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达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3676阅读:116来源:国知局
马达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马达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以防水及绝缘等为目的,已知用树脂材料包覆马达内部的定子的电枢及电路基板的处理(所谓浇注处理)。

例如,日本国公开公报第11-252867号公报的模制电动机用绝缘树脂对定子的外周进行树脂塑模,从而提高绝缘性、耐水性以及耐湿性。

此外,作为本实用新型相关的其它现有技术的一例,美国专利公报第2005/0106046号公开了在马达的外部设有与设有霍尔IC等的基板不同的电路基板的风扇。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2所示地在马达外部设有电路基板的装置中,若对马达内部的电枢等和外部的电路基板通过各自的工序进行树脂塑,则会在各树脂模间产生边界。因此,存在水分从该边界渗透而侵入内部的可能性。另外,也存在灰尘从该边界侵入的可能性。因此,存在装置的防尘防水性能降低的问题。另外,若通过各自的工序进行树脂塑模,则因为作业工序增加而生产周期变长,从而装置的制造效率变差。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的情况,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抑制或防止具有外部电路基板的马达装置的防尘防水性能的降低的技术。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一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具备:

马达部;

设于上述马达部的外部的外部电路基板;

保持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壳体;以及

包覆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第一树脂部,

上述马达部具有:

以上下伸长的中心轴为中心旋转且具有磁铁的旋转部;

具有电枢,且能够旋转地支撑上述旋转部的静止部;以及

包覆上述电枢的第二树脂部,

上述马达装置的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具有保持上述静止部的支架部,

上述第一树脂部和上述第二树脂部连为一体。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二实用新型根据第一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架部设有沿轴向贯通上述支架部的贯通孔,

上述贯通孔被上述第一树脂部或上述第二树脂部密封。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三实用新型根据第二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贯通孔为多个。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四实用新型根据第一实用新型~第三实用新型中任一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还具有收纳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第一收纳部,

在上述第一收纳部填充有上述第一树脂部。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五实用新型根据第四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壳体还具有收纳上述马达部的第二收纳部,

在轴向上,上述第一收纳部的下端开口,上述支架部设于上述第二收纳部的下端。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六实用新型根据第五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上述第一收纳部的下端的位置比上述支架部的下端低。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七实用新型根据第五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电连接在上述静止部及上述外部电路基板间的配线;以及

包覆上述配线的第三树脂部,

上述壳体还具有收纳配线的第三收纳部,

上述第一树脂部及上述第二树脂部经由上述第三树脂部连为一体。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八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轴向上,上述第三收纳部的下端开口。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九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第三收纳部填充有上述第三树脂部。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部为多个,且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马达部配列于上述壳体上的一个方向,

收纳上述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马达部的上述配线的上述第三收纳部沿上述至少一部分的上述马达部的配列方向延伸。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一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收纳部的轴向上的深度越靠近上述第一收纳部越大。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二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收纳部的轴向上的深度越靠近上述第二收纳部的位置越小。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三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三收纳部的底面是弯曲面或阶梯形状的面。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四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支架部的轴向上的下表面设有将上述马达部的上述配线引出至外部的配线开口,

上述壳体还具有肋,上述肋具有收纳上述配线的第四收纳部,

上述马达部的内部经由上述配线开口及上述第四收纳部而与上述第三收纳部连通。

本申请示例性的第十五实用新型根据第七实用新型记载的马达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外部电路基板的个数和上述壳体具有的上述第一收纳部的个数及上述第三收纳部的个数分别为多个。

根据本实用新型,能够抑制或防止具有外部电路基板的马达装置的防尘防水性能的降低。

参照附图并通过以下对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的要素,特征,步骤,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

附图说明

图1是从轴向的上方观察到的鼓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轴向的下方观察到的鼓风装置的立体图。

图3是鼓风装置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4是鼓风装置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

图5是表示长边方向的第三收纳部的形状的壳体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鼓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将安装有定子等的壳体安装于金属模具的构造的剖视图。

