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导电缆敷设方法及骨架与流程

文档序号:17289559发布日期:2019-04-03 03:50阅读:256来源:国知局
超导电缆敷设方法及骨架与流程

[关于关联申请的记载]

本发明基于日本专利申请:日本特愿2016-105427号(2016年5月26日申请)的优先权主张,该申请的全部记载内容通过引用而包含并记载在本说明书中。本发明涉及超导电缆技术,尤其涉及超导电缆敷设方法及骨架。



背景技术:

已知超导电缆在从常温向液氮温度冷却时会发生约0.3%的热收缩。超导电缆越长,则热收缩成为越大的问题。例如在电缆长度为500m的情况下,热收缩为1.5m,存在由冷却时的断裂、升温时的压曲等引起的损伤、破坏等的可能性。在本案申请人(中部大学)的200m实验设备中,进行了冷却·升温时的电缆举动的x射线照片的解析等(参照非专利文献1)。关于超导电缆的螺旋变形,说明其概略(与专利文献1的记载一部分重叠)。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的超导电缆,所述超导电缆包括:骨架(former)(通过铜线的加工形变而在常温下形成为螺旋状),所述骨架包括由铜线形成的金属丝(英文:wire),且通过使多根金属丝捻合而成;和超导线材,所述超导线材隔着绝缘层卷绕于骨架的外层且在冷却时成为超导,在常温时,电缆成为沿其长度方向旋转的螺旋状,在冷却时,电缆成为直线状的形状。

在图1中,作为相关技术,示出了200m超导电缆的一例。hts带(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ingtape:高温超导带)线材有3层,由内侧的2层和外侧的1层形成为同轴形状。在中心有骨架(former)(铜的捻线的卷芯),在外侧卷绕有多层pplp(poly-propylenelaminatedpaper:聚丙烯层压纸)的绝缘带材。所述200m超导电缆具备2层的hts带线材(厚度为0.3mm、宽度为4mm)、pplp绝缘、hts带线材(成为同轴超导电缆的外侧极),还具备pplp,卷绕取得接地电位(接地)的铜薄膜,在其上附加保护层而完成。

在将超导电缆引入绝热双层管内时,一般采用拉伸骨架的方法。此外,也有时同时也采用用柔软的轮胎(英文:tire)等对超导电缆进行夹持并压入的方法。以下,为了简单说明,对拉伸骨架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超导电缆的机械性的动作由骨架的动作来决定。骨架一般为铜的捻线构造。若是捻线构造,则残留有扭转方向(日文:捻れ方向)的残余应力。通过实验确认到:若超导电缆因扭转方向的残余应力而变形,则超导电缆会成为螺旋状。因此,超导电缆在扭转方向的残余应力缓和的方向上变形,作为其结果,成为螺旋状。

希望在常温下对超导电缆几乎不施加外力。另外,希望在低温下在超导电缆内部没有残余应力。这是因为临界电流有可能因应力而下降。然而,为了将超导电缆引入绝热双层管,一般会在超导电缆中残留有残余应力。并且,通过向低温冷却,从而可部分地缓和该残余应力。以下对此进行说明。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将超导电缆102引入直线状的配管101的操作的一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例子中,由于在配管101的表面和超导电缆102的表面存在摩擦,所以随着引入距离变长,拉伸力f变大。

图9是说明图8中的向配管101(长度l0)引入超导电缆102时的超导电缆102中的应力的分布与引入超导电缆102的距离的关系的图。在图9中,纵轴是超导电缆102的应力(σ)。横轴是将超导电缆102引入配管101内的距离(长度)。横轴的l0是配管101的长度。将原点与(l0,σ0)连结的线图(直线)表示摩擦应力(frictionstress)。在对摩擦应力(frictionstress)求和时,成为摩擦阻力。在用拉伸力f拉伸超导电缆102的这一侧(长度l0),成为大的应力(σ0)。另一方面,在导入配管101的这一侧(长度=0),拉伸力f为零,因此应力σ也为零。此外,图9也通过实验而被确认到。

