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转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93076发布日期:2018-07-20 22:50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具有转子芯、插入于转子芯的磁体孔中的磁体、以及端板的旋转电机转子。



背景技术:

以往,在构成旋转电机的旋转电机转子中,已知在转子芯的磁体孔中插入磁体而将磁体固定于转子芯的构成。

在日本特开2013-55775中记载了如下构成:通过层叠多个电磁钢板而形成转子芯,在形成于该转子芯的多个位置的轴向的孔(磁体孔)中插入作为永磁体的磁体。在上述的构成中,在转子芯的轴向两端配置端板。端板具有防止磁体从转子芯向轴向飞出的功能。端板由铝、铝合金等非磁性材料形成。在日本特开2013-55775中记载了通过由非磁性材料形成端板而能够有效地抑制磁体的轴向端部处的磁通的泄漏。



技术实现要素:

如日本特开2013-55775所记载的构成那样,在端板采用非磁性材料的情况下,制造成本易于上升。另一方面认为:通过由与构成转子芯的钢板相同的材料的钢板形成端板,会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然而,在单纯地由这样的钢板形成端板的情况下,易于产生从磁体出来的磁通不朝向定子而向端板侧漏出的现象即磁通泄漏。若产生该磁通泄漏,则有可能产生从磁体出来的磁通经由端板而短路的磁通短路。产生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会成为贡献于旋转电机的转矩的磁通减少且损失增加的原因,所以,并不希望。在不使磁体与端板相对向的构成中,难以产生磁通泄漏,但在此情况下,无法抑制磁体从转子芯的孔内飞出。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在抑制制造成本且抑制磁体的磁通泄漏的同时提高防止磁体飞出的性能。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包括:转子芯,该转子芯包括层叠的多个芯用钢板并具有在旋转电机转子的轴向延伸的磁体孔;配置于所述磁体孔的磁体;与所述转子芯的轴向端面相邻地配置的第1端板;以及第2端板,该第2端板被层叠成与所述第1端板的与所述端面相邻的面相反的面相邻;所述芯用钢板、所述第1端板和所述第2端板是相同的材料;所述第1端板具有至少1个第1孔,并且所述第1端板在从所述转子芯的轴向的一侧观察时覆盖所述磁体孔内的所述磁体的轴向端面;所述第2端板具有至少1个第2孔;并且在从所述转子芯的轴向的所述一侧观察时,所述第1孔和所述第2孔与所述磁体孔内的所述磁体的轴向端面的至少一部分重叠,所述第1孔具有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第2孔不同的位置的部分。

根据本发明,第1端板和第2端板由与转子芯的钢板相同的材料的钢板形成,所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另外,由第1端板覆盖磁体的轴向端面,并且,能够由第1端板的第1孔抑制磁体的磁通泄漏。另外,将第2端板层叠于第1端板的外侧,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1孔和第2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同的位置,所以,第1孔的至少一部分被堵住,并且能够由第2孔抑制第2端板处的磁体的磁通泄漏。另外,能够提高防止磁体飞出的性能。因此,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且抑制磁体的磁通泄漏的同时提高防止磁体飞出的性能。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转子芯可以包括树脂部,该树脂部配置于所述磁体孔与所述磁体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并在所述轴向延伸。在从所述轴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第1孔和所述第2孔可以与所述树脂部的轴向端面重叠;并且所述第1孔和所述第2孔与所述树脂部的轴向端面重叠的部分可以包括所述第1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与所述第2孔不同的位置的部分。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兼顾抑制在第1端板和第2端板中与树脂部相对向的部分流动的漏磁通以及抑制由树脂部的裂纹所带来的树脂飞出。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第1孔可以是配置于所述第1端板的多个第1孔;所述第2孔可以是配置于所述第2端板的多个第2孔;并且在从所述轴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多个第1孔和所述多个第2孔可以与所述磁体的轴向端面重叠。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增加孔占各端板的单位面积的比例且减小各孔,能够增加孔的总数。由此,能够进一步兼顾漏磁通的抑制和磁体的飞出抑制。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转子芯可以包括树脂部,该树脂部配置于所述磁体孔与所述磁体之间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并在轴向延伸;所述第1端板可以具有多个第3孔;所述第2端板可以具有多个第4孔;并且在从所述轴向的一侧观察时,所述多个第3孔和所述多个第4孔可以与所述树脂部的轴向端面重叠,所述多个第3孔的每一个可以相对于所述多个第4孔的每一个,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增加各端板中、孔占与树脂部相对向的部分的单位面积的比例且减小各孔,能够增加孔的总数。由此,能够兼顾抑制在端板中与树脂部相对向的部分流动的漏磁通以及抑制由树脂部的裂纹所带来的树脂飞出。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多个第1孔和所述多个第3孔可以是圆形状,所述多个第3孔的各直径可以比所述多个第1孔的各直径小。根据上述构成,通过增加各端板中、孔占与树脂部相对向的部分的单位面积的比例且减小各孔,能够增加孔的总数。由此,能够进一步高度兼顾漏磁通的抑制和磁体的飞出抑制。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第1孔的配置间隔可以比所述第3孔的配置间隔大。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增加通过所述第1孔之间的漏磁通的路径长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第1端板的磁通短路的产生,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旋转电机的转矩降低和损失增大。

在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中,所述第1端板和所述第2端板可以是相同的形状,并且以所述第1端板的周向的相位与所述第2端板的所述周向的相位不同的状态层叠,或者以所述第1端板和所述第2端板中的任一方翻过来的状态层叠

