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_3

文档序号:9602758阅读:来源:国知局
图5 (B)、图6 (B)以及图7 (B)示出侧视图(根据部位的剖视图)。
[0061]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为了使清漆浸入定子12具有的定子线圈14而按顺序实施以下工序,即:(1)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外径侧支承定子12的定子安装工序;(2)通过定子加热装置10对被支承的定子12进行预热的预热工序;(3)从清漆滴下装置50向被预热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清漆的清漆滴下工序;以及(4)通过定子加热装置10对滴下于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进行加热固化的加热固化工序。
[0062]在定子安装工序中,清漆浸入装置15首先如图4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位于退避位置,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位于退避位置。而且,在使外径把持圈30的卡盘部34b的转动部34b — 1转动至非夹紧位置后,作为工件的定子12在以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在周向被一对突出部34a夹持的方式从轴向外侧(图4(B)左侧)设置于该外径把持圈30后,使转动部34b - 1转动至夹紧位置。
[0063]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对于收纳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而言,定子铁芯16的固定用耳部24被一对突出部34a沿周向夹持,并且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与转动部34b - 1的前端接触而被支承,从而通过该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被支承。
[0064]若在上述定子安装工序中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外径侧对定子12进行支承,则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接下来实施预热工序。在预热工序中,首先,如图5所示那样,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保持该状态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感应加热位置或者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使旋转马达40旋转。
[0065]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内插入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并且在其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相对于该线圈端部14a、14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靠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以使其末端朝向线圈端部14a、14b的上述角部的状态配置。另夕卜,若旋转马达40旋转,则对定子12进行支承的外径把持圈30被旋转支承部件42支承并且相对于框架36旋转,因此定子12也相对于框架36旋转。
[0066]另外,在预热工序中,接下来,向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供给电流,并且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产生器工作。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被感应线圈64感应加热,并且,通过对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直接吹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或通过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使罩72a、72b内的空间温度上升对该定子12 (主要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此外,在预热工序中,在同时或大致相同的时机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与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在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方面有效。
[0067]此时,定子铁芯16的电阻比定子线圈14的电阻大,因此定子铁芯16的温度相比定子线圈14的温度容易变高。特别是,定子铁芯16与收纳于槽内的定子线圈14的温度差显著。于是,基于第一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0、62的加热的开始后,在定子铁芯16的温度达到极限温度附近的情况下,通过使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停止或使该感应加热的输出变小,以后利用定子铁芯16与定子线圈14的温度差对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
[0068]此外,即使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加热停止或该感应加热的输出变小,第二加热装置62也可以继续进行热风加热以便不使线圈端部14a、14b变凉,并以使定子12整体成为均匀的温度的方式进行加热。
[0069]根据这样的预热的顺序,通过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迅速对定子铁芯16进行加热后,利用槽内的定子线圈14与该槽周边的定子铁芯16的温度差对该槽内的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因此能够高效迅速地对槽内的定子线圈14进行加热。
[0070]若进行上述的定子12的预热,则其后清漆滴下至该定子12的定子线圈14的情况下能够降低附着于该定子线圈14的清漆的粘性,作为其结果,能够促进清漆朝定子线圈14的浸透。
[0071]若在上述预热工序中将定子12预热,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实施清漆滴下工序。在清漆滴下工序中,首先,如图6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其后,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朝滴下位置移动。
[0072]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从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的内侧朝外侧退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从该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附近朝退避,并且各滴下喷嘴52分别配置于该线圈端部14a、14b的上方的滴下位置。
[0073]另外,在清漆滴下工序中,接下来,使栗等工作而使罐内的清漆朝向滴下喷嘴52供给。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清漆从滴下喷嘴52朝向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滴下。此时,定子12由于外径把持圈30的旋转而相对于框架36旋转,因此清漆的滴下遍及线圈端部14a、14b的整周上均衡地进行。另外此时,定子12在预热工序中被预热,因此滴下至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容易浸透于定子线圈14。
