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64561阅读:207来源:国知局
电加热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电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正温度系数(PTC)热敏电阻(在下文中也称为“PTC元件”)具有在居里温度以上电阻突然增加的特性,因此如果施加电压,则PTC热敏电阻与周围温度维持平衡以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温度,这是自我温度控制功能。

当今,利用该功能,PTC热敏电阻更广泛地作为高效加热体来使用。这里,使用通过将至少一个PTC热敏电阻结合至散热片构成的电加热装置作为用于空调器的热源,散热片用作将从PTC热敏电阻产生的热消散的金属板。

在如上所述的各种电加热装置当中,可能经常采用用于车辆的电加热装置作为初始预热空调和加热系统,或者当混合动力车辆或燃料电池车辆的发动机热几乎不能用作空调的热源时,也使用这种用于车辆的电加热装置。

一般的电加热装置包括多个散热片、多个PTC元件和用于向PTC元件供电的一对框架。

设置电源端子将外部电力供应至PTC元件。然而,如果电源端子具有不良电接触,则这可能导致火花等,因而电加热器可能由于火花或短路而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

同时,如果设置单独部件来解决上述问题,则构造变得复杂,因而可能使生产率降低。另外,用于车辆的电加热器要求重量轻,但是上述单独部件可能增加电加热器的重量和体积。

换言之,如果电源端子损坏,则不仅对于电加热器来说,而且对于采用该电加热器的车辆来说,都可能严重降低稳定性和可靠性,并且解决该问题的现有技术都使得构造复杂且增加重量和体积。



技术实现要素:

技术问题

本公开致力于提供一种电加热装置,其中联接至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处的电极端子和第二端子框架处的电极端子的端子联接单元一体地设置在PTC引导单元的一端处,这可以防止第一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和第二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被损坏并因此保护电极端子,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支承并固定所述电极端子,因而进一步改善了电极端子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并且降低了缺陷比例以提高产品的可靠性。

另外,本公开致力于提供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可以通过将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联接至PTC引导单元的端子联接单元来防止第一端子框架和第二端子框架弯曲或损坏,并进一步改善保护散热片的功能。

而且,本公开致力于提供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通过在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中形成供粘合剂穿过的多个贯穿孔可以增加PTC元件与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之间的粘合强度。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包括:

散热片;

正温度系数(PTC)引导单元,所述PTC引导单元定位在所述散热片的一侧处;

端子框架,所述端子框架具有位于其一个端部处的电极端子并覆盖所述散热片的外侧;以及

PTC元件,所述PTC元件由所述PTC引导单元支承,

其中,联接至所述电极端子的端子联接单元设置在所述PTC引导单元的一个端部处。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电加热装置,该电加热装置包括:

第一散热片和第二散热片,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彼此对称地布置;

PTC引导单元,所述PTC引导单元布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并且具有位于其一个端部处的端子联接单元;

PTC元件,所述PTC元件由所述PTC引导单元支承以布置在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之间;以及

第一端子框架和第二端子框架,所述第一端子框架和所述第二端子框架中的每一个端子框架具有位于其一个端部处的电极端子并且覆盖所述第一散热片和所述第二散热片的外侧;

其中,所述电极端子被联接至所述端子联接单元。

有益效果

根据各种实施方式,本公开给出了如下效果。

由于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的端子联接单元一体地设置在PTC引导单元处,因此可以防止第一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和第二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被损坏,并因而保护这些电极端子,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支承并固定这些电子端子,因而进一步提高电极端子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降低缺陷比例以提高产品可靠性。

另外,可以防止第一端子框架和第二端子框架弯曲或损坏,并且进一步改善保护散热片的功能。

而且,可以通过在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中形成供粘合剂穿过的多个贯穿孔而增加PTC元件与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之间的粘合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和第二端子框架的立体图。

图3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第一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第一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的侧视图。

图5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PTC引导单元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PTC引导单元处的端子联接单元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联接状态的立体图。

图8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联接至端子联接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9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联接至端子联接单元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0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以及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和电极端子联接至端子联接单元的状态的前视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的操作状态的截面图。

图12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的立体图。

图13a是示出了第一粘合剂和第二粘合剂穿透到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热扩散板和第二热扩散板中的多个贯穿孔中的状态的截面图。

图13b是示出了图13a的部位A的放大截面图。

图14是示出了第一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水平联接至在根据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第一端子联接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将简要说明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并且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

对于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已经考虑到了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的功能来选择现在广泛使用的一般术语,但是这些术语可以根据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意图、新技术的先例或出现而改变。另外,在具体情况下,基于申请人自身判断选择了某一术语,在这些情况下,将在描述各种实施方式时详细说明该术语的含义。因此,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术语不应该限于它们的字典含义,而是应该基于在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中这些术语的含义以及总体公开来解释。

另外,可能使用包括诸如第一和第二的序号的术语来说明各种部件,但是这些部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将这些部件彼此区分开。例如,可以将第一部件命名为第二部件而不会脱离本公开的范围,并且也可以以类似方式将第二部件命名为第一部件。