根据上述构成,第1端板和第2端板能够采用相同的形状,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端板的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转子,能够在抑制制造成本且抑制磁体的磁通泄漏的同时提高防止磁体飞出的性能。

附图说明

以下,将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示例性的实施例的特征、优点以及技术和产业的意义进行描述,其中,用相似的符号表示相似的元件。

图1是包括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转子的旋转电机的半剖视图和a部放大图。

图2是从图1的旋转电机转子拆下2片端板并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芯和多个磁体的一部分的图。

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构成图1的旋转电机转子的第1端板的一部分的图。

图4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图1的旋转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图5是用于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转子中能够抑制磁通泄漏的图4的b-b剖视图。

图6是用于说明在旋转电机转子的比较例中会产生磁通泄漏的、与图4的b-b剖面相对应的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

图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上的与图7不同的部分的图。

图9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旋转电机转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相位与图7一致的部分的图。

图9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旋转电机转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相位与图8一致的部分的图。

图10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旋转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的图,是与图9a相对应的图。

图1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

图12是图11的c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的与图11不同的部分的图。

图14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旋转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的图和d部放大图。

图15是表示一般的电磁钢板的b-h特性、和实施方式中将销孔间隔限制在预定范围时的孔间磁通路径中的电磁钢板的b-h特性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

图17是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旋转电机转子拆下第2端板并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和e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的周向上的与图17不同的部分的图。

图19是从轴向一侧观察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旋转电机转子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采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的形状、材料和个数是用于说明的例示,能够根据旋转电机转子的规格进行适当地变更。以下,在所有的附图中,对同等的要素赋予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另外,在本文中的说明中,根据需要,采用在此之前描述的附图标记。

图1的右图是包括实施方式的旋转电机转子10的旋转电机100的半剖视图,图1的左图是图1的右图的a部放大图。图2是从旋转电机转子10拆下2片端板30、40并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芯12和多个磁体16的一部分的图。以下,旋转电机转子10有时记载为转子10。

转子10是为了形成旋转电机100而采用的。采用图1对旋转电机100进行说明。旋转电机100是由3相交流电流驱动的永磁体型同步电动机。例如,旋转电机100作为驱动混合动力车辆的马达、或者作为发电机、或者作为具有这双方功能的电动发电机而被采用。

旋转电机100具有定子110、配置于定子110的半径方向内侧的转子10、以及旋转轴115。定子110包括大致筒状的定子芯111、以及卷绕在从定子芯111的内周面突出的多个齿112的定子线圈114而构成。定子110被固定于壳体(未图示)的内侧。

转子10是圆筒状的部件,在使用时,旋转轴115被插入到转子10的内侧并固定。转子10在使用时配置于壳体的内侧。在壳体的内侧,转子10与定子110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地配置。在该状态下,旋转轴115的两端部由轴承(未图示)可旋转地支撑于壳体。在转子10的外周面与定子110的内周面之间,形成半径方向的间隙。由此,形成旋转电机。在以下的说明中,“半径方向”指的是转子10的半径方向即放射方向,“周向”指的是沿着以转子10的中心轴为中心的圆形的方向。“轴向”指的是沿着转子10的中心轴的方向。

转子10包括转子芯12、埋入转子芯12的周向多个位置的永磁体即磁体16、以及在轴向两侧的各2片的端板即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具体地说,转子芯12通过在轴向层叠作为磁性材料的多个圆板状的芯用钢板13而形成。在转子芯12的中心部形成轴孔12a,在轴孔12a的周围且靠近转子10的外周的区域形成多个磁体孔14。在轴孔12a的内侧固定着旋转轴115。多个磁体孔14在转子芯12的周向多个位置处形成为在轴向延伸。在磁体孔14中插入磁体16并固定。并且,在转子芯12的两侧层叠配置着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使内侧的第1端板30与磁体16和用于固定磁体16的树脂部18a、18b(图2)相对向。由此,能够抑制磁体16和树脂部18a、18b向轴向的飞出。另外,在第1端板30中的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形成后述的第1缝隙32、33(图3)。而且,在第1端板30的外侧层叠第2端板40,并在第2端板40形成后述的第2缝隙42、43(图4)。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芯12时,第1缝隙32和第2缝隙42、以及第1缝隙33和第2缝隙43分别配置在全部都不同的位置上。由此,端板30无需采用非磁性材料,就能够抑制磁体16的磁通泄漏并提高防止磁体16飞出的性能。对此,将在之后进行详细地说明。

构成转子芯12的芯用钢板13是圆盘形状,例如是硅电磁钢板。芯用钢板13例如是将厚度为0.5mm以下的薄板的钢板原材料冲裁成环状而形成的。在芯用钢板13,通过该冲裁而形成中心部的轴孔要素13a及其周围的多个磁体孔要素13b。

多个芯用钢板13的轴孔要素13a在轴向相连而形成转子芯12的轴孔12a。多个芯用钢板13的多个磁体孔要素13b在轴向相连而在转子芯12形成在转子芯12的轴向延伸的多个磁体孔14。

