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esd电源钳位保护电路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913779阅读:来源:国知局
所述第四NMOS晶体管231的栅极分别连接,所述第五NMOS晶体管232的漏极与所述第四NMOS晶体管23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五NMOS晶体管232的源极与所述接地端VSS连接。
[0053]在本发明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采用大尺寸的第五匪OS晶体管来充当泄放电路,其尺寸大小为(W/L = 2000μπι/0.18μπι),主要用来在ESD冲击到来时,提供一个低阻的泄放通道。其中,W表示沟道宽度,L表示沟道长度。
[0054]由此可见,本实施例中的泄放电路引入反馈晶体管,即第四匪OS晶体管231,其漏极接在VDD电源线上,源极接在泄放晶体管232的漏极上,栅极与泄放晶体管232的栅极相连。其作用在于,降低泄放晶体管232的亚阈值漏电(由于泄放晶体管232的尺寸较大,亚阈值漏电必须考虑),从而大大降低整个ESD电源钳位保护电路的工作电流。
[0055]下面详细描述上述实施例中的ESD电源钳位保护电路200的工作原理,包括正常工作状态和ESD冲击芯片状态两种情况。
[0056]初始状态下,ESD触发电压输出端A点、VDD、VSS均处于悬空状态,故第一电容211两端的初始电压为0V。
[0057]当ESD冲击信号到来时,由于探测电路210的时间常数大于ESD电压的上升时间,故第一电容211未能被及时充满,并且第一电容211两端的电压不能突变,故A点输出的ESD触发电压跟随VDD上升,呈现高电平。A节点为高电平,一方面关断了第一 PMOS晶体管221,从而使得由第二电阻222、第二电容223、晶体管224/228所组成的维持触发电路处于关闭状态;另一方面,C节点被导通的第二匪OS晶体管226下拉至低电平,从而触发第三PMOS晶体管227导通,将触发维持电路输出端D节点上拉至高电平。此时,泄放晶体管232与反馈晶体管231均导通,使得静电电荷得以泄放。此外,由于反馈晶体管231的尺寸相比泄放晶体管232而言较小,为了防止反馈晶体管231的栅氧化层被数安培的ESD静电流击穿,需要采用较厚的栅氧化层晶体管。随着电容211的电量慢慢增加,节点A的电压(Va=VDD-Vc211)逐渐下降。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器件工艺的改进,增加反馈晶体管231的栅氧化层厚度,从而减小单开晶体管231的尺寸,电路的泄漏电流能够进一步减小。
[0058]当节点A的电压下降到小于第一PMOS晶体管221和第二 PMOS晶体管225的开启电压时,第一PMOS晶体管221和第二PMOS晶体管225均被触发导通。则C节点被第二PMOS晶体管225上拉至高电平,关断了第三PMOS晶体管227。由此可见,ESD探测电路210的时间常数不再决定着泄放晶体管232的开启时间。因此,探测电路的时间常数就可以设计得很小,既减少了版图的面积尺寸,也增强了电路防误触发的鲁棒性。同时,第一PMOS晶体管221的开启,使得VDD电源线通过第二电阻222向第二电容223进行充电。由于此时泄放晶体管232的栅端,即D节点仍处于高电平,使得反馈晶体管224导通,第二电容223通过反馈晶体管224对地放电。此时,第二电容223—方面通过VDD经第二电阻222充电,另一方面,通过反馈晶体管224(当然,反馈晶体管224的尺寸不宜过大,否则B节点将始终维持在低电平)对地进行放电。如此,电容223的充电速度变慢,等效的电容值变大(不妨,设Cx为此时的电容223的等效电容值)。经过时间常数R222*Cx的延迟后,B节点呈现高电平,从而开启晶体管228。被触发导通的晶体管228,将D节点下拉至OV电平,从而关断了泄放晶体管232。如此一来,泄放晶体管232(即第五NMOS晶体管)的开启时间约等于T(C211*R212)+T(R222*Cx) ? T(R222*Cx),几乎取决于维持触发电路的延时大小,开启时间远大于图1所示传统C-R式电源钳位电路泄放管的开启时间。其中,T (C211*R212)表示所述ESD探测电路的时间常数,T (R222*Cx)表示所述触发维持电路的时间常数,C211表示第一电容,R212表示第一电阻,R222表示第二电阻,Cx表示第二电容的等效电容值。
