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551647发布日期:2019-01-08 21:09阅读:161来源:国知局
一种光伏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发电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伏组件。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逐渐提高,光伏发电因其具有无污染、可持续、成本低等优点得到了广泛应用,多个光伏组件相连,组成光伏发电机组。光伏组件包括太阳能背板和光伏接线盒,太阳能背板用于吸收太阳能、并将其转化为电能,光伏接线盒用于将太阳能背板与其他太阳能背板串并联或将其与负载连接。

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是评价其性能的重要指标,而光伏组件的内阻是制约光伏组件功率提升的要素之一,其中,光伏接线盒的电阻是光伏组件内阻的主要组成部分。另外,光伏组件发电时其温度高达70℃,光伏接线盒中的电流高达9A,高电阻会导致光伏接线盒发热,光伏组件损耗发电功率,尤其在高温环境下光伏接线盒的内阻进一步升高,造成发热量过大,进而造成光伏接线盒中的连接金属氧化,影响光伏组件的使用寿命。

因此,如何减小光伏组件的内阻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其内阻较小,发电效率较高,发热量较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电池板,所述光伏电池板的背面设有光伏接线盒,所述光伏接线盒包括盒体、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盒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端通过导线与所述盒体相连。

优选地,所述盒体中设有二极管模组,所述第一连接端中设有第一连接金属,所述第二连接端中设有第二连接金属,所述二极管模组的第一引脚与所述第一连接金属焊接或一体成型,所述导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二极管模组的第二引脚和所述第二连接金属相连。

优选地,所述光伏电池板包括正面玻璃、背板以及位于所述正面玻璃和所述背板之间、用以光伏发电的电池片,所述光伏接线盒位于所述背板的外侧,所述光伏电池板的外周还设有边框。

优选地,所述盒体呈矩形,所述第一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连接端分别位于所述盒体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盒体的第一侧壁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走线孔,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走线孔与所述二极管模组的第二引脚相连,与所述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设有朝向所述盒体外侧的接线槽,所述接线槽的后部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侧壁的通孔,所述第一连接端位于所述通孔外侧,所述第一连接金属穿过所述通孔延伸至所述第一连接端中。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的轴线与所述盒体的底板间具有预设角度,所述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30°。

优选地,所述第一连接端和所述第二连接端均采用MC4接头标准。

优选地,所述盒体通过灌胶密封。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包括光伏电池板,光伏电池板的背面设有光伏接线盒,光伏接线盒包括盒体、第一连接端和第二连接端,第一连接端与盒体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通过导线与盒体相连。

光伏组件的电阻主要来自于盒体中的电路元件与线缆之间的接触电阻,本实用新型中盒体与第二连接端通过导线相连,与第一连接端固定连接,使得光伏组件中只具有一根导线,相比于现有技术减少了导线的数量,进而减小了光伏接线盒的接触电阻,最终减小了光伏组件的内阻,达到了提高光伏组件发电效率、降低其发热量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视图;

图3为两光伏组件连接的示意图;

图4为光伏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图1至图4,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剖视图;图3为两光伏组件连接的示意图;图4为光伏接线盒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如图1所示,包括光伏电池板1和光伏接线盒2,光伏接线盒2设置于光伏电池板1的背面。光伏接线盒2包括盒体21、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二连接端23,第一连接端22与盒体21固定连接,第二连接端23通过导线24与盒体21相连。

光伏电池板1的结构如图2所示,包括正面玻璃11、背板12以及位于正面玻璃11和背板12之间、用以光伏发电的电池片13,电池片13和正面玻璃11之间还设有正面封装层13,和背板12之间设有背面封装层14,光伏电池板1的外周还设有边框15,光伏接线盒2位于背板12的外侧,其中,背板可为玻璃材质或其他材质。

光伏组件在使用过程中需要通过光伏接线盒2与其他光伏组件或负载进行连接,盒体21通过粘接或螺栓连接等方式与光伏电池板1相连。盒体21与第一连接端22可通过粘接、一体成型等方式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二连接端23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的光伏连接器,在此不再赘述。

