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转换装置的制造方法_5

文档序号:8303608阅读:来源:国知局
中继导体802a?802f的配线的复杂化,实现电力转换装置200的小型化。
[0117]此外,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300c和301a?301c分别是具有长边方向的边和短边方向的边的矩形形状(短形状)。同样,电容器模块500是具有长边方向的边和短边方向的边的矩形形状(短形状)。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300c和301a?301c以各自的短边方向的边沿着电容器模块500的长边方向的边排成一列的方式配置。
[0118]由此,与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300c之间的距离接近,能够缩短电容器端子503a?503之间的距离,因此能够抑制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300c之间流动的回流电流引起的发热。关于功率半导体模块301a?301c也是同样的。
[0119]此外,贯通孔22a?22c沿着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的排列方向设置在驱动电路基板22上。此外,驱动电路基板22具有以电容器模块500的长边方向的边为一个边、以将电容器模块500的短边方向的边与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300c以及301a?301c的长边方向的边相加的长度为另一个边的长方形形状。
[0120]由此,因为贯通孔22a?22c沿着驱动电路基板22的一个边配置,所以即使具有多个贯通孔,也能够确保宽范围的电路配线面积。
[0121]金属制的支承部件803从流路形成体12突出并且与流路形成体12连接。金属底板11被支承部件803的前端部支承。流路形成体12电接地。泄漏电流的流动804表示从驱动电路基板22起依次流经金属底板11、支承部件803、流路形成体12的泄漏电流的流动方向。此外,泄漏电流的流动805表示从控制电路基板20起依次流经金属底板11、支承部件803、流路形成体12的泄漏电流的流动方向。由此,能够效率良好地使控制电路基板20和驱动电路基板22的泄漏电流流向地(即,地电位部)。
[0122]如图3所示,控制电路基板20与形成第一开口 202的盖8的一个面相对地配置。连接器21直接安装在控制电路基板20上,并且通过盖8上形成的第一开口 202向外部突出。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电力转换装置200内部的空间。
[0123]此外,因为安装有连接器21的控制电路基板20被固定在金属底板11上,所以即使从外部对连接器21施加物理的力,也能够抑制对控制电路基板20的负荷,因此能够期待包括持久性在内的可靠性的提高。
[0124]图14是在图13的面B切断的截面立体图。连接部23a是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的信号端子325U与驱动电路基板22的连接部。连接部23b是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的信号端子325L与驱动电路基板22的连接部。连接部23a和23b用焊锡材料形成。
[0125]金属底板11的贯通孔Ila形成至与连接部23a和23b相对的位置。由此,能够在将驱动电路基板22固定在金属底板11上的状态下,通过金属底板11的贯通孔I Ia进彳丁连接部23a和23b的连接作业。
[0126]此外,控制电路基板20,以从电力转换装置200的上表面投影的情况下,控制电路基板20的射影部与贯通孔Ila的射影部不重合的方式配置。由此,控制电路基板20不会干涉连接部23a和23b的连接作业,且控制电路基板20能够减小来自连接部23a和23b的电磁噪声的影响。
[0127]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基板22形成得大到与功率半导体模块300a等以及电容器模块500相对。这样的情况下,交流端子320B相对于电容器模块500比直流正极端子315B更远地配置。此外,控制端子325L配置在直流正极端子315B与交流端子320B之间。此外,连接部23b配置在与控制端子325L相对的位置。
[0128]由此,贯通孔22b在驱动电路基板22上配置在与图17所示的驱动电路25相比更接近驱动电路基板22的边缘的一侧。因此,能够抑制因形成贯通孔22b而引起的驱动电路基板22的强度的降低,提高抗振动性能。
[0129]图17是驱动电路基板22的仰视图。
[0130]如图3所示,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向隔着驱动电路基板22配置在与功率半导体模块相反的一侧的第三开口 204a或第四开口 204b—侧延伸。为了缩短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的配线距离,在驱动电路基板22上,需要用于使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通过的贯通孔22a?22f。此外,驱动电路基板22具有强电侧配线28和弱电侧配线27。这样的情况下,驱动电路基板22需要贯通孔22a?22f,另一方面,也需要用于配置强电侧配线28和弱电侧配线27的一定的空间。因此,在驱动电路基板22上,强电侧配线28和弱电侧配线27以绕过贯通孔22a?22f的方式安装,由此会导致配线距离的增大和驱动电路基板的面积增大。