图8是表示鼓风装置的制造方法的另外一例的流程图。

图9A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9B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仰视图。

图9C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本说明书中,关于具备马达部1的装置100(参照后述的图1等),将马达部1的转子11旋转时的中心轴延伸的方向称为“轴向”。而且,在轴向上,将从支架部31朝向轮子5的方向称为“上方”,将从轮子5朝向支架部31的方向称为“下方”。另外,在各构成单元的表面中,将朝向轴向的上方的面称为“上表面”,将朝向轴向的下方的面称为“下表面”。

另外,在各马达部1中,将以转子1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径向称为“径向”,将以转子11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周向称为“周向”。而且,在各马达部1的径向上,将朝向转子11的中心轴的方向称为“内方”,将远离转子11的中心轴的方向称为“外方”。而且,在马达部1的各构成单元的侧面中,将朝向径向的内方的侧面称为“内周面”,将朝向径向的外方的侧面称为“外周面”。

此外,以上所说明的方向及面的呼称并非表示实际的装入设备的情况下的位置关系及方向等。

<1.实施方式>

鼓风装置100是本实用新型的马达装置的一例。图1是从轴向的上方观察到的鼓风装置100的立体图。图2是从轴向的下方观察到的鼓风装置100的立体图。图3是鼓风装置100的长边方向的剖视图。图4是鼓风装置100的短边方向的剖视图。此外,图2~图4中的轴向的上下方向与图1相反。即,图2~图4的上侧是轴向的下方,图2~图4的下侧是轴向的上方。另外,图3示出了沿图2的A-A线的鼓风装置100的剖面构造。图4示出了沿图2的B-B线的鼓风装置100的剖面构造。

如图1~图4所示,鼓风装置100具备四个马达部1、外部电路基板2、壳体3、树脂部件4、安装于各马达部1的轮子5、以及引线15。

马达部1是旋转驱动轮子5的驱动装置。马达部1经由引线15与外部电路基板2电连接(参照图4)。

外部电路基板2例如是搭载控制各马达部1的电路的基板,设于各马达部1的外部。

壳体3保持马达部1和外部电路基板2。另外,如后述,壳体3具有多个保持各马达部1的定子12及轴承座14的支架部31。此外,后面叙述壳体3的具体的结构。

树脂部件4例如使用硅树脂、环氧等热固化性树脂形成。树脂部件4是包括第一~第四树脂部4a~4d的连为一体的部件。设置第一~第四树脂部4a~4d的目的在于赋予防尘防水功能。具体而言,鼓风装置100具备第一树脂部4a、第三树脂部4c、以及第四树脂部4d。另外,如后述,各马达部1具备第二树脂部4b。此外,后面叙述第一~第四树脂部4a~4d的具体的结构。

轮子5是安装于各马达部1的上部的叶轮,具有多个叶片部件51。轮子5由马达部1以轴111为中心旋转驱动,使气流产生。

此外,鼓风装置100具备的马达部1的个数在图1及图2中是四个,但不限于这些示例,也可以是一个或四以外的多个。另外,轮子5的个数做成与马达部1的个数相应的数。另外,多个马达部1在图1及图2中沿壳体3的长边方向配置成一列,但是马达部1的配列不限定于图1及图2的示例。例如,多个马达部1可以配置成n列且m行。此外,n且m均为2以上的自然数。另外,配列的方向也不限定于图1及图2的示例,也可以不是壳体3的长边方向。

接下来,对马达部1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图4所示,马达部1具备转子11、定子12、第二树脂部4b、轴承13、轴承座14、以及内部电路基板16。

转子11是旋转部的一例,具有轴111、转子架112、以及磁铁113。转子11能够以轴111为中心旋转。轴111是沿轴向的上下方向伸长的旋转轴。转子架112是保持与定子12对置的磁铁113的部件。另外,在转子架112安装有轮子5。转子架112能够与轴111及轮子5一同旋转。

