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38258阅读:257来源:国知局
便携式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现有移动电子装置均朝向轻薄短小的外形趋势而前进,因而在结构配置上也因趋于紧密而导致空间不足的情形发生。为让移动电子装置能兼具所需的执行效能与散热效能,故而机构设计者常面临需在有限的空间内配置前述效能所需的构件,同时也需兼顾整体结构性,以避免结构强度不足的情形,因而常对机构设计者形成相当的困扰。

基于上述,如何提供有效地结构配置且同时兼具其散热效能,实为相关人员所需仔细考虑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电子装置,其兼具有效率的空间配置与散热效能。

本发明的便携式电子装置,包括机体、热源、蒸发器、管件以及至少一结构件。机体的内部空间区分为彼此分隔的第一区与第二区。热源配置于第一区。蒸发器热接触热源。管件连接蒸发器而形成回路。工作流体填充于回路,管件行经第一区与第二区的至少其中之一。结构件配置于机体内。管件的至少局部环绕并热接触于结构件。液态工作流体于蒸发器吸热相变为汽态工作流体而移离蒸发器,汽态工作流体行经管件并散热相变为液态工作流体后流入蒸发器以在回路中循环。

基于上述,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装置通过能提供散热效果的蒸发器与管件配置在其机体内,其中蒸发器与管件形成回路,且管件的至少局部环绕并热接触于至少一结构件,因此得以产生紧凑的结构配置以达到有效的空间利用,同时也通过管件与结构件之间的热接触,而让汽态工作流体行经管件时能有效地散逸热量而进行相变转换为液态工作流体再次流入蒸发器,而得以有效地在回路中循环。

为让本发明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3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4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00、200、300、400:便携式电子装置;

110:机体;

120:热源;

130:电路板;

140:蒸发器;

150、350、450:管件;

160、460:热管;

170:电池;

180、280、380、480:电磁遮蔽件;

a1:第一区;

a2:第二区;

f:工作流体。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在此仅以俯视视角示出便携式电子装置内的部分构件以利于辨识,例如是拆卸便携式电子装置其中一表面的外壳而得以观视其内的构件的状态,其余被省略的构件已能从现有技术中得知,便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1,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装置100例如是平板电脑,其包括机体110、热源120、蒸发器140、管件150与至少一结构件,且管件150的至少局部环绕且热接触于所述至少一结构件。在此,机体110的内部空间被区分为彼此可分隔的第一区a1与第二区a2(如图1所示通过中央虚线所隔出的左、右区域)。热源120例如是配置在电路板130上的中央处理器或显示晶片等会在便携式电子装置100中所产生热量较大的电子元件,且热源120与电路板130位于第一区a1。蒸发器140通过热管160而与热源120热接触,以借此将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经由热管160传送至蒸发器140。管件150连接蒸发器140而形成回路,工作流体f(以管件150内的箭头作为例示)填充于所述回路中而进行循环。

在此所述循环的产生是因:在蒸发器140内的液态工作流体经吸收来自热源120的热量产生相变而形成汽态工作流体,以从蒸发器140流入管件150。接着,行经管件150的汽态工作流体通过散热而相变回液态工作流体,并再次流回蒸发器140而完成循环。据此,所述蒸发器140与管件150及其内的工作流体f便能形成两相流热虹吸式散热(two-phaseflowthermosyphoncooling)回路。

详细而言,本实施例所述至少一结构件包括电池170以及电磁遮蔽(electromagneticinterferenceshielding,emishielding)件180,电池170位于第二区a2,而本实施例的电磁遮蔽件180横跨第一区a1与第二区a2,即,电磁遮蔽件180实质上覆盖在电池170上以及电路板130的局部上。在此以较粗轮廓线示出电磁遮蔽件180,其中电磁遮蔽件180在第一区a1的部分还覆盖于热源120及部分热管160上。

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例的管件150同时环绕电磁遮蔽件180的外缘以及电池170的局部外缘,亦即俯视观之,管件150实质上环绕在电磁遮蔽件180与电池170之外,因此工作流体f在管件150中传送时,会因管件150与电磁遮蔽件180及电池170存在热接触的关系,而使汽态工作流体f得以将热量散逸至电磁遮蔽件180及电池170,并因此顺利地相变回液态工作流体f而继续流入蒸发器140中已完成循环。

