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06517发布日期:2019-09-17 23:47阅读:311来源:国知局
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尤其涉及电动马达构成为2个系统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使用它的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



背景技术:

汽车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构成为:检测因驾驶员操作方向盘而旋动的转向轴的旋动方向和旋动力,根据该检测值、以朝与转向轴的旋动方向相同的方向旋动的方式驱动电动马达来产生操舵辅助力。此外,在助力转向装置中设置有电子控制部,以控制该电动马达。

并且,在这种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中,为了辅助转向操作而使用有三相交流电动马达,为了控制、驱动该三相交流电动马达,使用有由逆变电路构成的电力转换电路。另外,当电动马达发生故障时,无法再产生操舵辅助力,驾驶员的操舵变得困难之虞较大。因此,最近提出有如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将构成电动马达的定子上缠绕的绕组以及对施加至该绕组的电力进行控制的电力转换电路构成为2个系统,即便一个系统发生故障,也会由另一个系统产生操舵辅助力来辅助驾驶员的操舵。

这种配备2个系统的电动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出现在大量文献中而广为人知,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07-331639号公报(专利文献1)展示了如下使用2个系统的电动马达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专利文献1展示了如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将定子上缠绕的绕组构成为双系统绕组,将定子上缠绕的一个系统的绕组两分而配置在180°的对置位置,而且将另一个系统的绕组也两分而配置在与一个系统的绕组位置处于90°转动关系的、180°的对置位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7-331639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另外,在使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中,齿条箱与齿条轴之间由橡胶套笼罩。并且,该橡胶套时常因行驶中飞跳的小石、道路上的障碍物而破损。于是,在该状态下在雨中行驶时或者在积水道路上行驶时,估计水分(以下,以代表的方式记作雨水等)会从橡胶套的破损部位浸入。在该情况下,在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中,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常常配置在比齿条轴、橡胶套低的位置也就是所谓的地侧,浸入到橡胶套的雨水等会进而浸入至电动马达的外壳内部。

并且,在专利文献1中,2个系统的绕组是四分而缠绕在定子上,因此,在雨水等浸入到电动马达的外壳内部的情况下,2个系统的双方绕组都会浸渍在雨水中,所以,当绕组的覆层发生损伤时,有发生绕组的电性短路现象之虞。再者,即便是将定子的绕组两分的构成的双系统绕组,根据绕组的缠绕位置的不同,也有发生上述问题之虞。于是,当因短路现象导致电动马达发生故障时,无法再产生操舵辅助力,驾驶员的操舵变得困难之虞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便因橡胶套的破损导致雨水等浸入至电动马达的外壳内而变为发生电性短路现象的环境也能尽可能继续操舵辅助功能的新颖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操舵装置。

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将缠绕绕组的定子相对于重力方向上下分割为2个区域,在定子的上侧定子区域内缠绕一个系统的绕组,而且在定子的下侧定子区域内缠绕另一个系统的绕组,进而,通过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一个系统的绕组的电力,而且通过另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另一个系统的绕组的电力。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即便因橡胶套的破损导致雨水等浸入至电动马达的外壳内,至少缠绕在上侧的绕组也能抑制电性短路现象的发生,从而能够继续操舵辅助。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使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的构成的构成图。

图2为表示图1所示的齿条辅助部的a-a剖面的剖视图。

图3为用于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外观立体图。

图4为图3所示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的电动马达部的剖视图。

图5为从前轴承架侧观察的电动马达部的主视图。

图6a为表示从电子控制部侧观察的外壳的侧面部的一例的主视图。

图6b为表示从电子控制部侧观察的外壳的侧面部的另一例的主视图。

图7为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的接线状态的说明图。

图8为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的接线状态的说明图。

图9为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电动马达的接线状态的说明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使用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以下实施方式,本发明的技术性概念中的各种变形例、应用例也包含在其范围内。

