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控制电路、空调控制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110161发布日期:2019-11-12 23:14阅读:122来源:国知局
驱动控制电路、空调控制器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驱动控制电路,一种空调控制器,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变频空调控制器大量采用AC-DC-AC(交流-直流-交流)拓扑结构,其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主要包括:AC电源模块10’、电源滤波模块12’、整流模块14’、滤波模块16’、逆变模块18’及负载20’。

由于滤波模块16’需要滤平整流后的工频信号,所以往往使用较大容量的电解电容作为主要滤波元件。然而,电解电容的使用会造成输入交流电流的THD(Total Harmonic Distortion,总谐波失真)增大,且本身的寿命较短影响控制器的极限寿命,此外电解电容的发热降低控制器效率。

随着成本及可靠性要求的提升,电解电容容量减小甚至无电解电容控制方案逐渐成熟。对于无电解电容控制方案,一般采用一个较小容量的薄膜电容代替电解电容。由于母线电容容量的减少,对于浪涌的吸收能力变差,其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薄膜电容或者较小电解电容对于浪涌吸收有限,导致母线电压过高损坏元器件。

二、薄膜电容或者较小电解电容对于浪涌吸收有限,样机正常运行时如果输入浪涌电压,导致母线电压瞬间剧烈变化,影响控制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在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逆变桥,用于驱动控制负载运行,逆变桥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电抗器,用于吸收驱动控制电路驱动负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浪涌信号,电抗器接入于电网和负载之间;母线电容,用于提供负载上电所需的启动电压,母线电容还用于吸收浪涌信号,母线电容接入于逆变桥输入侧的母线线路中;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阻性吸收电路,用于吸收母线线路上的浪涌信号,阻性吸收电路与母线电容并联;开关元件,用于控制阻性吸收电路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开关元件与阻性吸收电路串联,开关元件导通时,阻性吸收电路吸收浪涌信号,开关元件截止时,阻性吸收电路停止吸收浪涌信号。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通过将阻性吸收电路与母线电容并联,来辅助母线电容吸收母线上的浪涌信号,同时通过将开关元件与阻性吸收电路串联,来控制阻性吸收电路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具体来说,样机正常运行时,母线电压最大值会远小于母线电压保护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无需阻性吸收电路介入,因此开关元件不会起作用;浪涌能量主要来源于电源输入、样机故障停机时电机绕组、交直流侧电感续流以及电机动能,当浪涌信号来临时,由于小容量的母线电容(如薄膜电容或者小容量电解电容)吸收浪涌能力有限,母线电压会快速上升,一旦母线电压超过保护阈值,可能会损坏元器件,为保护元器件不受高压损坏(主要为智能功率模块及电容等元器件),开关元件开通,阻性吸收电路开始吸收浪涌,母线电压会快速下降,当母线电压处于合理范围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开关元件关闭,阻性吸收电路结束本阶段的浪涌吸收过程。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可以有效缓解母线电容对浪涌信号吸收差的情况,进而提升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上述的驱动控制电路,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阻性吸收电路包括:第一阻性元件,用于对浪涌信号进行吸收,第一阻性元件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

在该技术方案中,阻性吸收电路包括第一阻性元件,通过将第一阻性元件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来吸收母线上的浪涌信号。其中,第一阻性元件的阻值、功率和母线电压保护阈值、开关元件的过电流能力、吸收的能量相关,优选地,第一阻性元件为一个或多个串联连接的电阻,电阻可以有感电阻或无感电阻,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对电阻型号的选择,可以实现对浪涌信号的快速吸收,保证母线电压快速下降。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开关元件为功率开关或者继电器;功率开关或者继电器,用于控制阻性吸收电路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

在该技术方案中,开关元件为功率开关或继电器,但不限于此。通过功率开关或继电器来控制阻性吸收电路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阻性吸收电路还包括:放电元件,用于对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进行放电,放电元件与第一阻性元件并联。

在该技术方案中,阻性吸收电路还包括放电元件,使用放电元件与第一阻性元件并联,作为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的释放回路,防止开关元件断开时第一阻性元件产生尖峰电压,从而对驱动控制电路造成影响或导致元器件损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放电元件为单向导通元件,或放电元件包括串联的单向导通元件和电阻;单向导通元件的导通方向与流经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一个单独的单向导通元件,或单向导通元件与电阻的串联组合,为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提供一个放电回路。单向导通元件是具有单向导通特性的元件,如二极管等。优选地,单向导通元件为二极管,二极管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及阻值相关。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放电元件包括:第一容性元件,用于对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进行放电,第一容性元件与第一阻性元件并联。

