表面的第一电路基板;以及

与上述第一电路基板电连接,且配置于上述基座部的下表面的第二电路基板,

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以及上述第二马达电极部连接于上述第二电路基板。

方案16根据方案15所述的振动马达,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路基板还具备连接上述第一电路基板和上述第二电路基板的连接部,

上述连接部位于上述基座部的侧方。

方案17是一种带振动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1~16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以及

对象基板,该对象基板具备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马达电极部相接的基板电极部,且安装有上述振动马达,

上述基板电极部具备:

第一基板电极部;以及

环状的第二基板电极部,该第二基板电极部与上述第一基板电极部在径向上隔着空隙地包围上述第一基板电极部的周围。

方案18是一种带振动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8~10任一项中所示的振动马达;以及

对象基板,该对象基板具备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马达电极部相接的基板电极部,且安装有上述振动马达,

上述基板电极部具备:

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的第一基板连接部相接的第一基板电极部;以及

与上述第二马达电极部的第二基板连接部相接的第二基板电极部,

上述第二基板连接部在上述下部片的下方与上述下部片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方案19是一种带振动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8~10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以及

对象基板,该对象基板具备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马达电极部相接的基板电极部,且安装有上述振动马达,

上述基板电极部具备:

第一基板电极部,其与上述第一马达电极部的第一基板连接部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上述第一基板连接部相接;

第二基板电极部,其配置在与上述第二马达电极部的第二基板连接部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且与上述第二基板连接部相接。

方案20是一种带振动部基板,其特征在于,具备:

方案8~10任一项中所述的振动马达;

对象基板,该对象基板具备与上述振动马达的上述马达电极部相接的基板电极部,且安装有上述振动马达,

上述第二马达电极部具备:

与上述基板电极部相接的第二基板连接部;以及

第二上方突出部,该第二上方突出部在从上述第二基板连接部沿周向离开的位置比上述电路基板更向上方突出,且与上述电路基板电连接。

方案21是一种无声报知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方案16所述的上述振动马达。

实用新型的效果如下。

在本实用新型中,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小型化。

有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立体图。

图2是振动马达的纵剖视图。

图3是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4是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5是从下方观察到的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6是基座部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制造振动马达的流程的图。

图8是电极基础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带振动部基板的剖视图。

图10是基板电极部的俯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制造振动马达的流程的图。

图13是电极基础部件的立体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的静止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将振动马达1的中心轴J1方向上的图2的上侧简称为“上侧”,将下侧简称为“下侧”。此外,上下方向并非表示实际的组装到设备上时的位置关系、方向。另外,将作为与中心轴J1平行的方向的轴向称为“上下方向”。并且,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周向简称为“周向”。

图1是表示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是振动马达1的纵剖视图。图2中,省略了详细部剖面中的平行斜线。另外,图2中,比剖面靠里侧的结构也一并描叙。图3是振动马达1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立体图。图5是从下方观察振动马达1的静止部的立体图。图6是基座部12的俯视图。

振动马达1是硬币型的无刷马达。振动马达1例如在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中利用。换言之,该无声报知装置包括振动马达1。

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和基座部12。罩部11是大致圆筒状。具体而言,罩部1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有盖大致圆筒状。作为罩部11的下端的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是大致圆形。基座部12是大致圆板状。基座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J1垂直地扩展。罩部11的下端部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基座部12封闭罩部11的下部的开口。基座部12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罩部11是金属制。基座部12也是金属制。罩部11和基座部12例如通过焊接而连接。罩部11的直径例如为4mm以上15mm以下。罩部11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例如为1.5mm以上5.0mm以下。基座部12的厚度例如为0.8mm以下。

振动马达1还包括马达电极部3。马达电极部3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马达电极部3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和第二马达电极部32。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位于比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更靠径向内侧。第一马达电极部31配置于中心轴J1上。在俯视时,第一马达电极部3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状。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在径向上隔开空隙地配置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周围。在俯视时,第二马达电极部32是大致圆弧状。

振动马达1还包括下部片41。下部片41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部件。下部片41例如是硅橡胶制。下部片41也可以由其它各种各样的绝缘材料形成。下部片41在马达电极部3的周围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下部片41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下部片41例如在俯视时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扇形。下部片41的半径与基座部12的半径大致相等。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下部片41的面积为基座部12的面积的大约2/3。下部片41的一部分位于马达电极部3与基座部12之间。下部片41的其它部位位于马达电极部3的周围。

振动马达1还包括绝缘片42。绝缘片42是由绝缘材料形成的片状的部件。绝缘片42配置在基座部12与下部片41之间,并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下部片41在绝缘片42的下方安装于绝缘片42的下表面。换言之,下部片41经由绝缘片42间接地安装于基座部12。下部片41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固定于绝缘片42。绝缘片42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固定于基座部1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以及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粘接层的概念包含粘接剂、双面胶带以及粘合剂等。

绝缘片42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绝缘片42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在俯视时,绝缘片42是与基座部12大致相等的大小。绝缘片42覆盖基座部12的下表面的大致整体。俯视时的绝缘片42的面积比下部片41的面积大。因此,绝缘片42的一部分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换言之,绝缘片4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下部片41露出。

第一马达电极部31包括圆板部311、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以及第一上方突出部313。圆板部311、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以及第一上方突出部313是相连部件。圆板部31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的部位。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从圆板部311的外缘部向径向外侧大致水平地突出。第一上方突出部313从第一侧方突出部312的径向外端部向上方突出。在圆板部311的中央部下表面设有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第一基板连接部314从圆板部31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

圆板部311配置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的下表面相接。即、第一基板连接部314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下部片41中,与圆板部311相接的部位以及圆板部311的周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1。换言之,下部片41中位于圆板部311与基座部12之间的片凹部411的下表面位于比下部片41的片凹部411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的下端部例如与下部片41的片凹部411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该下表面更靠下方。

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以及第一上方突出部313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下部片41重叠的位置。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与从下部片41露出的绝缘片42的下表面相接。第一上方突出部313贯通绝缘片42、基座部12以及后述的电路基板13,并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