如图2所示,转子芯12的多个磁体孔14以2个为1组,各组的磁体孔14,2个组合而形成朝向半径方向外侧(图2的上侧)打开的v字形。在各磁体孔14中插入磁体16。磁体16从轴向一侧观察的形状为长方形,是沿轴向长条状的长方体形状。另外,磁体孔14的周向中间部处的沿轴向长条状的长方体形状的空间是供磁体插入的磁体插入部分。在磁体孔14中,在与磁体16的间隙的至少一部分配置着在轴向延伸的树脂部18a、18b。具体地说,在磁体孔14的磁体插入部分中刚插入了磁体16后,在磁体孔14的两端形成空隙。然后,作为磁体固定材料的树脂在熔融的状态下注入这些空隙中并凝固,从而配置在轴向延伸的树脂部18a、18b。由这些树脂部18a、18b将磁体16相对于转子芯12固定。在图2中,用点状(沙地状)来表示树脂部18a、18b。

磁体16的磁化方向是与外周侧面和内周侧面正交的方向。注入磁体孔14的空隙的树脂通过例如加热而将磁体16固定于磁体孔14内。此时,转子芯12由加热装置(未图示)加热。熔融状态的树脂被加热固化后,冷却到常温,从而形成上述树脂部18a、18b。

多个磁体16以相邻的2个磁体16为1组,由1组磁体16形成1个磁极17。具体地说,1组的2个磁体16按照多个磁体孔14的配置,以间隔朝向转子芯12的半径方向外侧变宽地相对向成大致v字形的状态配置。由此,构成1个磁极17。在转子10中,在图2所示的部分,在由右侧的2个磁体16构成的磁极17中,磁体16被磁化成外周侧面为n极,在由左侧的2个磁体16构成的磁极17中,磁体16被磁化成外周侧面为s极。

另外,转子芯12与1组磁体16相对应地形成1个中间桥b1和2个外周桥b2。中间桥b1是与1组磁体16相对应地形成在2个磁体孔14的彼此相对向的周向端部之间的小宽度磁通通路。2个外周桥b2是与1组磁体16相对应地形成在2个磁体孔14各自的半径方向外侧端部与转子芯12的外周面之间的小宽度磁通通路。

返回图1,在转子芯12的轴向两端面分别层叠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由各2个端板30、40夹着转子芯12。端板30、40通过过盈嵌合于旋转轴115从而固定,或者通过在端板30、40层叠于转子芯12的状态下由紧固夹具在轴向按压端板的轴向端面而形成紧固部、从而能够将端板30、40固定于转子芯。另外,在转子芯12的轴向的两端面相对向地配置第1端板30,在第1端板30的外侧层叠第2端板40。

图3是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一部分的图。图4是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采用图3对第1端板30进行说明。第1端板30是磁性材料制的部件。具体地说,第1端板30由圆盘状的第1钢板31形成。在第1钢板31的中心部,形成供旋转轴115插通的轴孔31a。第1钢板31与构成转子芯12的芯用钢板13相比,材料相同且厚度相同。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降低转子10的制造成本。

另外,在第1端板30,在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形成至少1个第1漏磁通抑制孔(第1孔)。在实施方式中,在第1端板30,对于每个磁体16,1个细长的剖面矩形的孔即第1缝隙32、33形成在与磁体16和位于该磁体16的两端部的树脂部18a、18b相对向的部分,来作为至少1个第1漏磁通抑制孔。

第1缝隙32、33在第1端板30中形成为在与同组的磁体16的半径方向的相同侧相对向的部分沿着磁体16的长度方向。由此,以与1组磁体16相对向的2个第1缝隙32、33为1组,各组的2个第1缝隙32、33按照磁体16的配置而形成为v字形。另外,周向相邻的组的第1缝隙32、33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相对向的位置。在图3中,右侧的组的第1缝隙32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部分,左侧的组的第1缝隙33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部分。各第1缝隙32、33通过采用孔加工用的冲头(未图示)在轴向冲裁第1端板30的冲裁加工而形成。

另外,第1端板30由未形成第1缝隙32、33的部分覆盖磁体16的轴向端面和树脂部18a、18b的轴向端面。例如,在第1缝隙32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位置的部分,由第1端板30中相对于第1缝隙32向半径方向外侧偏移的部分覆盖磁体16的轴向端面和树脂部18a、18b的轴向端面。

另外,在第1缝隙33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位置的部分,由第1端板30中相对于第1缝隙33向半径方向内侧偏移的部分覆盖磁体16的轴向端面和树脂部18a、18b的轴向端面。此外,以下,有时将树脂部18a、18b总称记载为树脂部18。

如图4所示,第2端板40是磁性材料制的部件。具体地说,第2端板40由圆盘状的第2钢板41形成。第2钢板41与构成转子芯12的芯用钢板13和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相比,材料相同且厚度相同。由此,如后述那样,能够降低转子10的制造成本。在第2钢板41的中心部,形成供旋转轴115插通的轴孔41a。

在第2端板40,在第2端板40层叠于1端板30和转子芯12的状态下,在从轴向一侧观察与磁体16重叠的位置形成至少1个第2漏磁通抑制孔(第2孔)。在实施方式中,在第2端板40,对于每个磁体16,1个细长的剖面矩形的孔即第2缝隙42、43形成在与磁体16和位于该磁体16的两端部的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来作为至少1个第2漏磁通抑制孔。在图4中,用粗线的矩形表示形成于第2端板40而能在外侧看见的第2缝隙42、43,用细线的矩形表示形成于第1端板30并由第2端板40遮住的内侧的第1缝隙32、33。