在该技术方案中,放电元件包括第一容性元件,使用第一容性元件与第一阻性元件并联,作为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的放电回路。第一容性元件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相关,具体地,第一容性元件的电容量与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正相关,即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越小,第一容性元件的电容量也越小。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放电元件还包括:第二阻性元件,用于限制流经第一容性元件的电流,第二阻性元件与第一容性元件串联。

在该技术方案中,放电元件还包括第二阻性元件,第二阻性元件与第一容性元件串联,以限制流经第一容性元件的电流,防止第一容性元件因过流而损坏,从而提升电路可靠性。

优选地,第一容性元件为电容,第二阻性元件为电阻,即使用串联的RC谐振电路对第一阻性元件的尖峰电压进行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放电元件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及阻值相关,如果第一阻性元件的电感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没有,例如第一阻性元件由一个或多个串联的无感电阻组成,那么可以不使用放电元件,单独使用第一阻性元件作为吸收元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阻性元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阻,多个电阻之间串联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与开关元件相连接,控制电路用于检测驱动控制电路的供电信号,并根据供电信号控制开关元件导通或截止;其中,供电信号为母线信号和交流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路检测驱动控制电路的供电信号,根据供电信号控制开关元件导通或者截止,进而控制阻性元件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其中,供电信号为母线信号和/或交流信号。

具体地,交流信号通过整流电路处理为母线信号,母线信号和交流信号均可以作为控制开关元件导通或者截止的判定条件。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优选地,母线电容为薄膜电容。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母线电容的容值小于预设容量,预设容量按照如下计算公式计算:

其中,Cdc为预设容量,LS等效驱动控制电路直流侧的总电感值,PL是驱动控制电路的负载功率,RS等效驱动控制电路直流侧的总电阻,vdc0为母线电压平均值,譬如,以7P样机为例,根据该计算公式确定Cdc必须大于840uF,预设容量为840uF以上,在具体实施时用的是1230uF。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控制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控制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因而具有该驱动控制电路的全部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电机;以及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驱动控制电路;或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控制器;其中,电机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至驱动控制电路或空调控制器,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电机运行。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或如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控制器,因而具有该驱动控制电路或该空调控制器全部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变频空调器的控制器的拓扑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二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三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四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五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六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七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八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九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十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AC电源模块,12’电源滤波模块,14’整流模块,16’滤波模块,18’逆变模块,20’负载;

其中,图2至图12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逆变桥,12电抗器,14母线电容,16阻性吸收电路,18开关元件,20第一阻性元件,22放电元件,220第一容性元件,222第二阻性元件,24温敏电阻,26继电器,28整流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2至图12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空调控制器和空调器。

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驱动控制电路。

如图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的驱动控制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其中,该驱动控制电路,包括:逆变桥10,用于驱动控制负载运行,逆变桥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电抗器12,用于吸收驱动控制电路驱动负载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浪涌信号,电抗器12接入于电网和负载之间;母线电容14,用于提供负载上电所需的启动电压,母线电容14还用于吸收浪涌信号,母线电容14接入于逆变桥10输入侧的母线线路中;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阻性吸收电路16,用于吸收母线线路上的浪涌信号,阻性吸收电路16与母线电容14并联;开关元件18,用于控制阻性吸收电路16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开关元件18与阻性吸收电路16串联,开关元件18导通时,阻性吸收电路16吸收浪涌信号,开关元件18截止时,阻性吸收电路16停止吸收浪涌信号。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通过将阻性吸收电路16与母线电容14并联,来辅助母线电容14吸收母线上的浪涌信号,同时通过将开关元件18与阻性吸收电路16串联,来控制阻性吸收电路16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具体来说,样机正常运行时,母线电压最大值会远小于母线电压保护阈值(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无需阻性吸收电路16介入,因此开关元件18不会起作用;浪涌能量主要来源于电源输入、样机故障停机时电机绕组、交直流侧电感续流以及电机动能,当浪涌信号来临时,由于小容量的母线电容14(如薄膜电容或者小容量电解电容)吸收浪涌能力有限,母线电压会快速上升,一旦母线电压超过保护阈值,可能会损坏元器件,为保护元器件不受高压损坏(主要为智能功率模块及电容等元器件),开关元件18开通,阻性吸收电路16开始吸收浪涌,母线电压会快速下降,当母线电压处于合理范围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开关元件18关闭,阻性吸收电路16结束本阶段的浪涌吸收过程。通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驱动控制电路,可以有效缓解母线电容对浪涌信号吸收差的情况,进而提升母线电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第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阻性吸收电路16包括:第一阻性元件20,用于对浪涌信号进行吸收,第一阻性元件20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