[0059]当电源处于正常上电工作情况下,由于ESD探测电路210的时间常数远小于VDD电源线上电压的上电速度,故电容211的电压紧随VDD电压上升,A节点电压(Va = VDD-Vc211)处于低电平状态。A节点为低电平时,经过一级反相器(由第二PMOS晶体管225及第二NMOS晶体管226构成)的作用,C节点被晶体管225上拉至高电平,第三PMOS晶体管227处于严格关闭状态,保证了 D节点不能被第三PMOS晶体管227上拉至高电平。同时,A节点为低电平,使得第一PMOS晶体管221导通,电源线VDD通过第二电阻222对第二电容223充电。经过一定的延时后,B节点呈现高电平,使得晶体管228导通,将D节点下拉至OV电平,进一步拉低了泄放晶体管232的栅端电压,保证了泄放晶体管232处于严格关闭状态。
[0060]进一步地,利用电路仿真工具HSPICE软件分别对图1中的传统电路和图2中实施例所示的ESD电源钳位保护电路进行仿真,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比较。其中,仿真电路中所涉及的CMOS晶体管均是采用SMIC的180nm的体硅工艺。测试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0061 ] (一)ESD冲击情况下的测试
[0062]用上升时间为10ns、脉宽为100ns、幅度为0-5V的方波脉冲来模拟ESD冲击下耦合到VDD电源线上的电压。
[0063]图3(a)中为图1所示的传统R-C结构式电源钳位电路ESD冲击下的各节点电压图。各节点的电压波形与理论分析的现象一致,即起初Na节点处于低电平,经过三级反相器的作用,Nd节点被上拉至高电平,从而开启泄放晶体管131;随着电容112的电量逐渐增加(ESD探测电路110的时间常数过后),Na节点呈现高电平,使得Nd节点被下拉至低电平,关断了泄放晶体管131。整个过程中,泄放晶体管131的开启为100ns,与ESD探测电路110时间常数的数值大小相等。
[0064]图3(b)中示出了图2所示的ESD电源钳位保护电路在ESD冲击下的各节点电压图。由于反馈晶体管224的设计,使得电容223的充电速度变缓(等效增大电容223的容值),即B节点电压的上升时间变长。因此,晶体管228触发导通下拉D节点的时间延长,使得泄放晶体管232的栅端电压维持在较长时间的高电平。整个ESD过程中,所提出的新型ESD电源钳位电路在ESD冲击下,泄放晶体管的开启时间为587ns,是图1传统R-C结构式电源钳位电路中泄放晶体管开启时间的5.87倍。较长的开启时间,使得ESD冲击IC时,静电电荷能够得以充分地泄放。
[0065](二)电源正常上电情况下的测试
[0066]用上升时间为0.lms、脉宽为10ms、幅度为0-1.8V的方波脉冲来模拟电源正常上电的情况。
[0067]图4(a)为图1所示的传统R-C结构式电源钳位电路在电源正常上电情况下各节点电压图。与理论分析所得的结果一样,即Na、Nc节点跟随VDD电压上升,呈现高电平,而Nb、Nd节点在整个过程中保持较低的电压。此时,泄放晶体管131—直处于关闭状态,从而不影响IC电路的正常工作。然而,由于SMIC的180nm体硅工艺下的CMOS晶体管存在较小的漏电,泄放晶体管131的栅端电压未能被晶体管126下拉至理想的OV电压,故泄放晶体管131存在较大的亚阈值泄漏电流(泄放晶体管131的尺寸越大,亚阈值漏电越大)。如图4(b)所示,整个电源钳位电路的总漏电达到1.672uA,这将会造成电源功率较大的损耗。
[0068]图5(a)中示出了图2所提出的新型ESD电源钳位电路在电源正常上电情况下的各节点电压图。B节点、C节点跟随着VDD的电压上升,呈现高电平。C节点为高电平,关断了晶体管227,使得晶体管227无法将泄放晶体管232的栅端上拉到高电平。而A、D节点在电源正常上电的整个过程中,处于较低的电压。同时,泄放晶体管232—直保持在关断状态。由于反馈晶体管231的设计,在电路正常工作的整个过程中,晶体管231的栅端保持在较低的电压状态,未能达到晶体管231的触发开启电压,故晶体管231切断了泄放晶体管232与VDD电源线的直接连接。如图5(b)所示,所提出的新型ESD电源钳位电路在正常上电情况下,整个电路的总泄漏电流仅为77.5nA(如果通过器件工艺的改进,增加反馈晶体管231的栅氧化层厚度,从而减小反馈晶体管231的尺寸,电路的泄漏电流还能进一步减小),是图1所示传统电源钳位电
当前第3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