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90381发布日期:2019-09-29 18:40阅读:360来源:国知局
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属于储能电站设备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电网侧(或用户侧)储能电站储能系统一般采用预制舱户外布置形式,将储能电站储能系统置于预制舱内,预制舱为模块化、施工建设标准化,舱内接线及单体设备调试最大程度实现出厂前完成,有效减少现场安装、接线、调试工作,大大缩短建设周期。但预制舱露天布置且舱体为密闭式箱体模块也给运维带来以下问题:

1、夏季高温天气,特别是阳光直射时,由于预制舱采用集装箱式的钢结构且无防护隔热层,舱内温度很高。

2、冬季低温天气,外加雨雪天气空气湿度大,舱体无保温层,舱内外温差大,当舱壁内表面温度低于空气露点温度时,容易在舱壁形成冷凝水,长时间会引起舱壁锈蚀,如果水珠从舱内顶部滴落容易造成电气设备腐蚀和短路。

3、预制舱外表面受雨水侵蚀防腐漆容易风化脱落,长期暴露后箱体容易生锈腐蚀。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将防护罩安装于预制舱顶部,实现防雨、隔热和保温。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包括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防护布收放装置、泡沫保温隔热层4、加热棒5,所述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左右两个斜面为防护面,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底面敷设泡沫保温隔热层4,加热棒5设于泡沫保温隔热层4下层,防护罩架设于预制舱本体之上;防护布收放装置包括防护布6、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第一行程开关s1、第二行程开关s2、防护布收放电路、轨道槽10,所述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防护面的左右两垂直边分别设轨道槽10,所述防护布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固定连接,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的左右两端嵌入左右两边的轨道槽10内,卷帘轴7位于轨道槽10的上端,防护布末端轴8位于轨道槽10的下端,所述第一行程开关s1设于轨道槽10的下端,第二行程开关s2设于轨道槽10的上端;所述防护布收放电路包括电机m、接触器km1、接触器km2、继电器k1、继电器k2、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j4、继电器j5、第一温度传感器j6、第二温度传感器j9、雨量传感器j7、光照传感器j8;第一温度传感器j6、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型号为jc-ws-hj01,雨量传感器j7的型号为rs-100,光照传感器j8的型号为nhzd10cr,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j6、雨量传感器j7、光照传感器j8装设于储能电站预制舱之外,第二温度传感器j9装设于储能电站预制舱的舱顶内壁,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j6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1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雨量传感器j7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2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光照传感器j8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3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4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另一对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5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控制电源正极,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继电器k1线圈后接控制电源负极;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的常闭触点串联,串联电路一端接控制电源正极,串联电路另一端经继电器k2线圈后接控制电源负极;所述电机m的轴通过减速齿轮与卷帘轴7相连,接触器km1、接触器km2主触点分别控制电机m正反转,电机m的控制电路为: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与接触器km1的常开辅助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交流电源一相,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接触器km2的常闭辅助触点、接触器km1线圈、第一行程开关s1常闭触点后接交流电源另一相;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接触器km2的常开辅助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交流电源一相,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接触器km1的常闭辅助触点、接触器km2线圈、第一行程开关s2常闭触点后接交流电源另一相;所述加热棒5与继电器j4常开触点、继电器j5常闭触点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交流电源两相之间。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措施来进一步实现:

前述一种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还包括反射膜3,反射膜3敷设于泡沫保温隔热层4上层。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三角形铝合金支架采用铝合金材质,防腐蚀、质量轻、安装方便;

2、防护布可根据环境温度、光照强度、雨量大小进行自动收放;防护布的设置可以防止舱体受阳光和雨水的侵蚀。

3、舱顶设置有保温隔热层并加装电热棒,使得舱内壁温度大于空气露点温度,防止舱内壁温度过低而产生冷凝水,避免电气设备运行受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结构图;

图2是防护布收放装置防护布伸展状态示意图;

图3是防护布收放装置防护布收起状态示意图;

图4是防护布收放电路控制电路图;