这里,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10(参见图1)。首先,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10(参见图1)可以应用于所有类型的空调或加热装置,包括车辆、冰箱、空调设备、热风鼓风机、立体声音响系统、洗衣机、空气净化器和加热器。另外,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的是,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不限于上述装置。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各种实施方式的电加热装置。

首先,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10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电加热装置10包括多个正温度系数(PTC)元件20、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PTC引导单元50、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以及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PTC元件20由PTC热敏电阻构成并且可以设置在PTC引导单元50处以具有自我温度控制功能,通过该自我温度控制功能,如果施加电压,则PTC热敏电阻维持与周围温度的平衡以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温度。

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可以以PTC元件20为基准彼此对称地布置以便从PTC元件20接收热量并散发该热量。

PTC引导单元50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之间以包括并支承PTC元件20。

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覆盖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的外侧以保护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

另外,电极端子62可以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处,以便电连接至外部电源从而向PTC元件20供电,并且联接并固定至随后将说明的端子联接单元51。

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可以设置在第一散热片30与PTC元件20之间和第二散热片40与PTC元件20之间,以便保护并支承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

如上所述,端子联接单元51一体地设置在PTC引导单元50的一端从而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这可以在上、下、左、右方向上支承并固定第一框架60和第二框架70的电极端子62,因而防止电极端子62损坏,并且进一步改善电极端子62的导电性和导热性,降低缺陷比例,因而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另外,由于防止了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弯曲或损坏并且第一端子框架60包围第一散热片30且第二端子框架70包围第二散热片40,因此可以进一步保护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换言之,由于电极端子62被插入并固定至一体地形成在PTC引导单元50处的端子联接单元51,因此可以利用简单的结构容易地组装该电极端子62,同时使变形最小化,由此始终如一地保持稳定的电接触状态。

第一散热片30可以布置在PTC引导单元50和第一端子框架60之间,第二散热片40可以布置在PTC引导单元50和第二端子框架70之间。

另外,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

首先,图2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10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立体图,图3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电子加热装置10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处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的放大立体图,而图4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10处采用的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处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的放大侧视图。

参照图2至图4,至少一个固定突起61a、71a被形成为在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处突出从而联接至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的第一联接凹槽500并支承和固定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

换言之,由于固定突起61a、71a被形成为在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的两侧都突出,因此固定突起61a、71b被联接到形成在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处的第一联接凹槽500中,并且同时被插入并固定在其中。

换言之,由于第一联接凹槽500的宽度小于固定突起61a、71a的宽度,所以固定突起61a、71a通过配合而被推到第一联接凹槽500并因此联接至此。此时,固定突起61a、71a在同时被联接至第一联接凹槽500时被固定并支承在第一联接凹槽500中。

另外,稍后将更详细地描述端子联接单元51。

首先,图5是示出了在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10(参见图2)处采用的PTC引导单元50的立体图,而图6是示出了设置在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处采用的PTC引导单元50处设置的端子联接单元51的放大立体图。

参照图5和图6,端子联接单元51包括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a,并且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一体地设置在PTC引导单元50的一端处,从而与第一端子框架60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联接。

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设置在与端子联接单元51a相邻的位置处,从而联接至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

换言之,如在电加热装置10中一样,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以PTC引导单元50为基准彼此对称地设置。

另外,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包括第一联接凹槽500和第二联接凹槽510,并且第一联接凹槽500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60的一个端部61。

第二联接凹槽510形成在与第一联接凹槽500相邻的位置处,从而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60的电极端子62。

第一联接凹槽500和第二联接凹槽510可以是“L”形联接凹槽。

另外,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包括第一联接凹槽500和第二联接凹槽510,并且第一联接凹槽500被联接至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61。

第二联接凹槽510形成在与第一联接凹槽500相邻的位置,从而被联接至第二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62处。

类似地,第一联接凹槽500和第二联接凹槽510可以是“L”形联接凹槽。

换言之,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电极端子62、72的一个端部61、71在向下方向上被竖直地插入并联接到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的第一联接凹槽500和第二联接凹槽510中。

另外,图14是示出了根据另一个实施方式的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以及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01的立体图。

如图14所示,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01和电极端子602在横向方向上被水平地插入到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01的第一联接凹槽501a和第二联接凹槽501b中并联接于此。

关于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01和电极端子602的水平联接,下面将更详细地描述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01的第一联接凹槽501a和第二联接凹槽501b。

如图14所示,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01包括第一联接凹槽501a和第二联接凹槽501b,并且第一联接凹槽501a被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601。第二联接凹槽501b水平地形成在第一联接凹槽501a的一侧处,从而被横向地联接至第一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602。

另外,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02形成在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01下面从而与其对称。

此外,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02包括第一联接凹槽(未示出)和第二联接凹槽(未示出),并且第一联接凹槽(未示出)联接至第二端子框架的一个端部(未示出)。第二联接凹槽(未示出)水平地形成在第一联接凹槽(未示出)的一侧处,从而水平地联接至第二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未示出)的一侧。