实施例1

图1展示了齿条辅助式操舵装置(以下记作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构成。电动助力转向系统是在驾驶员进行了方向盘42的操作的情况下通过齿条箱上设置的电动马达来辅助该操舵力,呈在马达轴的延长线上经由减速器将齿条轴44转换为直线运动的结构。当驾驶员操作方向盘42时,通过转矩传感器(未图示)检测转向轴41的转动,并对机电一体型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传送检测信号。

控制装置根据该检测信号对电动马达接通驱动电流,由此,电动马达得以转动。在齿条轴44与马达轴之间配置有减速器,该减速器将马达轴的旋转力转换为使齿条轴44左右运动的直线运动。通过该动作,轮胎45向左右进行回旋运动。图1展示了从车辆前方观察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的整体结构的状态,方向盘42的上表面表示“天侧”,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的下表面成为“地侧”,展示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相较于齿条轴44而言配置在路面侧的状态。

在该情况下,在配置在齿条轴44与齿条箱43的连接部的橡胶套48已破损时,雨水等会浸入至橡胶套48内。浸入的雨水等会积存在成为最低部分的减速器罩部46,从而有可能因减速器的锈蚀、雨水中混入的砂粒的侵入而损坏减速器的功能。进而,雨水等积存在减速器罩部46的下部会导致雨水等也浸入至配置在减速器罩部46旁边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的电动马达的外壳内部。

因此,在电动马达的绕组的覆层发生了损伤的情况下,会因电动马达的外壳内的雨水等而发生接线短路、产生制动转矩,从而得不到使齿条轴44左右运动的辅助功能,方向盘42的折返变重的可能性升高。当然,即便绕组的覆层没有发生损伤,也有发生接线短路之虞。因此,需要即便在雨水等浸入到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内部的情况下也尽可能继续齿条轴44的辅助功能的构成。

图2展示了图1所示的减速器罩部46的a-a剖面。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与减速器罩部46通过紧固螺栓40相互固定在一起。在减速器罩部46的内部配置有马达带轮11、齿轮带轮38,将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中安装的电动马达的马达带轮11的旋转力经由皮带39传递到齿轮带轮38。减速器罩部46中内置的减速机构通过转动/直线运动转换机构将旋转力转换为使齿条轴44左右运动的直线运动,通过该动作来执行使轮胎45左右回旋的操舵辅助功能。这种赋予操舵辅助功能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是广为人知的技术。

此处,在重力方向上观察各零件在车辆中的搭载布局,减速器罩部46的转向轴41的上表面为天侧,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的下表面成为地侧。因此,成为如下结构:在橡胶套48破损、雨水等浸入到齿条轴44附近的情况下,该雨水容易积存于配置在减速器罩部46的最低的地侧的、装配在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上的马达带轮11的附近。

图3展示了减速器罩部46上安装的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由电动马达部37和电子控制部30构成。电动马达部37由外壳13和前轴承架12形成壳体,在内部内置有电动马达。在电动马达的转轴顶端部分设置有马达带轮11,像前面叙述过的那样,构成为马达带轮11的旋转力经由皮带39传递至齿轮带轮38。

在马达带轮11的相反侧配置有电子控制部30,所述电子控制部30内置有由控制基板以及使用mosfet的电力转换电路构成的电子控制装置,控制基板及电力转换电路被金属制罩壳31笼罩外周侧而得到保护。此外,进行对控制基板及电力转换电路的电源供给用的连接器部32设置在罩壳31的外侧。

虽然此处没有图示,但电动马达部37的前轴承架12是以在密封槽23中使用密封材料(未图示)而具有防水功能的方式固定在减速器罩部46上。设想前面叙述过的设置在齿条箱43与齿条轴44的相连部分的、防水用的橡胶套48因经年劣化或者来自外部的机械性冲击而破损这一情况。因此,存在雨水等浸入至橡胶套48的破损部分而导致该雨水浸入至电动马达部37的外壳13内的情况。

如上所述,像图中所示那样在重力方向上观察电动助力转向装置47在车辆中的搭载布局,呈外壳13、罩壳31的圆形部分的上半部分成为“天侧”、下半部分成为“地侧”的布局。