另外,通过实验中的计测可知:超导电缆102与不锈钢配管101的摩擦系数为0.3~0.7程度。应力与长度成正比地变大的情况表示摩擦系数在超导电缆102的长度方向上是同样的。这也是实验上的事实。不过,若在配管101等存在弯曲部,则拉伸力f会急剧变大。

此外,关于将上述超导电缆102引入配管101时的力,例如参照非专利文献2等的记载。

另外,大多的超导电缆的重量为1kg/m~5kg/m。因此,在超导电缆长度为数百米的情况下,拉伸力f为1吨以上的力。该力施加于骨架。因此,决定根据骨架的容许强度(弹性变形内)所能够引入的超导电缆长度。

在将超导电缆102引入到配管101之后,使拉伸力f成为零(=停止拉伸),超导电缆102收缩。因此,超导电缆102的应力也减少,在端部成为零。

但是,在超导电缆102中,残留有与摩擦力相应的应力。因此,如图10所示,超导电缆102的应力分布成为在配管101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部(=l0/2)示出最大值(残余应力=σ0/2)、在两端成为零的分布。该状态一般是将铜电缆等引入到配管内时的施加于电缆的残余应力分布。

另一方面,将超导电缆进行冷却而利用。因此,对超导电缆进行冷却后的应力会怎样是大的课题。即,这是因为,由于超导电缆进行热收缩而会新产生应力。若在将两端固定了的状态下进行冷却,则由于进行冷却而引起0.3%的热收缩所产生的热应力会加到在常温时引入了超导电缆时残留的该拉伸应力上,因此超过了0.3%的应力会在超导电缆中产生。这是极其危险的。这是因为,铜等骨架材料从低于0.3%的形变进入到塑性变形的区域。

在超导电缆的螺旋变形的接下来的步骤中,用液氮等冷却超导电缆。此时,将超导电缆的一端固定,将另一方设为自由端。

这样一来,超导电缆的长度因冷却而变短,因此超导电缆被从自由端侧引入配管内。

然后,冷却完毕,超导电缆整体达到相同温度时的应力分布示于图11。在图11中,纵轴为应力,横轴为长度。在图11的线图中,(1)示出图10的线图(将超导电缆引入到配管后的常温下的应力分布),(2)是示出低温保持时的超导电缆的应力分布的线图,(3)是示出在常温下对应力为0的超导电缆进行冷却并保持为低温时的应力分布的线图。

图11所示的例子是在将超导电缆向配管内引入时、在残余应力和超导电缆的应力为零时进行冷却且超导电缆被从自由端引入了时的应力分布(这成为与图9对应的分布,但由于进行引入而力的方向相反,应力以负值示出)之和。

此外,在图11中,如线图(2)所示,关于从自由端侧起超导电缆的一半,其应力为零。这意味着在低温时应力不作用于超导电缆,因此是理想的状态。

如图11所示,关于超导电缆的左侧一半,其应力残留(在该例中为固定端侧),其最大值为引入了电缆102时的应力的最大值(=-σ0)。因此,希望缓和该应力(本申请发明人的见解)。

在低温下,由于热收缩,因摩擦等外力而有一定程度的拉伸力,因此超导电缆成为直线状。这在x射线摄影中被确认。于是,积极地利用残余应力。即,利用超导电缆·骨架的残余应力使超导电缆在常温下进行螺旋变形,在低温下成为直线状,由此缓和伴随于热收缩的大的应力。

超导电缆的骨架一般是通过对铜线进行加捻而制成的。若在骨架中存在大的残余应力,则超导电缆以缓和该残余应力的方式变形。于是,以消除超导电缆的残余应力的方式进行超导电缆的制造。

图2a示出多个捻线构造。在图2a中例示了集合捻线、同心捻线、绳索捻线的截面。此外,超导电缆所使用的捻线一般是被称为同心捻线的构造。若从外部观察,则如图2b所示,其是通过对单线(日文:素線)进行加捻而制作出的。一般而言,因捻线而产生残余应力,骨架整体上容易扭转,因此在同心捻线构造中,使每层的捻向相反,作为骨架整体而以难以扭转的方式进行制作。

