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525300阅读:1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检测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非接触地检测物体的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非接触地检测物体的检测装置,提供了专利文献I所记载的接近传感器。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例中使包括检测线圈和电容的LC谐振电路的振荡电路振荡,当由金属体(导电体)或磁性体构成的物体接近检测线圈时,检测线圈的电导降低而振荡电路的振荡停止,因此根据振荡停止来检测出物体的存在(接近)。另外,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例中,通过观测振荡电路的振荡振幅(LC谐振电路的谐振电压),来检测出检测线圈有无断线。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0-45531号公报但是,在专利文献I记载的现有例中,在物体接近检测线圈时,振荡电路的振荡停止,因此难以判别因LC谐振电路的异常(检测线圈的断线、短路)造成的振荡的停止和因物体的接近造成的正常的振荡的停止。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即使在物体被检测时也能够检测断线、短路等异常的检测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具备谐振部,其包括线圈和电容;振荡部,其使该谐振部振荡;以及信号处理部,其检测该谐振部的振荡状态,在振荡停止时输出物体检测信号,其中,该信号处理部间歇性地执行自诊断模式,在该自诊断模式下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来判断在上述谐振部中是否发生了异常。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增大上述振荡部的负电导的绝对值,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使上述振荡部的负电导的绝对值比上述谐振部的电导的最大值大,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向上述谐振部施加脉冲电压或脉冲电流,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上述自诊断模式下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输出与上述物体检测信号不同的异常检测信号。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直到判断为没有异常为止,持续输出上述异常检测信号。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如果在紧挨着该自诊断模式的执行之前输出了上述物体检测信号,则持续输出该物体检测信号。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的过程中输出与上述物体检测信号不同的信号。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定期地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未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时检测出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的情况下,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紧挨着上述振荡停止的检测之后仅执行一次上述自诊断模式。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紧挨着启动之后仅执行一次上述自诊断模式。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结束上述自诊断模式时强制地使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优选的是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结束上述自诊断模式时,仅在紧挨着该自诊断模式的执行之前输出了上述物体检测信号的情况下,强制地使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发明的效果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具有即使物体被检测时也能够检测断线、短路等异常的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及特征将通过如下的附图和优选实施例的说明而变得清楚。图1是用于说明基于实施方式I的动作的时序图。图2是实施方式I的概要结构图。图3是实施方式I的动作说明图。图4是实施方式2的概要结构图。图5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2的动作的时序图。图6是用于说明实施方式3的动作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形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来更详细地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所有附图中对同一或者类似的部分附加同一参照标记并省略说明。下面,说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如下检测装置的实施方式如在现有例中所说明的那样,该检测装置根据检测线圈的电导(conductance)的变化来检测由金属体(导电体)或磁性体构成的物体的存在。但是,也能够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应用于如下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根据与线圈一起构成谐振电路的电容的电导的变化来检测水分或包含水分的人体等物体的存在。