图4展示了图3所示的电动马达部37的剖面,对其构成进行简单说明。在电动马达的中心部配置有马达轴22,在其顶端部配置有马达带轮11。在马达轴22的中央附近以2段扭斜的状态固定有转子铁心20。在转子铁心20的外周部安装有永磁铁21,利用磁铁罩(未图示)将其外周部笼罩。

马达轴22被安装在前轴承架12上的前轴承17和安装在外壳13上的后轴承18支承。再者,后轴承18被预压弹簧19朝转子铁心20侧施力。前轴承架12通过紧固螺栓25固定在外壳13上,将电动马达密闭。只是,在前轴承架12与马达轴22之间形成有些许间隙以使马达轴22转动,雨水等会经由该间隙浸入至外壳13内。

在外壳13内部通过熔接或非熔接呈圆环形状形成有进行了分割的定子铁心14,并通过压入或热压配合加以固定。并且,在定子铁心14上安装线圈架15,在线圈架15的外周部缠绕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来形成定子。此处,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是以2个系统的绕组的形式形成。

也就是说,缠绕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的定子铁心14在马达轴22的轴线(=分割线)位置上以与重力方向正交的平面为交界而上下分割成“天侧”和“地侧”这2个区域。并且,在定子铁心14的上侧定子区域(分割线的上侧)内缠绕一个系统的上侧绕组16a,而且在定子铁心14的下侧定子区域(分割线的下侧)内缠绕另一个系统的下侧绕组16b。此外,一个系统的上侧绕组16a的电力由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单独控制,另一个系统的下侧绕组16b的电力由另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单独控制。关于这一内容,将在图7中详细进行说明。

因而,在雨水等浸入到外壳13内的情况下,首先是下侧绕组16b接触雨水等,其后是上侧绕组16a接触雨水等。因而,发生雨水等造成的接线短路现象的危险性是下侧绕组16b大于上侧绕组16a,但与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两方都发生接线短路的情况相比,能够延长使上侧绕组16a继续正常状态的期间。如此,虽然操舵辅助功能的能力下降,但相应地,能够长久维持操舵辅助功能。

此外,外壳13的侧面壁13s上设置有通孔(未图示),定子铁心14上缠绕的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的引线从外壳13内部沿马达轴22的长边方向引出。从外壳13内部引出的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的引线通过熔接或焊接电性连接到配置在马达带轮11的相反侧的电子控制部30的电力转换电路的端子(未图示)。通过从电子控制部30将电力供给至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来转动转子铁心20,由此,马达带轮11的旋转力经由皮带39施加至齿轮带轮38,由此,通过减速机构转换成使齿条轴44左右运动的直线运动。

进而,磁极传感器(未图示)安装在马达轴22的与马达带轮11侧相反那一侧即电子控制部30侧,通过电子控制部30中设置的gmr元件这样的检测元件,能够检测转子的磁极位置。

再者,虽然图4中没有详细展示,但电动马达部37内部与电子控制部30内部相连的部分形成有利用合成树脂或金属等制成的防水壁(参考图6a、图6b)而实施有防水对策。由此,侵入到电动马达部37的外壳13内部的雨水等不会浸入至电子控制部30内部,因此能够确保电子控制部30的电性安全性。

图5展示了缠绕有上侧绕组16a、下侧绕组16b的定子铁心14收纳在外壳13内的状态。在进行了分割的定子铁心14上安装线圈架15,在线圈架15的外周部进行各绕组16a、16b的双齿连续卷绕,进行了分割的定子铁心14在通过熔接或非熔接保持圆环形状的情况下通过压入或热压配合固定在外壳13的内周面。

此外,在图5所示的位于作为马达轴22的轴线的分割线的上侧即“天侧”的定子铁心14的上侧区域(180°的区域)内配置有一个系统(以下记作a系统)的三相绕组及中性点绕组。再者,由于各相绕组设为双齿连续绕组,因此,将各相绕组两分而利用跨接线26连接在一起。

