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41330发布日期:2020-09-15 19:54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的一形态涉及一种对马达的旋转力进行减速并传递的带减速机马达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近年来,正在开发一种小型的带减速机马达,用于在智能手机或电子设备中通过马达来驱动摄像头等。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带减速机马达。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8-769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但是,在包括上述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结构的现有带减速机马达中,在装设了该马达的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掉落或被施加意料外的外力的情况下,有时破损防止机制不足。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等而采用以下技术方案。另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便于理解实用新型而以带括号的方式注上附图中的符号,但本实用新型的各结构要素并不受这些注上的符号所限定,而是应被宽泛地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技术上所能理解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减速机马达,包括:

马达(1),所述马达具有转轴,所述转轴通过施加的电力而旋转;

引导丝杆(20),所述引导丝杆通过从所述转轴传递来的旋转力而旋转;

螺母状构件(30),所述螺母状构件具有朝径向外侧突出的卡合部(31),并与所述引导丝杆螺合;

第一引导构件(40),所述第一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引导丝杆和所述螺母状构件的周围;以及

第二引导构件(50),所述第二引导构件以同心状位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的外周侧或内周侧,

所述第一引导构件(40)设置有第一引导槽(41a),所述第一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沿着转轴的方向引导,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有第二引导槽(51a),所述第二引导槽将所述卡合部朝绕转轴的螺旋方向引导,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在所述马达一侧的第一端部处具有第一凹凸部(54),在与所述第一端部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处具有旋转输出部(42b),所述第一凹凸部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所述旋转输出部输出旋转力,

在与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端部相向的位置处具有卡合构件(60),所述卡合构件具有第二凹凸部(62),所述第二凹凸部与所述第一凹凸部卡合,并由凹部和凸部中的至少一方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构成为第一凹凸部与第二凹凸部卡合,从而在对与旋转输出部连接的摄像头等旋转体施加了旋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使第二引导构件的第一凹凸部相对于马达侧的第二凹凸部空转。由此,可阻断动力从第二引导构件朝马达侧的结构传递。也就是说,由于能阻断施加于旋转输出部的外力传递至马达,因此,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马达破损和故障。

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于所述第一引导构件(40)的外周侧,所述卡合部(31)贯穿所述第一引导槽并与所述第二引导槽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够形成小型且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的破损和故障的结构。

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一凹凸部与所述第二凹凸部在周向上的抵接部分以成钝角的方式接触。

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通过简单的结构构成为在施加了旋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

在所述带减速机马达中,优选的是,

所述第二引导构件的所述第一凹凸部一边被沿轴向施力,一边与所述第二凹凸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的带减速机马达,能够构成为能通过作用力对用于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的旋转方向的外力进行适当调节。由此,能构成为在施加了期望的外力时使第一凹凸部和第二凹凸部空转。

本实用新型包含一种包括上述任意带减速机马达的电子设备。

根据上述电子设备,能够形成即使被施加有掉落或意料外的外力也能防止因该外力而导致马达破损和故障的电子设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5是表示拆除了盖构件10的实施方式的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结构例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包括通过带减速机马达的输出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构的电子设备的图。

(符号说明)

a带减速机马达

1马达

1a转轴

1b马达壳体

1b1端子

1c轴支部

1d支架

2减速装置

10盖构件

11通孔

13圆环突出部

20引导丝杆

21进给螺纹部

30螺母状构件

31卡合部

40第一引导构件

41大径筒部

41a第一引导槽

42小径筒部

42a转轴面

42b旋转输出部

42b1卡合部

50第二引导构件

51主体筒部

51a第二引导槽

53筒部

53a轴承部

54凸部

60卡合构件

61圆环部

62凹凸部

100电子设备

101摄像头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的带减速机马达的特征之一在于以下方面:构成为为了防止外力传递至马达而导致马达破损等,在从旋转输出部至马达的路径上设置由凹凸构成的卡合结构(离合机构),该卡合结构在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外力时空转。

根据以下结构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而不能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范围进行限定。另外,在各附图中,对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符号,有时会省略其说明。

1.实施方式

2.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3.补充事项

<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以下说明中不同图中的相同符号表示相同功能的部位,有时会省略各图中的重复说明。此外,在以下说明中,为了方便,有时将减速装置在转轴方向上的输出侧称作“前”,将其相反方向一侧即马达侧称作“后”。