第二马达电极部32包括弧状部321、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弧状部321、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是相连部件。弧状部3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板的一部分。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从弧状部321的径向内缘部向径向内侧突出。第二上方突出部323从第二侧方突出部322的径向内端部向上方突出。在弧状部321的周向的一方的端部下表面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从弧状部32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弧状部321中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端部配置于下部片41的下方,且与下部片41的下表面相接。即、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下部片41中,与弧状部321的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端部相接的部位及其周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2。换言之,下部片41中,位于弧状部321的该端部与基座部12之间的片凹部412的下表面比下部片41的片凹部412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下端部例如与下部片41的片凹部412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该下表面更靠下方。

弧状部321中,除了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端部的其它部位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下部片41重叠的位置,且与从下部片41露出的绝缘片42的下表面相接。换言之,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中,弧状部321的该其它部位在基座部12的下方配置于下部片41的侧方,在径向上与下部片41对置。

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位于在周向上从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离开的位置。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配置于在上下方向上不与下部片41重叠的位置。第二上方突出部323贯通绝缘片42、基座部12以及电路基板13,并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

振动马达1还包括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振动马达1还包括轴承部21和衬垫22。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轴15以及衬垫22包含于静止部。轴承部21、转子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包含于旋转部。图3是从振动马达1去除罩部11后的图。图4以及图5是从振动马达1去除罩部11以及旋转部后的图。

基座部12例如包括基座非磁性部122和基座磁性部123。基座非磁性部122是非磁性金属制。基座非磁性部122例如是奥氏体系的不锈钢制。基座磁性部123是磁性金属制。基座磁性部123例如是铁制。

如图6所示,基座非磁性部122是大致圆环板状。基座磁性部123位于基座非磁性部122的径向内侧。基座磁性部123固定于基座非磁性部122的缘部。基座磁性部123从基座非磁性部122的该缘部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扩展。

基座非磁性部122包括非磁性外周部124和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座非磁性部122包括四个非磁性元件部125。非磁性外周部124是大致环状。详细而言,非磁性外周部124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非磁性外周部124包围基座磁性部123的周围。

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分别与非磁性外周部124是相连部件。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分别从非磁性外周部124向径向内侧突出。各非磁性元件部125是从非磁性外周部124的内周缘朝向中心轴J1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非磁性突出部。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内侧为变小。

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在上下方向上在与磁铁部17对置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非磁性元件部125以9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连结各非磁性元件部125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与连接该各非磁性元件部125所相邻的非磁性元件部125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90度。

基座磁性部123包括磁性中央部126和多个磁性元件部127。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基座磁性部123包括四个磁性元件部127。磁性中央部126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板状。在磁性中央部126的中央部设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基座部12的基座中央贯通孔128。在俯视时,基座中央贯通孔128例如是圆形。在磁性中央部126还设有供上述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上方突出部313、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上方突出部323分别插入的两个电极孔121。两个电极孔121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基座部12的贯通孔。在俯视时,电极孔121例如是大致矩形。

多个磁性元件部127分别与磁性中央部126是相连部件。多个磁性元件部127分别从磁性中央部126向径向外侧突出。各磁性元件部127是从磁性中央部126的外周缘相对于上下方向大致垂直地突出的磁性突出部。多个磁性元件部127的形状彼此相同。多个磁性元件部127以中心轴J1为中心从磁性中央部126以放射状扩展。多个磁性元件部127各自的周向宽度随着朝向径向外侧为变大。

多个磁性元件部127在与磁铁部17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沿周向配置。多个磁性元件部127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磁性元件部127以90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连结各磁性元件部127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与连接该各磁性元件部127所相邻的磁性元件部127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90度。

多个磁性元件部127与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交替地沿周向配置。非磁性元件部125的周向宽度在径向的任意位置度都比磁性元件部127的周向宽度小。多个非磁性元件部125以及多个磁性元件部127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四个非磁性元件部125以及四个磁性元件部127以45度间隔配置。换言之,在俯视时,连结各非磁性元件部125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与连结该各非磁性元件部125所相邻的磁性元件部127的周向中心和中心轴J1的直线所成的角度是45度。

基座非磁性部122以及基座磁性部123在基座非磁性部122与基座磁性部123的边界部120通过焊接而相互固定。基座非磁性部122与基座磁性部123例如在其边界部120上的多个部位被焊接。此外,基座非磁性部122与基座磁性部123的边界部120也可以遍及大致全长而被焊接。另外,基座非磁性部122和基座磁性部123不一定必须通过焊接来固定,例如也可以通过粘接、压入来相互固定。

基座非磁性部122和基座磁性部123除了边界部120以外,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复。换言之,基座非磁性部122除了边界部120以外,不位于基座磁性部123的上方以及下方。

在基座部12,例如也可以是相当于上述的基座非磁性部122的部位是磁性金属制,相当于上述的基座磁性部123的部位是非磁性金属制。或者,基座部12整体例如也可以是磁性金属制。另外,基座部12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形成。罩部11也可以由金属以外的各种各样的材料来形成。

电路基板13配置于基座部12上。在电路基板13的中央部设有供轴15插入的基板中央贯通孔。在俯视时,基板中央贯通孔例如是圆形。电路基板13除了基座部12的上表面的外缘部以外,与基座部12的上表面的大致整体重复。因此,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电路基板13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固定于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FPC:Flexible printed circuits)。

在电路基板13上安装有电子器件24。电子器件24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电子器件24例如对磁铁部17的旋转进行检测。电子器件24例如是霍尔式传感器。电子器件24也可以是电容器、电阻、或者其它各种各样的器件。

在电路基板13电连接有上述的马达电极部3。具体而言,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上方突出部313中从电路基板13向上方突出的部位、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上方突出部323中从电路基板13向上方突出的部位,在振动马达1的内部空间,通过软钎焊等分别与电路基板13的上表面电连接。振动马达1的内部空间是由罩部11和基座部12包围的空间。

线圈部14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线圈部14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在图2至图5所示的例子中,线圈部14是环状的一个线圈141。在线圈141的内侧配置有轴15。线圈141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固定于电路基板13上。

