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外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541270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保护外壳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保护外壳。

背景技术:
现有电子设备的保护外壳大多仅能起到简单的防护作用,比如:防摔、防尘或防潮等,而缺少对便于携带方面的考量。使用者在使用此种保护外壳时需要腾出一只手来握持,从而对使用者造成不便,特别是在使用者需要同时用两只手进行劳动时。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便于携带的保护外壳。一种保护外壳,其包括容置本体及分别设置在容置本体相对两侧的卷带机构。所述容置本体上开设有用于收容电子设备的容置腔,所述容置本体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和底面以及分别与所述顶面及底面垂直相连的侧面,所述容置腔开设于顶面并垂直向容置本体内部延伸,所述侧面的相对两侧分别向容置本体的内部开设有一用于容纳所述卷带机构的容置槽。所述卷带机构上设置有长度可伸缩调节的表带。所述表带的末端分别设置有相互配合的卡合结构,所述卷带机构包括支撑杆、支撑柱、卷轴、扭簧及定位部,所述卷轴套在支撑杆上,所述支撑杆的相对两端分别通过支撑柱固定在所述容置槽内,所述表带缠绕在所述卷轴上,所述扭簧的一端固定在卷轴上随卷轴一起转动,所述扭簧的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柱的末端,所述定位部与卷轴相配合以对卷轴的转动角度进行定位,所述定位部包括定位凸块、弹簧及固定螺栓,所述定位凸块及固定螺栓分别连接在所述弹簧的相对两端,所述卷轴包括设置在沿长度方向相对两端的定位段,所述定位段上沿环绕卷轴的旋转对称轴的圆周方向按照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定位凹孔,所述容置槽的内表面对应每一定位段开设有贯通至容置腔的定位通孔,所述每一定位通孔内安装有所述定位部,所述定位凸块从定位通孔位于容置槽内表面上的出口突出并卡入所述定位段上对应的定位凹孔内以对卷轴进行定位。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所提供的保护外壳通过设置在保护外壳两侧的长度伸缩可调的表带可方便地以多种方式进行携带,从而提高了保护外壳的适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保护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保护外壳的容置本体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保护外壳的卷带机构的分解示意图。图4为图1中保护外壳的组装后的局部剖面示意图。图5为图1中保护外壳的使用状态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方式所提供的保护外壳1包括容置本体10及设置在容置本体10相对两侧的卷带机构20。所述卷带机构20上设置有可伸缩的表带26。所述表带26可分别由容置本体10两侧的卷带机构20中伸出以将容置本体10绑缚在使用者的手腕或手臂上。所述表带26也可以作为肩带,以让使用者将容置本体10背在肩膀上。如图2所示,所述容置本体10包括相互平行的顶面12和底面14以及分别与所述顶面12及底面14垂直相连的侧面16。所述容置本体10于顶面12垂直向内开设有一容置腔13。所述容置腔13用于收容需要保护及固定的电子设备(图未示)。所述侧面16的相对两侧分别开设有通孔15。所述通孔15用于露出装在容置腔13内的电子设备上的操作按钮。所述侧面16没有开设通孔15的另外相对两侧分别向容置本体10内部开设有一具有开口186的容置槽18。所述容置槽18用于容纳所述卷带机构20。所述容置槽18包括与容置本体10的顶面12对应的上表面180、与容置本体10的底面14对应的下表面182、与所述容置腔13对应的内表面184。所述内表面184朝向所述开口186。所述开口186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长边缘181及一对相互平行的短边缘183。所述邻近上表面180的长边缘181的中间位置开设有一第一缺口185。所述短边缘183靠近上表面180的一端开设有一固定凹坑187。所述下表面182于靠近长边缘181中部的位置处开设有一转动凹槽189。所述内表面184中部于靠近上表面180的位置处开设有一第一转动凹坑188(请参阅图4)。所述每一侧容置槽18的内表面184上还开设有一对贯穿至容置腔13内的定位通孔132。如图3所示,所述卷带机构20包括盖板21、支撑杆22、支撑柱23、卷轴24、表带26、扭簧25、伸展臂27及定位部28。所述盖板21为一形状与容置槽18的开口186相吻合的薄板。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盖板21为一细长状条形板,并沿其长度方向略有弯曲。所述盖板21包括一对相互平行的长边210、一对相互平行且分别与长边210垂直相连的短边212、内侧面214及外侧面216。所述其中一长边210的中部垂直向下延伸出一长条状的转动凸轴218。所述另一长边210的中部开设有一第二缺口211。所述短边212靠近开设有第二缺口211的长边210的一端向外延伸出一定位凸起213。所述内侧面214靠近转动凸轴218的位置处开设有贯通至外侧面216的卷带出口215。