图1表示包括减速装置的带减速机马达。带减速机马达a包括马达1和减速装置2,上述减速装置2与上述马达1的输出侧连接。

<马达1>

马达1例如是直流马达,包括:转轴1a(参照图2);转子(未图示),该转子固定于上述转轴1a的外周;定子(未图示),该定子设置于上述转子的周围;筒状的马达壳体1b,该马达壳体1b将上述定子固定于内周面;轴支部1c,该轴支部1c设置于马达壳体1b的前端侧;以及支架1d,该支架1d固定于马达壳体1b的前端部。

根据图示例,马达壳体1b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其外周部具有用于连接供电配线的端子1b1。轴支部1c内置有推力轴承或滚珠轴承等轴承构件,通过该轴承构件将转轴1a的前端侧支承为旋转自如。支架1d形成为与转轴1a的轴向正交的平板状,通过插通轴支部1c而不动地固定于马达壳体1b的前端部。上述支架1d例如用于将上述带减速机马达a安装于其他设备。

<减速装置2>

减速装置2在盖构件10内包括:引导丝杆20,该引导丝杆20通过从马达1传递来的旋转力而能旋转;螺母状构件30,该螺母状构件30具有朝径外方向突出的卡合部31,并与引导丝杆20螺合;第一引导构件40,该第一引导构件40以同心状位于引导丝杆20和螺母状构件30的周围;以及第二引导构件50,该第二引导构件50以同心状位于第一引导构件40的周围。减速装置2还包括卡合构件60,该卡合构件60配置在马达1与第二引导构件50之间,并具有与第二引导构件50的凸部54卡合的凹凸部62。减速装置2将马达1的旋转力传递至旋转输出部42b,从而使旋转输出部42b旋转。

<盖构件10>

盖构件10形成为在前端具有壁部的大致圆筒状,后述的第二引导构件50位于其内部。第二引导构件50相对于盖构件10旋转自如。在盖构件10的前端壁设置有前后贯穿的圆形的通孔11。从通孔11的内周设置有以圆环状朝前方突出的圆环突出部13。第二引导构件50前端的筒部53位于圆环突出部13的内侧。

盖构件10以同心状设置于转轴1a的周围,其后端部通过例如熔敷等固定方法不动地固定于马达壳体1b(详细而言为支架1d的前端面)。

<引导丝杆20>

引导丝杆20形成为大致圆筒状,在其外周面具有例如由梯形螺纹等构成的进给螺纹部21。上述引导丝杆20以环状安装于转轴1a的外周面,并以无法旋转且无法进退的方式固定于转轴1a,以与转轴1a一体地旋转。

<螺母状构件30>

螺母状构件30是在内周面具有与引导丝杆20的进给螺纹部21螺合的阴螺纹部的大致圆筒状的构件。在上述螺母状构件30的外周面设置有朝径向两侧突出的两个卡合部31。各卡合部31形成为以螺母状构件30的径向为轴心的圆柱状。各卡合部31插通于第一引导构件40的大径筒部41的第一引导槽41a和第二引导构件50的第二引导槽51a。

<第一引导构件40>

第一引导构件40由大径筒部41和小径筒部42一体地形成,上述小径筒部42与上述大径筒部41的前端以同轴状连接。

大径筒部41形成为在整个长度上以同心状包围进给螺纹部21的长条圆筒状。在大径筒部41的周壁设置有第一引导槽41a、41a,该第一引导槽41a、41a供螺母状构件30两侧的卡合部31、31分别在径向上贯穿并朝沿着转轴的前后方向引导螺母状构件30两侧的卡合部31、31。

各第一引导槽41a与转轴大致平行地朝前后方向以直线状延伸设置。上述第一引导槽41a的后端部以能供卡合部31插入的方式开口。此外,第一引导槽41a的前端内表面作为对卡合部31朝前方的移动量进行限制的面发挥功能。

小径筒部42以其后部侧的外周面作为圆筒状的转轴面42a,并以比该转轴面42a靠前侧的部分作为旋转输出部42b,上述转轴面42a被后述第二引导构件50的前端侧承接为旋转自如,上述旋转输出部42b从第二引导构件50朝前方突出而露出。根据图示例,旋转输出部42b在其前端具有凹状的卡合部42b。旋转输出部42b与作为驱动对象物的拍摄装置(摄像头)等连接,从而对驱动对象物输出旋转力。