但是,为了在升温过程中进行螺旋变形,使最外层和接下来的一层的捻向相同。由此,扭转方向(与螺旋变形有关)稳定。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多次实验而确认到上述内容。

捻线方向的残余应力根据机械加工、单线材料及间距、热处理等而变化。为了得到超导电缆所需要的变形,综合这些条件来进行加工和/或材料的选择。

接着,基于专利文献1的记载来说明超导电缆的敷设方法。图3a至图3d是示意性地例示将超导电缆插入到绝热双层管时的状态的图。在图3a至图3d中,10是绝热双层管外管,11是绝热双层管内管,12是超导电缆,13是真空层,14是真空泵,15是第1固定用具,16是制冷剂(液氮:ln2)、17是第2固定用具。

虽然没有特别限制,但绝热双层管外管10例如由镀锌钢管等制成。绝热双层管内管11例如由不锈钢管形成。在绝热双层管内管11的内部配设超导电缆12,制冷剂(液氮)在绝热双层管内管11与超导电缆12之间流动。绝热双层管外管10与绝热双层管内管11之间的间隙(真空层13)被密封成真空,进行真空绝热。此外,由于真空层13有由辐射导致的热侵入,因此在内管11的外侧具备多层绝热膜(mli:multilayerinsulation)。多层绝热膜(mli)例如是将在塑料膜上蒸镀有铝的膜设为多层而得到的膜。在图3a至图3d中,对绝热双层管外管10与绝热双层管内管11之间(真空层13)进行真空排气的真空泵14配置在绝热双层管的两端部,但也可以构成为还配置在中间部。此外,关于绝热双层管的结构,例如也参照专利文献2等的记载。

<工序a(图3a)>

沿着线路组装完成绝热双层管。对绝热双层管进行真空排气(对真空层13进行真空排气),确认绝热双层管的绝热性能。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引入超导电缆12。

<工序b(图3b)>

超导电缆12插入于绝热双层管内管11中。对超导电缆12从绝热双层管的两端充分地伸出的情况进行确认,用第1固定用具15来固定超导电缆12的一端。此时,超导电缆12的另一端不固定。此外,第1固定用具15也可以将超导电缆12的一端固定于绝热双层管。

接着,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导入制冷剂(液氮)16。此外,也可以从绝热双层管的长度方向的中心部的制冷剂导入口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导入制冷剂(液氮)16(专利文献1)。通过制冷剂(液氮)16的导入,超导电缆12开始热收缩。超导电缆12的非固定端侧被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侧引入。此时,也可以是,进行超导电缆12的温度分布的测定,并且利用例如测力传感器等来测定超导电缆12的非固定端侧(与第1固定用具15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超导电缆12被引入到绝热双层管内的长度及载荷。

<工序c(图3c)>

在确认到超导电缆12遍及全长地成为了成为超导状态的温度(液氮温度:77k)之后,将超导电缆12的非固定端侧固定于第2固定用具17。第2固定用具17也可以将超导电缆12的非固定端固定于绝热双层管。由此,超导电缆12的两端被固定。此时,也可以利用x射线照片等来确认超导电缆12的状态。

<工序d(图3d)>

开始升温。超导电缆12由于升温而沿长度方向伸长,但两端用第1固定用具15、第2固定用具17固定着。因此,在超导电缆12中,骨架发生螺旋变形。也可以是,在升温完毕之后,用x射线照片等来确认超导电缆的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3/151100号

专利文献2:国际公开第2015/002200号

专利文献3:国际公开第2009/145220号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1b-a06石狩での超伝導直流送電実証研究についてdemonstrationstudiesofhigh-temperaturesuperconductingdcpowertransmissionsystematishikari、筑本知子、渡邉裕文、浜辺誠、ユーリ·イワノフ、高野廣久、山口作太郎、第90回、2014年度秋季低温工学·超伝導学会、2016年3月25日検索、インターネット<url:http://csj.or.jp/conference/2014a/1b.pdf>