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和形成第2端板40的第2钢板41是相同的形状。具体地说,第2端板40的外形与第1端板30相同,并且,缝隙42、43的形状和形成位置也与第1端板30的缝隙32、33相同。而且,在层叠了2片端板30、40的状态下,各端板30、40的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以使得第2缝隙42、43相对于第1缝隙32、33形成在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由此,如图4那样,在层叠了第1端板和第2端板40的状态下,在与磁体16的各组相对向的位置,在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形成缝隙32、33、42、43。在该状态下,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周向中间部与磁体孔14内的磁体16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周向两端部与磁体孔14内的树脂部18a、18b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在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与树脂部18重叠的部分,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转子10,磁性材料制的第1端板30与磁体孔14内的磁体16相对向地形成第1缝隙32、33。由此,在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33内形成磁阻大的空间部分,从而在端板30中磁通难以流动。因此,能够抑制从磁体16向第1端板30漏出的磁通泄漏和经由第1端板30的磁体16的磁通短路。另外,第1端板30覆盖磁体16的轴向端面。由此,端板30无需采用非磁性材料,且能够兼顾磁体16的磁通泄漏的抑制和抑制磁体16的飞出。

另外,在将第2端板40层叠于第1端板30的外侧并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由第2端板40堵住第1缝隙32、33,所以,能够抑制磁体16的露出。而且,由此能够提高防止磁体16的飞出性能。另外,各端板30、40采用与构成转子芯的芯用钢板13相同的材料的第1钢板31、第2钢板41,所以,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另外,第1钢板31和第2钢板41采用相同的形状并以使之周向的相位不同的方式层叠,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抑制磁体16的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并且提高防止磁体16飞出的性能。由于能够抑制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所以,能够使从磁体16出来的大多磁通流向定子。由此,能够抑制旋转电机100的转矩降低和损失增加。

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与树脂部18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在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与树脂部18重叠的部分,第1缝隙32、33和第2缝隙42、43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能够兼顾抑制流过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中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的漏磁通以及抑制由树脂部18的裂纹所带来的树脂的飞出。

在端板30不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情况下,万一在树脂部18上产生了树脂裂纹时,有可能使得一部分的树脂向外部飞出。在实施方式中,即使产生了树脂裂纹,也能够抑制树脂的飞出。

图5是用于说明在实施方式的转子10中能够抑制磁通泄漏的、图4的b-b剖视图。在实施方式的转子10中,在从轴向(图5的左右方向)一侧观察时,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和第2端板40的第2缝隙42配置在不同的位置。由此,如图5中箭头α所示,即使在有从磁体16的n极出来的磁通的一部分向第1端板30侧漏出的倾向的情况下,由于第1缝隙32的存在,也能够抑制从半径方向外侧朝向半径方向内侧的漏磁通。因此,对磁体16的磁通,能够抑制经由第1端板30的磁通短路。

另一方面,图6是用于说明在比较例的转子10a中会产生磁通泄漏的、与图4的b-b剖面相对应的图。在图6的比较例中,在形成有第1缝隙32的第1端板30的外侧层叠着第2端板40a。第2端板40a仅是在中心部形成供旋转轴115插通的轴孔(未图示),而并未形成包括第2缝隙42(图5)在内的在轴向贯通的其它贯通孔。在这样的比较例中,如图6中箭头β所示,认为有从磁体16的n极出来的磁通的一部分向第1端板30侧漏出的倾向的情况。在此情况下,在第1端板30的比第1缝隙32更靠半径方向外侧,漏出的磁通经由轴向外侧的第2端板40a、绕过第1缝隙32而朝向第1端板30的半径方向内侧。由此,对磁体的磁通,经由第1端板的磁通短路的抑制效果差。在实施方式中,能够防止这样的问题。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33和第2端板40的第2缝隙42、43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一方面也可以构成为,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第1缝隙和第2缝隙仅一部分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在该构成中,第1缝隙和第2缝隙的其余部分在轴向重叠,所以,成为磁体16的一部分通过该重叠部分而露出到外部的状态。另一方面,在该构成中,与从转子的轴向一侧观察时第1缝隙和第2缝隙全部一致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磁体的露出。由此,即使根据该构成,也能够提高防止磁体飞出的性能。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时,在各端板30、40将缝隙形成于仅与磁体16和树脂部18中的磁体16重叠的部分。在此情况下,流向端板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的磁通泄漏的抑制效果变差,但却能提高抑制树脂部18的飞出的效果。

图7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图8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上的与图7不同的部分的图。图9a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转子10b中、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相位与图7一致的部分的图。图9b是其它例子的转子10b中、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相位与图8一致的部分的图。

在本例的构成中,如图7所示,在第1端板30,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与磁体16及其两侧的树脂部18重叠的部分,形成多个第1缝隙32a、32b、33a、33b。第1缝隙32a、32b、33a、33b在与同组的2个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相对向的部分沿着磁体16的长度方向形成。在第1端板30中的图7所示的周向一部分,关于1组缝隙32a、32b,图7的右侧的第1缝隙32a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部分。图7的左侧的第1缝隙32b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部分。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在周向上的与图7不同的位置上的、与图7的1组缝隙32a、32b在周向相邻的组的缝隙33a、33b中,图8的右侧的第1缝隙33a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部分。图8的左侧的第1缝隙33b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部分。

由此,以与1组磁体16相对向的2个第1缝隙32a、32b、33a、33b为1组,各组的2个第1缝隙32a、32b、33a、33b按照磁体16的配置而形成为v字形。在第1端板30,2个第1缝隙32a、32b的组和2个第1缝隙33a、33b的组在周向上交替地配置。