转子架112包括板部112a和圆筒部112b。板部112a是从轴111向径向外方延伸的圆板形状的部件。圆筒部112b是筒状的部件,从板部112a的周缘向轴向下方延伸。在板部112a的上方及圆筒部112b的径向的外方安装轮子5。在圆筒部112b的内侧面保持有磁铁113。

定子12是静止部的一例,经由轴承座14保持于支架部31。定子12具有定子铁芯121、绝缘体122、以及多个线圈部123。具体而言,定子12具有隔着绝缘体122在定子铁芯121缠绕有多个线圈部123的电枢,且能够旋转地支撑转子11。电枢与转子11对置,驱动转子11。

定子铁芯121是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成的层叠钢板,设于比轴承座14靠径向的外方且比磁铁113靠径向的内方。绝缘体122例如是使用了树脂材料的绝缘部件。绝缘体122覆盖定子铁芯121,且将定子铁芯121及各线圈部123间电绝缘。各线圈部123是在绝缘体122的周围卷绕导线而成的绕组线部件,且沿周向配列。

第二树脂部4b覆盖定子12的电枢及内部电路基板16。第二树脂部4b防止水及尘埃从第二树脂部4b的外部向定子12的电枢及内部电路基板16侵入。第二树脂部4b通过第三树脂部4c及第四树脂部4d而与第一树脂部4a成一体。因此,在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的第一树脂部4a、与包覆定子12的电枢的第二树脂部4b之间不产生边界。因此,能够防止水及尘埃从边界向外部电路基板2及定子12的电枢侵入。由此,能够抑制或防止具有外部电路基板2的马达装置100的防尘防水性能的降低。

而且,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设置成一体。因此,与假设将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间通过分别的工序设置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鼓风装置100的作业工序。因此,能够缩短鼓风装置100的生产周期,也能够提高制造效率。

轴承13能够旋转地支撑轴111。轴承13例如使用滚珠轴承、套筒轴承、或者滑动轴承等。

轴承座14是保持轴承13的金属制的轴承保持部件。如后述,轴承座14由壳体3具有的支架部31保持。另外,在轴承座14的外周面安装有定子12的电枢。即,轴承座14保持定子12。

内部电路基板16与定子12的电枢电连接,特别是与各线圈部123电连接。而且,内部电路基板16经由引线15还与外部电路基板2电连接。此外,以无传感器的方式检测转子11的转速。即,读取对导线进行通电的电流或电压,从而检测转子11的转速。但是,也可以在内部电路基板16安装霍尔IC,通过该霍尔IC检测转子11的转速。

接下来,对壳体3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图4所示,壳体3具有第一收纳部321、四个第二收纳部322、第三收纳部323、支架部31、肋33、以及两个支撑部件34。

支架部31是保持马达部1的轴承座14及定子12的部件。在各支架部31的上方安装有马达部1。在各支架部31设有三个贯通孔31a和一个配线开口31b。连接于内部电路基板16的引线15经过配线开口31b而引出至马达部1的外部。

各贯通孔31a及配线开口31b被包覆电枢的第二树脂部4b密封。因此,防止经过了各贯通孔31a及配线开口31b的向电枢浸入的水分。

另外,贯通孔31a在设置包括第二树脂部4b的树脂部件4时,用作注入树脂材料的路径、或者通过树脂材料的注入而从马达部1的内部挤出的空气的排出路径。例如,至少能够从一个贯通孔31a注入树脂材料。该情况下,被树脂材料挤出的空气经过未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入的剩余的贯通孔31a及配线开口31b而排出至马达部1的外部。或者,也可以从配线开口31b注入树脂材料。该情况下,被树脂材料挤出的空气经过贯通孔31a而排出至马达部1的外部。

此外,贯通孔31a的个数在图1~图4中是三个,但不限于该示例,也可以是一个或者三以外的多个。若贯通孔31a是一个,则在形成树脂部件4时,通过贯通孔31a及配线开口31b中的一方注入树脂材料,能够从另一方排出空气。另外,若贯通孔31a是多个,则更为优选。该情况下,能够根据贯通孔31a的个数增加树脂材料的注入路径。因此,容易注入用于设置包括第二树脂部4b的树脂部件4的树脂材料。另外,也能够根据贯通孔31a的个数增加排气路径。因此,在注入树脂材料时,容易经过未对树脂材料进行注入的贯通孔31a将马达部1内部的空气排出至外部。