线圈141例如在俯视下是一个在径向上较长的大致矩形环状。线圈141包括两个长边部145和两个短边部146。两个长边部145隔着轴15在线圈141的长度方向上延伸。两个短边部146连接两个长边部145的两端部。线圈141的作为径向外端部的两个短边部146位于基座部12的非磁性外周部124的上方,与非磁性外周部124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另外,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更靠径向外侧。此外,线圈141的径向外端部也可以位于比磁铁部17的外周缘更向径向内侧。

从线圈141引出的引出线147在隔着线圈141而与电子器件24相反的一侧与电路基板13连接。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例如通过软钎焊来进行。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也可以通过软钎焊以外的方法来进行。另外,引出线147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部的位置不需要必须在隔着线圈141而与电子器件24相反的一侧,可以适当变更。

轴15以中心轴J1为中心而配置。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座部12。具体而言,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座中央贯通孔128。例如,轴15的下端压入基座中央贯通孔128,焊接于基座部12。轴15的下端面位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中与基座中央贯通孔128周围的区域在上下方向上大致相同的位置。

轴15沿中心轴J1从基座部12向上方突出。轴15的上端固定于罩部11的防护罩部的中央部。轴15例如通过焊接以及压入固定于罩部11。轴15隔着空隙而与线圈141在径向上对置。换言之,线圈部14隔着空隙而与轴15在径向上对置。在该空隙为配置构成振动马达1的部件。轴15例如是金属制。轴15也可由其它材料形成。

衬垫22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大致环状的板状部件。衬垫22例如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圆环状。衬垫22例如也可以是省略了圆环的周向的一部分成为的C字状。在衬垫22的贯通孔插入轴15。衬垫22例如通过压入安装于轴15。衬垫22配置在比线圈部14更靠上方,且固定于轴15。衬垫22例如是树脂制。衬垫22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另外,衬垫22也可以通过压入以外的方法来安装于轴15。

衬垫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衬垫22的下表面2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表面142相接。

轴承部21是在中央具有贯通孔的环状的部件。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轴承部21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筒状。在轴承部21的贯通孔插入轴15。轴承部21以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比线圈部14的线圈141靠上方。轴承部21也配置在比衬垫22靠上方。换言之,衬垫22在轴承部21与线圈部14的线圈141之间安装于轴15。

如图2所示,衬垫22的上表面223与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相接。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衬垫22的上表面223的外径比轴承部21的下表面211的外径大。轴承部21是滑动轴承。轴承部21也可以是其它种类的轴承。轴承部21例如由烧结金属形成。优选在轴承部21浸渍有润滑油。轴承部21也可以由其它材料形成。

转子架16是有盖大致圆筒状的部件。转子架16安装于轴承部21。详细而言,转子架16的防护罩部的内周部固定于轴承部21的外周部等。由此,转子架16以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的方式由轴承部21支撑。转子架16例如是金属制。

磁铁部17是以中心轴J1为中心的大致圆环状的部件。磁铁部17安装于转子架16。详细而言,磁铁部17的上表面安装于转子架16的防护罩部的下表面。磁铁部17配置于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上方,隔着空隙而与线圈141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磁铁部17配置于轴承部21的周围。轴承部21位于磁铁部17的径向内侧。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偏心锤18是相当于大致圆筒状的部件的右半部分的形状。在俯视时,偏心锤18是大致半圆状。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架16。详细而言,偏心锤18的下表面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安装于转子架16的防护罩部的上表面。偏心锤18的重心从中心轴J1沿径向离开。

罩部11覆盖转子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上方以及侧方。罩部11不需要必须覆盖转子架16以及偏心锤18整体。罩部11只要覆盖转子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上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一部分,则也可以形成有开口等。如上所述,罩部11固定于轴15的上端,也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

在图1所示的例子中,在基座部12的外缘部,以大致等角度间隔设有稍微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基座凸部129。另外,在罩部11的下端部,以大致等角度间隔设有稍微向下方突出的多个罩凸部119。在将罩部11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时,各基座凸部129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罩凸部119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罩凸部119相同的位置。另外,各罩凸部119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基座凸部129之间,在上下方向上位于与基座凸部129相同的位置。

各基座凸部129的径向的宽度与罩部11的侧壁部的下端部的厚度大致相等。各基座凸部129的周向的长度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罩凸部119之间的周向的距离大致相等。各罩凸部119的上下方向的高度与基座部12的外缘部的厚度大致相等。各罩凸部119的周向的长度与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基座凸部129之间的周向的距离大致相等。各基座凸部129的外周缘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中的罩凸部119之间的部位的外周缘在上下方向上重叠。或者各基座凸部129的外周缘位于比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中的罩凸部119之间的部位的外周缘更靠径向内侧。

振动马达1中,经由电路基板13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供给电流,由此在线圈141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由此,旋转部、即轴承部21、转子架16、磁铁部17以及偏心锤18以轴15为中心进行旋转。在线圈部14,在线圈141的大致径向上延伸的部位是在使其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转矩的转矩有效部位。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线圈141的两个长边部145是该转矩有效部位。如上所述,偏心锤18的重心从中心轴J1沿径向离开,通过偏心锤18的旋转而产生振动。另外,若停止向线圈部14的电流,则旋转部的旋转停止。在该旋转部的旋转停止时,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位于周向的预定的停止位置。

磁铁部17包括多个磁极。多个磁极的个数例如是2的倍数。优选多个磁极的个数是4的倍数。例如,磁铁部17包括两个N极和两个S极。两个N极和两个S极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多个磁极沿周向以等角度间隔配置。

在振动马达1,若停止向线圈部14的线圈141的电流的供给,则通过在基座磁性部123的多个磁性元件部127与磁铁部17之间产生的齿槽转矩,旋转部以磁铁部17的多个磁极分别位于多个磁性元件部127的上方的状态停止。详细而言,旋转部在磁极的周向中央与磁性元件部127的周向中央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位置停止。