另外,在第1端板30的外侧层叠着第2端板40。如图9a和图9b所示,在第2端板40上,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与磁体16及其两侧的树脂部18重叠的部分,形成多个第2缝隙42a、42b、43a、43b。在图9a、图9b中,用粗线的矩形表示第2缝隙42a、42b、43a、43b,用细线的矩形表示第1缝隙32a、32b、33a、33b。第2缝隙42a、42b、43a、43b在与同组的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相对向的部分沿着磁体16的长度方向形成。图9a示出了在第2端板40中、相位与第1端板30的图7所示的周向一部分一致的部分。图9b示出了在第2端板40中、相位与第1端板30的图8所示的周向一部分一致的部分。在第2端板40中的图9a所示的周向一部分,图9a的右侧的第2缝隙42a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部分。另外,图9a的左侧的第2缝隙42b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部分。

另外,在第2端板40中的图9b所示的周向一部分,图9b的右侧的第2缝隙43a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外侧相对向的部分。另外,图9b的左侧的第2缝隙43b形成于与磁体16的半径方向内侧相对向的部分。

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b时,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a、32b、33a、33b和第2端板40的第2缝隙42a、42b、43a、43b在与磁体和树脂部相对向的部分处全部都不一致。另一方面,在图9a和图9b的例子中,在与中间桥b1等、转子芯的不同于磁体16和树脂部18的一部分相对向的部分,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1缝隙和第2缝隙的一部分重叠。即使在该部分存在第1缝隙和第2缝隙的重叠部,也不会给磁体和树脂部的飞出抑制带来影响。而且,还能够由该重叠部抑制磁通泄漏。

另外,在本例的构成中,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和形成第2端板40的第2钢板41是相同的形状。因此,第2端板40的外形与第1端板30相同,并且,第2缝隙42a、42b、43a、43b的形状和形成位置也与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a、32b、33a、33b相同。而且,在层叠了2片端板30、40的状态下,使各端板30、40的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以使得第2缝隙相对于第1缝隙形成在磁体16的半径方向上的不同侧。

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也能够获得与图1至图5的构成相同的效果。其它构成和作用与图1至图5的构成相同。

图10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转子10c的一部分的图,是与图9a相对应的图。在本例的构成中,在从图7至图9b的构成中,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10c时,与每个磁体16相应地,使第1端板30的第1缝隙32a、32b与第2端板40的第2缝隙42a、42b的一部分重叠。在图10中,由斜网格部表示第1缝隙与第2缝隙重叠的部分。因此,在该斜网格部,磁体16露出到外部。在这样的构成中,成为磁体16的一部分露出到外部的状态,但与从轴向一侧观察时第1缝隙和第2缝隙全部一致的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磁体16的露出。另外,在此情况下,能够进一步抑制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其它构成和作用与图7至图9b的构成相同。

图11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图12是图11的c部放大图。图13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上的与图11不同的部分的图。图14的上图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转子10d的一部分的图,图14的下图是图14的上图的d部放大图。

在本例的构成中,在各端板30、40不形成缝隙。代替地是,在本例中,在第1端板30,在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作为至少1个第1漏磁通抑制孔,多个第1销孔36形成在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另外,在第2端板40,在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作为至少1个第2漏磁通抑制孔,多个第1销孔46(图14)形成在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

具体地说,如图11、图13所示,在第1端板30的周向多个位置,形成第1v字形孔群34a和第2v字形孔群34b。图11所示的第1v字形孔群34a通过以沿着转子芯12的v字形的磁体孔14(图2)的配置位置的方式将2个销孔群35a、35b配置成v字形而形成。图13所示的第2v字形孔群34b通过以沿着转子芯12的v字形的磁体孔14的配置位置的方式将2个销孔群35c、35d配置成v字形而形成。以下,有时将销孔群35a、35b、35c、35d总称记载为销孔群35。各销孔群35通过在长方形区域整齐排列多个微小的圆形孔即销孔而形成。具体地说,各销孔群35包括多个第1销孔36、多个第2销孔37和多个第3销孔38。多个第1销孔36位于销孔群35的长度方向中间部,形成在第1端板30中的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多个第2销孔37位于销孔群35的长度方向端部,形成在第1端板30中的与树脂部18a、18b的至少1个相对向的部分。多个第3销孔38位于销孔群35的长度方向端部,形成在第1端板30中的与磁体16和树脂部18a、18b的哪一个都不相对向的部分。在实施方式中,第1销孔36相当于第1漏磁通抑制孔,第2销孔37相当于第3漏磁通抑制孔(第3孔)。

构成销孔群35的多个销孔36、37、38在销孔群35的长度方向和与长度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各自上以多个销孔大致等间隔地整齐排列的状态配置。各销孔36、37、38在轴向贯通第1端板30,所有的销孔36、37、38具有相同的直径。由此,端板30的形成各销孔36、37、38的部分成为网眼状。各销孔36、37、38通过用多个孔加工用冲头(未图示)在轴向冲裁端板30的多个位置而形成。

在第1端板30,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第1v字形孔群34a和第2v字形孔群34b。在相邻的v字形孔群34a、34b之间,v字形孔群34a、34b的各销孔36、37、38在磁体孔14的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不同。在图11的第1v字形孔群34a,与图13的第2v字形孔群34b相比,相对于磁体孔14向周向一侧即长度方向一侧(图11、图13的左侧)偏移销孔的间隔的大致一半间距的量。

另外,第1端板30由未形成各销孔36、37、38的部分覆盖磁体16的轴向端面和树脂部18a、18b的轴向端面。

如图12所示,在销孔群35,在相邻的销孔36、37、38之间形成孔间磁通路径39。孔间磁通路径39是在使用时从磁体16向第1端板30侧漏出的漏磁通有可能通过的路径。

