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电机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37622阅读:来源:国知局
体10串联连接,从而构成小线圈组V21、V22。
[0035]在切槽编号为(5+6η)号的切槽组中,安装有8个绕组体10。而且,分别将8个绕组体10中以2个磁极间距排列的4个绕组体10串联连接,从而构成小线圈组W11、W12。
接着,在切槽编号为(6+6η)号的切槽组中,安装有8个绕组体10。而且,分别将8个绕组体10中以2个磁极间距排列的4个绕组体10串联连接,从而构成小线圈组W21、W22。
[0036]在此,如图12所示,搭接部12是将各绕组端1h的端部侧朝向径向外侧弯曲而形成的。这些搭接部12在从第2线圈端6b的轴向外侧通过后朝向径向外侧引出,并且通过TIG焊接等方式与位于该绕组端1h的径向外侧的绕组端1i的端部相接合。由此,制成12个小线圈组讥1、讥2、似1、似2、¥11、¥12、¥21、¥22、胃11、胃12、[1、[2,其分别是将沿圆周方向以2个磁极间距排列在定子铁心3上的4个绕组体10串联连接而构成的。
[0037]另外,从防止在为了形成搭接部12而折弯绕组端1h时损坏导线9的绝缘膜的观点出发,优选绕组端1h的弯曲半径大于绕组端1h的弯曲方向厚度、即优选大于板厚d。
[0038]而且,如图13 所示,12 个小线圈组 UlU U12、U21、U22、VI1、V12、V21、V22、WlUW12、W21、W22的一端、即绕组端1h的端部,沿圆周方向以I个槽距排列在第2线圈端6b的、沿圆周方向呈圆弧状延伸的圆弧状区域13的内径侧,而另一端、即绕组端1i的端部沿圆周方向以I个槽距排列在第2线圈端6b的圆弧状区域13的外径侧。另外,在从第2线圈端6b的轴向外侧通过后朝向径向外侧引出的绕组端1h的端部侧(以下称为“搭接部12”)在夹着圆弧状区域13的C字状区域中沿圆周方向以I个槽距排列,其中,在圆弧状区域13中,12个小线圈组讥1、讥2、似1、似2、¥11、¥12、¥21、¥22、叽1、叽2、[1、[2的绕组端10h、10i的端部沿圆周方向排列。
[0039]而且,在12 个小线圈组 U11、U12、U21、U22、V11、V12、V21、V22、W11、W12、W21、W22的绕组端10h、10i的端部沿圆周方向排列的圆弧状区域13中,使用连接部件20将12个小线圈组讥1、讥2、似1、似2、¥11、¥12、¥21、¥22、叽1、叽2、[1、[2加以连接。
[0040]接线部件20具备中性点接线板21、供电线圈25、以及将同相的小线圈组之间连接的搭接线26,其中,供电线圈25与定子绕组6的供电部连接,从而从外部电源向定子绕组6供电。如图14所示,第I及第2中性点连接用汇流条22、23是将钢板进行冲切,并施以弯曲加工而制成的。如图15所示,中性点接线板21是通过绝缘树脂24将第I及第2中性点连接用汇流条22、23嵌件成型而制成的。如图16所示,供电线圈25是将铜等圆线进行弯曲成型而制成的。如图17所示,搭接线26是将铜等圆线弯曲成型为“U”字状而制成的,“U”字状由延伸部26a和从延伸部26a的两端呈直角地突出的一对端部构成。
[0041]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U11、U2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Ull、U22串联连接的Ul相绕组。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VI1、V2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V11、V22串联连接的Vl相绕组。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Wll、W2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W11、W22串联连接的Wl相绕组。
[0042]另外,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U21、U1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U21、U12串联连接的U2相绕组。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V21、V1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V21、V12串联连接的V2相绕组。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搭接线26接合于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W21、W12的端部、即绕组端10h、10i,从而制成小线圈组W2UW12串联连接的W2相绕组。