由此,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能够将磁铁部17的各磁极的周向中央配置在线圈141的转矩有效部位即从两个长边部145沿周向偏移的位置。换言之,在停止状态的旋转部,可防止各磁极位于阻碍旋转部的旋转开始的静点。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包括罩部11、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线圈部14、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以及轴承部21。基座部12相对于朝向上下方向的中心轴J1垂直地扩展。轴15的下端固定于基座部12。轴15沿中心轴J1向上方突出。电路基板13配置于基座部12上。线圈部14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隔着空隙而与轴15在径向上对置。轴承部21以相对于轴15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比安装线圈部14更靠上方。转子架16安装于轴承部21。磁铁部17安装于转子架16。偏心锤18安装于转子架16。罩部11覆盖转子架16以及偏心锤18的上方以及侧方的至少一部分。罩部11固定于轴15的上端以及基座部12的外缘部。

振动马达1还包括马达电极部3。马达电极部3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马达电极部3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由此,能够省略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其结果,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小型化。

在振动马达1中,如上所述,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为圆形。另外,基座部12为圆板状。由此,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的形状。另外,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进一步小型化。

振动马达1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下部片41。下部片41在马达电极部3的周围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因此,在使振动马达1的下表面与基板等对象物接触而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该对象物时,下部片41沿对象物的表面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相对于对象物的倾斜,并且使马达电极部3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稳定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不使用焊锡等便实现振动马达1与对象物的稳定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下部片41的一部分位于马达电极部3与基座部12之间。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对象物时,马达电极部3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下部片41弹性变形,马达电极部3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接近下部片41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在马达电极部3的周围,下部片41的下表面容易与对象物接触。其结果,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与对象物的电极部更加稳定地接触。

马达电极部3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和弧状的第二马达电极部32。第二马达电极部32配置成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在径向上隔着空隙。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对象物时,无需严格考虑振动马达1的周向的方向,便能够将马达电极部3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电连接。其结果,能够容易地进行振动马达1向对象物的安装。

如上所述,在振动马达1中,第一马达电极部31配置于中心轴J1上。另外,下部片41中位于第一马达电极部31与基座部12之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1。因此,配置于片凹部411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容易接近片凹部411的周围的下部片41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周围,下部片41的下表面容易与对象物接触。其结果,能够使第一马达电极部31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稳定地接触。

另外,第二马达电极部32在基座部12的下方配置于下部片41的侧方,且与下部片41在径向上对置。由此,可抑制第二马达电极部32比下部片41更向下方较大地突出。其结果,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振动马达1小型化。

如上所述,振动马达1还包括配置于基座部12与下部片41之间的绝缘片42。由此,能够抑制马达电极部3与基座部12的直接的接触。另外,绝缘片42经由粘接层固定于基座部12。由此,能够使绝缘片42相对于基座部12的固定变得容易。并且,绝缘片4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下部片41露出。由此,能够将马达电极部3等结构在基座部12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不重叠地配置于下部片41的侧方。其结果,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振动马达1小型化。

图7是表示制造振动马达1的流程的一例的图。在步骤S11中,准备图8所示的电极基础部件30。电极基础部件30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第二马达电极部32、以及支撑部件35。支撑部件35支撑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第一马达电极部31、第二马达电极部32以及支撑部件35是相连部件。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支撑部件35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侧方突出部312、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弧状部321连接。在支撑部件35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连接部、以及支撑部件35与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连接部例如形成有槽部。因此,这些连接部的强度比电极基础部件30的其它部位的强度低。

接着,在基座部12的下表面固定绝缘片42(步骤S12)。绝缘片42向基座部12的固定例如如上述那样经由粘接层而进行。接着,在绝缘片42的下表面固定下部片41(步骤S13)。下部片41向绝缘片42的固定例如也如上述那样经由粘接层而进行。在步骤S13中,在绝缘片4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下部片41露出的状态下,下部片41固定于绝缘片42。此外,步骤S13也可以比步骤S12先进行、或者与步骤S12同时进行。

若步骤S12以及步骤S13结束,则电极基础部件30被安装于基座部12。在基座部12预先固定有电路基板13。电极基础部件30经由下部片41以及绝缘片42安装于基座部12。即、电极基础部件30以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12。

在电极基础部件30安装于基座部12时,电极基础部件30与下部片41的下表面、以及绝缘片42的下表面接触。具体而言,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圆板部31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弧状部321中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端部与下部片41的下表面接触。另外,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侧方突出部312、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弧状部321中与上述端部相反的一侧的端部以及第二侧方突出部322与绝缘片42的下表面接触。

并且,在电极基础部件30安装于基座部12时,第一上方突出部313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贯通绝缘片42、基座部12以及电路基板13,且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并且,第一上方突出部313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3分别通过软钎焊等而与电路基板13连接。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步骤S14)。

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向电路基板13的连接结束后,去除支撑部件35(步骤S15)。在步骤S15中,例如,第一马达电极部31与支撑部件35的连接部、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支撑部件35的连接部通过在上述的槽部等折回,从而支撑部件35从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断开。支撑部件35的去除例如通过作业人员把持并折回支撑部件35来进行。支撑部件35的去除也可以通过其它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

然后,在包括基座部12等静止部安装有包括磁铁部17等旋转部的状态下,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步骤S16)。罩部11向基座部12的固定在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的状态来进行。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首先,准备电极基础部件30。电极基础部件30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第二马达电极部32、支撑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支撑部件35。接着,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下,电极基础部件30被安装于基座部12,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接着,去除支撑部件35。然后,在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的状态下,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由此,与分别处理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向基座部12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在上述的步骤S14之前,将绝缘片42固定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另外,在上述的步骤S14之前,在绝缘片4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下部片41露出的状态下,将下部片41固定于绝缘片42的下表面。然后,在步骤S14中,在将电极基础部件30安装于基座部12时,电极基础部件30与下部片41的下表面以及绝缘片42的下表面接触。由此,能够使经由下部片41以及绝缘片42的、马达电极部3向基座部12的安装变得容易。

图9是表示带振动部基板5的剖视图。带振动部基板5包括上述的振动马达1和对象基板51。在对象基板51安装有振动马达1。带振动部基板5例如包含于上述的无声报知装置。在图9中,对于振动马达1的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的部位表示侧面。另外,对于图9中的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靠下方的部位,表示周向的位置与图2所示的剖面不同的剖面。

