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子铁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536388发布日期:2019-04-29 14:02阅读:240来源:国知局
转子铁芯组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铁芯组件,更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在钢板部延长形成,并形成有支撑孔;间隔部,紧贴于第一支撑部,形成有与支撑孔相面对的间隔孔;固定销部,同时贯通支撑孔和间隔孔;以及第二支撑部,支撑固定销部的端部。通过这种特征,可以降低间隔部从钢板部脱离的可能性。



背景技术: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产业发达,对化石燃料的需求日益增加出现资源枯竭,同时国际价格上涨等问题。此外,化石燃料被认为引起全球变暖化的原因,为此对于使用率高的国家带来不利等越来越倾向于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因此,近年来作为替代资源回收利用现有的化石燃料或变换可再生能源并利用的新再生能源倍受关注。新再生能源不同于化石燃料可以回收利用,因此不会枯竭,而且污染物和二氧化碳的排出少,具有环保的优点。

新再生能源的种类有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太阳能、风能等。特别是,风能通过风的力量旋转风车而发电。所谓风力发电是把风能通过风力涡旋机转换为机械能再利用此能源启动发电机发电。

风力发电机由旋翼、轮毂、轴带、齿轮箱、发电机等构成。图1示出传统发电机的转子的截面图,下面,参照图1对传统发电机的转子的结构要素进行说明。

转子与增速齿轮相连接,与缠绕转子的定子(stator)通过电磁感应作用产生电动势。在整体上看,转子的中心为供轴1贯通的圆筒形形状。沿着轴1的外周面结合转子轮毂2,在转子轮毂2的外周面结合转子铁芯3。在转子铁芯3的侧面按顺序结合压力环5、螺栓6及风扇7等。

转子铁芯3是结合永磁铁的电钢板。转子铁芯3形成有多个,结合于转子轮毂2,此时,转子铁芯3之间插入转子铁芯间隔件4,保持转子铁芯3的间隔。此间隔起到风管作用并可以冷却转子铁芯3。

此时,以往,在结合转子铁芯3和转子铁芯间隔件4时,通过粘接材料粘接或者通过贯通简单的销来结合。但是,在转子铁芯3和转子铁芯间隔件4之间的粘接状态不良或者因长时间使用而粘附力减弱的情况时,发生转子铁芯间隔件4从转子铁芯3分离的情况。由此,存在转子铁芯间隔件4根据离心力分离而与定子碰撞发生破损的情况。另外,当转子铁芯间隔件4从某一地点脱离时,发生某一地点的转子铁芯3之间的间隔变窄,并且冷却空气的流动受到干扰,导致发电机的输出降低的问题。因此,需要增加转子铁芯3和转子铁芯间隔件4之间的结合力的发明。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课题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铁芯组件,所述转子铁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在转子铁芯组件的钢板部延长形成,形成有支撑孔;间隔件,紧贴在第一支撑部形成有与支撑孔相面对的间隔孔;固定销部,同时贯通支撑孔和间隔孔;以及第二支撑部,支撑固定销部的端部。通过此特征,解决在传统的转子铁芯旋转的过程中转子铁芯间隔件被脱离的问题。

技术方案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包括:钢板部,朝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延长形成;磁体部,贯通所述钢板部;一对第一支撑部:以所述转子轮毂的虚拟中心线为准在所述钢板部一端朝与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称地延长形成;一对间隔部,分别紧贴在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以及一对固定销部,同时贯通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间隔部。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形成有一对支撑孔,在所述间隔部的与所述一对支撑孔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间隔孔。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第一支撑部的一端部形成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朝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弯曲,支撑所述间隔部。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钢板部的一地点形成有一对第二支撑部,所述第二支撑部朝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支撑部相隔开预定间隔,以所述转子轮毂的中心部为准朝与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相对称地延长形成。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有朝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凹陷的一对凹槽,使得可以容纳所述一对固定销部的一端部。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第二支撑部形成有一对壳体部,所述一对壳体部可供一对固定销部贯通,朝所述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延长形成,并形成有中空部。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钢板部的另一端部及另一地点形成有与形成在所述钢板部的一端部及一地点的所述一对第一支撑部相对称的所述第二支撑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凹槽的中心到所述壳体部的外周面的距离和所述凹槽的中心到所述凹槽的外周面的距离差大于0且小于所述凹槽的中心到所述凹槽的外周面的距离。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述第一支撑部及所述第二支撑部之间形成有可供所述固定销部贯通的第三支撑部。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第一支撑部、支撑孔、间隔部、间隔孔及固定销部的结构,间隔部可以容易地与钢板部连接或拆卸,由于一对固定销部同时贯通间隔部和第一支撑部,因此,间隔部的结合力增加,并且从钢板部脱离的可能性降低。

