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子加热装置以及定子加热方法_4

文档序号:9602758阅读:来源:国知局
子铁芯16的空洞部20内以其圆形螺旋的延伸方向与定子12的轴向一致的方式配置。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在定子铁芯16的内径侧的空洞部20内插入配置感应线圈64的方面,能够使该感应线圈64与定子铁芯16的内周面之间在径向上空的缝隙遍及整周上均匀并且尽可能狭小。
[0086]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从在定子铁芯16( S卩,轭部18)的外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固定用耳部24所存在的定子12的外径侧进行定子12的感应加热的情况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要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0087]另外,定子12在朝向形成于轭部18的内周面的轴中心侧突出的齿部22之间的槽内收纳有定子线圈14。在将具有这样的构造的定子12感应加热的情况下,产生于定子铁芯16的热传递至槽内的定子线圈14从而将该定子线圈14加热。该点上,如本实施例那样,对于从定子12的内径侧进行使用了感应线圈64的定子12的感应加热的构造而言,感应线圈64与定子铁芯16接近配置,因此易于将定子线圈14加热。
[0088]因此,根据本实施例,与从外径侧进行定子12的感应加热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线圈14的加热。另外,与仅通过来自定子12的外表面侧的热风加热进行定子12的加热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线圈14的加热。
[0089]此处,在基于感应线圈64的感应加热时,定子铁芯16侧的热首先传递至定子线圈14的槽内部位,其后,通过该定子线圈14本身而达到线圈端部14a、14b,从而完成定子线圈14整体的加热。另一方面,从定子铁芯16的轴向两端部向轴向突出的定子线圈14的线圈端部14a、14b未收纳于定子铁芯16的槽,暴露于外部空气中,因此这样将到达线圈端部14a、14b的热易于向外部空气释放。
[0090]与此相对,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具备在定子12的加热时配置于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的第二加热装置62。该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从前端的热风排出口对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外径端与轴向外侧端的角部)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该点上,在定子12的加热时在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周侧配置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而能够对线圈端部14a、14b进行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从该定子12的周围(外表面)侧加热定子12。
[0091]因此,根据本实施例,通过使用了热风喷嘴70的定子12的热风加热,能够防止通过使用了感应线圈64的定子12的感应加热而传递至线圈端部14a、14b的热向外部空气释放,并且能够促进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加热。
[0092]另外,上述的热风喷嘴70与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分别对应,在各线圈端部14a、14b的周围以等间隔设置有多个。该点上,减少线圈端部14a、14b的加热不均从而能够对线圈端部14a、14b整体均匀地进行加热。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热风喷嘴70的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能够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0093]另外,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通过设置于热风喷嘴70的外周侧而从外周侧包围该热风喷嘴70并且从外表面侧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罩72。该点上,由于罩72的存在,能够使在定子12的加热时来自热风喷嘴70b的热风难以向外部流失。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基于热风喷嘴70的定子12的热风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在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0094]这样,根据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能够从定子12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双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因此与仅从其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定子12整体。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缩短在进行定子12的预热时的加热时间以及进行清漆的加热固化时的加热时间,因此能够提高制造定子12的生产率。
[0095]另外,在本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中,在定子12的加热时该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此时,定子12相对于对定子铁芯16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64、以及对线圈端部14a、14b吹热风的热风喷嘴70旋转。该点上,减少定子12的加热不均从而能够均匀地加热定子12整体。因此,根据本实施例,能够高效地/有效地进行定子12的加热,因此能够使定子12的预热、清漆的加热软化所需的加热时间缩短或使将定子12加热至所希望温度时的能量减少。
[0096]此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外径把持圈30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支承机构”,热风加热位置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工作位置”,移动机构6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移动机构”,移动机构76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移动机构”,热风喷嘴70a的热风排出口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一热风排出口 ”,热风喷嘴70b的热风排出口相当于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第二热风排出口”。
[0097]然而,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定子12的预热工序、清漆滴下工序以及加热固化工序的任一工序中,均使作为工件的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至少在清漆滴下工序中使定子12相对于框架36旋转即可。