第一收纳部321是向轴向的上方凹陷的凹部,且轴向的下端开口。第一收纳部321将外部电路基板2收纳于内部。另外,在收纳有外部电路基板2的第一收纳部321填充有第一树脂部4a。通过填充第一树脂部4a,外部电路基板2被第一树脂部4a包覆。因此,能够防止水分及尘埃从第一树脂部4a的外部向外部电路基板2侵入。另外,通过填充第一树脂部4a,抑制或防止第一树脂部4a与第一收纳部321之间的水分及尘埃的侵入。因此,能够抑制或防止第一树脂部4a的防尘防水性能降低。

另外,在轴向上,第一收纳部321的下端的位置比支架部31的下端低。这是为了在设置树脂部件4时,使树脂材料不会从第一收纳部321的开口溢出。例如,在将壳体3载置成轴向的下方成为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在将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设置成一体时,在铅垂方向上,第一收纳部321的开口的位置位于比支架部31的下端的位置靠上方。该状态下,若从支架部31的贯通孔31a注入包覆电枢的树脂材料,则该树脂材料也流入与马达部1的内部连通成一体的第一收纳部321。但是,流入第一收纳部321的树脂材料的液面不会比支架部31的下端高。因此,在设置树脂部件4时,能够使树脂材料不会从第一收纳部321的开口溢出。

第二收纳部322是将壳体3从轴向的上端贯通至下端的孔。在各第二收纳部322收纳马达部1。具体而言,在各第二收纳部322的下端设置被沿径向延伸的肋33及支撑部件34支撑的支架部31。即,在轴向上,支架部31相对于第二收纳部322的位置与第一收纳部321的开口同样地位于壳体3的下方。因此,填充至第一收纳部321的第一树脂部4a能够以更短的路径与第二树脂部4b相连。

接下来,对第三收纳部323进行说明。图5是表示长边方向的第三收纳部323的形状的壳体3的侧视图。此外,图5中的轴向的上下方向与图1相反。即,图5的上侧是轴向的下方,图5的下侧是轴向的上方。另外,图5中,虚线示出了第一收纳部321及第三收纳部323的形状。

第三收纳部323是向轴向的上方凹陷的槽部,且沿四个马达部1的配列方向延伸。因此,能够使收纳各马达部1的引线15的第三收纳部323的形状简洁,能够不成为例如弯曲延伸的复杂的形状。因此,在设置第三树脂部4c时,容易向第三收纳部323更均匀地填充树脂材料。

在第三收纳部323的内部收纳有从各马达部1向第一收纳部321内的外部电路基板2延伸的引线15。另外,在收纳有引线15的第三收纳部323填充有第三树脂部4c。因此,能够通过第三树脂部固定第三收纳部323内的引线15。

另外,第三收纳部323与第一收纳部321连通,并且经由后述的第四收纳部331还与马达部1内部的空间连通。因此,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经由第三树脂部4c连为一体。即,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的第一树脂部4a、包覆定子21的电枢的第二树脂部4b、以及包覆引线15的第三树脂部4c设置成一体。由此,在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和第三树脂部4c之间不会产生边界,能够防止水及尘埃从该边界侵入。于是,能够抑制或防止鼓风装置100的防尘防水性能的降低。

另外,第三收纳部323的轴向的下端开口。即,第三收纳部323的开口与相对于第二收纳部322的支架部31及第一收纳部321的开口均位于轴向的下方。因此,第三树脂部4c能够以更短的路径与第一树脂部4a及第二树脂部4b相连。