并且,通过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弯曲部的结构,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向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垂直的方向晃动,通过第二支撑部的构成,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向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晃动。由此,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全部晃动,从而可以降低间隔部被脱离的可能性。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弯曲部和第一支撑部所成的角度为90度,此时,由于弯曲部和间隔部相接触面积最大,因此,可以降低间隔部被脱离的可能性。

并且,由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固定销部的端部插入结合于形成在第二支撑部的凹槽,因此,第二支撑部支撑固定销部的支撑力增加。

并且,在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壳体中,从凹槽的中心到壳体部的外周面的距离与从凹槽的中心到凹槽的外周面的距离r之间的距离差d大于0且小于r,当固定销部被破损时,可以起防止固定销部脱离的防壁作用。

并且,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第三支撑部,可以防止固定销部的弯曲现象,从而,可以防止固定销部的破损。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传统发电机转子的截面图。

图2是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立体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a’部分的放大图。

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间隔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固定销部的结合状态放大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第二支撑部附近的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间隔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第三支撑部的固定销部的结合状态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可进行各种变换,并且,本发明可具有各种实施例,图中示例特定实施例,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对其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效果和特征以及实现它们的方法通过附图及在后面详述的实施例将会变明确。然而,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所公开的实施例,可由多样的形态体现。在以下实施例中,第一、第二等术语并不是限制性的含义,而是将一个构成要素与另一个构成要素区分的目的使用。除非在文脉上明确表示不同的含义,单数的表达包括复数的表达。并且,包括或具有等术语是指存在说明书上记载的特征或构成要素的,并不事先排除附加一个以上的其他特征或构成要素的可能性。并且,为了方便说明,图中可放大或缩小表示构成要素的大小。例如,图中各结构的大小及厚度是为方便说明而任意表示的,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图示。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照图面进行说明时,相同的附图标记指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并且,将省略其重复描述。

图2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立体图,图3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分解立体图。以下参照图2及图3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构成要素及特征。

并且,在本发明中,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是指以图2和图3为准的x轴方向,垂直于长度方向的方向是指y轴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包括:钢板部100、磁体部200、第一支撑部300、第二支撑部400、间隔部500、固定销部600以及支柱销部700。

转子铁芯组件形成有多个,围绕转子轮毂的外周表面并沿着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以预定间隔相结合。后述的间隔部500结合在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结合的多个转子铁芯组件之间。转子轮毂是公知的构成要素,以下将省略有关转子轮毂的特征的说明。

钢板部100用于插入磁体部200,优选由钢铁材质而制成。钢板部100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延长形成,此时,优选钢板部100优选在长度方向上重叠多个薄钢板而形成。图3中,为了便于说明,示出了钢板部100的两端部的钢板的一部分分解图。

在钢板部100的中心部贯通形成有一对切口部110。在切口部110分别插入沿着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延长的一对磁体部200。磁体部200为磁铁,一对磁体部200优选由具有n极和s极性质的磁体部200而构成。

在钢板部100的一端部形成有以钢板部100的中心部为准向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的方向相对称地延长形成的一对第一支撑部300。以图3为准进一步详细说明的话,假设有贯通钢板部100的中心部的x轴方向的虚拟的中心线,以中心线为准向y轴方向相对称地突出地延长形成一对第一支撑部300。由此,构成钢板部100的多个钢板中一端部的钢板成为比其他钢板向y轴方向更突出的形状。

因此,第一支撑部300起能与间隔部500结合的空间的作用。以往,当转子铁芯间隔件通过固定销与转子铁芯结合时,在转子铁芯的一地点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上确保预定的孔用于贯通固定销,因此存在转子铁芯的损失量发生不少的问题。

但是,根据本发明,为了将对应于传统的转子铁芯间隔件的间隔部500结合到对应于传统的转子铁芯的钢板部100,用于贯通固定销部600的支撑孔310不是形成在整个钢板部100,而仅形成在突出的第一支撑部300的一地点即可,因此存在钢板部100的损失率少的优点。

间隔部500紧贴于第一支撑部300。间隔部500对应传统的转子铁芯间隔部,并起提供与转子轮毂相结合的多个转子铁芯组件之间相隔开的距离形成空气管道的作用。

此时,优选地,间隔部500形成为一对,分别紧贴于一对第一支撑部300。在一对第一支撑部300中仅在一个第一支撑部结合间隔部500时,发生连接转子铁芯组件时在y轴方向上发生不平衡并倾斜的现象,并且,不连接间隔部500的相邻地转子铁芯组件的第一支撑部300之间互相粘接的问题。然而,根据本发明形成一对间隔部500时,在y轴方向上保持平衡,因此,具有可以保持相邻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第一支撑部300之间的隔开距离。