非专利文献2:飯塚喜八郎監修「新版電力ケーブル技術ハンドブック」(株)電気書院2013年発行第2版p342-p.343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图3d的升温工序例如通过将进行了温度控制后的氮气从一端导入绝热双层管而进行。在该情况下,在图3d的升温工序中,在绝热双层管的氮气的流入侧与出口侧产生温度差,产生超导电缆12的螺旋变形在长度方向上不均匀的情况。

这通过实验可知:例如如图4所示,在升温时,被导入到绝热双层管内管11的氮气(gn2)18的热的流动在超导电缆12的长度方向上不均匀,螺旋变形的间距及振幅在长度方向上不均匀。例如,绝热双层管(内管11)的被导入了的氮气18的热随着沿长度方向前进而消失。因此,绝热双层管(内管11)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和排出侧(出口侧)处的温度的上升比氮气导入侧(入口侧)低。

在图4的例子中,绝热双层管的二氧化碳的导入侧(入口侧)附近处的超导电缆12的螺旋变形的间距(间距1)比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和出口侧的间距(例如间距2)小,入口侧附近处的螺旋变形的振幅(振幅1)比长度方向的中间部和出口侧的振幅(例如振幅2)大。这样,在超导电缆12的螺旋变形在长度方向上不均匀的情况下,在冷却时,产生无法充分吸收热收缩的情况(以上为本发明人的见解)。例如,本申请发明人通过实验确认到:在螺旋变形后再次冷却了时超导电缆会产生大的收缩力。

因此,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做出的,其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以升温时的螺旋变形在超导电缆的长度方向上均匀的方式进行敷设的方法及骨架。本发明的上述以外的目的、效果等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将根据以下的记载而明了。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使在冷却时呈直线状并在升温时变形为螺旋状的超导电缆在升温时遍及超导电缆整体地均匀升温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如下的骨架,该骨架是捻线构造的骨架,该骨架构成为,将最外层和接下来的一层的捻线方向设为相同方向,能够使包括所述骨架的超导电缆的升温时的螺旋变形稳定化。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具备所述骨架的超导电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使超导电缆的升温时的螺旋变形在长度方向上均匀化。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构成为能够使超导电缆的升温时的螺旋变形稳定化的骨架及具备骨架的超导电缆。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超导电缆的图。

图2a是例示超导电缆的捻线构造的截面的图。

图2b是例示超导电缆的侧面的图。

图3a是例示超导电缆的敷设的工序的图。

图3b是例示超导电缆的敷设的工序的图。

图3c是例示超导电缆的敷设的工序的图。

图3d是例示超导电缆的敷设的工序的图。

图4是说明图3d的图。

图5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6是说明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图。

图7a是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7b是说明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说明向配管引入电缆的状况的图。

图9是示出电缆的应力分布与引入距离的关系的图。

图10是示出在将电缆引入到配管之后使作用于电缆的力成为了零(zero)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的图。

图11是示出低温保持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将在常温下应力为零(zero)的电缆冷却并保持为低温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在引入到配管之后使作用于电缆的力成为了零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的图。

图12是示出将低温保持时的电缆的固定端侧压入了时的应力分布、在引入到配管之后使作用于电缆的力成为了零(zero)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首先,对本发明的基本概念进行说明,接着,对例示性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通过使冷却时呈直线状的超导电缆遍及整体地均匀升温,从而螺旋变形在超导电缆的长度方向上均匀。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在将超导电缆的两端固定了的状态下进行升温。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对具有收纳超导电缆的内管和收纳该内管的外管的绝热双层管进行真空排气,在常温下向内管插入超导电缆,将从绝热双层管的内管端部突出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设为自由端,冷却至成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将超导电缆的两端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在升温时,使升温用的气体不流向绝热双层管内,热从绝热双层管整体流入,遍及超导电缆的长度方向地均匀升温。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通过降低被真空泵进行真空排气的绝热双层管内管与外管的间隙的真空度来降低绝热性能,遍及超导电缆的至少长度方向地均匀升温。另外,作为其他方法,即使不降低真空度,若经过长时间,则热也大致均匀地进入绝热双层管。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若将超导电缆的一端固定且将另一端设为自由端地冷却至成为超导状态的温度,则松开所述一端的固定,从所述松开固定的一端侧将超导电缆向绝热双层管内管侧压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也可以是,在将超导电缆的一端和另一端分别固定的情况下,分别用固定用具固定于绝热双层管。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提供一种如下的骨架,该骨架构成为,关于图2b所示的骨架的捻线构造,将最外层和接下来的一层的捻线方向设为相同方向,在超导电缆的升温时使螺旋变形稳定化。另外,提供一种具备该骨架的超导电缆。