另外,如图5所示,第三收纳部323的轴向上的深度越靠近第一收纳部321越大。这样,在将壳体3载置为轴向的下方成为铅垂上方的状态下,铅垂方向上的第三收纳部323的底面3230的深度越靠近第一收纳部321越大,越远离第一收纳部321越小。因此,例如在设置树脂部件4时,树脂材料容易从第三收纳部323流入第一收纳部321。因此,容易将第三树脂部4c与第一树脂部4a设置成一体。

另外,就第三收纳部323的轴向上的深度而言,越靠近第二收纳部322的位置,深度越小(参照图4)。在将壳体3载置为轴向的下方成为铅垂上方的状态下,铅垂方向上的第三收纳部323的底面3230的深度越靠近收纳马达部1的第二收纳部322越小,越远离第二收纳部322越大。因此,在例如设置第三树脂部4c时,在第三收纳部323内,树脂材料容易从靠近第二收纳部322的位置流入远离第二收纳部322的位置。因此,容易使树脂材料相对均匀地流入第三收纳部323内,将第三树脂部4c进一步无间隙地填充至第三收纳部323。

此外,第三收纳部323的底面3230不特别地受限定,例如,可以是平面,也可以是弯曲面或阶梯形状的面。特别地,底面3230在壳体3的长边方向及/或短边方向上也可以是弯曲的形状或阶梯形状的面。

接下来,再次参照图1~图4,对肋33及两个支撑部件34进行说明。肋33及两个支撑部件34在各第二收纳部322支撑支架部31。肋33及两个支撑部件34的一端分别与支架部31相连。另外,肋33及两个支撑部件34的另一端分别与第二收纳部322的内周面或第二收纳部322的下端的周缘相连。

肋33具有第四收纳部331。第四收纳部331与支架部31的配线开口31b和第三收纳部323连通。另外,在第四收纳部331收纳从马达部1的配线开口31b向第三收纳部323引出的引线15,且填充有第四树脂部4d。因此,第四收纳部331内的引线15被第四树脂部4d固定。另外,马达部1的内部经由配线开口31b及第四收纳部331与第三收纳部323连通。因此,经由肋33的第四收纳部331,第二树脂部4b和第三树脂部4c连为一体。

另外,肋33在比两个支撑部件34靠第三收纳部323的位置支撑支架部31。因此,马达部1内部的第二树脂部4b能够以更短的路径与第三树脂部4c相连。

接下来,对鼓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图6是表示鼓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6的处理是在壳体3的下端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实施的。也就是,图6的处理是在鼓风装置100的轴向的下方被设置为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实施的。

首先,在壳体3的各支架部31安装轴承座14(步骤S101)。在壳体3安装定子12和内部电路基板16(步骤S102)。具体而言,在壳体3的各支架部31上的轴承座14安装含有线圈部123隔着绝缘体122设于定子铁芯121而成的电枢的定子12。然后,在各定子12安装连接有引线15的内部电路基板16。

在设于壳体3的第一收纳部321收纳外部电路基板2(步骤S103)。此时,连接于内部电路基板16的引线15也与外部电路基板2连接。

然后,在金属模具300、301安装壳体3(步骤S104)。图7是表示将安装有定子12等的壳体3安装于金属模具300、301的构造的剖视图。此外,图7示出了壳体3的短边方向的剖面构造。如图7所示,在铅垂下方,在各第二收纳部322内插入有金属模具300。金属模具300安装于支架部31的上表面。此时,定子12的电枢收纳于金属模具300内。另外,在铅垂上方,在各支架部31的下表面安装有孔部保护金属模具301。此时,孔部保护金属模具301安装为使树脂材料的注入口301a与支架部31的贯通孔31a连通。轴承座14的孔部14a的轴向的上端被金属模具300封闭,孔部14a的下端被孔部保护金属模具301封闭。此时,各马达部1内的壳体3、定子12、以及金属模具300间的空间S经由配线开口31b、肋33的第四收纳部331、以及第三收纳部323而与第一收纳部321连通为一体。