图14所示的第2端板40与第1端板30同样地,在周向多个位置,形成第1v字形孔群34c和第2v字形孔群(未图示),并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着第1v字形孔群34c和第2v字形孔群。图14示出了在第2端板40中、周向的相位与第1端板的图11所示的周向一部分一致的部分。第2端板40的第1v字形孔群34c包括多个第1销孔46、多个第2销孔47和多个第3销孔48。第1销孔46相当于第2漏磁通抑制孔,第2销孔47相当于第4漏磁通抑制孔。在图14的上图中,用黑圆点表示各销孔46、47、48。在图14的下图中,用带斜网格的圆点表示各销孔46、47、48。

在本例的构成中,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和形成第2端板40的第2钢板41是相同的形状,销孔的形状和形成位置也与第1钢板31和第2钢板41相同。在第2端板40,图14所示的第1v字形孔群34c相对于磁体孔14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中的图13所示的第2v字形孔群34b相同。在第2端板40,第2v字形孔群(未图示)相对于磁体孔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中的图11所示的第1v字形孔群34a相同。

并且,在层叠了2片端板30、40的状态下,使各端板30、40的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以使得彼此的第1v字形孔群34a、34c和彼此的第2v字形孔群34b分别周向的位置一致。在该状态下,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v字形孔群34a、34b、34c的销孔的形成位置在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是错开的。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的多个第1销孔36、46与磁体16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第1端板30的各第1销孔36相对于第2端板40的各第1销孔46,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而且,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各端板30、40的多个第2销孔37、47与树脂部18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第1端板30的各第2销孔37相对于第2端板40的各第2销孔47,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在上述构成的情况下,第1端板30与磁体16相对向地形成第1销孔36,所以,在第1端板30的第1销孔36内形成磁阻大的空间部分,从而磁通在第1端板30中流动。由此,能够抑制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另外,第1端板30无需采用非磁性材料,且能够兼顾磁体16的磁通泄漏的抑制以及磁体16和树脂的飞出抑制。

另外,在第1端板30中的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形成多个第1销孔36。由此,通过增加第1销孔36占第1端板30的单位面积的比例且减小各第1销孔36,能够增加第1销孔36的总数。因此,能够进一步高度兼顾由能够增多形成于磁体相对向部分的空间部分所带来的磁通泄漏的抑制和磁体16的飞出抑制。另外,各第1销孔36是圆形孔,所以,易于减小各第1销孔36的大小。

而且,在第1端板30中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形成多个第2销孔37。由此,通过增加第2销孔37占第1端板30的单位面积的比例且减小各第2销孔37,能够增加第2销孔37的总数。因此,能够兼顾抑制在第1端板30中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流动的漏磁通以及抑制由树脂部18的裂纹所带来的树脂的飞出。

此外,在上述中,对各销孔36、37、38,46、47、48为圆形的孔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各销孔也可以是矩形等非圆形的孔。

另外,在实施方式中,关于各端板30、40的多个销孔36、37、38,46、47、48,能够减小与孔间磁通路径39的宽度相当的销孔间隔d(图12)。由此,能够抑制磁通泄漏,且抑制不经由定子110(图1)而通过孔间磁通路径39地短路的磁通短路。优选的是,销孔间隔d被限制在预定范围内、即构成端板30的第1钢板31的厚度的2~6倍的范围内。通过将销孔间隔d限制在第1钢板31的厚度的6倍以下,在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销孔36、37、38的情况下,能够大幅降低孔间磁通路径39中的端板30的磁特性。由此,漏磁通难以通过孔间磁通路径39,所以,能够提高磁通短路的抑制效果。

图15是表示一般的电磁钢板的b-h特性、和实施方式中将销孔间隔d限制在上述预定范围时的孔间磁通路径39中的电磁钢板即第1钢板31的b-h特性的图,b-h特性表示磁场h和磁通密度b的关系。如图15所示,b-h特性由磁场h和由该磁场h所磁化的钢板的磁通密度b的关系来表示。与一般的电磁钢板的b-h特性相比,在将销孔间隔d限制在预定范围时的实施方式的b-h特性中,尤其是在磁场小的区域,磁通密度b的增大相对于磁场h的增大是缓慢的,导磁率低。由此可知,通过将销孔间隔d限制在预定范围,能够提高磁通短路的抑制效果。

另外,通过将上述销孔间隔d设定为第1钢板31的厚度的2倍以上,能够充分提高各销孔36、37、38的形状精度。在上述中,对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进行了说明,但形成第2端板40的第2钢板41的情况也是同样的。

图16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的一部分的图。在本例的构成中,与图11至图14所示的构成相比,增大形成于第1端板30的第1v字形孔群34d的各第1销孔36a的最大内侧长度即直径。并且,使各第2销孔37a的最大内侧长度即直径小于各第1销孔36a的直径。在图16的构成中,省略第3销孔38(参照图11),但也可以形成第3销孔。

另外,在第1端板30中,销孔群35e、35f的在磁体孔的长度方向l1上相邻的第1销孔36a的间隔比销孔群35e、35f的在长度方向l1上相邻的第2销孔37a的间隔大。

