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74793发布日期:2018-08-14 18:19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无线充电方式是在无线充电座内设置磁铁,磁铁的设置方便了无线充电器与电子设备连接,且连接稳定,但是磁铁的设置同时也与无线充电座内的磁场相互干扰,影响充电性能,从而导致无法正常充电及充电效果不佳等问题。

以上不足,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现有的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无线充电装置及车载无线充电装置。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一种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包括电源、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所述电源为整个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供电,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包括线路板、第一无线发射线圈、第一磁铁及第一金属盖,所述线路板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所述第一磁铁的外围套设有所述第一金属盖并与所述第一金属盖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第二磁铁及第二金属盖,所述第二磁铁的外围套设有所述第二金属盖并与所述第二金属盖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和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通过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定位吸合连接,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与所述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相互配合对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进行无线充电。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盖和所述第二金属盖均包括底盖、侧壁及顶盖,所述侧壁设于所述底盖和所述顶盖之间,所述底盖、所述侧壁及所述顶盖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盖和所述第二金属盖均包括底盖和侧壁,所述底盖和所述侧壁一体成型。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盖的所述底盖设于靠近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的一端;所述第二金属盖的所述底盖设于靠近所述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的一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金属盖的材质为钢或铁或铝或铜或锌。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金属盖的材质为钢或铁或铝或铜或锌。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磁铁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二磁铁的数量相同,所述第一磁铁的数量为四个。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及无线充电外壳,所述无线充电外壳内设有电池,所述电源为所述电池充电,所述电池与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电连,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一金属盖均设于所述无线充电外壳的面壳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及用于容置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所述第一无线接收线圈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第二磁铁及所述第二金属盖均设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上。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无线充电外壳及底座,所述底座包括连接轴和用于与汽车连接的弹簧夹,所述连接轴与所述弹簧夹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外壳的底壳上设有转轴,所述连接轴与所述转轴连接;所述无线充电外壳内设有电源输入接口,所述电源通过所述电源输入接口给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供电,所述第一磁铁和所述第一金属盖均设于所述无线充电外壳的面壳上,所述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包括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及用于容置所述电子设备的壳体,所述第一无线接收线圈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所述第二磁铁和所述第二金属盖均设于所述壳体的底板上。

根据上述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第一磁铁的外围套设有第一金属盖,从而使得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铁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第二磁铁101的外围套设有第二金属盖,从而使得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产生的磁场与第二磁铁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进而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一。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一。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爆炸图二。

在图中,附图标记如下:

10-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1-第二磁铁;102-第二金属盖;103-壳体;104-绒布;105- 第二塑胶片;106-第二双面胶;107-第三双面胶;1031-第三孔洞;

20-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201-第一磁铁;202-第一金属盖;203-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4- 第一磁片;205-电池;206-线路板;207-第二磁片;208-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9-导光柱; 210-中框;211-底壳;212-面壳;213-第一双面胶;214-第一塑胶片;215-定位片;216-塑胶圈;217-转轴;218-电源输入接口;219-硅胶片;

2061-第一孔洞;2111-导光柱孔;2112-卡扣;2112-凹形部件;2123-卡槽;2121-第一孔洞;2122-凸起;2161-凹槽;

30-底座;301-连接轴;302-第一卡槽;303-垫片;304-垫圈;305-第二卡槽;306-弹簧;

3011-连接座;3021第一卡槽座;3051-第二卡槽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及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包括电源、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20 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电源为整个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20供电,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 20包括线路板206、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第一磁铁201及第一金属盖202,线路板206连接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第一磁铁201的外围套设有第一金属盖202并与第一金属盖202 连接,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包括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第二磁铁101及第二金属盖102,第二磁铁101的外围套设有第二金属盖102并与第二金属盖102连接,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20 和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通过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定位吸合连接,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与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相互配合对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进行无线充电。

本实施例提供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第一磁铁201的外围套设有第一金属盖202,从而使得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 20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铁201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第二磁铁101的外围套设有第二金属盖 102,从而使得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产生的磁场与第二磁铁101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进而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盖202和第二金属盖102均包括底盖、侧壁及顶盖,侧壁设于底盖和顶盖之间,底盖、侧壁及顶盖一体成型。将磁铁采用全封闭式的包裹,使得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从而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盖202和第二金属盖102均包括底盖和侧壁,底盖和侧壁一体成型。将磁铁采用半封闭式的包裹,使得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从而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盖的底盖设于靠近所述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的一端;第二金属盖的底盖设于靠近第一无线接收线圈的一端。第一金属盖202和第二金属盖102的开口方向相对设置,使得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磁铁的磁场不会相互干扰,从而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同时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的吸附功能也非常好。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金属盖202的材质为钢或铁或铝或铜或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金属盖102的材质为钢或铁或铝或铜或锌。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的数量相同,第一磁铁201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的数量相同,第一磁铁201的数量为四个。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的位置完全对应,且呈矩阵排列,第一磁铁201和第二磁铁101的截面形状均呈圆形。