[0098]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在清漆滴下工序中将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配置于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的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双方。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可以将该滴下喷嘴52仅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侧上方,另外,也可以仅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的内径侧。
[0099]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54使清漆滴下装置50的滴下喷嘴52能够相对于框架36沿上下方向以及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另外,在仅在线圈端部14a、14b的外径侧上方配置滴下喷嘴52的变形例中,可以使该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也可以使该滴下喷嘴52相对于框架36固定而无法沿上下方向移动。
[0100]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感应线圈64以及热风喷嘴70b相对于框架36能够沿水平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双方移动。
[0101]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移动机构76使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a相对于框架36能够转动并且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热风喷嘴70a相对于框架36仅能够沿水平方向移动。
[0102]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共用的移动机构66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的双方相对于框架36能够移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第一加热装置60的感应线圈64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的热风喷嘴70b分别独立而能够相对于框架36移动。
[0103]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将定子加热装置10用于清漆浸入装置15,为了清漆向定子线圈14的浸入进行基于定子加热装置10的定子12的加热。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以清漆浸入以外的目的对定子12进行加热。
[0104]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通过外径把持圈30在定子12的外径侧把持并支承定子12。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应用于在定子12的内径侧把持并支承定子12。
[0105]另外,上述的实施例在具备在轴中心空的圆柱状的空洞部20的、相对于转子在径向外侧经由规定的气隙对置配置的定子12的内转子型的旋转电机中应用。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只要具备在轴中心空的圆柱状的空洞部的定子,也可以在该定子相对于转子在径向内侧经由规定的气隙而对置配置的外转子型的旋转电机中应用。
[0106]另外,在上述的实施例中,第二加热装置62具有在与热风产生器连通的前端设置了热风排出口的热风喷嘴70,从该热风喷嘴70的热风排出口朝向定子12的线圈端部14a、14b排出热风。但是,本发明不限定于此,第二加热装置62至少具有排出热风的热风排出口即可,例如,也可以具有设置于部件的将热风排出的孔。
[0107]图8示出作为这样的变形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0的主要部分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对与上述图2相同的结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或者简略其说明。本变形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0在上述的实施例的定子加热装置10中,取代第二加热装置62,通过使用从定子12的外径侧以及/或者轴向外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的第二加热装置102来实现。
[0108]第二加热装置102具有经由配管通路104与热风产生器(未图示)连通的热风排出口 106。热风排出口 106是在圆板108的轴中心空的孔,且在定子12的加热时位于定子12的轴向外侧而配置于线圈端部14a、14b附近。热风排出口 106分别与定子12的轴向两端的线圈端部14a、14b对应地设置。
[0109]具体而言,第二加热装置102作为热风排出口 106而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用于从配管通路104a朝向线圈端部14a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排出口 106a;以及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用于从配管通路104b朝向线圈端部14b的周围(外表面)吹热风的热风排出口 106b。第二加热装置102通过来自控制器的指令将热风产生器中产生的热风从热风排出口 106朝向线圈端部14a、14b送出从而对定子12进行热风加热。
[0110]在圆板108安装有圆筒状的罩110。罩110形成为在定子12的加热时能够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外表面侧。罩110在定子12的加热时以从外周侧覆盖线圈端部14a、14b的方式配置,从而难以使来自热风排出口 106a、106b的热风向外部流失而具有容易对定子12 (特别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加热的功能。作为罩110,具有与线圈端部14a对应的罩110a和与线圈端部14b对应的罩110b。从热风排出口 106排出的热风滞留在罩110内而对定子12 (特别是,线圈端部14a、14b)进行加热。
[0111]这样,在本变形例中,也与上述实施例相同,能够使用第一加热装置60从定子12的内径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并且使用第二加热装置102从定子12的外表面侧对定子12进行加热,因此与仅从内径侧以及外径侧的任一方进行定子12的加热的结构相比,能够高效地/有效地加热定子12整体。
[0112]此外,涉及以上的实施例,进一步公开以下内容。
[0113][1] 一种定子加热装置(10、100),具备:支承机构(30),其支承通过在定子铁芯
(16)安装定子线圈(14)而形成的定子(12),并且通过被旋转装置(40)驱动而使该定子(12)旋转;第一加热装置(60),其具有插入配置于在被上述支承机构(30)支承的上述定子(12)的上述定子铁芯(16)的轴中心是空的空洞部(20)内而对该定子(12)进行感应加热的感应线圈(64),从该定子(12)的内径侧对该定子(12)进行加热;以及第二加热装置(62、102),其具有朝向被上述支承机构(30)支承的上述定子(12)的线圈端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