图5是电动机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发明储能电站预制舱防护罩,包括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防护布收放装置、反射膜3、泡沫保温隔热层4、加热棒5,所述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左右两个斜面为防护面,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底面敷设泡沫保温隔热层4,加热棒5设于泡沫保温隔热层4下层可进行加热升温,反射膜3敷设于泡沫保温隔热层4上层进行热反射以便保温,防护罩架设于预制舱本体20之上;如图2、3所示防护布收放装置包括防护布6、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第一行程开关s1、第二行程开关s2、防护布收放电路、轨道槽10,所述三角形铝合金支架1的防护面的左右两垂直边分别设轨道槽10,所述防护布6的上下两端分别与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固定连接,卷帘轴7、防护布末端轴8的左右两端嵌入左右两边的轨道槽10内,卷帘轴7位于轨道槽10的上端,防护布末端轴8位于轨道槽10的下端,所述第一行程开关s1设于轨道槽10的下端,第二行程开关s2设于轨道槽10的上端;如图4、5所示,所述防护布收放电路包括电机m、接触器km1、接触器km2、继电器k1、继电器k2、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继电器j4、继电器j5、第一温度传感器j6、第二温度传感器j9、雨量传感器j7、光照传感器j8;第一温度传感器j6、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型号为jc-ws-hj01,雨量传感器j7的型号为rs-100,光照传感器j8的型号为nhzd10cr,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j6、雨量传感器j7、光照传感器j8装设于储能电站预制舱之外,第二温度传感器j9装设于储能电站预制舱的舱顶内壁,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j6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1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雨量传感器j7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2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光照传感器j8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3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4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j9的另一对常开触点与继电器j5线圈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控制电源正负极;所述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的常开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控制电源正极,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继电器k1线圈后接控制电源负极;继电器j1、继电器j2、继电器j3的常闭触点串联,串联电路一端接控制电源正极,串联电路另一端经继电器k2线圈后接控制电源负极;所述电机m的轴通过减速齿轮与卷帘轴7相连,接触器km1、接触器km2主触点分别控制电机m正反转,按图示的电动机正反转主电路接线。电机m的控制电路为:继电器k1的常开触点与接触器km1的常开辅助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交流电源一相,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接触器km2的常闭辅助触点、接触器km1线圈、第一行程开关s1常闭触点后接交流电源另一相;继电器k2的常开触点与接触器km2的常开辅助触点并联,并联电路一端接交流电源一相,并联电路另一端串联接触器km1的常闭辅助触点、接触器km2线圈、第一行程开关s2常闭触点后接交流电源另一相;所述加热棒5与继电器j4常开触点、继电器j5常闭触点串联,串联电路两端分别接交流电源两相之间。

卷帘轴在电机的带动下逆时针旋转将防护布收起,当防护布末端过行程开关s2时将电机切断;同样,防护布的展开是由电机顺时针旋转,并在防护布末端的重力作用下向下滑动展开,当防护布末端过行程开关s1时将电机切断。

当温度、雨量或光照任意一个满足条件时,即室外温度大于27℃,第一温度传感器j6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j1线圈得电,或者雨量室外大于0.5mm/min,雨量传感器j7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j2线圈得电,或者光照强度大于2万lx,光照传感器j8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j3线圈得电,则继电器k1线圈得电,其常开触点k1闭合,接触器km1线圈得电,km1常开触点闭合,电机顺时针旋转,防护布完全打开后,通过行程开关s1切断电机电源;当温度、雨量和光照都不满足条件时,j1、j2和j3继电器失电,j1、j2和j3常闭接点闭合,继电器k2线圈得电,k2常开触点闭合,接触器km2线圈得电,km2常开触点闭合,电机逆时针旋转,防护布完全收起后,通过行程开关s2切断电机电源。

第二温度传感器j9装设于储能电站预制舱的舱顶内壁,对舱顶内壁温度上下限监控,当舱顶内壁温度低于9℃时,第二温度传感器j9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j4线圈得电,j4常开触点闭合,加热棒5导通加热;当舱顶内壁温度高于15℃时,第二温度传感器j9另一常开触点闭合,继电器j5线圈得电,j5常闭触点打开,加热棒5断电。使得舱内壁温度大于空气露点温度,防止舱内壁温度过低而产生冷凝水,避免电气设备运行受影响

除上述实施例外,本发明还可以有其他实施方式,凡采用等同替换或等效变换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