从注入口301a经由贯通孔31a向壳体3、定子12、以及金属模具300间的空间S注入液状的树脂材料(步骤S105)。此时,空间S被所注入的树脂材料充满。此外,在从空间S到第一收纳部321的路径内不存在阻挡树脂材料的流动的部分。因此,所注入的树脂部件从空间S经由配线开口31b、第四收纳部331、以及第三收纳部323而流入第一收纳部321,填充空间S、第一收纳部321、第三收纳部323、以及第四收纳部331。因此,外部电路基板2、定子12、引线15、以及内部电路基板16被连为一体的树脂材料包覆。

然后,将注入了树脂材料的壳体3置于负压下(步骤S106)。例如,将注入了树脂材料的壳体3置于真空腔内的密闭空间,用真空泵将密闭的真空腔内的密闭空间降压至规定的真空度。当从达到规定的真空度的时刻经过规定时间时(步骤S107中,YES),密闭空间返回大气压,取出注入了树脂材料的壳体3。

对壳体3进行规定的加热处理,使树脂材料固化(S108)。通过该处理,在空间S、第一收纳部321、第三收纳部323、以及第四收纳部331内形成连为一体的树脂部件4。

从外壳3卸下金属模具300、301(步骤S109)。在各马达部1,安装含有轴承13及轴111的转子11等剩余的部件(步骤S110)。在各马达部1安装轮子5(步骤S111)。于是,图6的处理结束。

此外,在上述的制造方法中,树脂材料的注入在步骤S105的树脂注入处理中在空间S实施,但不限于该示例。树脂材料的注入也可以与在空间S的注入同时地在第一收纳部321、第三收纳部323、以及第四收纳部331中至少任一个实施。

根据上述的制造方法,外部电路基板2和马达部1的定子12被连为一体的树脂材料(也就是树脂部件4)包覆。因此,在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的第一树脂部4a与包覆定子12的第二树脂部4b之间不会产生边界。因此,能够防止从边界朝向外部电路基板2及定子12的水及及尘埃的侵入。于是,能够抑制或者防止具有外部电路基板2的鼓风装置100的防尘防水性能的降低。

而且,为了不在树脂部件4产生边界,与将用树脂材料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的工序、和用树脂材料包覆定子12的工序设置为各自的工序的情况相比,图6的处理能够减少作业工序的个数。因此,也能够缩短鼓风装置100的生产周期,提高制造效率。

另外,根据图6的制造方法,在步骤S106将注入了树脂材料的壳体3置于负压下,从而能够去除所注入的树脂材料与壳体3、定子12、以及金属模具300之间的空间S内的空气(即脱气)。因此,能够进一步无间隙地向壳体3、定子12、以及金属模具300间的空间S填充树脂材料。另外,也能够去除所注入的树脂材料含有的气泡。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及定子12等的连为一体的树脂部件4的防尘防水性能。

在鼓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中,也可以在负压环境下向空间S注入树脂材料。图8是表示鼓风装置100的制造方法的另外一例的流程图。此外,图8的处理也在壳体3的下端朝向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实施。也就是,图8的处理在鼓风装置100的轴向的下方被设置为铅垂上方的状态下实施。另外,图8的步骤S101~S104及S108~S111的处理与图6相同,因此省略说明。

在S104将金属模具300、301安装于壳体3后,在对空间S进行了降压的状态下,向空间S注入液状的树脂材料。具体而言,例如利用真空腔内的降压等方案将壳体3的周围环境降压至规定的真空度,从而空间S也降压(步骤S205)。然后,向降压后的空间S内注入液状的树脂材料(步骤S206)。完成注入后,壳体3的周围环境返回至大气压,取出注入了树脂材料的壳体3。此外,壳体3的周围环境及空间S也可以在从完成注入的时刻经过规定时间后返回到大气压。然后实施S108~S111的处理。

根据第一变形例的图8的制造方法,在负压下注入树脂材料,从而所注入的树脂材料容易填充至壳体3、定子12、以及金属模具300间的空间S的各处。同样地,所注入的树脂材料也容易填充至第一收纳部321、第三收纳部323、第四收纳部331的各处。另外,还能够抑制或者防止气泡混入所注入的树脂材料。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包覆外部电路基板2及定子12的连为一体的树脂部件4的防尘防水性能。