对象基板51包括基板本体52和基板电极部53。基板本体52例如是大致平板状的部件。基板电极部53设于基板本体52的上表面。基板电极部53与振动马达1的马达电极部3相接。由此,振动马达1与对象基板51电连接。基板电极部53包括第一基板电极部54和第二基板电极部55。第一基板电极部54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相接。第二基板电极部55与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相接。

图10是表示基板电极部53的第一基板电极部54以及第二基板电极部55的俯视图。图10中,在第一基板电极部54以及第二基板电极部55附加平行斜线。图10中,用虚线一并表示振动马达1的罩部11、第一基板连接部314以及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俯视时,第一基板电极部54例如是大致圆形。在俯视时,第二基板电极部55配置成与第一基板电极部54在径向上隔着空隙,是包围第一基板电极部54的周围的大致环状。在俯视时,第二基板电极部55例如是大致圆环状。

在振动马达1被安装于对象基板51时,例如在振动马达1的罩部11的上表面设有粘接层,振动马达1经由该粘接层而固定于移动体通信装置等设备的箱体内表面。然后,使对象基板51与振动马达1的下表面接触,一边向振动马达1按压对象基板51一边将对象基板51固定于上述箱体。由此,振动马达1被安装于对象基板51。

此时,第一基板电极部54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4在上下方向上对置,其与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相接。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与第一基板电极部54电连接。另外,第二基板电极部55配置在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与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径向上不同的位置,且与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相接。由此,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第二基板电极部55电连接。

在振动马达1被安装于对象基板51时,振动马达1的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具体而言,下部片41朝向基座部12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因此,下部片41的下表面的大部分与对象基板51的上表面接触。并且,第一基板连接部314从下部片41向下方比较大地突出,且朝向第一基板电极部54被强有力地按压。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与第一基板电极部54电连接。另外,第一基板连接部314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第一基板连接部314通过在第一基板连接部314与基座部12之间进行弹性变形的下部片41,而更加强有力地朝向第一基板电极部54被按压。

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也从下部片41向下方比较大地突出,并朝向第二基板电极部55被强有力地按压。由此,第二马达电极部32与第二基板电极部55电连接。另外,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因此,第二基板连接部324通过在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与基座部12之间进行弹性变形的下部片41,而更加强有力地朝向第二基板电极部55被按压。

在带振动部基板5,振动马达1可以利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安装于对象基板51。例如也可以在振动马达1的下部片41的下表面设有粘接层,振动马达1经由该粘接层粘接于对象基板51的上表面,从而振动马达1被安装于对象基板51。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带振动部基板5包括上述的振动马达1和安装有振动马达1的对象基板51。对象基板51包括与振动马达1的马达电极部3相接的基板电极部53。基板电极部53包括第一基板电极部54和第二基板电极部55。

第二基板电极部55是与第一基板电极部54在径向上隔着空隙而包围第一基板电极部54的周围的环状的电极部。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对象基板51时,无需严格考虑振动马达1的周向的方向,便能够将马达电极部3与对象基板51的基板电极部53电连接。其结果,能够使振动马达1向对象基板51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带振动部基板5中,对象基板51的第一基板电极部54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相接。第二基板电极部55与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相接。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下部片41的下方与下部片41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对象基板51时,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下部片41弹性变形,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接近下部片41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在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的周围,下部片41的下表面容易与对象基板51接触。其结果,能够使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与对象基板51的第二基板电极部55稳定地接触。

如上所述,对象基板51的第一基板电极部54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4在上下方向上对置,且与第一基板连接部314相接。另外,对象基板51的第二基板电极部55配置在与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在径向上相同的位置,且与第二基板连接部324相接。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安装于对象基板51时,无需严格考虑振动马达1的周向的方向,便能够将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4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的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与对象基板51的第一基板电极部54以及第二基板电极部55分别电连接。换言之,无需严格考虑振动马达1的周向的方向,便能够将马达电极部3与对象基板51的基板电极部53电连接。其结果,能够使振动马达1向对象基板51的安装变得容易。

在振动马达1中,第二马达电极部32包括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和第二上方突出部323。第二基板连接部324与基板电极部53相接。第二上方突出部323在从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向周向离开的位置比电路基板13更向上方突出,且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由此,能够将第二基板连接部324容易地配置在所希望的位置,并且能够使第二上方突出部323容易地与电路基板13连接。

图11是从下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a的旋转部以及静止部的立体图。振动马达1a与振动马达1相同,是硬币型的无刷马达。振动马达1a例如在图9所例示的带振动部基板5中安装于对象基板51来代替振动马达1。振动马达1a例如在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中利用。换言之,该无声报知装置包括振动马达1a。

振动马达1a包括形状与马达电极部3以及下部片41不同的马达电极部3a以及下部片41a来代替振动马达1的马达电极部3以及下部片41。另外,振动马达1a还包括电极架43。在振动马达1a中,未设置图5所示的绝缘片42。振动马达1a的其它结构与振动马达1大致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振动马达1的各结构所对应的振动马达1a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马达电极部3a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马达电极部3a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a和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在俯视时,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为大致相同的形状。在俯视时,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分别为例如大致L字状。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位于比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参照图1)更靠径向内侧。第一马达电极部31a配置于中心轴J1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隔着空隙配置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侧方。

下部片41a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部件。下部片41a例如是硅橡胶制。下部片41a也可以由其它各种各样的绝缘材料形成。下部片41a在马达电极部3a的周围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下部片41a例如经由粘接层固定于基座部12。下部片41a的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下部片41a例如在俯视下为大致半圆形。下部片41a的半径与基座部12的半径大致相等。下部片41a的一部分位于马达电极部3a与基座部12之间。下部片41a的其它部位位于马达电极部3a的周围。

电极架43由绝缘材料形成。电极架43是比较硬质的绝缘部件。电极架43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电极架43例如通过将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的凸部压入到形成于电极架43的贯通孔或者凹部来固定于基座部12。电极架43在基座部12的下方配置于下部片41a的侧方。电极架43例如隔着空隙而与下部片41a相邻。在电极架43的下表面固定有马达电极部3a。电极架43包括从马达电极部3a的侧方向下方突出的架突出部431。