在该实施例中,阻性吸收电路16包括第一阻性元件20,通过将第一阻性元件20接入于高压母线和低压母线之间,来吸收母线上的浪涌信号。其中,第一阻性元件20的阻值、功率和母线电压保护阈值、开关元件18的过电流能力、吸收的能量相关,优选地,第一阻性元件20为一个或多个串联连接的电阻,电阻可以有感电阻或无感电阻,在此不做具体限定,通过对电阻型号的选择,可以实现对浪涌信号的快速吸收,保证母线电压快速下降。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元件18为功率开关或者继电器;功率开关或者继电器,用于控制阻性吸收电路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开关元件18为功率开关或继电器,具体地,如图3至图5,图7、图8、图10至图12所示,开关元件18为功率开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阻性吸收电路16还包括:放电元件22,用于对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进行放电,放电元件22与第一阻性元件20并联。

在该实施例中,阻性吸收电路16还包括放电元件22,使用放电元件22与第一阻性元件20并联,作为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的释放回路,防止开关元件18断开时第一阻性元件20产生尖峰电压,从而对驱动控制电路造成影响或导致元器件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放电元件22为单向导通元件。具体地,如图3所示,放电元件22为二极管,二极管用于对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进行放电,二极管的导通方向与流经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流方向相反。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反向并联的二极管,为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提供一个放电回路。二极管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及阻值相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放电元件为单向导通元件与电阻的串联组合。其中,单向导通元件是具有单向导通特性的元件,如二极管。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优选地,放电元件22包括:第一容性元件220,用于对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进行放电,第一容性元件220与第一阻性元件20并联。

在该实施例中,放电元件22包括第一容性元件220,第一容性元件220与第一阻性元件20并联,作为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的放电回路。第一容性元件220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相关,具体地,第一容性元件220的电容量与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正相关,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越小,第一容性元件220的电容量也越小。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优选地,放电元件22还包括:第二阻性元件222,用于限制流经第一容性元件220的电流,第二阻性元件222与第一容性元件220串联。

在该实施例中,放电元件22还包括第二阻性元件222,第二阻性元件222与第一容性元件220串联,以限制流经第一容性元件220的电流。优选地,第一容性元件220为电容,第二阻性元件222为电阻,即使用串联的RC谐振电路对第一阻性元件20的尖峰电压进行释放。

需要说明的是,放电元件22的选择与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及阻值相关,如果第一阻性元件20的电感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没有,例如第一阻性元件20由一个或多个串联的无感电阻组成,那么可以不使用放电元件22,单独使用第一阻性元件20作为吸收元件。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阻性元件包括:一个或者多个电阻,多个电阻之间串联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如图6至图8所示,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温敏电阻24,用于限制阻性吸收电路16上的电流,温敏电阻24接入于高压母线上。

在该实施例中,PTC是Positive Temperature Coefficient的缩写,意思是正的温度系数泛指正温度系数很大的半导体材料或元器件。通常我们提到的PTC是指正温度系数温敏电阻,简称温敏电阻。通过将温敏电阻24接入于高压母线上,主要是在上电瞬间起作用,限制吸收电阻上的瞬时电路,充电完成后会被短路掉。当然,只要是阻值是正温度系数的元器件,都可以替代温敏电阻24使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4、如图6至图8所示,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继电器26,用于限制温敏电阻24对高压母线上的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继电器26与温敏电阻24并联。

在该实施例中,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继电器26,继电器26与温敏电阻24并联,用于控制温敏电阻24对阻性吸收电路16上的电流的限制过程。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至图12所示,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多个温敏电阻24,用于吸收电源输入端的浪涌信号,具体地,温敏电阻24的数量为三个,即PTC1、PTC2、PTC3表示,三者分别设在交流三相三线的每一根线上。

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多个继电器26,继电器26的数量与温敏电阻24一一对应,具体地,继电器26的数量为三个,三者分别与PTC1、PTC2、PTC3相并联,用于控制温敏电阻24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

