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2014发布日期:2018-06-06 01:14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配电柜内设有很多配电表,这些配电表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造成配电柜内部温度不断升高,传统的配电柜内部会通过设有散热片来进行散热,但是散热片的散热效果差,配电柜在长期使用时,配电柜内部的温度仍然会不断升高,高温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严重时甚至会因为设备过热而引起火灾,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配电柜散热装置的散热效果不好,而提出的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端中部设有凹槽,所述凹槽内安装有气缸,所述底座的上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所述固定架的外侧设有防撞圈,所述固定架和防撞圈的两侧均设有通风孔,所述气缸通过支撑杆贯穿固定架连接有环形安装架,所述环形安装架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与固定架相匹配的柜体,所述环形安装架的内侧设有十字型支杆,所述十字型支杆的下端中部设有与支撑杆固定连接的盲槽,所述柜体的内腔中部通过安装杆安装有配电表,所述柜体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有PLC控制器和温度感应器,所述柜体的上端两侧均设有支撑架,两个所述支撑架之间安装有风扇,所述支撑架远离柜体的一侧连接有盖板,所述盖板的下端两侧均通过挡板与柜体连接,且所述挡板上等距设有通孔,所述气缸、温度感应器、配电表、风扇均和PLC控制器连接。

优选的,所述环形安装架的外侧设有弧形板。

优选的,所述固定架的上端中部设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通风孔的下端风口处均设有环形槽,且环形槽内设有防尘网。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吊耳。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有益效果在于:在正常的温度的时候,通过通孔可以减缓内部的热量,当温度过高的时候,通过温度感应器发信号给PLC控制器,由PLC控制器控制风扇进行散热,同时利用气缸将柜体顶起,利用通风孔与固定架内部的槽配合吸风,增加内部的散热效果,省去散热片的结构,节约成本,同时吸风效果更好,由下至上,可以对内部整体进行散热,面积非常广阔,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范围广,值得以后推广使用,有效的避免高温会影响设备的正常运行的问题,值得以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部分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底座1、凹槽2、气缸3、支撑杆4、固定架5、防撞圈6、通风孔7、橡胶垫8、柜体9、PLC控制器10、温度感应器11、安装杆12、配电表13、支撑架14、风扇15、盖板16、吊耳17、挡板18、通孔19、环形安装架20、弧形板21、十字型支杆22、盲槽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配电柜散热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的上端中部设有凹槽2,凹槽2内安装有气缸3,底座1的上端中部固定连接有固定架5,固定架5的上端中部设有橡胶垫8,使柜体9的下端在下落后减少碰擦,增加使用寿命。

固定架5的外侧设有防撞圈6,固定架5和防撞圈6的两侧均设有通风孔7,通风孔7的下端风口处均设有环形槽,且环形槽内设有防尘网,可以避免灰尘的进入,导致后期影响内部的散热效果。

气缸3通过支撑杆4贯穿固定架5连接有环形安装架20,环形安装架20的外侧设有弧形板21,可以使风向扩散的更加宽广,增加散热效果。

环形安装架20的外侧固定连接有与固定架5相匹配的柜体9,环形安装架20的内侧设有十字型支杆22,十字型支杆22的下端中部设有与支撑杆4固定连接的盲槽23,柜体9的内腔中部通过安装杆12安装有配电表13,柜体9的内壁两侧分别安装有PLC控制器10和温度感应器11,柜体9的上端两侧均设有支撑架14,两个支撑架14之间安装有风扇15,支撑架14远离柜体9的一侧连接有盖板16,盖板16的上端两侧均设有吊耳17,便于转移的时候吊接,增加实用性。

盖板16的下端两侧均通过挡板18与柜体9连接,且挡板18上等距设有通孔19,气缸3、温度感应器11、配电表13、风扇15均和PLC控制器10连接。

工作原理:在正常的温度的时候,通过通孔19可以减缓内部的热量,当温度过高的时候,通过温度感应器11发信号给PLC控制器10,由PLC控制器10控制风扇15进行散热,同时利用气缸3将柜体9顶起,利用通风孔7与固定架5内部的槽配合吸风。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