第一马达电极部31a包括第一电极基部315和第一上方突出部316。第一电极基部315和第一上方突出部316是相连部件。在俯视时,第一电极基部315是大致L字状的部位。在第一电极基部315的一方的端部下表面设有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第一基板连接部317从第一电极基部315的上述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第一基板连接部317例如配置于中心轴J1上。第一上方突出部316从第一电极基部315中远离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部位向上方突出。第一上方突出部316例如配置于大致L字状的第一电极基部31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第一上方突出部316贯通电极架43、基座部12以及电路基板13,且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第一上方突出部316中从电路基板13向上方突出的部位通过软钎焊等而与电路基板13的上表面电连接。

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例如通过在设于电极架43的贯通孔从上方压入第一上方突出部316来固定电极架43的下表面。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稳定地固定于电极架43。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例如也可以不通过压入而是经由粘接层来固定于电极架43。第一电极基部315中设有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端部以外的部位配置于电极架43的下方,且与电极架43的下表面相接。第一电极基部315中设有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端部(以下称为“连接端部”。)从电极架43向侧方而且向下方突出。即、第一基板连接部317从电极架43向侧方而且向下方突出,且位于比第一电极基部315的其它部位更靠下方。

第一电极基部315的连接端部配置于下部片41a的下方,且与下部片41a的下表面相接。即、第一基板连接部317在下部片41a的下方与下部片4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下部片41a中,与第一电极基部315相接的部位及其周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a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1a。换言之,下部片41a中,位于第一电极基部315与基座部12之间的片凹部411a的下表面位于比下部片41a的片凹部411a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下端部例如与下部片41a的片凹部411a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该下表面更靠下方。

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包括第二电极基部325和第二上方突出部326。第二电极基部325和第二上方突出部326是相连部件。在俯视时,第二电极基部325是大致L字状的部位。在第二电极基部325的一方的端部下表面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第二基板连接部327从第二电极基部325的上述端部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第二基板连接部327配置于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侧方。第二上方突出部326从第二电极基部325中远离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部位向上方突出。第二上方突出部326例如配置于大致L字状的第二电极基部32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第二上方突出部326贯通电极架43、基座部12以及电路基板13,且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第二上方突出部326中从电路基板13向上方突出的部位通过软钎焊等而与电路基板13的上表面电连接。在图11所示的例子中,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形状除了设有第二上方突出部326的位置与第一上方突出部316的位置不同这点以外,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形状相同。

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例如通过在设于电极架43的贯通孔从下方压入第二上方突出部326来固定于电极架43的下表面。由此,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稳定地固定于电极架43。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例如也可以不通过压入而是经由粘接层来固定于电极架43。第二电极基部325中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端部以外的部位配置于电极架43的下方,且与电极架43的下表面相接。第二电极基部325中设有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端部(以下称为“连接端部”。)从电极架43向侧方而且向下方突出。即、第二基板连接部327从电极架43向侧方而且向下方突出,且位于比第二电极基部325的其它部位更靠下方。

第二电极基部325的连接端部配置于下部片41a的下方,且与下部片41a的下表面相接。即、第二基板连接部327在下部片41a的下方与下部片41a在上下方向上重叠。下部片41a中,与第二电极基部325相接的部位及其周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a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2a。换言之,下部片41a中,位于第二电极基部325与基座部12之间的片凹部412a的下表面位于比下部片41a的片凹部412a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更靠上方。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下端部例如与下部片41a的片凹部412a周围的部位的下表面在上下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位于比该下表面更靠下方。

第二电极基部32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例如与第一电极基部31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配置在一条直线上。电极架43的架突出部431隔着第一电极基部315的该大致直线状的部位、以及第二电极基部325的该大致直线状的部位而位于下部片41a的相反侧。换言之,第一电极基部315的连接端部以外的部位、以及第二电极基部325的连接端部以外的部位配置于下部片41a与架突出部431之间。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a包括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的马达电极部3a。马达电极部3a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由此,能够省略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其结果,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a小型化。

在振动马达1a中,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为圆形。另外,基座部12为圆板状。由此,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a的形状。另外,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a进一步小型化。

振动马达1a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下部片41a。下部片41a在马达电极部3a的周围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因此,在使振动马达1a的下表面与基板等对象物接触而将振动马达1a安装于该对象物时,下部片41a沿对象物的表面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a相对于对象物的倾斜,并且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a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稳定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不使用焊锡等便实现振动马达1a与对象物的稳定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下部片41a的一部分位于马达电极部3a与基座部12之间。由此,在将振动马达1a安装于对象物时,马达电极部3a与基座部12之间的下部片41a弹性变形,马达电极部3a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接近下部片41a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在马达电极部3a的周围,下部片41a的下表面容易与对象物接触。其结果,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a与对象物的电极部更加稳定地接触。

在振动马达1a中,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第一基板连接部317配置于中心轴J1上。另外,在振动马达1a中,下部片41a中位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与基座部12之间的部位是比下部片41a的其它部位更向上方凹陷的片凹部411a。因此,配置于片凹部411a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下端部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容易接近片凹部411a的周围的下部片41a的下表面的上下方向的位置。由此,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周围,下部片41a的下表面与对象物容易接触。其结果,能够使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稳定地接触。

如上所述,振动马达1a还包括电极架43。电极架43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在电极架43的下表面固定有马达电极部3a。由此,能够抑制马达电极部3a与基座部12的直接接触。另外,电极架43在基座部12的下方配置于下部片41a的侧方。由此,与下部片41a和电极架43在上下方向上重叠的情况相比,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振动马达1a小型化。

在振动马达1a中,电极架43具备从马达电极部3a的侧方向下方突出的架突出部431。通过架突出部431与对象物相接,从而能够维持马达电极部3a中除第一基板连接部317和第二基板连接部327以外的部位远离对象物的状态。其结果,即使在马达电极部3a以从电极架43的下表面稍微向下方离开的状态固定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马达电极部3a中除第一基板连接部317和第二基板连接部327以外的部位与对象物的电极部接触。另外,第一电极基部315的连接端部以外的部位、以及第二电极基部325的连接端部以外的部位配置于下部片41a与架突出部431之间。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马达电极部3a中除第一基板连接部317和第二基板连接部327以外的部位与对象物的电极部接触。