[0074]若在上述清漆滴下工序中清漆滴下至定子线圈14的线圈端部14a、14b,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实施加热固化工序。在加热固化工序中,首先,如图7所示那样,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其后,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感应加热位置或者热风加热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热风加热位置移动。
[0075]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各滴下喷嘴52分别从线圈端部14a、14b的上方的滴下位置退避,并且在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的空洞部20内插入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并且在该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具体而言,相对于该线圈端部14a、14的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靠径向外侧并且轴向外侧),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以使其末端的热风排出口朝向线圈端部14a、14b的上述角部的状态配置。
[0076]另外,在加热固化工序中,接下来,对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供给电流,并且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产生器工作。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的定子12通过感应线圈64被感应加热,并且通过对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上述角部)直接吹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或通过来自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的热风使罩72a、72b内的空间温度上升由此对该定子12 (主要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此外,在加热固化工序中,在同时或大致相同的时机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和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在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方面有效。
[0077]此处,清漆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状态下粘性低,因此若吹较强的热风,则清漆从定子线圈14飞散。于是,也可以在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胶状化而其粘性变高之前,仅通过基于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对定子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清漆胶状化后,通过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70b将热风吹向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而促进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的加热。
[0078]根据这样的加热顺序,在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胶状化之前,通过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对定子12进行加热,另一方面,在该清漆胶状化后,通过基于热风喷嘴70a,70b的热风加热对定子12进行加热,因此不会使浸透于定子线圈14的清漆飞散而能够迅速加热定子12。
[0079]若进行上述的定子12的加热,则将滴下至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并固化。
[0080]如在上述加热固化工序中将滴下至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固化,则接下来,清漆浸入装置15的控制器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朝退避位置移动,并且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朝退避位置移动。若这样的移动实现,则清漆滴下装置50的各滴下喷嘴52位于退避位置,保持该状态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朝退避位置退避。
[0081]另外,从这样的状况使外径把持圈30的卡盘部34b的转动部34b — 1转动至非夹紧位置。若这样的状态实现,则将转动部34b - 1的前端与收纳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的定子12的定子铁芯16的外周面的接触消除,因此将在定子12的外径侧的支承解除。此时,能够从外径把持圈30的圈部32的空洞部38内取出浸入清漆的定子12。此外,该定子12的取出适于在该定子12冷却后的时机进行。
[0082]这样,在本实施例的清漆浸入装置15中,通过圈部32相对于固定于地面的框架36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支承,并且通过旋转马达40的旋转使该定子12 —边旋转,一边使该被支承的定子12在清漆滴下前被预热,其后,使清漆滴下至该被预热的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而且能够使滴下至该线圈端部14a、14b的清漆加热固化。
[0083]即,在使清漆浸入定子线圈14时,能够使定子12被相同的外径把持圈30支承并旋转并且实施必要的预热工序一清漆滴下工序一加热固化工序的一系列的工序。此外,该一系列的工序中,通过移动机构54适当地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进退,并且通过移动机构66、76使第一加热装置60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进退。该点上,根据本实施例,能够在相同位置实施包括用于在定子12的定子线圈14使清漆浸入的清漆滴下以及加热的全部的工序,因此不需要设置连接各工序间的输送机构,能够实现设备的简单化/省空间化/低成本化。
[0084]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以及清漆浸入装置15中,在轴中心形成了空洞部20的定子12没有在该空洞部20侧(内径侧)被支承,而是在其外径侧被外径把持圈30支承,且在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两端面之间(即,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一侧的端面与轴向另一侧的端面之间)被支承。在这样的构造中,在支承定子12的方面,不需要在定子12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配置支承部件、支承机构。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能够在定子铁芯16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插入配置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因此能够从该定子12的内径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
[0085]另外,定子12的内周面(具体而言,齿部22的前端面)在与转子的外周面之间形成为经由规定的气隙而对置的无凹凸的面形状。另外,感应线圈64在定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