另外,如图1和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可以将第一粘合剂100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60、第一散热片30、第一热扩散板80和PTC元件20之间从而将这些部件附接。

第二粘合剂110可以设置在第二端子框架70、第二散热片40、第二热扩散板90和PTC元件20之间,从而将这些部件附接。

另外,如图12和图13a以及图13b所示,多个贯穿孔81、91可以形成在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中,使得第一粘合剂100和第二粘合剂110可以穿透这些贯穿孔。

换言之,当附接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以及TC元件20时,第一粘合剂100和第二粘合剂110穿透到第一热扩散板80的贯穿孔81和第二热扩散板90的贯穿孔91中,并将它们附接。

第一粘合剂100和第二粘合剂110穿透多个贯穿孔81、91并且同时将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以及PTC元件20附接,由此进一步增强PTC元件20与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之间的粘合强度。

这里,参照图2和图7,将更详细地描述电加热装置的组装过程。如图2所示,电加热装置10包括多个PTC元件20、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具有端子联接单元51的PTC引导单元50、具有电极端子62的第一端子框架60和具有电极端子72的第二端子框架70以及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二热扩散板90。

将PTC元件20分别设置在形成在PTC引导单元50中的多个孔处,并且将第一热扩散板80设置在PTC元件20的上部处。此时,将第一粘合剂100设置在PTC元件20和第一热扩散板80之间,以便将PTC元件20和第一热扩散板80彼此附接。

换言之,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一粘合剂100穿透到形成在第一热扩散板80中的多个贯穿孔81中,并且同时被附接至PTC元件20。

在该状态下,将第一散热片30设置在第一热扩散板80的上部处。将第一粘合剂100设置在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一散热片30之间,并且通过第一粘合剂100将第一热扩散板80和第一散热片30附接。

另外,将第一端子框架60设置在第一散热片30的上部处以覆盖第一散热片30。此时,将第一粘合剂100设置在第一散热片30和第一端子框架60之间,并且通过第一粘合剂100将第一散热片30和第一端子框架60附接。

此时,将形成在第一端子框架60处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在向下方向上竖直联接至形成在PTC引导单元50的一端处的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并通过配合固定于此。

换言之,在向下方向上将第一端子框架60的一个端部61竖直联接至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的第一联接凹槽500,并且在向下方向上将第一端子框架的电极端子62竖直联接至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的第二联接凹槽510。

此时,将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60的一个端部61处的固定突起61a联接至第一联接凹槽500,同时通过该固定突起将第一端子框架60固定至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并由该第一端子联接单元51a支承。

另外,如图1中所示,将第二粘合剂110设置在联接至PTC元件20的PTC引导单元50的下部处,以将PTC元件20和第二热扩散板90彼此附接。

换言之,如图13a和图13b所示,第二粘合剂110穿透到形成在第二热扩散板90中的多个贯穿孔91中,并且同时被附接至PTC元件20。

在该状态下,将第二散热片40设置在第二热扩散板90的下部处。将第二粘合剂110设置在第二热扩散板90和第二散热片40之间,并且通过第二粘合剂110将第二热扩散板90和第二散热片40附接。

另外,将第二端子框架70设置在第二散热片40的下部处以覆盖第二散热片40。此时,将第一粘合剂100设置在第二散热片40和第二端子框架之间,并且通过第二粘合剂110将第二散热片40和第二端子框架70附接。

此时,在向下方向上将形成在第二端子框架处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竖直联接至形成在PTC引导单元50的一端处的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并且同时固定于此。

换言之,将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71竖直联接至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的第一联接凹槽500,并且在向下方向上将第二端子框架70的电极端子72竖直联接至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的第二联接凹槽510。

此时,将设置在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71处的固定突起71a联接至第一联接凹槽500,并且同时通过固定突起71a将第二端子框架70固定至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并由该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b支承。

如上所述,参照图7和图11,在组装好的电加热装置10(参见图1)中,经由电极端子61向PTC元件20供应外部电力,并且当PTC元件20被加热至一定温度时,从PTC元件20产生的热被传递至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第一散热片30和第二散热片40将安装在用作车辆的冷却/暖化系统的空调设备的壳体中的加热器芯附近的空气直接加热。同时,被加热的空气从初始引擎启动阶段到正常操作阶段都可以用来升高车辆的室内温度。

如上所述,现有的电加热装置(未示出)不具有用于支承或固定设置在一对框架(未示出)处的电源端子的任何单独部件,因而电源端子容易损坏或弯曲,这增加了缺陷比例且降低了可靠性。

因此,为了克服这些缺陷,在该实施方式中,将第一和第二端子联接单元51一体地设置在PTC引导单元50的要联接至设置在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处的一个端部61、71和电极端子62、72的一端处,这可以支承并固定第一端子框架60和第二端子框架70的一个端部61和电极端子62以不被损坏,进一步提高电极端子62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并降低缺陷比例以提高产品可靠性。

如上所述的根据本公开的电加热装置不限于以上实施方式或附图,而是如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那样,可以在本公开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替换、修改或改变。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