第一引导构件40以覆盖转轴1a、引导丝杆20和螺母状构件30的方式以环状安装于转轴1a、引导丝杆20和螺母状构件30的周围,该第一引导构件40的周壁的第一引导槽41a、41a与螺母状构件30的卡合部31、31嵌合。第一引导构件40被第二引导构件50的前端侧支承为旋转自如。

<第二引导构件50>

第二引导构件50形成为一体地包括圆筒状的主体筒部51和筒部53的大致筒状,上述主体筒部51以同心状包围第一引导构件40,上述筒部53从上述主体筒部51朝前方突出。在筒部53的后端部形成有与卡合构件60的凹凸部62卡合的凸部54。

在主体筒部51设置有第二引导槽51a,该第二引导槽51a与螺母状构件30的卡合部31前端侧嵌合,并将卡合部31朝绕转轴的螺旋方向引导。

第二引导槽51a以分别与螺母状构件30两侧的卡合部31嵌合的方式轴对称地设置有两个。各第二引导槽51a朝径向贯穿主体筒部51的周壁。各第二引导槽51a的螺旋方向与引导丝杆30的进给螺纹部21的螺旋方向同向,根据图示例,各第二引导槽51a的螺旋方向随着朝向前方而向右旋转。

各第二引导槽51a的导程角(相对于与转轴正交的截面的角度)根据上述减速装置2的减速比设定得比进给螺纹部21的导程角大。即,在增大上述减速比的情况下,将第二引导槽51a的导程角设定得较大。

各第二引导槽51a的后端侧以能供卡合部31插入的方式开口。此外,第二引导槽51a的前端部位于比第一引导构件40的第一引导槽41a的前端部靠前方侧处(参照图5)。

筒部53形成为在主体筒部51的前端侧缩径并朝前方以环状突出的形状。筒部53形成为直径比主体筒部51的直径小的圆筒状,该筒部53的内周面在第一引导构件40的转轴面42a上滑动接触,以作为将上述转轴面42a支承为旋转自如的轴承部53a。

凸部54形成为与卡合构件60的凹凸部62相向,并与凹凸部62卡合。凸部54从筒部53后端的圆环部以被倒角而使角变得平滑的梯形突出。也就是说,凸部64的周向的面相对于筒部53后端的圆环部成钝角。

上述结构的第二引导构件50构成为将筒部53插通于盖构件10的通孔11,并相对于盖构件10旋转自如。在外力的作用下凸部54与凹凸部62的卡合被解除时,第二引导构件50相对于马达1、引导丝杆20和盖构件10等旋转。即,上述第二引导构件50配置成相对于马达壳体1b旋转自如且无法进退。

第二引导构件50通过形成第二引导槽51a而在前后方向(轴向)上具有弹性。换言之,第二引导构件50以在前后方向上施加作用力的方式起作用而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由此,第二引导构件50的凸部54一边被施力,一边与卡合构件60的凹凸部62卡合。

<卡合构件60>

卡合构件60由圆环部61和凹凸部62构成,上述圆环部61形成为以转轴1a为中心的圆环状。凹凸部62由沿周向连续地形成的、从圆环部61朝前方突出的多个凸部构成。形成凹凸部62的各凸部以被倒角而使角变得平滑的梯形从圆环部61突出。凹凸部62与第二引导构件50的凸部54卡合。也就是说,凹凸部62的周向的面相对于圆环部61成钝角。卡合部60的后表面抵接、固定于支架1d。

<动作>

接着,对上述结构的减速装置2和带减速机马达a的动作进行说明。

例如,当伴随马达1的转轴1a朝一方向的旋转而使引导丝杆20朝进给方向旋转时,螺母状构件30使其内周面的阴螺纹部与引导丝杆20的进给螺纹部21滑动接触,并且使外周侧的卡合部31与第二引导构件50的第二引导槽51a滑动接触,从而使螺母状构件30朝该方向一边旋转一边前进。此时,螺母状构件30的旋转速度根据进给螺纹部21和第二引导槽51a的导程角之比而被减速。

此外,对于一边旋转一边前进的螺母状构件30而言,仅其旋转运动经由卡合部31和第一引导槽41a传递至第一引导构件40,从而使第一引导构件40与螺母状构件30一体地旋转。由此,通过第一引导构件40前端的旋转输出部42b将旋转力输出。