再者,当热量从热源经由热管160传送至蒸发器140的过程中,由于电磁遮蔽件180与热源120及热管160均存在接触的关系,因此热源所产生的热量以及热管上的热量均会有一部分散逸至电磁遮蔽件180,故而能先行通过电磁遮蔽件180而提供初步的散热效果。据此,通过配置能横跨第一区a1与第二区a2的电磁遮蔽件180,本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100能具备较佳的热容(thermalcapacity),同时也因大面积的电磁遮蔽件180而使散热均匀,在使用上不会造成机体110的局部温度过高的情形。

此外,电磁遮蔽件180除了对热源120或配置在电路板130上的其他电子元件(未示出)提供电磁遮蔽效果外,其也因大面积设置而提供较佳的结构强度,进而提高便携式电子装置100的耐用性。在此,对于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而言,电磁遮蔽件180与电池170分别负担50%的散热效果。

图2是本发明另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且其与前述实施例的示出方式相同。请参考图2,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本实施例的电磁遮蔽件280仅设置于第一区a1,即电磁遮蔽件280仅覆盖在热源120及热管160的局部、电路板130的局部上。换句话说,本实施例的电磁遮蔽件280主要提供热源120、热管160以及管件150位于第一区a1的部分散热之用,而管件150位于第二区a2的部分则环绕且热接触于电池170的外缘。如此一来,结构件(电池170与电磁遮蔽件280)具有明确的散热分配,且机体110的第二区a2也因仅需容置电池170与管件150,而使机体100于第二区a2的厚度得以进一步地降低,以让便携式电子装置200更具有轻、薄的重量与外观效果。在此,对于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而言,由于电磁遮蔽件280与电池170分属第一区a1与第二区a2,因此电磁遮蔽件280负担30%的散热效果,而电池170负担70%的散热效果。

图3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方式亦如前述图1、图2的实施例。请参考图3,在本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装置300的电磁遮蔽件380仅设置于第一区a1而覆盖在热源120、热管160的局部及电路板130的局部上。更须一提的是,连接蒸发器140的管件350仅配置于第二区a2,亦即管件350是环绕且热接触于电池170的外缘。如此一来,电磁遮蔽件380仅需对热源120及热管160的热量进行散热,而管件350则完全依靠电池170进行散热,其具有更明确的散热配置,以让工作流体f所产生循环及散热效果较为单纯。当然,通过将电磁遮蔽件380仅配置于第一区a1也代表着本实施例的机体110能与图2所示实施例类似,具有较薄的厚度及较轻的重量。在此,对于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而言,由于电磁遮蔽件280与电池170分属第一区a1与第二区a2,且管件350仅位于第二区a2而环绕于电池170,因此电磁遮蔽件380负担35%的散热效果,而电池170负担65%的散热效果。

图4示出本发明又一实施例的便携式电子装置的示意图,其示出方式亦如前述图1至图3的实施例。请参考图4,在本实施例中,与前述实施例不同的是,便携式电子装置400的电磁遮蔽件480仅位于第一区a1且覆盖电路板130的局部,而热源120配置在电路板130上却位于电磁遮蔽件480之外。再者,管件450也仅配置于第一区a1而环绕电磁遮蔽件480。热管460实质上配置在电磁遮蔽件480上而同时热接触于热源120与电磁遮蔽件480之间。据此,热源120所产生热量会经由热管460传送至蒸发器140与电磁遮蔽件480,而管件450也会通过电磁遮蔽件480进行散热。此举除了如前述让电磁遮蔽件480与电池170分开配置而造成的轻薄效果外,位于第二区a2的电池170也因无须以管件450围绕而得以具备较大面积,亦即设计者能借此采用较大电力容量的电池170而提高第二区的a2的紧凑程度。在此,对于热源120所产生的热量而言,其在传至蒸发器140与电磁遮蔽件480之前即能提供10%的散热效果,而后剩余的热量再由电磁遮蔽件480负担40%的散热效果,以及由管件450提供60%的散热效果。

综上所述,在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中,便携式电子装置通过能提供散热效果的蒸发器与管件配置在其机体内,其中蒸发器与管件形成回路,且管件的至少局部环绕并热接触于至少一结构件,因此得以产生紧凑的结构配置以达到有效的空间利用,同时也通过管件与结构件之间的热接触,而让汽态工作流体行经管件时能有效地散逸热量而进行相变转换为液态工作流体再次流入蒸发器,而得以有效地在回路中循环。

此外,本发明通过将电磁遮蔽件与电池的配置方式予以不同搭配,而能针对机体内的空间配置予以较为紧凑的设计并因此提高整体结构强度,或是让电磁遮蔽件与电池分区设置以获得较薄的机体厚度及较轻的重量,其均能依据需求而予以对应。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