(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敷设方法中,升温工序以前的工序也可以使用所述图3a至图3c的工序。对具有收纳超导电缆12的绝热双层管内管11和收纳绝热双层管内管11的绝热双层管外管10的绝热双层管进行真空排气,在常温下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插入超导电缆12,将从绝热双层管内管11端部突出的一端固定,另一端设为自由端,冷却至成为超导状态的温度(液氮温度:77k),然后,将超导电缆12的自由端固定(因此将两端固定)。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中,在图3d的升温工序中,为了使超导电缆的螺旋变形在长度方向上均匀,不使进行了温度控制后的氮气从绝热双层管的一端流动。若以不使氮气流动的方式经过长时间,则如图5示意性地示出那样,热从绝热双层管整体流入,在超导电缆12的长度方向上温度大致均匀地上升。

而且,也可以是,降低收纳着超导电缆12的绝热双层管内管11与绝热双层管外管10之间的间隙即真空层13的真空度。其结果,绝热双层管的绝热性能下降。在绝热双层管的绝热性能下降时,插入到绝热双层管内的超导电缆12在更短时间内升温。即,热流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整体,在超导电缆12的长度方向上温度大致均匀地上升。由此,螺旋变形(间距及振幅)在超导电缆12的长度方向上变得均匀。

在图3b的冷却工序中,在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导入制冷剂(液氮)时,由于收缩而在超导电缆12的固定端(图3b的用第1固定用具15固定了的端部)产生拉伸力(拉伸应力)f。在图3b中,超导电缆12的另一端没有固定(自由端),因此拉伸力为零。因此,如图6示意性地示出那样,在超导电缆12产生长度方向的热应力。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缓和冷却时在超导电缆12产生的热应力,例如,若达到了冷却最低温度则暂且松开固定端(与第1固定用具15连接的端部)的固定,从松开固定的一侧将超导电缆12压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

这样,之所以从松开固定的固定端侧将超导电缆12压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是为了使在将超导电缆12引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并将该超导电缆12冷却后残留的应力减少。

也可以是,将此时的按压力:f’设为f’>f,使超导电缆12的固定端侧的拉伸力为零以下(f-f’<0)。

以下对从松开固定的一端(固定端)侧将超导电缆12向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压入的理由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在图11的线图(2)中,关于超导电缆12的左侧一半(x(长度)=0~l0/2),其应力残留,其最大值为在端部(x(长度)=0)处、引入了超导电缆12时的应力的值(=-σ0)。因此,希望缓和该应力。

因此,在冷却低温时取下超导电缆12的固定端侧(图6的固定端15)而将其设为自由端,然后,将超导电缆压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由此能够使端部(图6的端部)处的应力为零。

不过,如图11的线图(2)所示,超导电缆12的应力为负值,因此实际上是即使不从外部施加力也被引入的状况。这在技术上并不简单。这是因为,超导电缆12、配管(绝热双层管内管11)均在以液氮温度进行着冷却的状况下进行作业。

而且,也不可将超导电缆12过度地压入。于是,需要一边用测力传感器监视压入力f一边进行该作业。

因此,对安装于配管的夹具下功夫,进行压入作业。其结果,作为超导电缆12的残余应力分布,能够得到如图12的(2)所示那样的分布。在图12的线图(2)中,端部(x(长度)=0)的应力为零。不过,即使在端部为零,由于存在摩擦力,因此电缆整体上也不会成为零。但是,作为最大应力,意味着在电缆中间部残留有引入到配管后的应力,整体上能够从与0.3%对应的应力大幅度地缓和。