[0043]另外,将中性点接线板21配置于第2线圈端6b,并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第I中性点连接用汇流条22的端子22a、22b、22c接合于小线圈组U12、V12、W12的绕组端10h、10i。进一步,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第2中性点连接用汇流条23的端子23a、23b、23c接合于小线圈组U22、V22、W22的绕组端10h、10i。由此,如图18所示,形成第I三相交流绕组6A和第2三相交流绕组6B,其中,第I三相交流绕组6A是将Ul相绕组、Vl相绕组以及Wl相绕组以Y型接线加以连接而构成的,第2三相交流绕组6B是将U2相绕组、V2相绕组以及W2相绕组以Y型接线加以连接而构成的。进一步,通过TIG焊接等方式将供电线圈25连接至第I及第2三相交流绕组6A、6B的供电端子。另外,在图3及图4中,标号27表示焊接部。
[0044]如此构成的旋转电机100作为例如8极48槽的内转子型3相电动机进行工作。
[0045]在此,如图3及图4所示,搭接线26的“U”字状的两端部连接至小线圈组的朝向内周侧突出的绕组端和朝向外周侧突出的绕组端,并且,搭接线26以延伸部26a相对于半径方向倾斜的方式配置在第2线圈端6b上。而且,各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上相互分离。即,各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上互不重叠。接着,与专利文献I相比较,对于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上互不重叠所带来的效果进行说明。
[0046]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搭接部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相互重叠,因此,搭接部的沿圆周方向延伸的延伸部组呈密集状态,从而导致空气的通道变少。相对于此,在本旋转电机100中,由于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互不重叠,因此,搭接部26的延伸部26a的组呈稀疏状态,空气的通道变多。因此,定子I能够与外部空气高效地进行热交换,从而能够提高定子I的冷却性。由此,热量不易蓄积到定子I的内部,从而能够抑制转子40的温度升高。
[0047]另外,在专利文献I中,当例如从径向外侧向搭接部喷射冷却用液体时,喷到一个搭接部的延伸部的冷却用液体在沿着一个延伸部朝向圆周方向流动的同时,朝向圆周方向区域与其重叠且邻接的另一个延伸部流动。由此,喷到搭接部的冷却用液体在搭接部的延伸部的组内沿圆周方向及径向扩散,并且流入定子绕组。而且,流入定子绕组的冷却用液体沿着切槽收纳部(相当于本申请的直线部)及回转部(相当于本申请的线圈端部)流动,从而扩散到整个定子绕组。另外,喷到由回转部构成的线圈端上的冷却用液体沿着切槽收纳部及回转部流动,从而扩散到整个定子绕组。
[0048]由此,在专利文献I中,冷却用液体被喷到搭接线及线圈端上。但是,在专利文献I中,由于搭接部的延伸部组呈密集状态,因此,冷却用液体无法直接喷到转子上。因此,对定子绕组进行冷却后变为高温的冷却用液体被提供给转子以冷却转子,从而无法有效地对转子进行冷却。
[0049]本旋转电机100具备冷却用液体供给装置120。因此,若对泵123进行驱动,则ATF等冷却用液体通过管道121从喷出口 122喷到搭接线26的延伸部26a及第2线圈端6b。喷到延伸部26a上的冷却用液体沿着相对于半径方向倾斜的延伸部26a朝向圆周方向及径向流动,并且流入定子绕组6。流入定子绕组6的冷却用液体沿着直线部及线圈端部流动,从而扩散到整个定子绕组6。另外,喷到第2线圈端6b的冷却用液体沿着切槽收纳部及回转部流动,从而扩散到整个定子绕组6。由此,对定子绕组6进行冷却。
[0050]进而,冷却用液体的一部分从搭接线26的延伸部26a之间的间隙通过并朝向转子40侧流动,从而对转子40进行冷却。由此,冷却中所使用的冷却用液体并未对定子绕组6进行冷却,从而未变为高温,因此,能够有效地对转子40进行冷却。另外,提供至转子40的冷却用液体随着转子40旋转而朝向外径侧飞散。由此,从内径侧对定子绕组6进行冷却,提高定子绕组6的冷却性。
[0051]如此,根据该实施方式1,如图3及图4所示,分别连接电角相差30°的小线圈组(绕组)的绕组端、即多个绕组中流通同相电力的绕组的导体末端彼此间的搭接线26被形成为: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上互不重叠。因此,在搭接线26的延伸部26a之间形成有较宽的间隙,制冷剂、例如空气的通道变多。由此,提高定子I的冷却性,抑制定子I的温度升高。另外,由于热量不易蓄积在定子I的内部,因而转子40能够与外部空气高效地进行热交换,转子40的冷却性提高。
[0052]另外,由于能够抑制转子40的温度升高,因此,能够抑制因为转子40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的永磁体43退磁。由于不要求永磁体43具有出色的耐热性,因此,永磁体43能够使用Dy (镝)的含有量少、耐热性差且价格低廉的磁体,而不是Dy的含有量多、保持力高且价格尚昂的磁体。
[0053]由于搭接线26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在圆周方向上互不重叠,因此,与搭接线在圆周方向上所占的区域相互重叠时相比,搭接线26的长度变短,搭接线26的材料使用量减少,从而能够实现低成本化及小型化。进一歩,由于能够在搭接线26的延伸部26a之间确保足够的距离,因此,提高搭接线26之间的绝缘性。
[0054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