盒体21中设有二极管模组25,二极管模组25的作用是使电流单向流动,避免外界电流流入光伏组件,造成光伏组件损坏;另外,二极管模组25还可以避免热斑现象,热斑现象是指光伏组件因阴影遮挡造成局部过热,导致光伏组件损坏。二极管模组25的结构可参考现有技术中光伏接线盒2中的二极管电路,在此不再赘述。

第一连接端22中设有第一连接金属,第二连接端23中设有第二连接金属,二极管模组25的第一引脚与第一连接金属焊接或一体成型,导线24的两端分别与二极管模组25的第二引脚和第二连接金属相连。

两光伏组件的连接结构如图3所示,一个光伏组件的第二连接端23伸长至另一光伏组件的第一连接端22附近,并与之插接配合,此时第一连接金属与第二连接金属相连,可以使两光伏组件导通。

可选的,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二连接端23均采用MC4接头标准,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光伏组件均采用MC4光伏连接器,本申请也采用MC4接头标准能够提高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的通用性,降低光伏组件的使用成本。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2与盒体2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端22中的第一连接金属与二极管模组25的第一引脚焊接或一体成型,而现有技术中二极管电路需要通过线缆与光伏连接器中的电极金属相连,相比之下本申请省去了第一连接端22与二极管模组25之间的线缆,减少了连接点的数量,而光伏组件的内阻主要来自于线缆两端的接触电阻,本申请所提供的光伏组件内阻较小,从而提高了光伏组件的发电效率,降低了光伏组件使用过程中的发热量,延长了其使用寿命。

可选的,盒体21呈矩形,如图4所示,为方便光伏接线盒2与其他部件向连接,第一连接端22与第二连接端23分别位于盒体21相对的两侧,且第一连接端22和导线24根部的连线平行于光伏电池板1的侧边。当光伏组件与负载或其他光伏组件相连时,导线24平行于底面,能够避免导线24弯折或多条导线24发生交叉。

可选的,第一连接端22固定于盒体21的第二侧壁27,第二连接端23连接于盒体21的第一侧壁26,第一侧壁26和第二侧壁27位置相对、且二者均具有预设厚度。第一侧壁26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的走线孔,导线24穿过走线孔与二极管模组25的第二引脚相连,走线孔能够限制导线24的轴向位移,避免导线24与二极管模组25发生松脱;第二侧壁27设有朝向盒体21外侧的接线槽28,接线槽28的后部设有沿厚度方向贯穿第二侧壁27的通孔,第一连接端22位于通孔外侧,第一连接金属穿过通孔延伸至第一连接端22中,当第一连接端22与第二连接端23插接配合时,二者均位于接线槽28中,接线槽28能够遮蔽两连接端,避免雨水或沙尘等与连接端接触,防止连接端受潮或磨损,提高了光伏组件工作的稳定性。

第一连接端22的轴线与盒体21的底板间具有预设角度,预设角度的范围为0~30°。由于光伏组件与其他光伏接线盒2或负载往往不在同一平面内,这就需要第一连接端22的轴线与盒体21的底板间具有预设角度,方便与第一连接端22进行连接,同时也能够在光伏组件受到拉扯时,减小第一连接端22的受力。预设角度a的优选范围为0~30°,当然用户也可根据需要选择其他预设角度,在此不做限定。

显然,光伏接线盒2还包括能够与盒体21配合的盒盖,盒盖能够与盒体21密封连接,避免盒体21内的二极管模组25受潮影响光伏接线盒2的性能。为保证光伏接线盒2的密封性,盒体21通过灌胶密封,由绝缘胶包裹盒体21中的二极管模组25等电路元件,使其与外界环境隔绝,避免电路元件与水接触,提高光伏组件的安全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二连接端23分别位于盒体21相对的两侧,第一连接端22与盒体21底部间设有预设角度,能够方便光伏组件之间相互连接,避免导线24弯折或交叉。盒体21的第一侧壁26设有走线孔,能够限制导线24的轴向位移,避免其与二极管模组25松脱,第二侧壁27设有接线槽28,接线槽28能够在连接时保护第一连接端22和第二连接端23,提高光伏组件工作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说明书中,诸如第一和第二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与另外几个实体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光伏组件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