在上述作业结束后,将超导电缆12的两端固定于绝热双层管,进行升温。由此,超导电缆12进行螺旋变形。

在图12的例子中,示出了使固定端(x(长度)=0)处的应力为零、也就是使超导电缆12向配管(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的按压力f为零时的分布。此外,图12的线图(2)是示出将低温保持时的超导电缆12的固定端侧压入了时的应力分布的图,图12的线图(1)是示出在引入到配管(绝热双层管内管11)后使作用于超导电缆12的力成为了零时的电缆的应力(残余应力)分布(图10)的图。

也可以是,稍微增大超导电缆12的压入力f而将超导电缆12更多地压入绝热双层管内管11内部。这样一来,作为超导电缆12整体,应力被进一步缓和。不过,在升温时,超导电缆12的端部的挤压力变大,因此需要注意。

此外,关于第1固定用具15,也可以是,例如如专利文献3所记载那样利用弹性构件或带滑动功能的安装固定金属件等来吸收超导电缆12的伸缩,而使超导电缆12的长度方向的热应力缓和。另外,也可以是,用移动式终端低温恒温器吸收升温时的超导电缆12的伸长(参照专利文献1)。

在由从低温向常温的升温引起的螺旋变形作业结束后,如图7a所示,固定并保持超导电缆12的两端。

这是因为,这样的机械变形伴有摩擦等过程,因此变形并不一定是稳定的。

实际上,若对超导电缆12进行多次冷却和升温,则每次会稍微变化。实验上,若对超导电缆12进行4次左右的冷却和升温,则常温时和低温时的电缆形状比较稳定。

但是,由于伴有摩擦,所以在超导电缆那样的长构造物中,原理上不能得到完全的再现性。

超导电缆12被以螺旋变形状态保管。在超导电缆12的端处的连接施工等中,进行端部的加工。即,在进行超导电缆12的连接等作业时,若超导电缆12移动,则作业不能顺利地进行,其结果,可能也会存在作业效率显著下降这一情况。

于是,如图7b示意性地示出那样,将超导电缆12的端部附近例如用第2固定用具17固定于绝热双层管等,而抑制超导电缆12移动。即,在进行超导电缆12的连接等作业时,若超导电缆移动,则作业的进行停滞。因此,通过对超导电缆12端部的附近进行保持,从而超导电缆12的螺旋变形的状态(间距和/或振幅)不会破坏。此外,在图7b的例子中,第2固定用具17固定于绝热双层管(外管10),但当然也可以固定于其他部位等。

在超导电缆12中,在同心捻线构造的骨架中,使每层的捻向相反,作为骨架整体而以难以扭转的方式进行制作,但为了在升温过程中进行螺旋变形,使最外层与接下来的一层的捻向相同。由此,扭转方向(与螺旋变形有关)稳定。

此外,当然也可以构成为在绝热双层管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有支承构件等。另外,也可以在内管与外管之间设置抑制热侵入的辐射屏蔽件。辐射屏蔽件也可以构成为,例如将多个环状的构件(铝挤压件)组合而构成、在其上卷绕多层绝热膜(mli)。

此外,将上述的专利文献1-3、非专利文献1、2的各公开通过引用而包含在本说明书中。在本发明的全部公开(包括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而且基于其基本技术思想,能够进行实施方式或实施例的变更·调整。另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公开要素(包括各权利要求的各要素、各实施例的各要素、各附图的各要素等)的多种多样的组合及选择。即,本发明当然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根据包含权利要求书的全部公开、技术思想而得到的各种变形、修正。

附图标记说明

10:绝热双层管外管;

11:绝热双层管内管;

12:超导电缆;

13:真空层;

14:真空泵;

15:第1固定用具;

16:制冷剂(液氮);

17:第2固定用具;

18:氮气;

101:配管;

102:电缆(超导电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