另外,多个第1销孔36a配置成所谓的交错状。具体地说,多个第1销孔36a在与磁体16的轴向端面相对向并沿着该轴向端面的形状的长方形区域(图16中斜网格所示的部分),在长度方向l1上排列成直线而形成1个销孔组c1、c2、c3。并且,多个销孔组c1、c2、c3在与长度方向l1正交的方向被分成多个列地配置。在各销孔组c1、c2、c3中,多个第1销孔36a大致等间隔地配置。另外,多个销孔组c1、c2、c3在彼此相邻的销孔组c1、c2、c3之间,第1销孔36a沿着长度方向l1的位置是错开的。例如,多个销孔组c1、c2、c3在相邻的销孔组c1、c2、c3之间,第1销孔36a沿着长度方向l1的位置错开大致半间距的量。由此,多个第1销孔36a配置成交错状。

另外,位于销孔群35e、35f的外径侧端部的多个第2销孔37a也排列配置成沿着多个销孔组c1、c2、c3的方向的多个销孔组d1、d2、d3。另外,在相邻的销孔组d1、d2、d3之间,第2销孔37a沿着长度方向l1的位置是错开的。

图16示出了第1端板30的周向一部分的第1v字形孔群34d,而与第1v字形孔群34d交替地形成的第2v字形孔群(未图示)的各销孔的位置向磁体孔的长度方向一侧偏移。在第2v字形孔群中,除此以外的销孔的形状和配置与图16的第1v字形孔群34d相同。

另外,在省略图示的第2端板,与第1端板30同样地形成第1v字形孔群和第2v字形孔群。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和形成第2端板的第2钢板是相同的形状,销孔的形状和形成位置也与第1钢板31和第2钢板相同。在第2端板,第1v字形孔群相对于磁体孔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的第2v字形孔群相同。在第2端板,第2v字形孔群相对于磁体孔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的第1v字形孔群34d相同。在层叠了2片端板30、40的状态下,使各端板30、40的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以使得彼此的第1v字形孔群34d和彼此的第2v字形孔群分别周向的位置一致。

根据上述构成,能实现由树脂部18的裂纹所带来的树脂的飞出的抑制,并且,能够抑制第1销孔36a的孔加工用冲头的数量,且抑制磁通泄漏。另一方面,在与本例的构成不同而使得各端板30不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构成中,在产生了树脂裂纹的情况下,树脂的小片有可能会从磁体孔14飞出。因此,在第1端板30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形成尽量小的第2销孔37a,这从抑制树脂的飞出的方面来看是优选的。另一方面,磁体16由于裂纹而飞出的可能性与树脂部18的情况相比是非常低的。由此,从实现磁抑制体16的飞出的方面来看,在以比磁体16的轴向端面的形状小为前提下,能够使与磁体16相对向的第1销孔36a较大。另外,由于能够使第1销孔36a较大,所以,能够确保抑制磁通泄漏所需的每单位面积的第1销孔36a所占的比例,并能够抑制第1销孔36a的孔加工用冲头的总数。由此,易于降低各端板30的加工成本。

另外,在第1端板30,销孔群35e、35f的在磁体孔的长度方向l1上相邻的第1销孔36a的间隔比销孔群35e、35f的在磁体孔的长度方向上相邻的第2销孔37a的间隔大。由此,能够在第1端板30中有可能按压到磁体16的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处提高强度,并且,在无需高强度的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处提高磁通泄漏的抑制效果。其它构成和作用与图11至图15的构成相同。此外,在端板30,销孔群35e、35f的在与长度方向l1正交的方向上相邻的第1销孔36a的间隔可以比销孔群35e、35f的在与长度方向l1正交的方向上相邻的第2销孔37a的间隔大。另外,在图16的构成中,也能够仅具有使各第2销孔37a的直径比各第1销孔36a的直径小的构成和使第1销孔36a的间隔比第2销孔37a的间隔大的构成中的一个构成。

另外,在图16的构成中,多个第1销孔36a配置成交错状。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小相邻的销孔组c1、c2、c3之间的第1销孔36a的间隔。因此,易于将第1销孔36a的销孔间隔限制在第1钢板31的厚度的2~6倍的范围。因此,在通过冲裁加工而形成第1销孔36a的情况下,易于使第1销孔36a之间的磁特性降低。而且,如图16中箭头γ所示,在第1端板30,通过多个第1销孔36a之间的漏磁通的路径成为在多个弯曲部弯曲的非直线状的路径。由此,在第1端板30,能够增加通过多个第1销孔36a之间的漏磁通的路径长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第1端板30的磁通短路的产生,所以,能够进一步降低旋转电机的转矩降低和损失增大。

而且,位于销孔群35e、35f的外径侧端部的多个第2销孔37a也配置成交错状,所以,与第1销孔36a的情况同样地,能够进一步减小相邻的第2销孔37a的间隔。因此,易于使第2销孔37a之间的磁特性降低且能够增加漏磁通的路径长度,所以,能够进一步抑制经由端板30的磁通短路的产生。其它构成和作用与图11至图15所示的构成相同。此外,在本例的构成中,第1销孔和第2销孔的大小和间隔也可以分别相同。

图17的上图是在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转子拆下第2端板40并从轴向一侧观察周向的一部分的透视图和e部放大图,图17的下图是图17的上图的e部放大图。图18是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中、从轴向一侧观察第1端板30的周向的与图17不同的部分的图。图19是从轴向一侧观察实施方式的其它例子的转子10e的一部分的透视图。