此外,在使转轴1a和引导丝杆20朝相反方向旋转的情况下,螺母状构件30一边朝相反方向减速旋转一边后退,其旋转力与上述同样地传递至第一引导构件40的旋转输出部42b。

根据上述结构的减速装置2和带减速机马达a,能通过比现有的行星齿轮机构简单的结构将旋转力减速并输出,进而能使减速装置2整体小型小直径化,能提高生产率。

<凸部54与凹凸部62的卡合>

如上所述,第二引导构件50的凸部54与卡合构件60的凹凸部62一边承受作用力一边卡合。当对与旋转输出部42b连接的驱动对象物施加旋转方向的外力时,第一引导构件40旋转,螺母状构件30欲随之旋转。当螺母状构件30欲旋转时,第二引导构件50将旋转,但在施加的旋转力为一定以上的强度的情况下,凸部54与凹凸部62的卡合克服作用力而被解除,从而使凸部54沿旋转方向滑动。于是,第二引导构件50相对于卡合构件60空转,螺母状构件30的旋转被阻止。

这样,当一定以上的旋转方向的外力施加于旋转输出部42b时,凸部54和凹凸部62作为离合器发挥功能,将外力朝马达1的传递阻断。

<电子设备100>

图6例示出包括通过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a的输出进行驱动的电动机构的电子设备100。

智能手机等便携式电子设备100包括摄像头单元(驱动对象物)101,但也能将带减速机马达a用于上述摄像头单元101的调节拍摄方向的电动机构等。此外,也能设置将电子设备100的画面覆盖的盖(驱动对象物),并将带减速机马达a用作将上述盖打开、关闭的电动机构。带减速机马达a能使结构简单且小型小直径化,因此,能尽可能抑制电子设备100内的设置占有空间,能实现电子设备100的高性能化。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a能对施加的外力传递至马达1进行限制,因此,能防止马达1破损等。

此外,作为未图示的其他示例,也能将带减速机马达a用作手表或手表式可穿戴计算机的电动带的电动机构,或将带减速机马达a用作其他电子设备的电动机构。

<2.本实用新型的特征>

以上例示出一实施方式加以说明的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特征。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中,通过凸部54与凹凸部62的卡合构成离合机构。通过上述结构,在旋转方向的外力施加于与旋转输出部42b连接的摄像头等旋转体的情况下,凸部54相对于凹凸部62空转。由此,可阻断动力从第二引导构件50朝马达侧的结构传递。也就是说,由于能阻断施加于旋转输出部42b的外力传递至马达1,因此,构成为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马达1破损和故障。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中,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于第一引导构件40的外周侧,螺母状构件30的卡合部31构成为贯穿第一引导构件40的第一引导槽41a并与第二引导构件50的第二引导槽51a卡合。通过上述结构,能够形成小型且能防止因外力而导致马达1破损和故障的结构。

此外,上述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构成为凸部54与凹凸部62在周向上的抵接部分以成钝角的方式接触。根据上述结构,构成为通过简单的结构,使得在施加有旋转方向的外力的情况下凸部54与凹凸部62容易空转。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带减速机马达中,第二引导构件50的凸部54构成为通过第二引导构件50所具有的轴向的弹性而一边被沿轴向施力、一边与凹凸部62卡合。通过上述结构,能够构成为能通过作用力对用于使凸部54和凹凸部62空转的旋转方向的外力进行适当调节。由此,能构成为在施加了期望的外力时使凸部54和凹凸部62空转。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引导构件50具有凸部54而卡合构件60具有凹凸部62的结构进行了例示说明,但只要是两者卡合的结构,则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也可以构成为第二引导构件50具有凹凸部并与卡合构件60的凹凸部62卡合。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卡合构件60具有凸部而第二引导构件50具有凹凸部且两者卡合。

<3.补充事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上述说明仅是作为一实施方式的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而是应宽泛地解释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把握的范围。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具有螺旋状的第二引导槽51a的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于第一引导构件40的外周侧,但作为另一例,也能设为下述形态:具有第二引导槽51a的第二引导构件50设置于第一引导构件40的内周侧。

此外,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对螺母状构件30设置了两个卡合部31,但作为另一例,也能设为下述形态:对螺母状构件30设置单个或三个以上的卡合部31,并根据卡合部31的数量设置第一引导槽41a和第二引导槽51a。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实用新型适合用作用于对装设于智能手机的摄像头进行驱动的带减速机马达等。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