如上所述,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在俯视时为大致相同的形状。由此,能够简化马达电极部3a的制造。另外,第二电极基部32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二基板连接部32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与第一电极基部315中在端部未设置第一基板连接部317的大致直线状的部位配置于一条直线上。并且,第一上方突出部316配置于第一电极基部315的该大致直线状的部位,第二上方突出部326配置于第二电极基部325的该大致直线状的部位。由此,能够接近地配置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部、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电路基板13的连接部。其结果,能够使用电极架43容易地实现马达电极部3a与基座部12的绝缘。

图12是表示制造振动马达1a的流程的一个例子的图。在步骤S21中,准备图13所示的电极基础部件30a。电极基础部件30a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以及支撑部件35a。支撑部件35a支撑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以及支撑部件35a是相连部件。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支撑部件35a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第一电极基部315连接于与第一上方突出部316相邻的部位。另外,支撑部件35a在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第二电极基部325连接于与第二上方突出部326相邻的部位。在支撑部件35a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连接部、以及支撑部件35a与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连接部例如形成有槽部。因此,这些连接部的强度比电极基础部件30a的其它部位的强度低。

接着,下部片41a固定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步骤S22)。下部片41a向基座部12的固定例如如上述那样经由粘接层来进行。

接下来,电极基础部件30a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固定于电极架43(步骤S23)。然后,安装有电极基础部件30a的电极架43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步骤S24)。电极架43向基座部12的固定例如如上述那样通过在电极架43的贯通孔或者凹部压入基座部12的凸部来进行。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经由电极架43而间接地固定于基座部12。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以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安装于基座部12。

在步骤S23中,如上所述,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第一上方突出部316被压入到电极架43的贯通孔。另外,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第二上方突出部326被压入到电极架43的贯通孔。由此,能够将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稳定地固定于电极架43。其结果,在步骤S24中,能够将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稳定地固定于基座部12。此外,步骤S23也可以比步骤S22先进行,或者与步骤S22同时进行。

在步骤S24中,在电极架43安装于基座部12时,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的连接端部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连接端部与下部片41a的下表面接触。另外,第一上方突出部316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6贯通基座部12以及电路基板13,且向电路基板13的上方突出。并且,第一上方突出部316以及第二上方突出部326分别通过软钎焊等与电路基板13连接。由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步骤S25)。

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向电路基板13的连接结束后,去除支撑部件35a(步骤S26)。在步骤S26中,例如通过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与支撑部件35a的连接部、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支撑部件35a的连接部在上述的槽部等折回,从而支撑部件35a从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断开。支撑部件35a的去除例如通过作业人员把持并折回支撑部件35a来进行。支撑部件35a的去除也可以通过其它各种各样的方法来进行。

然后,在包括基座部12等的静止部安装有包括磁铁部17等的旋转部的状态下,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步骤S27)。罩部11向基座部12的固定以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的状态来进行。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在振动马达1a的制造中,首先,准备电极基础部件30a。电极基础部件30a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a、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以及支撑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支撑部件35a。接着,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向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的状态下,电极基础部件30a被安装于基座部12,从而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与电路基板13电连接。接着,去除支撑部件35a。然后,在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的状态下,罩部11被固定于基座部12的外缘部。由此,与分别处理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a向基座部12的安装变得容易。

另外,在振动马达1a的制造中,在上述的步骤S21与步骤S24之间,电极基础部件30a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被固定于电极架43(步骤S23)。然后,在步骤S24中,电极架43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从而电极基础部件30a安装于基座部12。由此,能够容易而且稳定地进行马达电极部3a向基座部12的安装。

图14是从下方观察本实用新型的例示的第三实施方式的振动马达1b的静止部的一部分的立体图。振动马达1b与振动马达1相同,是硬币型的无刷马达。振动马达1b例如在图9所例示的带振动部基板5中安装于对象基板51来代替振动马达1。振动马达1b例如在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中利用。换言之,该无声报知装置包括振动马达1b。

振动马达1b包括形状与电路基板13、马达电极部3以及下部片41不同的电路基板13b、马达电极部3b以及下部片41b来代替振动马达1的电路基板13、马达电极部3以及下部片41。在图14中,表示振动马达1b的基座部12、电路基板13b、马达电极部3b以及下部片41b。振动马达1b的其它结构与振动马达1大致相同。在以下的说明中,对于与振动马达1的各结构所对应的振动马达1b的结构标注相同符号。

马达电极部3b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马达电极部3b包括第一马达电极部31b和第二马达电极部32b。第一马达电极部31b是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螺旋弹簧。第二马达电极部32b也是中心轴朝向上下方向的螺旋弹簧。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位于比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参照图1)更靠径向内侧。第一马达电极部31b配置于中心轴J1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隔着空间配置于第一马达电极部31b的侧方。

在图14所示的例子中,第一马达电极部31b和第二马达电极部32b是大致相同形状。例如,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分别是随着离开基座部12而直径逐渐减小的大致圆锥台状。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的形状可以变更为各种各样。例如,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也可以分别是直径在上下方向的各位置恒定的大致圆柱状。

电路基板13b是具有挠性的柔性基板。电路基板13b包括第一电路基板131、第二电路基板132、以及连接部133。第一电路基板131、第二电路基板132以及连接部133是相连部件。通过电路基板13b在连接部133折弯,从而第一电路基板131与第二电路基板132在中间夹着基座部12而在上下方向上重叠。

第一电路基板131配置于基座部12的上表面。第二电路基板132配置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连接部133位于基座部12的侧方,连接第一电路基板131和第二电路基板132。第二电路基板132例如经由设于连接部133的配线而与第一电路基板131电连接。在俯视时,第一电路基板13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32例如分别是大致圆形。第一电路基板131的半径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32的半径与基座部12的半径大致相等。即、第一电路基板131遍及大致整面地覆盖基座部12的上表面。另外,第二电路基板132遍及大致整面地覆盖基座部12的下表面。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分别通过例如软钎焊等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132的下表面,且与第二电路基板132电连接。

下部片41b是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部件。下部片41b例如是硅橡胶制。下部片41b也可以由其它各种各样的绝缘材料形成。下部片41b在基座部12的下方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132的下表面。即、下部片41b经由第二电路基板132而间接地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下部片41b例如经由粘接层而固定于第二电路基板132。