(实施方式I)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具备谐振部1、振荡部2以及信号处理部3。谐振部I是将电容(谐振用电容)11与用于检测检测对象的物体的检测线圈10并联连接所得的LC谐振电路。谐振部I的谐振频率(振荡频率)由检测线圈10的电感和电容11的静电容量所决定。例如通过在圆筒状的线圈架(未图示)的外周面在该线圈架的轴向上以沿着卷轴方向的形状卷绕导线(绝缘被覆电线等),来构成检测线圈10。上述检测对象物体例如由金属体等导电体形成为平板状,沿着检测线圈10的卷轴方向与检测线圈10相对、且以与检测线圈10的距离变化的方向移动。为了维持谐振部I的振荡,需要使电流向谐振部I正反馈。为此,振荡部2作为用于向谐振部I供给反馈电流的结构而具备电平移位电路、放大电路以及电流反馈电路。在此,电平移位电路使谐振部I的电容11的两端子之间的电压进行电平移位,放大电路输出与谐振部I的电压相应的电流,电流反馈电路向谐振部I供给与放大电路所输出的电流的大小相应的反馈电流,以维持振荡。电平移位电路由npn型的晶体管20构成。晶体管20的集电极经由电阻22与恒流源26连接,晶体管20的发射极与一端接地的谐振部I的另一端连接。另外,在图示例子中,在晶体管20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插入有由检测线圈10和电容11构成的谐振部I。因此,晶体管20的发射极的电位与谐振部I的振荡电压相等。另外,晶体管20的集电极和基极相互连接。这样的电平移位电路通过使谐振电压进行与放大电路的npn型的晶体管21的基极-发射极间电压相当的量的电平移位,使得仅在振荡的正的半周期内向晶体管21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施加与谐振部I的谐振电压(振荡电压)相等的电压。放大电路由所谓的发射极跟随(emitter follower)电路构成,该发射极跟随电路由晶体管21构成。晶体管21的基极与晶体管20的基极连接,向晶体管21的基极输入由电平移位电路进行了电平移位后的晶体管20的发射极的电位、即由电平移位电路生成的电平移位电压。因此,从放大电路输出与谐振部I的振荡电压相应的电流。在该放大电路的输出端子(晶体管21的发射极)与地之间,插入有发射极电位设定用的电阻25。电阻25用于调整放大电路所输出的电流的大小、即反馈电流的大小,向谐振部I供给根据电阻25的值调整后的反馈电流。电流反馈电路是由pnp型的晶体管23、24构成的电流镜(current mirror)电路。晶体管23以将集电极与晶体管21的集电极连接、且将发射极与电源线连接的形式被插入到放大电路的晶体管21与电源线之间。晶体管23的基极与晶体管24的基极连接,晶体管24的发射极与电源线连接,晶体管24的集电极与晶体管20的发射极连接。在此,在从放大电路输出电流时,与该电流相等的晶体管21的集电极电流流过晶体管23的发射极-集电极之间。而且,在晶体管24的发射极-集电极之间流过与在晶体管23的发射极-集电极之间流过的电流相等的电流,该电流成为向谐振部I供给的反馈电流。即,电流反馈电路向谐振部I供给与放大电路所输出的电流相等的反馈电流。信号处理部3具备检波电路30、输出电路31、模式控制电路32等。检波电路30用于检测谐振部I的振荡状态(在图示例子中为振荡振幅),在振荡振幅低于规定的阈值时,视为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而输出振荡停止信号。但是,也可以由检波电路30检测振荡频率以代替振荡振幅。输出电路31在后述的物体检测模式下根据检波电路30的振荡停止信号,输出表示检测对象物体(以下简称为物体。)存在于检测范围内的检测信号、或表示物体不存在于检测范围内的非检测信号。另外,输出电路31在后述的自诊断模式下根据检波电路30的振荡停止信号,输出表示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异常(断线或短路)的异常检测信号。模式控制电路32通过使npn型的晶体管33导通和截止来将信号处理部3的动作模式择一地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和自诊断模式,该晶体管33的集电极经由电阻34与晶体管21的发射极连接,该晶体管33的发射极接地。模式控制电路32在物体检测模式下使晶体管33截止、且向输出电路31输出高电平的切换信号,在自诊断模式下使晶体管33导通、且向输出电路31输出低电平的切换信号。此外,模式控制电路32内置有计时器,如图1所示那样按照固定的周期Tx将信号处理部3的动作模式定期地从物体检测模式切换为自诊断模式。在此,如果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为检测线圈10的电导值以上,则谐振部I振荡,在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小于检测线圈10的电导值时,谐振部I的振荡振幅大幅降低而振荡停止。而且,检测线圈10的电导(参照图3中的曲线)与因物体和检测线圈10之间的距离引起的涡流损耗的变化、即检测线圈10和物体之间的距离(图3的横轴)相应地变化。在此,如果在物体不存在于检测范围(SdO)内的情况下以使谐振部I振荡的方式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被设定为W1,则在物体存在于检测范围内时,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变得小于检测线圈10的电导值而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此外,如果设电阻25的电阻值为Ra,则用l/(2Ra)表示物体检测模式下的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但是,在自诊断模式下,模式控制电路32使晶体管33导通,由此振荡部2的电阻25与信号处理部3的电阻34(电阻值Rb)并联连接,因此其合成电阻的电阻值(以下记载为Ra//Rb。)变得比电阻25的电阻值Ra小。因此,自诊断模式下的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变为l/(2XRa//Rb),变得比物体检测模式下的负电导的绝对值(=l/(2Ra))大,例如为W20W1)(参照图3)。但是,自诊断模式下的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由电阻34的电阻值Rb决定,因此,也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电阻34的电阻值Rb,来设定为比检测线圈10的电导的最大值Gcoilmax大的值W3。