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49132发布日期:2019-04-09 21:00阅读:402来源:国知局
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器领域,具体为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



背景技术:

电源适配器是小型便携式电子设备及电子电器的供电电源变换设备,在电子设备使用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电源适配器上的DC线输出头的设计,往往决定了产品的使用是否便捷和其DC线的使用寿命是否符合预期效果,但是,现有的DC线输出头装置均为固定角度,其使用范围狭窄,并且输出头尾端的线在长时间使用后断开不易维修。因此,提供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很有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包括外壳体,所述外壳体的上端设置有盖板,所述外壳体的前端面固定设有第一电流输出口,所述第一电流输出口的内部设有转换头,所述外壳体的下端面固定设有第二电流输出口,所述外壳体的上表面开设有外壳体边角螺孔,所述外壳体的后端开有导线进口,所述外壳体的内部后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的内部设有压杆,所述压杆的下方设置有凸块,所述外壳体的内部中段侧面开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设有压板,所述压板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导块和第二导块,所述第一导块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导电条,所述第二导块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导电条,所述第二导电条的中间部分固定连接第一正极板,所述第一正极板的中段固定连接第一正极金属导柱,所述第二导电条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正极板,所述第二正极板的中段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导柱,所述第一导电条的末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负极圈和第二负极圈,所述盖板的上表面中间部分开有圆形凹槽,所述圆形凹槽的底面贯穿开有螺孔,所述盖板的上表面边角开有盖板边角螺孔,所述盖板边角螺孔内配有边角螺丝。

优选的,所述圆形凹槽和螺孔共设有三对,其中有两个位于压板的上方,其内部都配有长螺丝,另一个位于压杆的上方,其内部配有短螺丝,所述盖板边角螺孔共设有四个,其分别位于盖板的四角处,所述外壳体边角螺孔共设有四个,其位置分别和盖板边角螺孔相对应。

优选的,所述第一负极圈贴合连接于第二电流输出口的内部,所述第二负极圈贴合连接于第一电流输出口的内部,并且第一负极圈和第二负极圈内圈有开有螺纹,所述第一正极板和第一负极圈、第二正极板和第二负极圈相接触部分都贴有一层绝缘材料。

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共设有两个,其位于外壳体的中心线对称,所述凸块固定连接于外壳体内部下表面,所述第二滑槽共设有两个,其位于外壳体的中心线对称,所述第一导块和第二导块上方都设有凹槽,所述第一导块和第二导块都固定连接于外壳体内部下表面。

优选的,所述盖板通过边角螺丝与外壳体连接,所述转换头的后端表面开有螺纹且与第一负极圈和第二负极圈内圈螺纹相吻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设置有两个电流输出口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空间的使用需求,使得其适用范围广;

2.设置的可拆开输出头有便于在线路坏掉的情况下拆开维修,减少的后期使用成本,并且压板的设置保证了不会因拽扯导致线头从导块上断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内部压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盖板结构示意图。

图中:外壳体1、盖板2、第一电流输出口3、转换头4、第二电流输出口5、第一正极金属导柱6、外壳体边角螺孔7、导线进口8、第一滑槽9、压杆10、凸块11、第二滑槽12、压板13、第一导块14、第二导块15、第一导电条16、第二导电条17、第一正极板18、第一负极圈19、第二正极板20、第二金属导柱21、第二负极圈22、圆形凹槽23、螺孔24、长螺丝25、短螺丝26、盖板边角螺孔27、边角螺丝2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新能源电源适配器DC线输出头装置,包括外壳体1,外壳体1的上端设置有盖板2,外壳体1的前端面固定设有第一电流输出口3,第一电流输出口3的内部设有转换头4,外壳体1的下端面固定设有第二电流输出口5,外壳体1的上表面开设有外壳体边角螺孔7,外壳体1的后端开有导线进口8,外壳体1的内部后侧面开设有第一滑槽9,第一滑槽9的内部设有压杆10,压杆10的下方设置有凸块11,外壳体1的内部中段侧面开设有第二滑槽12,第二滑槽12内设有压板13,压板13的下方设置有第一导块14和第二导块15,第一导块14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导电条16,第二导块15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二导电条17,第二导电条17的中间部分固定连接第一正极板18,第一正极板18的中段固定连接第一正极金属导柱6,第二导电条17的末端固定连接第二正极板20,第二正极板20的中段固定连接第二金属导柱21,第一导电条16的末端分别固定连接第一负极圈19和第二负极圈22,盖板2的上表面中间部分开有圆形凹槽23,圆形凹槽23的底面贯穿开有螺孔24,盖板2的上表面边角开有盖板边角螺孔27,盖板边角螺孔27内配有边角螺丝28。

进一步地,圆形凹槽23和螺孔24共设有三对,其中有两个位于压板13的上方,其内部都配有长螺丝25,另一个位于压杆10的上方,其内部配有短螺丝26,盖板边角螺孔27共设有四个,其分别位于盖板2的四角处,外壳体边角螺孔7共设有四个,其位置分别和盖板边角螺孔27相对应。

进一步地,第一负极圈19贴合连接于第二电流输出口5的内部,第二负极圈22贴合连接于第一电流输出口3的内部,并且第一负极圈19和第二负极圈22内圈有开有螺纹,第一正极板18和第一负极圈19、第二正极板20和第二负极圈22相接触部分都贴有一层绝缘材料。

进一步地,第一滑槽9共设有两个,其位于外壳体1的中心线对称,凸块11固定连接于外壳体1内部下表面,第二滑槽12共设有两个,其位于外壳体1的中心线对称,第一导块14和第二导块15上方都设有凹槽,第一导块14和第二导块15都固定连接于外壳体1内部下表面。

进一步地,盖板2通过边角螺丝28与外壳体1连接,转换头4的后端表面开有螺纹且与第一负极圈19和第二负极圈22内圈螺纹相吻合。

工作原理:本输出头可以适应不同环境空间下的使用需求,具体操作为旋转拧动转换头4将其从第一电流输出口3取下,再对准第二电流输出口5旋转拧入至牢固。在输出头尾端线路出现故障的情况下可以拧开边角螺丝28打开盖板2,将尾端电线通过导线进口8抽出处理,再将处理好的电线穿进导线进口8,将其正负极线头分别对应放置在第一导块14和第二导块15的凹槽上,此时盖上盖板2,拧紧边角螺丝28,再拧紧两个长螺丝25,压板13会缓缓压下直至压紧线头,再拧紧短螺丝26,压杆10会缓缓压下直至压紧电线,这样会防止因拽扯导致线头从第一导块14和第二导块15上断落。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