所述内侧面214靠近第二缺口211的位置处开设有一用于与伸展臂27转动连接的第二转动凹坑217。所述支撑杆22为一细长状圆杆。所述支撑杆22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面220上分别开设有一第一固定孔222。所述支撑柱23大致呈T形,其包括矩形基座230及由所述基座230的顶面垂直向上延伸而出的支撑板232。所述支撑板232远离基座230的一端开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杆22端部的组装孔233。所述卷轴24为一中空的圆柱状套筒,其包括位于中间的承载段240及分别设置承载段240相对两端的定位段242。所述定位段242的直径大于承载段240,所述定位段242的柱面上环绕卷轴24的旋转对称轴的圆周方向按照均匀间隔开设有多个定位凹孔244。所述定位段242的外端面上都开设有一第二固定孔246。所述表带26包括带状部260及条状部262,所述条状部262连接在带状部260一末端的中间。所述表带26的条状部262及带状部260依次缠绕在所述承载段240上。所述伸展臂27包括第一连接杆270及第二连接杆272。所述第一连接杆270与第二连接杆272于各自的一端通过一枢轴27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接杆272与第一连接杆270相连接的一端形成一弧形制动部273。所述制动部273上安装有一制动胶块275。所述定位部28包括定位凸块280、弹簧282及固定螺栓284。所述定位凸块280及固定螺栓284分别连接在所述弹簧282的相对两端。所述卷轴24上的每一个定位段242分别配合一定位部28以对卷轴24的转动位置进行定位。请一并参见图4,在进行组装时,所述卷轴24套设在支撑杆22的中部,所述支撑杆22的两侧分别再套接该扭簧25。所述扭簧25的一端固定在卷轴24的定位段242上的第二固定孔246内。所述支撑杆22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部分别固定在支撑柱23的组装孔233内后再将扭簧25的另一端绕过该支撑柱23固定在支撑杆22的端面上的第一固定孔222内。之后,所述支撑柱23的基座230通过一对螺栓30固定在容置槽18的下表面182上。所述第一连接杆270与第二连接杆272相对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容置槽18的内表面184上的第一转动凹坑188内。所述第二连接杆272与第一连接杆270相对的另一端活动连接在盖板21的内侧面214上的第二转动凹坑217内。所述定位部28分别组装在每一容置槽18内的定位通孔132里面。所述定位通孔132的位置分别与所述卷轴24上的定位段242对准。所述定位凸块280从定位通孔132位于容置槽18的内表面184上的出口突出并卡入所述定位段242上对应的定位凹孔244内以对卷轴24进行定位。所述盖板21的转动凸轴218可转动地连接于容置槽18上的转动凹槽189内。当所述盖板21合上时,所述盖板21的短边212上所设的定位凸起213卡入所述短边缘183上的固定凹坑187内以将处于关闭状态的盖板21固定住。所述盖板21上的第二缺口211正好与容置槽18上的第一缺口185对准。此时,所述第二连接杆272上的制动部273向下按压在安装于卷轴24的表带26上。所述制动胶块275紧密贴合在表带26的表面上。当需要打开盖板21时,通过所述第二缺口211与第一缺口185所构成的空隙用手把盖板21向外扳开。此时,所述盖板21上的定位凸起213脱离固定凹坑187,所述第二连接杆272上的制动部273向上弯折从而松开表带26。在使用前,将盖板21打开,把卷带机构20上的表带26一端分别从盖板21上的卷带出口215伸出。当需要拉长表带26时,拉住表带26末端向外用力,所述表带26带动卷轴24转动使得定位凸块280脱离卷轴24的定位段242上的定位凹孔244直至表带26拉伸到合理长度后卷轴24停止转动,所述定位凸块280重新卡入对应的定位凹孔244内再次对卷轴24进行定位。在卷轴24转动时,所述扭簧25的一端固定在支撑杆22上,所述扭簧25的另一端跟随卷轴24转动变形。当需要缩短表带26时,先向外稍微拉伸一下表带26,使得卷轴24转动令定位凸块280脱离定位凹孔244,此时再放松表带26,所述卷轴24在扭簧25恢复力的作用下往回转动从而将表带26卷回承载段240。在回转过程中,因所述卷轴24快速转动使得定位凸块280来不及卡入所经过的任一定位凹孔244,所以回转过程不会突然中断,直到表带26缩短到合适长度后拉住表带26,并前后稍微调整卷轴24的转动使得定位凸块280重新卡入对应的定位凹孔244内对卷轴24重新定位。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及图5所示,根据表带26拉出的长度不同,所述保护外壳1可采用不同的固定方式。比如:当所拉出的表带26较短时,所述保护外壳1可作为手表带在手腕上,所述容置本体10两侧的表带26末端通过魔术贴粘连。或者,通过分别在不同侧表带26末端装上相互配合的卡扣(图未示)来连接。当所拉出的表带26较长时,所述带状部260已全部拉出容置槽18外,所述条状部262也由卷带出口215伸出。因所述条状部262较细,可以不受卷带出口215的限制从而360度地调整表带26的朝向,所以此时所述表带26可作为保护外壳1的肩带。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发明,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只要在本发明的实质精神范围之内,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