此外,如上述那样使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增减的方法是一个例子,也可以通过其它方法来使检测线圈10的电导的值增减。例如,设自诊断模式下的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被设定为W2。在该情况下,在模式控制电路32使晶体管33导通来切换为自诊断模式时满足振荡条件,因此即使物体与检测线圈10之间的距离在d(Tdl(〈dO)的范围内,只要没有发生断线、短路等异常,谐振部I也被强制地振荡。如果振荡振幅为规定的阈值以下,则检波电路30判断为振荡停止而输出振荡停止信号(例如低电平的直流电压信号),如果振荡振幅超过阈值,则检波电路30判断为振荡开始(再开始),停止输出振荡停止信号(例如输出高电平的直流电压信号)。而且,如图1所示,如果在物体检测模式时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输出电路31判断为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输出规定的直流电压电平(例如I伏特)的物体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如果没有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输出电路31判断为物体不在检测范围内,输出规定的直流电压电平(例如4伏特)的信号(物体非检测信号)。另外,如果在自诊断模式时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输出电路31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断线或短路(short),输出规定的直流电压电平(例如0伏特)的异常检测信号。另一方面,如果在自诊断模式时没有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输出电路31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没有发生异常,不输出异常检测信号。因此,外部得知如果从输出电路31输出的信号的直流电压电平是I伏特,则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或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异常,如果上述直流电压电平是4伏特,则物体不在检测范围内。并且,外部得知如果从输出电路31输出的信号的直流电压电平是与物体检测信号的直流电压电平(4伏特)和物体非检测信号的直流电压电平(I伏特)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同的直流电压电平(0伏特),则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异常。但是,从输出电路31输出的各信号的直流电压电平的值是一个例子,并不限定于示例的值。在上述那样谐振部I被强制地振荡的自诊断模式下,即使物体存在于检测范围内,只要在谐振部I中没有发生异常(断线或短路),就应该开始(再开始)振荡。因此,如果在自诊断模式下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则信号处理部3能够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异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即使在物体被检测时,也能够检测断线、短路等异常(谐振部I的异常)。此外,虽然在自诊断模式下无法检测出物体,但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歇性地执行自诊断模式,因此能够抑制检测物体的存在失败的检测错误的发生。另外,如果在物体检测模式下谐振部I的振荡没有停止,则能够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没有发生异常,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是,优选的是信号处理部3直到判断为没有异常为止持续输出异常检测信号(参照图1)。即,在假设仅在自诊断模式的执行期间输出异常检测信号时,在从输出电路31接收信号的外部装置中,担心由于异常检测信号的输出期间过短而无法进行识别。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信号处理部3在自诊断模式下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即使自诊断模式结束而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也持续输出异常检测信号,使得外部装置能够可靠地识别异常检测信号。但是,在谐振部I的异常消除而振荡再开始的情况下,信号处理部3不等待在自诊断模式下判断为没有异常,而在物体检测模式下确认出谐振部I的振荡的时刻,中止异常检测信号的输出(参照图1)。由此,在谐振部I的异常消除后,能够尽早检测出物体。另外,优选的是信号处理部3在执行自诊断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如果在紧挨着该自诊断模式的执行之前的物体检测模式下检测出物体(如果输出了物体检测信号),则持续输出该物体检测信号。即,认为,如果自诊断模式的执行期间比物体检测模式的执行期间充分短,则在自诊断模式的执行期间的前后物体的存在状况变化的可能性低。并且,在从自诊断模式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的时刻,信号处理部3立即检测物体的有无,因此认为,在执行自诊断模式的短时间的期间内即使信号处理部3持续输出物体检测信号,在实用上也不会有特别的问题。(实施方式2)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用于信号处理部3在自诊断模式下强制地使谐振部I振荡的结构,其它结构与实施方式I共通。因此,对与实施方式I共通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代替实施方式I中的晶体管33和电阻34而在信号处理部3中设置有经由电阻37串联连接的两个晶体管35、36。pnp型的晶体管35的发射极与电源线连接,并且pnp型的晶体管35的集电极与电阻37的一端连接。另外,npn型的晶体管36的集电极与电阻37的另一端连接,并且npn型的晶体管36的发射极接地。