另一方面,在位于作为马达轴22的轴线的分割线的下侧即“地侧”的定子铁心14的下侧区域(180°的区域)内配置有另一个系统(以下记作b系统)的三相绕组及中性点绕组。再者,由于各相绕组也设为双齿连续绕组,因此,将各相绕组两分而利用跨接线26连接在一起。

雨水等在电动马达部37的外壳13内部的积存是容易从“地侧”积存的结构。如上所述,由于设为在“天侧”配置a系统的绕组16a、在“地侧”配置b系统的绕组16b的构成,因此,当发生雨水等的浸入造成的接线短路而产生制动转矩时,方向盘42的折返变重的动作状态是从配置在“地侧”的b系统的绕组16b侧产生。

在系统的绕组16b发生了接线短路的情况下,通过电子控制部30将绕组16b的中性点的接线断开而解除制动转矩,而且停止b系统的动作。另一方面,通过使“天侧”的a系统的动作继续,在外壳13内部的“地侧”没于水中之前将获得约一半的操舵辅助功能。因而,相应地,能使转向的操舵辅助功能继续,从而能使到转向的操舵辅助功能停止为止的期间推迟。由此,能尽可能继续辅助功能而提高助力转向系统的功能安全性。

图6a展示了从电子控制部30观察的防水壁的形状。该防水壁由外壳13的侧面壁13s和该侧面壁13s上形成的引线引出开口中安装的合成树脂或金属制绕组引导体27a、27b、27c构成。侧面壁13s与绕组引导体27a、27b、27c通过防水性粘接剂粘接固定在一起。

并且,在“天侧”形成有引导a系统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a,在“地侧”形成有引导b系统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b,进而,以分割线为交界而形成有引导a系统及b系统的中性点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c。

在绕组引导体27a上设置有a系统的u相引线50au、v相引线50av、w相引线50aw。此外,在绕组引导体27b上设置有b系统的u相引线50bu、v相引线50bv、w相引线50bw。进而,在绕组引导体27c上,在“天侧”设置有a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aun、v相中性引线50avn、w相中性引线50awn,在“地侧”设置有b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bun、v相中性引线50bvn、w相中性引线50bwn。

各引线50au~50bwn使用绕组引导体27a~27c而一方面确保与电子控制部30的安装部的位置精度、另一方面从外壳13内部引导至电子控制部30侧。为了实现各引线50au~50bwn与电子控制部30的连接,各引线50au~50bwn的顶端设为剥离绝缘覆膜并加以预焊的状态(未图示)。

此外,对于后轴承18的间隙,也通过组合杯状防水构件与粘接剂而具有电动马达部37与电子控制部30之间的防水功能。

此外,图6b展示了从电子控制部30观察的防水壁的另一例的形状。该防水壁51为由合成树脂制成的平板状,邻接于图4的侧面壁13s而配置。并且,在“天侧”一体地形成有引导a系统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a,在“地侧”一体地形成有引导b系统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b,进而,以分割线为交界而一体地形成有引导a系统及b系统的中性点的引线的绕组引导体27c。

在绕组引导体27a上设置有a系统的u相引线50au、v相引线50av、w相引线50aw。此外,在绕组引导体27b上设置有b系统的u相引线50bu、v相引线50bv、w相引线50bw。进而,在绕组引导体27c上,在“天侧”设置有a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aun、v相中性引线50avn、w相中性引线50awn,在“地侧”设置有b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bun、v相中性引线50bvn、w相中性引线50bwn。

各引线50au~50bwn使用绕组引导体27a~27c而一方面确保与电子控制部30的安装部的位置精度、另一方面从外壳13内部引导至电子控制部30侧。为了实现各引线50au~50bwn与电子控制部30的连接,各引线50au~50bwn的顶端设为剥离绝缘覆膜并加以预焊的状态(未图示)。

此外,在防水壁51的外周缘与外壳13的间隙中涂布防水性粘接剂(未图示)等来固定防水壁51并具有电动马达部37与电子控制部30之间的防水功能。

接着,使用图7~图9,对2个系统的绕组与电子控制部的接线电路进行说明。此处,图7~图9所示的分割线对应于图4所示的分割线,意指在马达轴22的轴线(=分割线)位置上以与重力方向正交的平面为交界而上下分割成“天侧”和“地侧”这2个区域。