下部片41b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径向内侧。在俯视时,下部片41b例如是大致圆形。下部片41b的半径与基座部12的半径大致相等。下部片41b位于马达电极部3b的周围。具体而言,在下部片41b设有贯通孔和切口部,在贯通孔内配置有第一马达电极部31b,在切口部内配置有第二马达电极部32b。下部片41b的下表面位于比第一马达电极部31b的下端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的下端更靠上方。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振动马达1b包括与电路基板13b电连接的马达电极部3b。马达电极部3b比基座部12的下表面更向下方突出。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b整体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由此,能够省略从罩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部位。其结果,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b小型化。此外,在振动马达1b中,即使电路基板13b中的连接部133的径向外端部等极少的部位位于比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更靠外侧,只要电路基板13b整体实质上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即可。

在振动马达1b中,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为圆形。另外,基座部12为圆板状。由此,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b的形状。另外,能够在径向上将振动马达1b进一步小型化。

如上所述,马达电极部3b包括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b、和作为螺旋弹簧的第二马达电极部32b。因此,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的构造被简化。另外,在将振动马达1b安装于基板等对象物时,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对照对象物的表面形状而在上下方向上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b相对于对象物的倾斜,并且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b与对象物的电极部稳定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不使用焊锡等便实现振动马达1b与对象物的稳定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是大致圆锥台状。由此,能够减小在上下方向上被压缩的状态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在上下方向的高度。由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将安装于对象物的状态下的振动马达1b小型化。

振动马达1b还包括能够弹性变形的片状的下部片41b。下部片41b在马达电极部3b的周围安装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因此,在使振动马达1b的下表面与基板等对象物接触而将振动马达1b安装于该对象物时,下部片41b沿对象物的表面形状进行弹性变形。由此,能够抑制振动马达1b相对于对象物的倾斜,并且能够使马达电极部3b与对象物的电极部更加稳定地接触。其结果,能够不使用焊锡等便实现振动马达1b与对象物的稳定的电连接。

如上所述,电路基板13b包括第一电路基板131和第二电路基板132。第一电路基板131配置于基座部12的上表面。第二电路基板132与第一电路基板131电连接,且配置于基座部12的下表面。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与第二电路基板132连接。由此,能够从基座部12省略用于连接马达电极部3b和电路基板13b的贯通孔。其结果,能够简化基座部12的构造。另外,在电路基板13b被固定于基座部12之前,例如在电路基板13b的回流工序等中,能够将马达电极部3b连接于电路基板13b。其结果,能够简化振动马达1b的制造。

在振动马达1b中,电路基板13b还包括连接部133。连接部133位于基座部12的侧方,且连接第一电路基板131和第二电路基板132。由此,能够使第一电路基板13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32的处理变得容易。另外,能够简化第一电路基板13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32向基座部12的安装。并且,能够经由连接部133而更加容易地实现第一电路基板131以及第二电路基板132的电连接。此外,在电路基板13b中,也可以省略连接部133,第一电路基板131和第二电路基板132为分体部件。该情况下,第一电路基板131和第二电路基板132例如经由基座部12的贯通孔而电连接。

上述的振动马达1、1a、1b、带振动部基板5、无声报知装置以及振动马达1、1a、1b的制造方法中,能够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在振动马达1、1a、1b中,线圈部14、轴15、转子架16、磁铁部17、偏心锤18、轴承部21、衬垫22等的形状、构造、配置等可以变更为各种变样。例如,衬垫22也可以配置于线圈141的径向内侧,配置成与线圈141在径向上对置。

另外,在振动马达1、1a、1b中,线圈部14也可以包括多个线圈。该情况下,该多个线圈在轴15的周围安装于电路基板13上,与轴15隔着空隙在径向上对置。

在振动马达1、1a、1b中,基座部12整体以及电路基板13、13b整体只要实质上位于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的内侧即可,罩部下端的外周缘113也可以是圆形以外的形状,基座部12也可以是圆板状以外的形状。

在振动马达1、1a、1b的马达电极部3、3a、3b中,第一马达电极部31、31a、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32a、32b的形状以及配置可以变更为各种各样。例如,在振动马达1中,第二马达电极部32也可以是与第一马达电极部31在径向上隔着空隙包围第一马达电极部31的周围的环状。另外,图11所示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也可以设于振动马达1,图5所示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也可以设于振动马达1a。

在下部片41,不一定必须设置片凹部411、412。对于下部片41a的片凹部411a、412a也同样。另外,下部片41、41a的一部分不一定必须配置于马达电极部3、3a与基座部12之间,下部片41、41a也可以仅配置于马达电极部3、3a的周围。

在振动马达1中,绝缘片42的下表面整体也可以由下部片41覆盖。另外,也可以从振动马达1省略绝缘片42。另一方面,在振动马达1b中,在第二电路基板132与下部片41b之间,也可以在第一马达电极部31b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b的周围配置绝缘片。在振动马达1、1a、1b中,也可以省略下部片41、41a、41b。

在振动马达1、1a、1b中的各部件的安装、固定也可以是间接的。例如,电路基板13、13b如果配置于基座部12上,则也可以在电路基板13、13b与基座部12之间夹有其它部件。线圈部14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而安装于电路基板13、13b。轴15向罩部11以及基座部12的安装、磁铁部17向转子架16的安装、偏心锤18向转子架16的安装、罩部11与基座部12的固定等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绝缘片42向基座部12的固定、下部片41向绝缘片42或者基座部12的固定、电极架43向基座部12的固定等也可以经由其它部件。

在带振动部基板5中,对象基板51的第一基板电极部54以及第二基板电极部55的形状以及配置也可以适当变更。

在振动马达1的制造中,也可以不利用电极基础部件30,而是相互独立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分别安装于基座部12。振动马达1a的制造也同样,也可以不利用电极基础部件30a,而是相互独立的第一马达电极部31a以及第二马达电极部32a分别安装于基座部12。

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而适当组合即可。

本实用新型的振动马达以及带振动部基板能够在各种各样的用途中利用。优选例如在便携电话等移动体通信装置的无声报知装置中使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