本实施方式中的模式控制电路32在物体检测模式下使两个晶体管35、36都成为截止状态,在自诊断模式下,使上级的晶体管35仅导通极短的时间(例如几毫秒 几十毫秒)。在这样使晶体管35仅导通短时间时,从振荡部2施加脉冲电压而谐振部I被强制地振荡。此外,模式控制电路32在自诊断模式结束时,使下级的晶体管36仅导通短时间,由此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施加脉冲电压来强制地使谐振部I振荡,但也可以通过施加(供给)脉冲电流来强制地使谐振部I振荡。接着,参照图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动作。模式控制电路32在紧挨着在物体检测模式下检测出物体存在于检测范围内之后,即在从检波电路30输出了振荡停止信号之后,执行自诊断模式,向输出电路31输出低电平的切换信号。自诊断模式下的模式控制电路32通过如上述那样使晶体管35导通来施加脉冲电压,从而强制地使停止振荡的谐振部I振荡。如果在自诊断模式下没有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输出电路31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没有异常,输出异常非检测信号。对于该异常非检测信号,其直流电压电平被设定为与物体检测信号的电平(I伏特)、物体非检测信号的电平(4伏特)、异常检测信号的电平(0伏特)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同的电平(2伏特)。而且,如果在自诊断模式的执行期间内没有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模式控制电路32使晶体管36仅导通短时间来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由此结束自诊断模式。进而,模式控制电路32向输出电路31输出高电平的切换信号,从自诊断模式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另一方面,在自诊断模式下从检波电路30输出了振荡停止信号的情况下,输出电路31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有异常而输出异常检测信号,并且按照固定的周期使晶体管35导通来间歇性地施加脉冲电压,由此使自诊断模式持续。而且,如果谐振部I的异常消除而在自诊断模式的持续过程中从检波电路30没有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模式控制电路32使晶体管36仅导通短时间来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从而结束自诊断模式。进而,模式控制电路32向输出电路31输出高电平的切换信号,从自诊断模式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如上述那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施加脉冲电压来强制地使谐振部I振荡。在这样的脉冲电压中包含许多频率成分,因此通过施加脉冲电压,使谐振部I的振荡的启动提前,能够缩短自诊断所需要的时间。另外,即使振荡部2的负电导不足,通过施加脉冲电压,谐振部I也仅在短时间内进行衰减振动,因此,如果观测其振幅(或频率),则即使不持续地使其振荡,也能够判断谐振部I有无异常。另外,在实施方式I中,在自诊断模式下没有判断为谐振部I有异常的情况下,输出电路31维持之前的物体检测模式的检测结果(参照图1)。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自诊断模式下没有判断为谐振部I有异常的情况下,输出电路31输出直流电压电平与物体检测信号、物体非检测信号、异常检测信号中的任意一个都不同的异常非检测信号。这样的结构例如在利用于如下控制的情况下有效在物体被检测时使设备动作,在物体的存在与否不清楚时不使该设备动作。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物体检测模式下物体被检测的情况下,即从检波电路30输出了振荡停止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即,如果在物体检测模式下从检波电路30没有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则由于谐振部I的振荡没有停止,因此能够判断为在谐振部I中没有发生断线、短路等异常。另一方面,在物体检测模式下从检波电路30输出了振荡停止信号的情况下,无法判别该振荡停止的原因是由于检测出物体而造成的正常的振荡停止、还是由于在谐振部I中发生了异常而造成的振荡停止。因此,在如上述那样从检波电路30输出了振荡停止信号的情况下,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由此,如果没有检测出谐振部I的异常,则能够判断为是由于检测出物体而造成的正常的振荡停止。相反,如果在自诊断模式下检测出谐振部I的异常,则能够判断为是不因物体的检测所引起的异常的振荡停止。在此,在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的期间强制地使谐振部I振荡,因此无法检测物体。因此,期望的是不能进行物体的检测的自诊断模式的期间尽量短,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信号处理部3中,如上述那样将自诊断模式下的脉冲电压的施加只设为一次,即仅执行一次自诊断模式。这样的结构例如适合于检测以比较长的周期移位的物体的存在的用途。但是,由于在自诊断模式下谐振部I被强制地振荡,因此,在物体处于检测范围内的状况下在紧挨着信号处理部3从自诊断模式转变为物体检测模式之后,有可能直到谐振部I的振荡衰减为止从检波电路30不输出振荡停止信号。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在自诊断模式结束时,模式控制电路32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因此,如果在紧挨着转变为物体检测模式之后物体存在于检测范围内,则能够立即从检波电路30输出振荡停止信号而检测出物体。但是,在紧挨着转变为自诊断模式之前的物体检测模式下未检测出物体的情况下,即,从检波电路30没有输出振荡停止信号的情况下,如果如上述那样在自诊断模式结束时模式控制电路32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则有可能从检波电路30错误地输出振荡停止信号。