图7中,在电动马达部37的“天侧”配置有形成a系统的绕组16a的u相双齿连续绕组16au、v相双齿连续绕组16av、w相双齿连续绕组16aw。并且,a系统的u相引线50au、v相引线50av、w相引线50aw从防水壁51或侧面壁13s上形成的绕组引导体27a引出到电子控制部30的“天侧”。同样地,a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aun、v相中性引线50avn、w相中性引线50awn也从防水壁51或侧面壁13s上形成的绕组引导体27c引出到电子控制部30的“天侧”。

此外,在电子控制部30的“天侧”配置有a系统控制部33,构成a系统控制部33的a系统电力转换电路35与上述的a系统的各相的引线50au~50a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aun~50awn连接在一起。因而,a系统的各相绕组16au~16aw的电力由a系统控制部33控制。此处,a系统控制部33由电源电路基板、电力转换电路基板、控制电路基板构成,这些基板沿马达轴22的轴线方向在“天侧”的区域内层叠配置。

同样地,在电动马达部37的“地侧”配置有形成b系统的绕组16b的u相双齿连续绕组16bu、v相双齿连续绕组16bv、w相双齿连续绕组16bw。并且,b系统的u相引线50bu、v相引线50bv、w相引线50bw从防水壁51上形成的绕组引导体27b引出到电子控制部30的“地侧”。b系统的u相中性引线50bun、v相中性引线50bvn、w相中性引线50bwn也从防水壁51上形成的绕组引导体27c引出到电子控制部30的“地侧”。

此外,在电子控制部30的“地侧”配置有b系统控制部34,构成b系统控制部34的b系统电力转换电路36与上述的b系统的各相的引线50bu~50b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bun~50bwn连接在一起。因而,b系统的各相绕组16bu~16bw的电力由b系统控制部34控制。此处,b系统控制部34也由电源电路基板、电力转换电路基板、控制电路基板构成,这些基板沿马达轴22的轴线方向在“地侧”的区域内层叠配置。

在以上那样的构成中,雨水等在电动马达部37的外壳13内部的积存容易从“地侧”积存。因此,由于设为在“天侧”配置a系统的绕组16a、在“地侧”配置b系统的绕组16b的构成,所以,发生雨水等的浸入造成的接线短路而产生制动转矩、导致方向盘42的折返变重的动作状态是从配置在“地侧”的b系统的绕组16b侧产生。

并且,在b系统的绕组16b发生了接线短路的情况下,利用b系统控制部34的b系统电力转换电路36中设置的中性点继电部将绕组16b的中性点的接线断开而解除制动转矩,而且停止b系统的动作。另一方面,通过使“天侧”的a系统的动作继续,在外壳12内部的“地侧”没于水中之前将获得约一半的操舵辅助功能。

因而,相应地,能使转向的操舵辅助功能继续,从而能使到转向的操舵辅助功能停止为止的期间推迟。由此,能够尽可能继续辅助功能而提高助力转向系统的功能安全性。

此外,在电动马达部37与电子控制部30的内部相连的部分设置具备防水功能的防水壁51、13s,由此,侵入到电动马达部37的外壳13内部的雨水等不会浸入至电子控制部30内部,因此能确保电子控制部30对雨水等的安全性,从而能够获得进一步提高系统的功能安全性的效果。进而,电子控制部30也进行a系统和b系统这一双系统化,在“天侧”配置a系统控制部33,在“地侧”配置b系统控制部34,由此,即便在雨水等浸入至电子控制部30、b系统控制部34发生了故障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a系统控制部来驱动电动马达,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功能安全性。

实施例2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将省略其说明。此外,本实施例取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对于作用、效果中重复的内容将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是将b系统控制部34配置在跨越“天侧”与“地侧”的位置。