在本例的构成中,与上述各例的构成不同,在图17、图18所示的第1端板30,形成多个细长的孔即第1缝隙50作为多个第1漏磁通抑制孔。另外,在图19所示的第2端板40,形成多个第2缝隙60作为多个第2漏磁通抑制孔。具体地说,在第1端板30的周向多个位置,形成第1v字形孔群51和第2v字形孔群53。第1v字形孔群51和第2v字形孔群53在第1端板30的周向交替地配置。图17示出了第1端板30的第1v字形孔群51,图18示出了第1端板30的第2v字形孔群53。在各v字形孔群51、53,2个缝隙群52、54沿着转子芯12(图2)的v字形的磁体孔14的配置位置配置成v字形。各缝隙群52、54包括多个第1缝隙50,各第1缝隙50在第1端板30形成于与磁体16相对向的部分。

在各缝隙群52、54,多个缝隙50沿长度方向l2排列在直线上而形成1个缝隙组e1、e2……e6。多个缝隙组e1、e2……e6在与长度方向l2正交的方向被分成多个列地配置,彼此相邻的缝隙组e1、e2……e6中的缝隙50的长度方向的位置是错开的。由此,在各缝隙组e1、e2……e6中在长度方向l2上相邻的缝隙50之间形成的磁通通路t,在相邻的缝隙组e1、e2……e6之间在与缝隙50所在的直线平行的方向上配置于不同的位置。沿着长度方向l2的缝隙50之间的磁通通路t的间隔大致相同。另外,多个缝隙50中的一部分的缝隙50在端板30也配置于与树脂部18相对向的部分。各缝隙50能够通过采用孔加工用的冲头的冲裁加工而形成。

另外,在图17所示的第1v字形孔群51和图18所示的第2v字形孔群53,各缝隙群中沿着长度方向l2的缝隙50的位置不同。

另外,第2端板40与第1端板30同样地,在周向多个位置,形成第1v字形孔群61和第2v字形孔群(未图示),并在周向交替地配置着第1v字形孔群61和第2v字形孔群。图19示出了在第2端板40中、周向的相位与第1端板30的图17所示的周向一部分一致的部分。第2端板40的第1v字形孔群61包括2个缝隙群62,各缝隙群62包括多个第2缝隙60。在图19中,用粗线的矩形表示第2端板40的各第2缝隙60,用细线的矩形表示第1端板30的各第1缝隙50。

形成第1端板30的第1钢板31和形成第2端板40的第2钢板41是相同的形状,缝隙的形状和形成位置在第1钢板31和第2钢板41中也是相同的。在第2端板40,第1v字形孔群61相对于磁体孔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的第2v字形孔群53相同。在第2端板40,第2v字形孔群(未图示)相对于磁体孔的配置位置与第1端板30的第1v字形孔群51相同。在层叠了2片端板30、40的状态下,使各端板30、40的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以使得彼此的第1v字形孔群51、61和彼此的第2v字形孔群53分别周向的位置一致。在该状态下,v字形孔群51、61、53的缝隙50、60的形成位置在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是错开的。由此,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各端板30、40的多个缝隙50、60与磁体16重叠。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第1端板30的各缝隙50相对于第2端板40的各缝隙60,至少一部分配置于不同的位置。在图19中,由斜网格部表示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的缝隙50、60重叠的部分。另外,在从轴向一侧观察转子时,在各端板30、40的缝隙50、60与树脂部18重叠的部分,第1端板30的各第1缝隙50相对于第2端板40的各第2缝隙60配置于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与上述各例的构成同样地,能够抑制磁体16的磁通泄漏和磁通短路。另外,能够提高磁体16和树脂的飞出抑制效果。

而且,如图17中虚线箭头所示,在漏磁通通过第1端板30的多个第1缝隙50之间时,该磁通的路径被磁通的前进方向前侧的第1缝隙50所遮挡而弯曲。由此,漏磁通的路径长度变大,所以,能够更有效地抑制磁通短路。上述效果在第2端板40的第2缝隙60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其它构成和作用与图1至图5的构成相同。

此外,在上述各例的构成中,对将第1端板30和第2端板40以周向的相位彼此不同的状态层叠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另一方面,第1端板和第2端板也可以以彼此正反颠倒的状态层叠、即翻转地层叠。例如,在图7至图9b所示的构成中,在第1端板30,可以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形成图7所示的缝隙32a、32b的v字形配置。此时,在第2端板40,可以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形成与图8所示的缝隙33a、33b的v字形配置相同的v字形配置。图7和图8的缝隙32a、32b、33a、33b的v字形配置在第1端板30的正反颠倒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因此,构成第1端板的第1钢板和形成第2端板的第2钢板采用相同的形状,在彼此正反颠倒的状态下层叠。由此,如图9a所示,能够使得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彼此的缝隙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此时,彼此的缝隙的一部分也可以重叠。

与该构成同样地,在图11至图14所示的构成中,在第1端板,可以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形成图11所示的销孔的v字形配置。此时,在第2端板40,可以在周向的多个位置形成与图13所示的销孔的v字形配置相同的v字形配置。图11和图13的销孔的v字形配置在第1端板30的正反颠倒的状态下是一致的。因此,构成第1端板的第1钢板和形成第2端板的第2钢板采用相同的形状,在彼此正反颠倒的状态下层叠。此时,如图14所示,可以使得在从轴向一侧观察时彼此的销孔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外,也可以是彼此的缝隙的全部都配置在不同的位置。另外,在图17至图19所示的构成中,可以以正反颠倒时各缝隙的至少一部分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形成2片端板,并颠倒1片的正反来层叠2片端板。在这样的构成中,能够通过颠倒相同的形状的2片中的1片端板的正反地层叠来形成端板的层叠结构,所以,能够降低制造成本。

此外,在上述各例的构成中,对2个磁体16配置成v字形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是在转子10中将各磁体配置在沿着周向的直线方向的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