在第一支撑部300形成有一对支撑孔310。并且,在间隔部500的与一对支撑孔310相面对的位置形成有一对间隔孔510。此时,一对固定销部600同时贯通支撑孔310和间隔孔510。由此,第一支撑部300和间隔部500可以相结合固定。

通过如上述的结构产生以下优点。由于形成一对固定销部600,因此,具有第一支撑部300和间隔部500之间的结合力增加的优点。此外,由于是针-孔结合结构,易于更换。因此,当间隔部500的寿命已尽时,拆除间隔部500,将新的间隔部500再次插入到固定销部600即可,从而,可以缩短替换时间,并且,可以降低更换成本。

在第一支撑部300的端部优选形成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弯曲的弯曲部301。参照图4说明弯曲部301的形状以及其效果。图4是放大图2“a”部分的放大图。

如图4所示,弯曲部301在第一支撑部300的两端部弯曲形成。此时,优选地,以在弯曲部301的内侧面接触间隔部500的外侧面的方式,设置弯曲部301及间隔部500。

由于固定销部600为圆筒形,因此,在转子铁芯组件旋转运动的过程中,会发生固定销部600在支撑孔310及间隔孔510中空转的现象。由此,间隔件500不能稳定地紧贴于第一支撑部300,有可能出现间隔件500在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方向上持续晃动而被脱离。

然而,根据本发明,由于弯曲部301支撑间隔部500,因此,起防止间隔部500向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晃动的作用,从而,具有降低间隔部500被脱离的可能性的优点。

此时,第一支撑部300和弯曲部301的角度θ优选为90度。角度θ小于90度时,弯曲部301会朝钢板部100的中心部倾斜,因此,对应第一支撑部300的间隔部500的端部与倾斜的弯曲部301的端部之间的距离能结合间隔部500的空间减少,发生需减小间隔部500向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的问题。由此导致间隔部500的刚性变小、破损风险增加的问题。

另外,由于弯曲部301的内侧面与间隔部500的外侧相接触的面积小于90度,因此出现整个第一支撑部300与间隔部500之间的结合力减小的问题。

另外,角度θ大于90度的情况下,成为弯曲部301以第一支撑部300的中心为准向两边展开的形状,因此,弯曲部301无法完成从两端部加压支撑间隔部500的功能。因此,第一支撑部300和弯曲部301之间的角度θ优选为90度,使得弯曲部301的内侧面和间隔部500的外侧面之间的接触面积范围最大。

在钢板部100的一地点形成第二支撑部400。第二支撑部400如第一支撑部300,在多个钢板中形成于除形成第一支撑部300以外的其他一个钢板。第二支撑部400与第一支撑部300在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上以预定间隔相隔开形成。并且,优选地,第二支撑部400如第一支撑部300以钢板部100的中心部为准向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方向相对称地形成一对。

参照图5说明第二支撑部400的位置及功能。图5是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间隔部、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和固定销部的结合状态的放大图。

参照图3及图5,除了弯曲部301和支撑孔310之外,第二支撑部400优选与第一支撑部300相同的形状。第二支撑部400不同于第一支撑部300,不支撑间隔部500,因此不需要弯曲部301。由此,具有能减少转子铁芯组件的总重量的优点。

当固定销部600贯通间隔部500、第一支撑部300的支撑孔310时,如图5所示向第二支撑部400的方向突出。由于是销和孔结构的结合,因此,固定销部600必然地在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上晃动。此时,因第二支撑部400,固定销部600的端部与第二支撑部400相接触。因此,第二支撑部400起校正并防止固定销部600向转子轮毂长度方向的晃动的作用。特别是可以防止固定销部600以图5为准向下方向晃动。由此具有在转子铁芯组件的旋转运动过程中降低间隔部500脱离的可能性。

此时,参照图3,在钢板部100的一端部及一地点形成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400时,优选在钢板部100的另一端部及另一地点也相对称地形成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400。更具体地,以钢板部100的中心为准,向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相对称地形成一对第一支撑部300及第二支撑部400。当仅形成在一端部及一地点的情况下,在相应位置结合间隔部500和固定销部600时,会发生需要对准整个转子铁芯组件结合于转子铁芯的方向的问题。