图8中,在防水壁51或侧面壁13s的“天侧”的位置形成有绕组引导体27b、27c,b系统控制部34配置在“天侧”和“地侧”。构成b系统控制部34的b系统电力转换电路36配置在“天侧”,与b系统的各相的引线50bu~50b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bun~50bwn连接在一起。

由此,电动马达37中配置的a系统的绕组16a的各相的引线50au~50a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aun~50awn和b系统的绕组16b的各相的引线50bu~50b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bun~50bwn都配置在“天侧”,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两系统的马达各相及中性点的引线的功能安全性。

再者,若在径向上扩大电子控制部30,则可以将a系统控制部33和b系统控制部34的电源电路基板、电力转换电路基板、控制电路基板配置在“天侧”而以共用方式加以使用。

实施例3

接着,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对于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将省略其说明。此外,本实施例也取得与实施例1相同的作用、效果,因此,对于作用、效果中重复的内容也省略其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点在于,是将a系统控制部33及b系统控制部34配置在“天侧”。

图9中,在防水壁51或侧面壁13s的“天侧”形成有绕组引导体27b、27c,进而配置有b系统控制部34。并且,构成b系统控制部34的b系统电力转换电路36与上述的b系统的各相的引线50bu~50b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bun~50bwn连接在一起。

由此,b系统控制部34的配置位置与实施例2相比进一步升高,因此,b系统控制部34以及电动马达37中配置的a系统的绕组16a的各相的引线50au~50a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aun~50awn和b系统的绕组16b的各相的引线50bu~50bw以及各相的中性引线50bun~50bwn都配置在“天侧”,能够进一步提高针对两系统的马达各相及中性点的引线和两系统控制部的功能安全性。

如上所述,a系统控制部33和b系统控制部34各自的电源电路基板、电力转换电路基板、控制电路基板是沿马达轴22的轴线方向在“天侧”的区域内层叠配置的构成,而若是在径向上扩大电子控制部30,则可以将a系统控制部33和b系统控制部34的电源电路基板、电力转换电路基板、控制电路基板配置在“天侧”而以共用的方式加以使用。再者,由于留下了电子控制部30的“地侧”的空间,因此可以配置其他构成零件,从而还可以期待能提高空间利用率的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设为如下构成:将缠绕绕组的定子相对于重力方向上下分割为2个区域,在定子的上侧区域内缠绕一个系统的绕组,而且在定子的下侧区域内缠绕另一个系统的绕组,进而,通过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一个系统的绕组的电力,而且通过另一个系统的电子控制单元来控制另一个系统的绕组的电力。

由此,即便因橡胶套的破损导致水分浸入至电动马达的外壳内,至少缠绕在上侧的绕组能抑制电性短路现象的发生,从而能够继续操舵辅助。

再者,本发明包含各种变形例,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上述实施方式是为了以易于理解的方式说明本发明所作的详细说明,并非一定限定于具备说明过的所有构成。此外,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替换为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此外,也可以对某一实施方式的构成加入其他实施方式的构成。此外,可以对各实施方式的构成的一部分进行其他构成的追加、删除、替换。

符号说明

11马达带轮

12前轴承架

13外壳

14定子铁心

15线圈架

16a、16au、16av、16awba系统的绕组

16b、16bu、16bv、16bwbb系统的绕组

17前轴承

18后轴承

19预压弹簧

20转子铁心

21永磁铁

22马达轴

23密封槽

25紧固螺栓

26跨接线

27绕组引导体

30电子控制部

31金属制罩壳

32连接器

33a系统控制部

34b系统控制部

35a系统电力转换电路

36b系统电力转换电路

37电动马达部

38齿轮带轮

39皮带

40紧固螺栓

41转向轴

42方向盘

43齿条箱

44齿条轴

45轮胎

46减速器罩

47电动助力转向装置

48橡胶套

50auu相引线

50avv相引线

50aww相引线

50aunu相中性引线

50avnv相中性引线

50awnw相中性引线

50buu相引线

50bvv相引线

50bww相引线

50bunu相中性引线

50bvnv相中性引线

50bwnw相中性引线

51防水壁。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