壳体3具有的第一收纳部321及第三收纳部323的个数分别在图2~图4中为一个,但是不限于图2~图4的示例,也可以是多个。图9A~图9C是鼓风装置100的结构的变形例。图9A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一变形例的仰视图。图9B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二变形例的仰视图。图9C是表示鼓风装置的结构的第三变形例的仰视图。此外,在图9A~图9C中,收纳于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a的外部电路基板2a经由设于壳体3的未图示的路径内的配线与收纳于另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b的外部电路基板2b电连接。

图9A中,在壳体3设有两个第一收纳部321a、321b、和两个第三收纳部323a、323b。在一个方向上配列的四个马达部1中的两个通过收纳于一方的第三收纳部323a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于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a的外部电路基板2a。另外,在一个方向上配列的四个马达部1中的剩余的两个通过收纳于另一方的第三收纳部323b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在另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b的外部电路基板2b。此外,与外部电路基板2a连接的马达部1和与外部电路基板2b连接的马达部1的分配不限于图9A的示例。例如,可以在一个方向上配列的四个马达部1中的三个连接于外部电路基板2a,剩余的一个连接于外部电路基板2b。

另外,在图9A中,所有的马达部1配列于一个方向,第三收纳部323沿马达部1的配列方向延伸。但是,多个马达部1的配列也可以存在一部分马达部1配列于壳体3上的一个方向,而剩余的马达部1不配列于一个方向的情况。这种情况,只要收纳一部分马达部1的引线15的第三收纳部323沿一部分马达部1的配列方向延伸即可。也就是,在多个马达部1中,至少一部分马达部1配列于壳体3上的一个方向的情况下,只要收纳至少一部分马达部1的引线15的第三收纳部323沿至少一部分马达部1的配列方向延伸即可。因此,收纳至少一部分马达部1的引线15的第三收纳部323的形状例如能够不形成为弯曲延伸的负载的形状。因此,在设置第三树脂部4c时,能够更均匀地向第三收纳部323填充树脂材料。

另外,在多个马达部1(及第二收纳部322)二维配列的情况下,可以在每列或每行设置第一收纳部321、外部电路基板2、以及第三收纳部323。在图9B中,八个马达部1(及第二收纳部322)配列成四列且两行。此外,以下,“行”表示壳体3的长边方向的排列,“列”表示壳体3的短边方向的排列。配列成两行的马达部1中,在一方的行排列的四个马达部1通过收纳于一方的第三收纳部323a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于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a的外部电路基板2a。另外,在另一方的行排列的四个马达部1通过收纳于另一方的第三收纳部323b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于另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b的外部电路基板2b。

另外,在多个马达部1(及第二收纳部322)二维配列的情况下,也可以对相邻的两列或相邻的两行的马达部1设置一个第一收纳部321。图9C中,在壳体3设有两个第一收纳部321a、321b、和一个第三收纳部323。配列成四列且两行的马达部1中,在一方的行排列的四个马达部1通过收纳于第三收纳部323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于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a的外部电路基板2a。另外,在另一方的行排列的四个马达部1通过收纳于第三收纳部323的引线15连接于收纳于另一方的第一收纳部321b的外部电路基板2b。

将第一收纳部321的个数、第三收纳部323的个数设置为多个,从而提高马达部1及外部电路基板2的配置、及马达部1与外部电路基板2之间的配线图案等的设计自由度。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此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实用新型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添加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地任意进行组合。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各马达部1具备内部电路基板16,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不限于该示例。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在至少一个马达部1不具备内部电路基板16的装置100。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将本实用新型应用于具备外转子型的马达部1的装置100,但是本实用新型的应用范围不限于该示例。本实用新型也能够应用于具备内转子型的马达部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例如能够应用于马达部和在该马达部的外部具备电路基板的装置。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