但是,若形成一对,以图3为准,间隔部500和固定销部600以钢板部100的中心部为准可选择性地连接到左右部中的一部分。由此,当转子铁芯组件结合到转子轮毂时,具有转子铁芯组件的结合位置不受约束的优点。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转子铁芯组件通过第一支撑部300、支撑孔310、间隔部500、间隔孔510和固定销部600的构成,将间隔部500可轻松地结合或拆卸于钢板部100,并且形成一对,有利于提升结合力(或紧贴力)。

此外,通过弯曲部301的结构,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500朝垂直于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方向晃动,并通过第二支撑部400的结构,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500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的晃动。由此,可以校正及防止间隔部500在上下左右方向上的所有晃动,从而,可降低间隔部500被脱离的可能性。

支柱销部700贯通在钢板部100上形成的钩部120及垫圈710与螺栓720组装。在组装多个钢板时支柱销部700起到固定及支撑钢板之间的支柱作用。

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第二支撑部400附近的放大图。参照以下图6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结构和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有结构,还包括凹槽410和壳体部420的结构。

凹槽410是在第二支撑部400上向钢板部100的中心方向凹陷预定间隔而形成。优选地,凹槽410与固定销部600相插入结合使得固定销部600能插入固定于凹槽410。

并且,凹槽优选形成为一对以便能插入固定销部600,并且,优选形成在与支撑孔310相面对的位置。因此,优选地,间隔孔510、支撑孔310及凹槽410的中心线全部相同。

与一实施例不同,第二支撑部400不仅支撑固定销部600,而且,在凹陷的凹槽410内插入固定销部600时,由于固定销部600的端部插入于凹槽410,因此,凹槽410可以校正及防止固定销部600端部的晃动。因此,根据另一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400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增加了固定销部600的支撑力的优点。

如图6所示,在第二支撑部400以凹槽410为中心朝转子轮毂的长度方向延长形成,并具有中空部的壳体部420。固定销600可沿壳体部420的中空部贯通。

通过所述壳体部420的结构,产生以下效果。参照图6,壳体部420是围绕固定销部600的结构。转子铁芯组件的旋转运动中定期发生固定销部600被破损的情况。此时,壳体部420将支撑固定销部600以防止破损的固定销部600脱离时损伤其他部分。即,起到破损的固定销部600的防脱壁作用。

此时,从凹槽410的中心到壳体部的外周面的距离和从凹槽410的中心到凹槽410的外周面的距离r的距离差d优选大于0且小于r。当距离差d等于0时固定销部600无法插入于壳体部420,因此优选大于0。并且距离差d为r以上时,固定销部截面半径r小于距离差d(r+d为常数),因此,确保了破损的固定销部600以图6为准可朝左右方向移动的空间,因此,存在被破损的固定销部600脱离到壳体部420外部的可能性。由此无法起到壳体部420的作用。因此,距离差d优选大于0且小于r。

图7是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间隔件,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及第三支撑部的固定销部的结合状态的放大图。以下参照图7,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结构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包含根据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所有结构。此时,可包括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的结构。

根据其他另一实施例的转子铁芯组件还包括第一支撑部300和第二支撑部400之间的第三支撑部800。优选地,第三支撑部800的形状除弯曲部301以外与第一支撑部300相同。由此形成固定销部600可贯通的支撑孔810。为了方便说明,标注不同的图面符号,但是图面符号310和810均指支撑孔,且形状及位置也相同。因此,间隔孔510、第一支撑部的支撑孔310和第三支撑部的支撑孔810的中心线均为相同。

以图7为准,第一支撑部的支撑孔310支撑固定销部600的上部分,第二支撑部400或其他实施例的第二支撑部的凹槽410支撑固定销部600的下部分。这种结构分别支撑固定销部600的上下部分,因此,固定销部600的中心部可能会发生弯曲现象。这种弯曲现象有可能会导致固定销部600的破损。但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第三支撑部800支撑固定销部600的中心部分,所以,具有可以防止弯曲现象的优点。

此时,第一支撑部300和第三支撑部800之间的距离优选等于第三支撑部800和第二支撑部400之间的距离。当第三支撑部800向固定销部600的一侧倾斜时,施加于一侧和另一侧的支撑力不尽相同。但是,各距离相同时,重心相同,施加到两侧的支撑力也相同,因此可极大提高防止弯曲现象的效果。

工业利用可用性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子铁芯组件,更具体而言,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支撑部,在钢板部延长形成,并形成有支撑孔;间隔部,紧贴于第一支撑部,形成有与支撑孔相面对的间隔孔;固定销部,同时贯通支撑孔和间隔孔;以及第二支撑部,支撑固定销部的端部。通过这种特征,可以降低间隔部从钢板部脱离的可能性。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