此外,开关元件18与阻性吸收电路16的位置可以改变,此处考虑是使用IGBT(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所以位置固定,如果是使用继电器类开关元件,可以与第一阻性元件20位置互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优选地,驱动控制电路还包括:控制电路(图中未示出),与开关元件18相连接,控制电路用于检测驱动控制电路的供电信号,并根据供电信号控制开关元件18导通或截止;其中,供电信号为母线信号和交流信号。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路检测驱动控制电路的供电信号,根据供电信号控制开关元件18导通或者截止,进而控制阻性元件对浪涌信号的吸收过程。其中,供电信号为母线信号和/或交流信号。具体地,交流信号通过整流电路28处理为母线信号,母线信号和交流信号均可以作为控制开关元件18导通或者截止的判定条件。

其中,母线信号可以通过检测整流电路28后电抗器12前的电压和/或电抗器12后逆变桥10前的电压获得;交流信号为交流输入电压峰值和/或整流电路28前的电压。

其中,控制电路与开关元件18之间串联有功放电路(图中未示出),通过功放电路将控制电路输出的控制信号放大,以使控制电路能够驱动开关元件18。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优选地,母线电容14为薄膜电容。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母线电容14的容值小于预设容量,预设容量按照如下计算公式进行计算:

其中,Cdc为预设容量,LS等效驱动控制电路的直流侧总电感值,PL是驱动控制电路的负载功率,RS等效驱动控制电路的直流侧总电阻,vdc0为母线电压平均值,譬如,以7P样机为例,根据该计算公式确定Cdc必须大于840uF,预设容量为840uF以上,在具体实施时用的是1230uF。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如图2至图12所示,以6KW样机实际运行设置参数:

电抗器Lac指实际交流侧电感模型与输入电源线电感,其包含电感量及电阻量,现有机型使用交流侧电感25mH,500毫欧,输入电源线的电感小于等于10mH(数值放大),电阻不小于0.5欧(实际使用导线电阻大约1.2欧);

电抗器12指实际直流侧电感模型,其包含电感量及电阻量,4.5mH,120毫欧;

R4为系统阻尼电阻(不大于200欧,在16KW样机上使用68欧,实际也可以不使用),阻尼电阻R4在电抗器12选择4.5mH时未增加,在6KW样机上可以无电抗器12,也可以无R4。

需要说明的是:Lac和电抗器12是为了EMC谐波要求而存在,如果是有谐波要求区域,样机上可能存在Lac也可能存在电抗器12,甚至可能Lac和电抗器12共存。而对于无谐波要求区域,Lac和电抗器12都是不存在的,但为了高频谐波问题(如果忽略该问题,可以不使用电抗器12电感),会在电路拓扑的电抗器12位置处使用一个较小的电抗器Ldc,出于成本原因,优选小电感,比如小于2mH,此较小的Ldc上并联一个小的阻尼电阻是为了提高系统稳定性。

运行说明:

样机上电时,输入电压经整流电路28整流后同时给母线电容14充电,此时如果输入电压在正常设定范围内(150V至264V),未超过294V时(设定硬件保护电压阈值为800V,软件保护阈值为720V,对应的交流输入有效值为720÷1.414÷1.732=294V,样机正常工作,第一阻性吸收元件20的开关元件18不导通。

样机正常运行时,母线电容14上电压以交流输入电源频率6倍的频率波动,正常运行时母线电压最大值为264×1.414×1.732=646V,远小于设定的保护阈值,因此开关元件18不会起作用。

浪涌能量主要来源于电源输入、样机故障停机时电机绕组、交直流侧电感续流以及电机动能;当浪涌来临时,由于母线电容14(薄膜电容或者小容量电解电容)吸收浪涌能力有限,母线电压会快速上升;

当直流母线电压高于设定阈值电压V2(此处设置为720V,实际可以调整)时,为保护元器件不受高压损坏(主要为智能功率模块及电容等元器件),开关元件18以占空比形式或者脉冲形式开通。同时,电机快速降频,也可以直接停机,电机使用零矢量停机功能(如果电机本身电感及反电势系数较小,可以直接停机)。

当直流母线电压低于设定阈值电压V1时(此处设置为700V,实际可以调整)时,开关元件18关闭,结束本阶段的浪涌吸收过程。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控制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因而具有该驱动控制电路的全部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的再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电机;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驱动控制电路,或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控制器;其中,电机的信号输入端连接至驱动控制电路或空调控制器,驱动控制电路输出的驱动信号用于驱动电机运行。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空调器,包括如上述实施例中任一项的所述的驱动控制电路,或如上述实施例中的空调控制器,因而具有该驱动控制电路或该空调控制器全部的技术效果,不再赘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