如图3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及无线充电外壳,无线充电外壳内设有电池205,电源为电池 205充电,电池205与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电连,第一磁铁201和第一金属盖202均设于无线充电外壳的面壳212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包括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及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壳体103,第一无线接收线圈设于电子设备内,第二磁铁101及第二金属盖 102均设于壳体103的底板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磁铁201的外围套设有第一金属盖 202,第二磁铁101的外围套设有第二金属盖101,将此结构应用到无线充电装置,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内还设有与外部的第二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二无线发射线圈相对应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电连线路板206,第二无线发射线圈208与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相互配合对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20内的电池进行无线充电。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内还设有第二磁片207,第二磁片207连接在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和线路板206之间。第二磁片207的设置可以起到磁场屏蔽的作用,使得与第二磁片207连接的第二无线接收线圈208所产生的磁场只用于接收第二无线充电器发射无线充电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内还设有第三磁铁,第三磁铁与第二无线充电发射器内的第四磁铁吸合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内还设有电源输入接口218,电源通过电源输入接口218 为电池205供电。

如图5至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无线充电装置,包括上述所述的稳定无线充电性能的结构、无线充电外壳及底座30,底座30包括连接轴301和用于与汽车连接的弹簧夹,连接轴301与弹簧夹连接,无线充电外壳的底壳211上设有转轴217,连接轴301与转轴217连接;无线充电外壳内设有电源输入接口218,电源通过电源输入接口218给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供电,第一磁铁201和第一金属盖202均设于无线充电外壳的面壳212上,第一无线充电接收器10包括可接受无线充电的电子设备及用于容置电子设备的壳体103,第一无线接收线圈设于所述电子设备内,第二磁铁101和第二金属盖102均设于壳体103的底板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车载无线充电装置的有益效果为:第一磁铁201的外围套设有第一金属盖202,第二磁铁101的外围套设有第二金属盖101,将此结构应用到车载无线充电装置中,稳定了产品的无线充电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转轴217上套设有塑胶圈216并与塑胶圈216连接,塑胶圈216连接有定位片215。进一步地,转轴217与塑胶圈216通过螺丝连接;进一步地,塑胶圈216的外围设有与螺丝的螺杆相对应的凹槽2161,螺丝穿过定位片215上的螺丝孔后,螺杆置于凹槽2161内;进一步地,凹槽的数量为三个;进一步地,转轴217的材质为塑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底壳211上设有凹形部件2112,凹形部件2112内设有凹形部件连接孔,且转轴217上设有的转轴连接孔设于凹形部件连接孔内并与凹形部件连接孔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弹簧夹包括弹簧306、第一卡槽302及第二卡槽305,第一卡槽302的第一卡槽座3021设于连接轴301的连接座3011内,第一卡槽座3021和连接座30211之间通过弹簧306连接,第一卡槽座3021上设有垫圈304,第二卡槽305的第二卡槽座3051设于垫圈304上并通过螺丝与连接座3011连接。进一步地,垫圈304的材质的硅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卡槽302上还设有垫片303并与垫片303连接,第二卡槽304上还设有垫片303并与垫片303连接。进一步地,垫片303的材质为硅胶。

在一个实施例中,面壳212上设有第一孔洞2121,第一磁铁201设于第一孔洞2121并通过第一孔洞2121周围设有的凸起2122卡合连接,面壳212的外侧壁设有第一塑胶片214,第一塑胶片214将第一磁铁201覆盖并通过第一双面胶213与面壳212的外侧壁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磁铁201的一端与面壳212连接,第一磁铁201的另一端穿过线路板206上设有的第二孔洞2061,第二磁铁201穿过第二孔洞2061并与线路板206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还包括中框210,中框210套设于底壳211和面壳212 连接处,底壳211和面壳212通过螺丝连接。进一步地,面壳212的外侧壁连接有硅胶片2019,硅胶片219用于覆盖螺丝并与面壳212连接。硅胶片219的设置,用于将螺丝覆盖,使得整个面壳更加的简洁。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还包括中框210,面壳212上设有卡槽2123,底壳211 上设有卡扣2112,卡槽2112与卡扣2123扣合连接,中框210套设于面壳212上并与面壳212 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磁铁101设于壳体103的底板的内侧壁上,第二磁铁101与底板的内侧壁连接,底板的内侧壁上还设有绒布104,绒布104将第二磁铁101覆盖并与底板的内侧壁连接。进一步地,绒布104与底板的内侧壁通过第二双面胶106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03的底板上设有第三孔洞1031,第二磁铁101设于第三孔洞1031 内并与底板连接,底板的内侧壁设有绒布104,绒布104将第二磁铁101的一端覆盖并与底板的内侧壁连接,底板的外侧壁设有第二塑胶片105,第二塑胶片105将第二磁铁101的另一端覆盖并与底板的外侧壁连接。进一步地,绒布104与底板的内侧壁通过第二双面胶106 连接,第二塑胶片105与底板的外侧壁通过第三双面胶107连接。

在一个实施例中,无线充电外壳内设有第一磁片204,第一磁片204连接在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和线路板206之间。第一磁片204的设置可以起到磁场屏蔽的作用,使得第一磁片204连接的第一无线发射线圈203所产生的磁场向电子设备发射。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无线充电发射器内设有导光柱209,导光柱209与线路板206连接,底壳211上设有导光柱孔2111,导光柱209穿出导光柱孔2111并与底壳211连接。导光柱209的作用为用于发光光源的传导作用,使其将一个位置的光源引导到另外一个位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可接收无线充电的手机,壳体101为与手机相匹配的手机壳。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为可接收无线充电的平板,壳体101为与平板相匹配的平板壳。

应当理解的是,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专利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专利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