但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仅在物体被检测的情况下,在自诊断模式结束时模式控制电路32强制地使谐振部I的振荡停止,因此,不会发生上述那样的问题。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仅通过向谐振部I施加脉冲电压(或脉冲电流)来强制地使其振荡,但如果与在实施方式I中说明的增加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的方式组合起来,则能够更有效地使谐振部I振汤。(实施方式3)本实施方式的特征在于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的定时。但是,本实施方式的结构与实施方式I和实施方式2中的任意一个都共通,因此对共通的结构要素附加相同的符号并省略图示和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信号处理部3在紧挨着启动之后仅执行一次自诊断模式。例如如图6所示,在检测装置的电源被接通而被供给动作电源(在图示例子中,为5伏特的直流电源)时,信号处理部3启动,在最初仅执行一次自诊断模式后,切换为物体检测模式。此后,信号处理部3直到动作电源的供给停止为止仅执行物体检测模式,在再开始动作电源的供给而启动时,执行自诊断模式。本实施方式对于以下的情况有效停止的时间比动作的时间长等认为在动作过程中发生谐振部I的异常的概率小的情况;如果在动作过程中不能进行物体的检测则会发生故障的情况。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紧挨着通过电源复位而启动之后,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但例如也可以在紧挨着通过复位开关的操作而启动后,信号处理部3执行自诊断模式。能够适当地组合执行上述实施方式1、2和3。例如也能够将实施方式I的增加振荡部2的负电导的绝对值的方法与实施方式2的施加脉冲电压(或电流)的方法组合起来,来实施实施方式I。以上,说明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特定实施方式,在后述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和修正,可以说这些变更和修正也属于本发明的范畴。
权利要求
1.一种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谐振部,其包括线圈和电容; 振荡部,其使该谐振部振荡;以及 信号处理部,其检测该谐振部的振荡状态,在振荡停止时输出物体检测信号, 其中,该信号处理部间歇性地执行自诊断模式,在该自诊断模式下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来判断在上述谐振部中是否发生了异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增大上述振荡部的负电导的绝对值,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使上述振荡部的负电导的绝对值比上述谐振部的电导的最大值大,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通过向上述谐振部施加脉冲电压或脉冲电流,来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
5.根据权利要求广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上述自诊断模式下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输出与上述物体检测信号不同的异常检测信号。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直到判断为没有异常为止,持续输出上述异常检测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1飞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的过程中没有判断为有异常的情况下,如果在紧挨着该自诊断模式的执行之前输出了上述物体检测信号,则持续输出该物体检测信号。
8.根据权利要求1飞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的过程中输出与上述物体检测信号不同的信号。
9.根据权利要求广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定期地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广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未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时检测出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的情况下,执行上述自诊断模式。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紧挨着上述振荡停止的检测之后仅执行一次上述自诊断模式。
12.根据权利要求广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紧挨着启动之后仅执行一次上述自诊断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f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结束上述自诊断模式时强制地使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信号处理部在结束上述自诊断模式时,仅在紧挨着该自诊断模式的执行之前输出了上述物体检测信 号的情况下,强制地使上述谐振部的振荡停止。
全文摘要
提供一种检测装置,该检测装置具备包括线圈和电容的谐振部;使该谐振部振荡的振荡部;信号处理部,其检测该谐振部的振荡状态,在振荡停止时输出物体检测信号,其中,该信号处理部间歇性地执行自诊断模式,在该自诊断模式下强制地使上述振荡部振荡来判断在上述谐振部中是否发生了异常。
文档编号H03K17/95GK103069716SQ201180039761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17日
发明者丹羽正久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