[0131]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驱动电路25配置在连接部23a和连接部23b的周边。变压器24隔着驱动电路25配置在与贯通孔22a?22f相反的一侧(即,驱动电路25配置在变压器24与贯通孔22a?22f之间)。变压器24从低电压向高电压进行变压,对驱动电路25供给变压后的电压。连接器26与控制电路基板20通过线束等电连接。此外,弱电侧配线27将连接器26与变压器24连接。此外,强电侧配线28将变压器24与驱动电路25连接。
[0132]由此,能够避免贯通孔22a?22f与强电侧配线28或弱电侧配线27的干扰。进而,能够在强电侧配线28或弱电侧配线27的周围确保宽广的空间,因此驱动电路基板22的电路配线变得容易。
[0133]此外,经弱电侧配线27输入的变压器输入电压,是比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中流动的交流电压等小许多的电压。于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压器24隔着(即,夹着)驱动电路25配置在与贯通孔22a?22f相反的一侧。
[0134]由此,驱动电路25成为缓冲区域,变压器24的弱电类电路难以受到交流侧中继导体802a?802f中流动的交流电压的电压变动的影响,能够提高电力转换装置的可靠性。
[0135]此外,变压器24也可以配置在一方(S卩,一侧)的驱动电路25的安装区域与另一方(另一侧)的驱动电路25的安装区域之间的区域。该区域是强电侧配线28的配线区域少的区域。于是在该区域安装变压器24,能够使弱电侧配线27的电位稳定。
[0136]图15是图5所示的流路形成体12在面C切断的截面图。流路形成体12将形成第一流路部19a?第六流路部19f的第一流路形成体441、和形成第七流路部19g的第二流路形成体442 —体地形成。第一流路形成体441配置在第二流路形成体442的侧部。第二流路形成体442在第七流路部19g的上方形成收纳电容器模块500的收纳空间405。此夕卜,流路形成体12具有用于形成收纳空间405的侧壁和第七流路部19g的一部分的壁445。艮P,第一流路部19a?第六流路部19f形成在与壁445相对的位置。
[0137]由此,电容器模块500不仅该电容器模块500的底面被第七流路部19g冷却,而且电容器模块500的高度方向的侧面也被第一流路部19a?第六流路部19f冷却,提高了电容器模块500的冷却性能。
[0138]此外,壁445形成收纳空间405的一部分、第七流路部19g的一部分和第四流路部19d的一部分。由此,能够用壁445划分(隔开)要冷却的收纳空间,因此能够按每个电容器模块以及每个功率半导体模块的模块单位进行冷却。结果,能够按每个收纳空间选择要冷却的优先度。
[0139]进而,流路形成体12将第一流路形成体441、第二流路形成体442和形成第八流路部19h的第三流路形成体444 一体地形成。第三流路形成体444配置在第二流路形成体442的侧部。流路形成体12具有用于形成收纳空间405的侧壁和第八流路部19h的一部分的壁460。S卩,第八流路部19h形成在与壁460相对的位置。由此,电容器模块500不仅通过第七流路部19g对电容器模块500的底面进行冷却,而且电容器模块500的高度方向的侧面也被第八流路部19h冷却,进一步提高了电容器模块500的冷却性能。
[0140]此外,流路形成体12与形成第八流路部19h的第三流路形成体444 一体地形成,实现了进一步的结构简化。
[0141]此外,如图12所示,电容器端子503a?503f跨越壁445的上部地形成。由此,能够缓和在电容器模块与功率半导体模块之间传递的热量的影响。
[0142]此外,如图12所示,绝缘部件446配置在壁445的上端且与图11所示的中继导体部530接触。由此,能够进一步缓和在电容器模块与功率半导体模块之间传递的热量的影响。
[0143]图16是除去盖8、控制电路基板20、金属底板11和驱动电路基板22后的电力转换装置200的俯视图。
[0144]在从电力转换装置200的上表面投影的情况下,441s表示第一流路形成体441的射影部(也称为“投影部”),442s表示第二流路形成体442的射影部,444s表示第三流路形成体444的射影部。辅机用功率模块350以与第三流路形成体444的射影部444s重叠的方式配置。由此,辅机用功率模块350能够被第八流路部19h中流动的冷却介质冷却。
[0145]此外,第一流路形成体441和第二流路形成体442隔着具有空气层的空隙部12e,与流路形成体12的侧壁12b、侧壁12c以及侧壁12d相对地配置。由此,当第一流路形成体441和第二流路形成体442中流动的冷却介质与外部环境温度存在差的情况下,空隙部12e成为隔热层,能够使第一流路形成体441和第二流路形成体442不易受到电力转换装置200的外部环境温度的影响。
[0146]附图标记的说明
[0147]8 盖
[0148]11 金属底板
[0149]lla、llb、22a ?22f 贯通孔
[0150]12 流路形成体
[0151]12a ?12d 侧壁
[0152]12e 空隙部
[0153]13 入口配管
[0154]14 出口配管
[0155]19a 第一流路部
[0156]19b 第二流路部
[0157]19c 第三流路部
[0158]19d 第四流路部
[0159]19e 第五流路部
[0160]19f 第六流路部
[0161]19g 第七流路部
[0162]19h 第八流路部
[0163]20 控制电路基板
[0164]21、26 连接器
[0165]22 驱动电路基板
[0166]23a、23b、370 连接部
[0167]24 变压器
[0168]25、174、350A 驱动电路
[0169]27 弱电侧配线
[0170]28 强电侧配线
[0171]120、159、320B 交流端子
[0172]136 电池
[0173]138 直流连接器
当前第5页1 2 3 4 5 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